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物理 全册全套试卷综合测试(Word版 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册全套试卷综合测试(
Word版含答案)
一、初二物理机械运动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1.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有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格式是“小时:分:秒”)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______________进行测量的.
(2)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__________________(填“大、小”)
(3)请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回答: v AC=____________ m/s.
【来源】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思源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度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题【答案】v=s/t小0.033
【解析】
【分析】
【详解】
(1)利用速度公式v=s
t
.(2) 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
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斜面坡度应小一些.(3)由图中知
s AC=10.0cm,t AC=3s,v AC=AC
AC 10.0cm
3s
s
t
==3.3cm/s=0.033m/s.
【点睛】
(1)该实验利用速度公式v=s
t
测量;(2)若要计时方便,应使所用的时间长些.(3)根据图中刻度尺上的刻度,停表上的时间,可知每段的距离和所用时间,求得速度.2.如图所示,是小华和小明两同学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
(1)如甲图所示,小华将木块放置于水平桌面上,两边各用一段细绳通过定滑轮悬挂一定量的钩码.小华发现,当左边悬挂三个钩码,右边悬挂两个钩码时木块A也能保持静止.这是由于____.(每个钩码重1 N)
(2)小明认为将木块A换成带轮子的小车,实验效果会更好,其原因是:________.
(3)换成小车后,若要使小车保持静止,应当在右侧(选填“增加”或“减少”)________1个钩码.
(4)小车处于静止后,保持两边拉力的大小不变,将小车扭转到如图乙所示的位置,松手后,小车将扭转回来.这一步骤说明二力平衡时,要满足二个力在________上的条件.【来源】2020届中考物理一轮复习专题强化:运动和力
【答案】木块与桌面的摩擦力太大导致的;小车比木块受到的摩擦力更小;增加;
同一直线。
【解析】
【分析】
【详解】
(1)据上面的分析可知,木块保持静止,在水平方向受到向左的拉力、向右的拉力和向右的摩擦力三个力的作用,所以木块静止不动的原因是由于木块与桌面的摩擦力太大导致的;
(2)木块A换成带轮子的小车,将滑动摩擦力变为滚动摩擦力,大大减小了摩擦力,从而减小了摩擦对实验的影响;
(3)木块换成小车后,要使木块静止,就应该使左右两侧钩码的拉力相等,由于左边是3个钩码,右边是2个钩码,因此应该在右侧增加1个钩码;
(4)将小车扭转到如图乙所示的位置,两个拉力不在同一直线上,不能平衡,所以会扭转回来;这一步骤说明二力平衡时,要满足二个力在同一直线上.
3.如图所示是某同学设计的测量小车在固定斜面上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装置图.小车从带有适当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自由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两处时,电子时钟所显示的两个不同的时刻,则:
(1)由图可知,斜面上的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为________mm.
(2)该实验原理是________.
(3)在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倾角适当________(填“大”或“小”)一些.
(4)由图可知:小车在A、B两点间运动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m/s.
(5)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v AB会偏________.
(6)实验中应多次测量,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____________由静止开始下滑.
(7)小车在下滑过程中做________(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
【来源】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期中考试物理试题
【答案】2
s
v
t
小 0.03 小同一位置变速
【解析】
【分析】
(1)由图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
(2)测量平均速度的原理是速度的公式;
(3
)若要计时方便,应使所用的时间长些;
(4)从图中得到AB 的距离和时间,根据速度的公式得到平均速度;
(5)让小车过了B 点才停止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大,分析平均速度的变化;
(6)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下滑,保证小车每次通过的距离相等; (7)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过程中的运动状态,越来越快.
【详解】
(1)由图得到刻度尺上一个大格是1cm ,里面有5个小格,分度值是2mm ;
(2)该实验的原理是s v t
=; (3)若要计时方便,应使斜面的坡度小一些,使小车在斜面上通过的时间更长; (4)AB 段的距离是s AB =9.00cm ,AB 所用时间为t AB =3s ,小车在AB 段的平均速度为9.00 3.00/0.03/3AB AB AB s cm v cm s m s t s
====; (5)如果让小车过了B 点才停止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大,由公式s v t
=
得到平均速度会偏小; (6)实验中应多次测量,应保证小车每次通过的距离相等,故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下滑;
(7)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快,属于变速直线运动.
