【精品】音乐之声课文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字】精品
音乐之声课文解析
课文解析
1.对文章的理性解读
音乐剧《音乐之声》系根据玛丽亚·特拉普自传体小说《托普家族的歌手》改编,1959年在美国纽约百老汇首演,在1960年该剧一举荣获第十四届托尼奖最佳音乐剧、女主角、女配角等五项大奖,这是音乐剧大师理查德·罗杰斯(曲)和奥斯卡·汉姆斯特恩二世(词)的最后一次合作创作的作品,被认为是两位大师最杰出的传世之佳作。
1979年,该剧还荣获劳伦斯·米格纳奖。
后来,厄内斯特·勒曼依据小说和歌剧改编成电影剧本并摄制完成。
本课就是改编成的电影剧本的一个片段。
30年代末,热情活泼的修女玛丽亚到奥地利退役军官特拉普上校家给7个孩子当家庭教师。
上校丧妻后一直用军纪管教孩子。
玛丽亚顺应儿童心理的教育方法深得孩子们好感。
她教他们唱歌跳舞,家中充满欢乐。
上校也被玛丽亚征服并向她求婚。
蜜月归来,希特勒吞并了奥地利,上校拒绝加入纳粹海军。
民谣节上全家表演了精彩节目后机智地躲过纳粹追捕,翻越群山奔向自由。
在这样的一个故事里,美丽修女玛丽亚不受繁文缛节约束,带着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生活在美丽的阿尔卑斯山脚下,她的形象打动了世界各地人们的心。
浑身洋溢着的青春活力和自由自在的生活气息成为这个人物鲜明的个性。
课文节选的是剧本的开头部分,写少女玛丽亚当了见习修女后仍不改她热爱歌唱、无拘无束的快乐天性,在修道院做日常功课、例行庄重的宗教礼仪时,跑到野外放声歌唱、忘情游玩,后来猛然想起此时应做日常功课,于是匆忙赶回修道院。
而在同时,修道院的嬷嬷们正在到处寻找玛丽亚,院长就玛丽亚当修女的资格问题征询意见,众嬷嬷议论纷纷,她们都十分喜爱玛丽亚,但认为她不适合当修女;当玛丽亚回到了修道院时,众嬷嬷结束了对玛丽亚的议论。
课文从运用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等角度对玛丽亚进行了生动的描绘,同时借助环境描写表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氛围,借以衬托浮现出主人公的精神个性,同时将正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借助众说纷纭的评说折射出了主人公的形象。
2.关于电影《音乐之声》
对于电影《音乐之声》,我们可以通过阅读下面这篇欣赏文章来了解。
《音乐之声》
胡玲玲
《音乐之声》于1965年由美国20世纪福克斯公司出品。
罗伯特·怀斯导演。
故事发生在二战时期的奥地利。
玛丽亚是一名见习修女,她热爱大自然,热爱音乐,生性开朗、
热情奔放,与修道院呆板、单调、拘束的生活格格不入。
开明的院长于是推荐她去特拉普上校家当家庭教师。
上校的妻子已去世,他沉浸在失去妻子的阴影里,对他的七个孩子采取了简单、专断的军队般的管教。
上校对孩子的管教方式让刚来的玛丽亚非常惊讶和不解。
她拒绝上校给她的哨笛,认为用笛声代替孩子们的名字是对他们的不尊重。
在父亲的管制下产生逆反心理的孩子们,曾经赶走了一个又一个的家庭教师,初来乍到的玛丽亚也免不了受到孩子们的捉弄,但她以智慧和爱心很快消除了孩子们的敌意。
上校离家去了男爵夫人家,在这段时间里,玛丽亚带孩子去野外游玩,并教会孩子们唱歌,孩子们尽情展现了天真活泼的天性。
当上校带男爵夫人和朋友麦斯回来时,他看到孩子们成了一群爬树、划船的"野孩子"。
他责怪玛丽亚没有遵照他的要求以纪律来约束孩子。
后来,他听到孩子们的歌声,感到非常意外和欣喜,于是向玛丽亚道了歉,并感谢玛丽亚把音乐带回到他和孩子们的生活中。
麦斯正好需要寻找一个参加本地音乐节的合唱团,他惊喜地发现了孩子们的音乐潜力,竭力鼓励他们去参加。
但上校不同意孩子们公开演出。
上校不知不觉喜欢上了玛丽亚,玛丽亚也悄悄地爱上了上校。
上校解除了和男爵夫人的婚约,在孩子们的祝福声中和玛丽亚结婚了。
