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非解禁对股市的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小非解禁对股市的影响
一、股改过程的两阶段
2005年5月10日三一重工宣布了股改对价方案,标志着我国A股市场正式进入了股权分置改革的重要历史阶段。

到2007年底,大部分上市公司都已实施了股改对价方案,股权分置改革实现了阶段性胜利。

从狭义上理解,股改对价的支付,非流通股获得流通权可以看成是股改的结束,但由于非流通股在二级市场上市前被设置了一个限售期,支付对价与实际流通并不同步,因此股改实际上分为了两个阶段。

股权分置改革的第一个阶段是非流通股向流通股支付对价,获得流通权但被设置了一个限售期,这个阶段大致从2005年开始到2007年结束;第二个阶段则是非流通股的限售期解除,可以在二级市场进行交易的阶段,也称大小非解禁期,该阶段主要在2007年到2010年之间,在所有非流通股都获得了流通权并度过了解禁期后,A股市场正式进入全流通时代。

图1 A股全流通两阶段进程演示
二、大小非解禁压力与解禁进度
进入股权分置改革第二阶段以后,A股市场的主要矛盾将集中在大小非减持上。

当初在建立内地股票市场时,制度设计者们不仅设置了流通股和非流通股,而且为了保证公有经济的优势,使国有股份占到上市公司股份的绝对多数,造成了国有股一股独大和非流通股份(主要是国家持股和国有法人持股)比重远远超过流通股份的局面,因此在股权分置改革进行的过程中,当原先的非流通股开始结束限售期进行流通时,二级市场面临着巨大的扩容压力。

从限售股市值和流通股市值对比数据来看,A股二级市场面临着巨大的供给压力。

从2005年到2007年的两年多时间里,流通股的市值占总市值的比重大致在40%,而限售股市值要占到六成左右,按价值计算的解禁进度,第一个大小非解禁的高峰期是在2007年10月份到2008年3月份,因此我们可以按2007年10月份时的流通股和限售股市值对比来估量今后解禁带来的扩容压力。

2007年10月份时限售股与流通股市值对比刚好在6:4的水平上,我们按不同的大小非抛售比例假设来估算全流通带来的二级市场供给压力:假设抛售股份的比例分别为10%、20%、30%、50%和100%(极端假设),在10%的抛售比例假设下,二级市场新增供给的量为60%×10%/40%=15%,在20%的抛售比例假设下,供给压力则为60%×20%/40%=30%,30%的抛售比例假设下新供给量为45%,在50%的比例假设下扩容压力则达到75%,全部抛售的极端假设下新增供给达到150%,相当于再造了一个半二级市场。

再从资金量角度来衡量大小非抛售所带来的压力。

2007年底时A股流通市值达到10万亿元人民币左右,假设要维持当时的价格水平,则大小非抛售1
0%的情况下,需要10万亿×15%=1.5万亿的新增资金来承接限售股的抛压;而在20%的抛售假设下,所需资金为3万亿元,30%的抛售假设则需要4.5万亿元,在50%的抛售条件下为7.5万亿元,全部抛售的极端假设情况下,需要的新增资金量15万亿元。

从以上数据上来看,即使我们采用最乐观的估计,要维持股价水平在去年10月份的高位状态,未来几年需要新增入市资金都要超过上万亿元人民币,显然这对资金面的压力是十分巨大的。

由于不同的上市公司进行股权分置改革的时间不同,而且不同的股份限售的时间也有所区别,所以大小非解禁不是在一个时点完成,而是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逐步实施的,解禁带来的供给压力也是阶段性的。

从数量上看,A股从2005年年底就已经有一部分限售股开始解禁,但数量和价值都很少,对市场影响可以忽略不记,2006年下半年也有一定的解禁数量,但对总体市场的影响仍然有限,但从2007年底开始无论从数量还是价值上看,大小非解禁的压力开始显现。