4.小王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他已经从实验室借到的实验器材有:小车一辆、秒表一块、长木板一块、小木块一块。
(1)他为了完成该实验,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有___;
(2)为了方便计时,应该使斜面的坡度_________(选填“较大”或“较小”) ; (3)实验所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 ;
(4)经测量,10.9 m s =,20.4 m s =,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的过程中,秒表记录如图所示,则小车在3s 上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m/s 。
【来源】贵州省水城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八年级10月月考物理试题
【答案】刻度尺 较小 s v t
=
0.5 【解析】
【详解】
(1)[1]
根据s v t
=
可知,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需要用秒表测出时间,用刻度尺测出小车通过的距离,题目中已经给出了秒表,因此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是刻度尺;
(2)[2]若要计时方便,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一些,使小车在斜面上通过的时间更长; (3)[3]实验所依据的原理是速度公式s v t
=
; (4)[4] s 1=0.9m ,s 2=0.4m ,则 30.9m-0.4m=0.5m s =,
由图知,t 3=1s ,所以小车在s 3上的平均速度
3330.5m =0.5m/s 1s s v t ==。
5.如图所示,让小车从斜面的A 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 点和C 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1)该实验原理是______;
(2)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______(选填“大”或“小”);
(3)小车通过AB 段时测得时间AB 1.6s t =,则AB 段的平均速度AB v =______cm/s ;
(4)在测量小车到达B 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 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 段的平均速度AB v 会偏______(选填“大”或“小”)。
【来源】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期末考试物理试题
【答案】s v t =
小 25.0 偏小 【解析】
【详解】
(1)[1]测平均速度的原理为s v t
=; (2)[2]为了方便计时,应使小车运动的速度慢一些,所以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
(3)[3]小车通过AB 段时测得时间AB 1.6s t =,则AB 段的平均速度:
AB AB AB 40cm 25.0cm/s 1.6s
s v t ===; (4)[4]如果让小车过了B 点才停止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大,由公式s v t
=知,平
均速度会偏小。
二、初二物理光现象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6.小华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将棋子A放在玻璃板的一侧,看到玻璃板后有棋子A 的像.
(1)此时用另一个完全相同的棋子B在玻璃板后的纸面上来回移动,发现无法让它与棋子A的像完全重合(图甲).你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
(2)解决上面的问题后,棋子B与棋子A的像能够完全重合,说明________
(3)图乙是他们经过三次实验后,在白纸上记录的像与物对应点的位置.他们下一步应该怎样利用和处理这张“白纸”上的信息得出实验结论:________
【答案】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连接像与物的对应点判断连线与镜面是否垂直,分别测量对应点到镜面的距离,分析得出结论:像和物体各对应点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间的距离相等.
【解析】
【分析】
(1)实验时玻璃板如果不竖直,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2)实验中选择两根完全一样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体与像的大小关系.
(3)从实验的目的:探究,验证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角度分析即可.
【详解】
(1)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即垂直于桌面,如果不竖直,所成的像不在桌面上,所以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就无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2)实验时用完全一样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体与像的大小关系.蜡烛B与蜡烛A的像能够完全重合,说明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3)本实验是探究、验证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各对应点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间距离相等.
所以他们下一步应该连接像与物的对应点,判断连线与镜面是否垂直,像距和物距是否相等;通过归纳处理即可得出如下结论:物和像的连线与镜面垂直,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7.如图所示,小明将茶色玻璃板作为平面镜竖直放置在一张方格纸上,并准备了两个相同的棋子A和B,刻度尺、铅笔等,用来探究棋子A在平面镜中成像的特点。
(1)小明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______。
(2)用两个相同的棋子A和B,是为了比较______。