这时德国占领了奥地利,纳粹伪政府封了上校一个官职,爱国的上校拒绝就任。
为了逃脱纳粹对家庭的迫害,上校和玛丽亚带领孩子们参加了音乐节,用歌声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留恋。
音乐会快结束时,他们在麦斯的帮助下,摆脱了纳粹分子的监视,巧妙地逃离了奥地利。
电影《音乐之声》是歌舞片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取材于玛丽亚·冯·特拉普自传体小说《特拉普家的歌手》,直接从马丽·马丁主演的舞台剧《音乐之声》改编而成。
由朱莉·安德鲁丝和克里斯托弗·普卢默主演。
本片获得第3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配乐、最佳剪辑、最佳音响五项大奖。
公映后迅速风靡了全球,片中一些优美动人的歌曲如《多·来·咪》、《雪绒花》、《音乐之声》等传唱至今。
电影《音乐之声》的魅力,离不开影片中迷人的自然风光,动听的歌曲和音乐,以及活泼可爱的舞姿。
但是,它能成为一部精美成熟的歌舞片,更主要的是影片中的歌舞能与剧中人、情节和环境非常自然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影片一开始便是玛丽亚在青山之巅绿色的草地上,高唱着《音乐之声》,尽情地表达着她对大自然的热爱。
玛丽亚欢快的歌舞,充分展现了她热情奔放的个性,为后面故事的展开作了铺垫。
接下来修女和嬷嬷们合唱的《玛丽亚》,进一步从正面反映了玛丽亚无拘无束的个性,突出她的性情与拘谨、单调的修道院生活格格不入,为后面院长推荐她去家教埋下了合理的伏笔。
当玛丽亚穿着一套可笑的衣服,提着行李,带着心爱的吉他离开修道院前往特拉普家的路上,一首《我知道我充满了信心》的歌曲正好表现了玛丽亚离开修道院获得自由的欣喜,又传达了她对新生活的紧张与惶恐。
初到特拉普家的夜晚,玛丽亚唱起《我喜爱的东西》抚慰孩子们对雷电的恐惧,消解了孩子们对她的隔膜,表现了一颗母亲般慈爱的心。
玛丽亚为改变孩子们在父亲“军事管制”下的刻板的生活,为孩子们做了游戏服,带他们去郊游,教他们唱歌。
一曲《哆·来·咪》在孩子们心中埋下了音乐的种子,开启了孩子们身上的音乐潜质,又为后面去参加音乐节作了铺垫。
本片的歌舞之所以能与故事情节自然地融为一体,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导演善于选取兼具现实性和假定性的表演环境,使歌舞表演和情节天然合一。
例如,丽莎和劳拉在花
园悄悄会面,突然下起大雨,两人于是躲进花园中的一间玻璃亭子里。
一对年轻人在这里载歌载舞,互吐着心中的恋情。
此时玻璃亭子其实暂时变成了一个类似舞台的表演空间,生活化的表演自然地转化为舞台表演。
又如,在家庭舞会上,玛丽亚让孩子们睡觉之前在大厅里的楼梯上给客人表演了《再见》的歌舞,在此,大厅楼梯既是影片中一个现实环境,同时也成为一个表演舞台。
影片中的歌舞能起到改变人物关系,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上校携男爵夫人回家后,责怪玛丽亚放松了对孩子们的管教,使他们变成了一群玩劣之童,但当他听到孩子们合唱的《音乐之声》后,非常欣喜,竟情不自禁地跟着唱起来。
并改变了对玛丽亚的看法,化解了两人之间的矛盾。
音乐使上校和玛丽亚逐渐靠拢以至相爱,一首歌曲改变了上校与玛丽亚以及男爵夫人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动了影片情节的发展,证明了上校对音乐的热爱,为后面上校和孩子们一上台表演作了伏笔。
《音乐之声》经久不衰的魅力,当然还来自演员的精彩表演。
演员们把电影表演的细腻、生活化的特点和舞台表演的夸张、奔放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人物形象塑造得有声有色。
玛丽亚的自然、开朗、热情和善良,上校的严谨、持重和爱国,孩子们的天真活泼都给观众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课文解析
1.对文章的理性解读
音乐剧《音乐之声》系根据玛丽亚·特拉普自传体小说《托普家族的歌手》改编,1959年在美国纽约百老汇首演,在1960年该剧一举荣获第十四届托尼奖最佳音乐剧、女主角、女配角等五项大奖,这是音乐剧大师理查德·罗杰斯(曲)和奥斯卡·汉姆斯特恩二世(词)的最后一次合作创作的作品,被认为是两位大师最杰出的传世之佳作。
1979年,该剧还荣获劳伦斯·米格纳奖。
后来,厄内斯特·勒曼依据小说和歌剧改编成电影剧本并摄制完成。
本课就是改编成的电影剧本的一个片段。
30年代末,热情活泼的修女玛丽亚到奥地利退役军官特拉普上校家给7个孩子当家庭教师。
上校丧妻后一直用军纪管教孩子。
玛丽亚顺应儿童心理的教育方法深得孩子们好感。
她教他们唱歌跳舞,家中充满欢乐。
上校也被玛丽亚征服并向她求婚。
蜜月归来,希特勒吞并了奥地利,上校拒绝加入纳粹海军。
民谣节上全家表演了精彩节目后机智地躲过纳粹追捕,翻越群山奔向自由。
在这样的一个故事里,美丽修女玛丽亚不受繁文缛节约束,带着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生活在美丽的阿尔卑斯山脚下,她的形象打动了世界各地人们的心。
浑身洋溢着的青春活力和自由自在的生活气息成为这个人物鲜明的个性。
课文节选的是剧本的开头部分,写少女玛丽亚当了见习修女后仍不改她热爱歌唱、无拘无束的快乐天性,在修道院做日常功课、例行庄重的宗教礼仪时,跑到野外放声歌
唱、忘情游玩,后来猛然想起此时应做日常功课,于是匆忙赶回修道院。
而在同时,修道院的嬷嬷们正在到处寻找玛丽亚,院长就玛丽亚当修女的资格问题征询意见,众嬷嬷议论纷纷,她们都十分喜爱玛丽亚,但认为她不适合当修女;当玛丽亚回到了修道院时,众嬷嬷结束了对玛丽亚的议论。
课文从运用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等角度对玛丽亚进行了生动的描绘,同时借助环境描写表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氛围,借以衬托浮现出主人公的精神个性,同时将正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借助众说纷纭的评说折射出了主人公的形象。
2.关于电影《音乐之声》
对于电影《音乐之声》,我们可以通过阅读下面这篇欣赏文章来了解。
《音乐之声》
胡玲玲
《音乐之声》于1965年由美国20世纪福克斯公司出品。
罗伯特·怀斯导演。
故事发生在二战时期的奥地利。
玛丽亚是一名见习修女,她热爱大自然,热爱音乐,生性开朗、热情奔放,与修道院呆板、单调、拘束的生活格格不入。
开明的院长于是推荐她去特拉普上校家当家庭教师。
上校的妻子已去世,他沉浸在失去妻子的阴影里,对他的七个孩子采取了简单、专断的军队般的管教。
上校对孩子的管教方式让刚来的玛丽亚非常惊讶和不解。
她拒绝上校给她的哨笛,认为用笛声代替孩子们的名字是对他们的不尊重。
在父亲的管制下产生逆反心理的孩子们,曾经赶走了一个又一个的家庭教师,初来乍到的玛丽亚也免不了受到孩子们的捉弄,但她以智慧和爱心很快消除了孩子们的敌意。
上校离家去了男爵夫人家,在这段时间里,玛丽亚带孩子去野外游玩,并教会孩子们唱歌,孩子们尽情展现了天真活泼的天性。
当上校带男爵夫人和朋友麦斯回来时,他看到孩子们成了一群爬树、划船的"野孩子"。
他责怪玛丽亚没有遵照他的要求以纪律来约束孩子。
后来,他听到孩子们的歌声,感到非常意外和欣喜,于是向玛丽亚道了歉,并感谢玛丽亚把音乐带回到他和孩子们的生活中。
麦斯正好需要寻找一个参加本地音乐节的合唱团,他惊喜地发现了孩子们的音乐潜力,竭力鼓励他们去参加。
但上校不同意孩子们公开演出。
上校不知不觉喜欢上了玛丽亚,玛丽亚也悄悄地爱上了上校。