(3)为了研究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的关系,应多次改变______,重复实验。
(4)实验时,他应该站在______(选填“A棋子”或“B棋子”)侧观察棋子的像,移动______(选填“A棋子”或“B棋子”),直到它与A的像重合。
(5)移去棋子B,在其原来的位置上放一光屏,光屏上______(选填“能”或“不能”)承接到棋子A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_(选填“虚”或“实”)像。
(6)把棋子A远离玻璃板,发现所成像的大小______(选填“变大”、“变小”、“不变”)。
(7)小明选择两只棋子,而小华却选择了两支蜡烛,请你针对其中一位同学,说出他选择的理由______。
(8)若将显示时间为12:01的电子时钟放在平面镜前,则在平面镜中看到时钟显示的时间是______。
【答案】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像与物的大小关系棋子A的位置 A棋子 B棋子不能
虚不变小华选择了两支蜡烛,因为蜡烛本身是光源,成像更清晰,便于确定像的位置10:51
【解析】
【分析】
(1)实验时选择透明的玻璃板,在物体的一侧,既能看到物体的像,也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在此实验中,为了比较物像大小关系,利用等效替代的方法,用相同的棋子进行比较,来获得物像大小关系。
(3)一次实验不具备代表性,具有很大的偶然性,所以应采取同样的实验方案多做几次,才能保证结论的正确。
(4)观察像时,眼睛要在棋子A的一侧,才能通过玻璃板看到A的像;眼睛在蜡烛B的一侧不能看到蜡烛A的像。
(5)实像和虚像的重要区别,实像能用光屏承接到,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到。
(6)平面镜成像大小跟物体的大小相等。
(7)两支蜡烛,因为蜡烛本身是光源,成像更清晰;而两只棋子,大小严格相同,方便比较大小;
(8)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以知道,像与物是关于镜面对称的,题中没有说镜子是直立
放置还是水平放置,我们默认为是直立放置的,解决此题有规律可循,因像和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所以从像的后面观察即为物体真实的情况。
【详解】
(1)小明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可以看到后面的物体,所以目的是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实验中的两棋子要求大小相同,这是为了探究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3)一次实验不具备代表性,所以应改变A棋子的位置,重复上面的实验;
(4)寻找蜡烛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在棋子A一侧观察,移动棋子B,直到它与A的像重合。
(5)移去棋子B,在其原来的位置上放一光屏,光屏上不能承接到棋子A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6)把棋子A远离玻璃板,发现所成像的大小不变。
(7)小华选择了两支蜡烛,因为蜡烛本身是光源,成像更清晰,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8)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左右或上下顺序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
由图分析可得题中所给的12:01与10:51成轴对称,所以它的实际时间应是10:51。
【点睛】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过程,在近年中考题中较为热点。
重在探索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解决的办法的考查,这些题往往有规律可循,做题过程中注意积累。
8.如图所示,是小林同学探究光反射规律的实验.他进行了下面的操作:硬纸板是由E、F两块粘接起来的,可以绕ON转动,ON垂直于镜面,让入射光线沿纸板射向镜面上的O 点.
(1)先使E、F两块纸板在同一平面内,这时________(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
(2)把纸板F向前或向后折,这时________(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3)由(1)(2)可得出结论:________.
(4)如图甲,让一束光贴着纸板沿某一个角度射到0点,经平面镜的反射,沿另一个方向射出,改变光束的入射方向,使入射角30º,这时反射角________,使入射角45º,这时反射角________,使入射角65º,这时反射角________,说明________.
【答案】能不能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30º 45º 65º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解析】
【分析】
【详解】
(1)光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所以先使E、F两块纸板在同一平面内,这时能看到反射光线;
(2)把纸板F向前或向后折,这时不能看到反射光线,否则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就不在同一个平面内了;
(3)所以由(1)(2)可得出结论: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三线共面);
(4)入射角为30º,反射角与入射角相等也是30º,同理,使入射角为45º,这时反射角也为45º,使入射角65º,这时反射角65º;
通过实验可以说明,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9.小明的书桌放在南窗边,冬日的暖阳斜射在书桌玻璃台板上,在房间竖直雪白的墙壁上留下一块规则的光斑.有一次他将一支铅笔放在玻璃圆镜正上方约 10 厘米处,墙上光斑中出现了两个黑色的阴影,小明在思考:
(1)光斑的形成是因为________,影子的形成是由于________造成的.
(2)为什么墙上有两个黑影呢?小明进行了探究,如图甲和乙所示,当笔放在玻璃圆镜上时,两个黑影变为紧挨着.改变铅笔和玻璃圆镜的距离.发现两个黑影对称着变化移动.于是他认为两个黑影中一个是铅笔的影子,另一个是铅笔通过平面镜所成的像,请帮助分析他的猜想是否有道理?_______理由是:________
(3)为什么一只笔出现了两个影子呢?小明再次移动铅笔偏离镜面的正上方,结果发现影子只剩下一个,如图丙所示.用在丁图中用光学作图来说明光斑中为什么会出现两黑影的道理.