上校解除了和男爵夫人的婚约,在孩子们的祝福声中和玛丽亚结婚了。
这时德国占领了奥地利,纳粹伪政府封了上校一个官职,爱国的上校拒绝就任。
为了逃脱纳粹对家庭的迫害,上校和玛丽亚带领孩子们参加了音乐节,用歌声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留恋。
音乐会快结束时,他们在麦斯的帮助下,摆脱了纳粹分子的监视,巧妙地逃离了奥地利。
电影《音乐之声》是歌舞片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取材于玛丽亚·冯·特拉普自传体小说《特拉普家的歌手》,直接从马丽·马丁主演的舞台剧《音乐之声》改编而成。
由朱莉·安德鲁丝和克里斯托弗·普卢默主演。
本片获得第3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配乐、最佳剪辑、最佳音响五项大奖。
公映后迅速风靡了全球,片中一些优美动人的歌曲如《多·来·咪》、《雪绒花》、《音乐之声》等传唱至今。
电影《音乐之声》的魅力,离不开影片中迷人的自然风光,动听的歌曲和音乐,以及活泼可爱的舞姿。
但是,它能成为一部精美成熟的歌舞片,更主要的是影片中的歌舞能与剧中人、情节和环境非常自然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影片一开始便是玛丽亚在青山之
巅绿色的草地上,高唱着《音乐之声》,尽情地表达着她对大自然的热爱。
玛丽亚欢快的歌舞,充分展现了她热情奔放的个性,为后面故事的展开作了铺垫。
接下来修女和嬷嬷们合唱的《玛丽亚》,进一步从正面反映了玛丽亚无拘无束的个性,突出她的性情与拘谨、单调的修道院生活格格不入,为后面院长推荐她去家教埋下了合理的伏笔。
当玛丽亚穿着一套可笑的衣服,提着行李,带着心爱的吉他离开修道院前往特拉普家的路上,一首《我知道我充满了信心》的歌曲正好表现了玛丽亚离开修道院获得自由的欣喜,又传达了她对新生活的紧张与惶恐。
初到特拉普家的夜晚,玛丽亚唱起《我喜爱的东西》抚慰孩子们对雷电的恐惧,消解了孩子们对她的隔膜,表现了一颗母亲般慈爱的心。
玛丽亚为改变孩子们在父亲“军事管制”下的刻板的生活,为孩子们做了游戏服,带他们去郊游,教他们唱歌。
一曲《哆·来·咪》在孩子们心中埋下了音乐的种子,开启了孩子们身上的音乐潜质,又为后面去参加音乐节作了铺垫。
本片的歌舞之所以能与故事情节自然地融为一体,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导演善于选取兼具现实性和假定性的表演环境,使歌舞表演和情节天然合一。
例如,丽莎和劳拉在花园悄悄会面,突然下起大雨,两人于是躲进花园中的一间玻璃亭子里。
一对年轻人在这里载歌载舞,互吐着心中的恋情。
此时玻璃亭子其实暂时变成了一个类似舞台的表演空间,生活化的表演自然地转化为舞台表演。
又如,在家庭舞会上,玛丽亚让孩子们睡觉之前在大厅里的楼梯上给客人表演了《再见》的歌舞,在此,大厅楼梯既是影片中一个现实环境,同时也成为一个表演舞台。
影片中的歌舞能起到改变人物关系,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上校携男爵夫人回家后,责怪玛丽亚放松了对孩子们的管教,使他们变成了一群玩劣之童,但当他听到孩子们合唱的《音乐之声》后,非常欣喜,竟情不自禁地跟着唱起来。
并改变了对玛丽亚的看法,化解了两人之间的矛盾。
音乐使上校和玛丽亚逐渐靠拢以至相爱,一首歌曲改变了上校与玛丽亚以及男爵夫人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动了影片情节的发展,证明了上校对音乐的热爱,为后面上校和孩子们一上台表演作了伏笔。
《音乐之声》经久不衰的魅力,当然还来自演员的精彩表演。
演员们把电影表演的细腻、生活化的特点和舞台表演的夸张、奔放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人物形象塑造得有声有色。