(_______)
【答案】光的反射光的直线传播没有道理平面镜成的是虚像,不可能在光屏上呈现
【解析】
【分析】
【详解】
(1)[1][2]光斑是玻璃板反射的光照射在墙壁上形成的,属于光的反射现象;影子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2)[3][4]没有道理,两个黑影都是铅笔的影子,不可能是铅笔通过平面镜所成的像,因为平面镜成的是虚像,虚像是不能在光屏(白墙)上呈现。
(3)[5]一个影子由镜子反射的光照射到铅笔上被铅笔挡住形成的,一个影子是射向镜子的太阳光被铅笔挡住形成的,如下图:
10.为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某同学将一个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纸板 ENF放置在平面镜上,如图甲所示.
(1)使一束光贴着纸板EON沿某一角度入射到O点,纸板FON上没有观察到反射光,原因可能是_____.
(2)正确操作实验,并在纸板上记录每次光的径迹,如图乙所示.取下纸板,接下来进行的操作是_____,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并比较_____.
(3)如图丙是由两个平面镜组成的直角镜前,点光源S发出一束光线SB射到镜面1上,经镜面1反射后恰好经过P点,再经镜面2射出光线为CD,画出完整的光路图_____.若将S发出的入射光线SB的入射角增加5°,则射出光线CD的反射角将_____
A.增加5° B.增加10° C.减少5° D.减少10°
【答案】纸板EON与FON不在同一平面上测量入射角和对应反射角的大小反射角与入
射角 C
【解析】
【分析】
根据“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可知,本题考查光的反射定律实验,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实验中涉及的注意事项及作图方法进行求解.
【详解】
(1)[1]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若实验中未将纸板与平面镜垂直,纸板FON上没有观察到反射光,可能是纸板未与平面镜垂直放置或纸板EON与FON不在同一平面上;
(2)[2][3] 取下纸板后,应用量角器分别测出入射角和对应的反射角并记录在表格中,通过分析可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4]先画出点光源S关于镜面1的对称点,连接SP并延长至镜面2,然后画出法线,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做出经镜面2的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5]若将S发出的入射光线SB的入射角增加5°,根据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以及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以计算出射出光线CD的反射角减小了5°
三、初二物理物态变化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11.在实验探究“汽化、液化中的吸放热”时,同学们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给左边试管中的水加热,把水沸腾产生的水蒸气,引导到右边试管内的冷水中:
物质水银酒精甲苯荼
熔点/℃﹣39﹣117﹣95﹣80.5
沸点/℃35778111218
(1)上表中列出了几种物质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熔点和沸点,在该实验中温度计的感温泡里不能选____做测温物质。读取温度计示数时,视线应与温度计液柱上表面____;
(2)实验中将左侧试管中的水加热至沸腾时,可以观察到左管中温度计示数____(填“升高”、“降低”或“不变”);试管中水的内能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3)右侧试管中能说明水蒸气液化的现象是____,能说明液化放热的现象是___。
【答案】酒精相平不变增大右侧试管中水面升高右侧试管中温度计示数升高【解析】
【分析】
【详解】
(1)[1]由表格可知,酒精的沸点78℃小于水的沸点,所以不能选酒精做测温物质。
[2]读取温度计示数时,视线应与温度计液柱上表面相平。
(2)[3]水沸腾时继续吸热但温度不变,所以观察到左管中温度计示数不变。
[4]水沸腾时继续吸热,因此试管中水的内能增大。
(3)[5]水蒸气液化成水,水不断增加,所以右侧试管中水面升高。
[6]液化放热右侧试管中水温升高,因此右侧试管中温度计示数升高。
12.在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中,小亮将质量相同的冰和固态食用油(用肉炼制的)分别装在两个相同的试管中,放在一个装有适量水的大烧杯中进行加热,如图甲所示,图乙中的A和B分别是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冰和食用油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1)由图像可知,物质______(填“冰”或“食用油”)是晶体;
(2)大烧杯中装有适量的水,其中的“适量”指的是______;
(3)两种物质全部熔化后,继续对烧杯中的水加热至沸腾并持续一段时间,发现两个试管中的液体都不会沸腾,试管中的水不能沸腾的原因是______,食用油不能沸腾的原因是温度无法达到______。
【答案】A 既可以浸没试管中的晶体,又能放入试管后水不溢出不能持续吸热沸点【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晶体熔化的特点及液体沸腾的条件。
【详解】
(1)[1]由图象可知,冰是晶体,因为冰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2)[2]适量指可以浸没试管中的晶体,这样才能让试管中的晶体受热均匀,但水不能太多,否则试管放入后水会溢出,会影响实验的探究效果。
(3)[3][4]试管中水不能沸腾的原因是,当试管内外的水的温度达到100℃时,试管中的水不能继续吸热,所以不能沸腾;试管中的食用油温度达到100℃后,也不能继续吸热,温度不能再升高,而食用油沸点的温度比100℃要高,故食用油也不能沸腾。
【点睛】
液体沸腾的条件有:温度达到沸点和继续吸热。
13.探究蒸发快慢影响因素的实验中,在四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各滴上等量的水,如图所示.