玛丽亚的自然、开朗、热情和善良,上校的严谨、持重和爱国,孩子们的天真活泼都给观众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课文解析
1.对文章的理性解读
音乐剧《音乐之声》系根据玛丽亚·特拉普自传体小说《托普家族的歌手》改编,1959年在美国纽约百老汇首演,在1960年该剧一举荣获第十四届托尼奖最佳音乐剧、女主
角、女配角等五项大奖,这是音乐剧大师理查德·罗杰斯(曲)和奥斯卡·汉姆斯特恩二世(词)的最后一次合作创作的作品,被认为是两位大师最杰出的传世之佳作。
1979年,该剧还荣获劳伦斯·米格纳奖。
后来,厄内斯特·勒曼依据小说和歌剧改编成电影剧本并摄制完成。
本课就是改编成的电影剧本的一个片段。
30年代末,热情活泼的修女玛丽亚到奥地利退役军官特拉普上校家给7个孩子当家庭教师。
上校丧妻后一直用军纪管教孩子。
玛丽亚顺应儿童心理的教育方法深得孩子们好感。
她教他们唱歌跳舞,家中充满欢乐。
上校也被玛丽亚征服并向她求婚。
蜜月归来,希特勒吞并了奥地利,上校拒绝加入纳粹海军。
民谣节上全家表演了精彩节目后机智地躲过纳粹追捕,翻越群山奔向自由。
在这样的一个故事里,美丽修女玛丽亚不受繁文缛节约束,带着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生活在美丽的阿尔卑斯山脚下,她的形象打动了世界各地人们的心。
浑身洋溢着的青春活力和自由自在的生活气息成为这个人物鲜明的个性。
课文节选的是剧本的开头部分,写少女玛丽亚当了见习修女后仍不改她热爱歌唱、无拘无束的快乐天性,在修道院做日常功课、例行庄重的宗教礼仪时,跑到野外放声歌唱、忘情游玩,后来猛然想起此时应做日常功课,于是匆忙赶回修道院。
而在同时,修道院的嬷嬷们正在到处寻找玛丽亚,院长就玛丽亚当修女的资格问题征询意见,众嬷嬷议论纷纷,她们都十分喜爱玛丽亚,但认为她不适合当修女;当玛丽亚回到了修道院时,众嬷嬷结束了对玛丽亚的议论。
课文从运用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等角度对玛丽亚进行了生动的描绘,同时借助环境描写表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氛围,借以衬托浮现出主人公的精神个性,同时将正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借助众说纷纭的评说折射出了主人公的形象。
2.关于电影《音乐之声》
对于电影《音乐之声》,我们可以通过阅读下面这篇欣赏文章来了解。
《音乐之声》
胡玲玲
《音乐之声》于1965年由美国20世纪福克斯公司出品。
罗伯特·怀斯导演。
故事发生在二战时期的奥地利。
玛丽亚是一名见习修女,她热爱大自然,热爱音乐,生性开朗、热情奔放,与修道院呆板、单调、拘束的生活格格不入。
开明的院长于是推荐她去特拉普上校家当家庭教师。
上校的妻子已去世,他沉浸在失去妻子的阴影里,对他的七个孩子采取了简单、专断的军队般的管教。
上校对孩子的管教方式让刚来的玛丽亚非常惊讶和不解。
她拒绝上校给她的哨笛,认为用笛声代替孩子们的名字是对他们的不尊重。
在父亲的管制下产生逆反心理的孩子们,曾经赶走了一个又一个的家庭教师,初来乍到的玛丽亚也免不了受到孩子们的捉弄,但她以智慧和爱心很快消除了孩子们的敌意。
上校离家去了男爵夫人家,在这段时间里,玛丽亚带孩子去野外游玩,并教会孩子们唱歌,孩子们尽情展现了天真活泼的天性。
当上校带男爵夫人和朋友麦斯回来时,他看到孩子们成了一群爬树、划船的"野孩子"。
他责怪玛丽亚没有遵照他的要求以纪律来约束孩子。
后来,他听到孩子们的歌声,感到非常意外和欣喜,于是向玛丽亚道了歉,并感谢玛丽亚把音乐带回到他和孩子们的生活中。
麦斯正好需要寻找一个参加本地音乐节的合唱团,他惊喜地发现了孩子们的音乐潜力,竭力鼓励他们去参加。
但上校不同意
孩子们公开演出。
上校不知不觉喜欢上了玛丽亚,玛丽亚也悄悄地爱上了上校。
上校解除了和男爵夫人的婚约,在孩子们的祝福声中和玛丽亚结婚了。
这时德国占领了奥地利,纳粹伪政府封了上校一个官职,爱国的上校拒绝就任。
为了逃脱纳粹对家庭的迫害,上校和玛丽亚带领孩子们参加了音乐节,用歌声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留恋。
音乐会快结束时,他们在麦斯的帮助下,摆脱了纳粹分子的监视,巧妙地逃离了奥地利。
电影《音乐之声》是歌舞片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取材于玛丽亚·冯·特拉普自传体小说《特拉普家的歌手》,直接从马丽·马丁主演的舞台剧《音乐之声》改编而成。
由朱莉·安德鲁丝和克里斯托弗·普卢默主演。
本片获得第3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配乐、最佳剪辑、最佳音响五项大奖。
公映后迅速风靡了全球,片中一些优美动人的歌曲如《多·来·咪》、《雪绒花》、《音乐之声》等传唱至今。
电影《音乐之声》的魅力,离不开影片中迷人的自然风光,动听的歌曲和音乐,以及活泼可爱的舞姿。
但是,它能成为一部精美成熟的歌舞片,更主要的是影片中的歌舞能与剧中人、情节和环境非常自然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影片一开始便是玛丽亚在青山之巅绿色的草地上,高唱着《音乐之声》,尽情地表达着她对大自然的热爱。
玛丽亚欢快的歌舞,充分展现了她热情奔放的个性,为后面故事的展开作了铺垫。
接下来修女和嬷嬷们合唱的《玛丽亚》,进一步从正面反映了玛丽亚无拘无束的个性,突出她的性情与拘谨、单调的修道院生活格格不入,为后面院长推荐她去家教埋下了合理的伏笔。
当玛丽亚穿着一套可笑的衣服,提着行李,带着心爱的吉他离开修道院前往特拉普家的路上,一首《我知道我充满了信心》的歌曲正好表现了玛丽亚离开修道院获得自由的欣喜,又传达了她对新生活的紧张与惶恐。
初到特拉普家的夜晚,玛丽亚唱起《我喜爱的东西》抚慰孩子们对雷电的恐惧,消解了孩子们对她的隔膜,表现了一颗母亲般慈爱的心。
玛丽亚为改变孩子们在父亲“军事管制”下的刻板的生活,为孩子们做了游戏服,带他们去郊游,教他们唱歌。
一曲《哆·来·咪》在孩子们心中埋下了音乐的种子,开启了孩子们身上的音乐潜质,又为后面去参加音乐节作了铺垫。
本片的歌舞之所以能与故事情节自然地融为一体,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导演善于选取兼具现实性和假定性的表演环境,使歌舞表演和情节天然合一。
例如,丽莎和劳拉在花园悄悄会面,突然下起大雨,两人于是躲进花园中的一间玻璃亭子里。
一对年轻人在这里载歌载舞,互吐着心中的恋情。
此时玻璃亭子其实暂时变成了一个类似舞台的表演空间,生活化的表演自然地转化为舞台表演。
又如,在家庭舞会上,玛丽亚让孩子们睡觉之前在大厅里的楼梯上给客人表演了《再见》的歌舞,在此,大厅楼梯既是影片中一个现实环境,同时也成为一个表演舞台。
影片中的歌舞能起到改变人物关系,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上校携男爵夫人回家后,责怪玛丽亚放松了对孩子们的管教,使他们变成了一群玩劣之童,但当他听到孩子们合唱的《音乐之声》后,非常欣喜,竟情不自禁地跟着唱起来。
并改变了对玛丽亚的看法,化解了两人之间的矛盾。
音乐使上校和玛丽亚逐渐靠拢以至相爱,一首歌曲改变了上校与玛丽亚以及男爵夫人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动了影片情节的发展,证明了上校对音乐的热爱,为后面上校和孩子们一上台表演作了伏笔。
《音乐之声》经久不衰的魅力,当然还来自演员的精彩表演。
演员们把电影表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