(1)选择A、B两图进行实验探究,可以探究蒸发快慢与液体的_____是否有关.
(2)选择_____两图进行实验探究,可以探究蒸发快慢与液体的温度是否有关.
(3)通过A、D两图的对比,可以探究水蒸发快慢与水表面的空气流速是否有关,实验中如果利用电吹风来改变空气流速,_____(应该/不应该)使用热风.
(4)以上实验体现了_____法.(填物理实验方法)
(5)某同学猜想水蒸发快慢还可能与水的多少有关,于是继续进行了如下探究:在相同环境下的两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分别滴上一滴和两滴水,结果发现甲图中水先蒸发完,他依据“谁先蒸发完,谁蒸发的快”,得出结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量有关,水越少蒸发越快”.他的依据和结论_____.(选填“正确”或“不正确”).
【答案】表面积 AC 不应该控制变量不正确
【解析】
【分析】
【详解】
(1)比较A、B两图看出是水的温度和水上方空气流动速度相同,不同的是水的表面积,所以可以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表面积有关.
(2)要研究水蒸发的快慢与水的温度的关系,应控制水的表面积和水上方空气流动速度,所以选择AC两图是正确的.
(3) 通过A、D两图的对比要想研究水蒸发的快慢与液体上方的空气流动情况有关,即需控制相同的表面积、相同的温度,不同的空气流动情况,不应该使用热风.
(4)以上实验体现了控制变量法.
(4)该同学的验证过程是错误的,因为从设计的环节看他没控制水的表面积相同,因为只有在水的表面积相同时,先蒸发完的蒸发的才快. 因此他的依据和结论不正确.
【点睛】
(1)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温度的高低、液体表面积的大小、液体上方空气流动的速度;(2)在探究一个物理量与多个因素的关系时,采用控制变量法的思想.
14.小明探究水沸腾时的特点,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加热一定时间后,温度计的示数如图所示,此时水的温度为________℃;
(2)当观察到如图中的_______图时,说明水已沸腾;b图中气泡上升的过程逐渐变小,发生的物态变化是_______;
(3)水在沸腾过程中虽然温度不再升高,但酒精灯要持续加热,这说明液体在沸腾过程中
要______;
(4)如图所示中能正确表示实验过程中水温度变化的图象是______________。
A. B. C. D.
【答案】89;a;液化;吸热; 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探究水沸腾实验的仪器、实验现象及图象处理。
【详解】
(1)[1]由图可知,温度计的读数是89℃;
(2)[2]水沸腾时,水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开,由此可知a图时,水已沸腾;
[3]b图中,气泡在上升过程中,变小,最后消失了,是气泡中的气体在上升过程中遇到的水温度比较低,气体遇冷液化变成了液体,故是液化过程;
(3)[4]水在沸腾时,虽然温度保持不变,但要继续吸热;
(4)[5]水在沸腾前,吸热温度升高,沸腾时,吸热温度保持不变,直到水全部汽化,满足这些描述的是A。
15.雪灾,给人民群众的生活、生产带来很多困难。
小琪同学看到抢险队员在冰雪覆盖的道路上洒大量的盐,她产生了这样的疑问:含盐的冰熔化时跟纯净的冰熔化时特点有何不同?含盐浓度不同的冰,熔化特点有无区别?为此,她进行了下列探究过程:
(设计实验)她用同样多的纯水、淡盐水、浓盐水分别制得纯冰、淡盐冰、浓盐冰,然后将这些冰弄碎放入试管中,在冰块中插入温度计,记下此时温度计的示数。
每隔0.5分钟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同时观察试管中冰块状态的变化。
(1)在选择冰块吸热方式时他遇到了一个难题,现有如图甲所示的三种方法,请你为她选择一种最佳的方法。
你选择的方法是_______(选填“A”、“B”或“C”)装置。
(当时的室温大约是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