从数量上看,2007年10月到2008年3月是一个解禁量较大的时期,接下来是2009年2月到2010年2月,是限售股解禁按数量计算的最高峰,最后在2011年2月前后还会产生一波解禁高峰期。

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限售股的解禁进度在大体趋势上一致,但也有所区别,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数量上看,上海市场的解禁总量和单月平均解禁数量要比深圳市场大;二是上海市场大小非解禁持续时间要比深圳市场长,深圳A股的解禁期到2011年上半年就已经基本结束,开始进入全流通阶段,而上海市场的解禁期要持续到2012年以后;三是深圳市场月度解禁量较为均衡,除2009年上半年解禁量大增,平均达到40亿股一个月外,其他时期的月度解禁额都大致在10亿股左右,而上海市场则较为不均衡,月度之间差异较大,其最主要解禁高峰期也是在2009年上半年。

对权重股大小非解禁的分析,我们采用了沪深300指数成分股(流通市值在两市排名前三百)的解禁数据。

从该指数的数据上来看,在2008年之前除个别月份的解禁数量较大外,总体解禁压力都不是太大,但到2009年上半年权重股的大小非解禁数量急剧放大,市场压力不容小觑。

权重板块方面,选取了沪深300指数权重排名最靠前的金融和金属板块(权重之和超过30%),从数据上看,金融股解禁数量较少,而且时间分布不均衡,很多月份都没有限售股解禁;金属股由于股票数量很多,解禁数量相对较多,而且时间分布上也比较均衡,不过在2008年下半年解禁数量有所放大,2010年9月以后金属板块的解禁数量就很少了,对市场的压力不大。

从以上数据进行判断,限售股解禁带来的压力是十分巨大的,但大小非解禁的到来真的就是洪水猛兽吗?全流通的到来真的会造成二级市场供给急剧放大而压跨A股市场吗?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需要分析A股市场限售股的组成结构,并判断不同构成部分解禁的意愿和方式。

我们在报告中采用了2008年4月底的市场数据,从数据上看,A股市场中限售股主要由如下六个部分构成:国家持股、国有法人持股、境内法人持股、其他内资持股、机构配售持股和高管持股。

其中国家持股的比重占到60.05%,国有法人持股占18.22%,境内法人持股占6.81%,其他内资持股占9.66%,机构配售持股占1.99%,高管持股的比重只有0.26%,其他性质的限售股比重占3.01%。

将所采用数据中的各类限售股数量与流通股进行简单数量比较,可以计算出国家持股与流通股的对比达到1.6:1,国有法人持股约为0.49:1,境内法人持股为0.18:1,其他内资持股约为0.26:1,机构配售持股为0.05:1,高管持股则为0.0068:1。

从以上数据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国家直接和间接持有的股份在限售股中的比重接近80%,占限售股的绝大部分,与流通股的数量对比之和则达到2.09:1,可见决定大小非解禁压力程度的是国家所控制的股份数量。

和其他形式的限售股不同,国家持股的抛售会受到很大的限制,首先由于所有权性质的特点,国家持股的大量减持一定会先出台相关规定,进行阳光化减持,其抛售的数量和进度是可以预期的,而且国家持股的大量减持不仅仅是经济行为,更是牵涉到政治层面的因素,不会轻易发生剧烈抛售;其次国家持股是政府控制经济的战略资源,其数量必须能达到绝对控制我国的战略产业和核心企业,这些产业主要包括金融、能源、基础工业资源(如钢铁和重要有色金属)等,国家持股的比重不会低于50%。

除了国家控制的股份外,比重最大的限售股为各类法人机构(境内法人持股和其他内资法人持股)所持有,其与流通股数量的对比约为0.44:1,是目前最大的大小非抛售来源。

分析这部分限售股的实质抛售压力,必须研究这些法人机构持有股权的动机以及对比抛售所产生的收益和机会成本。

法人机构持股从动机上来讲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达到控股目的实现对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二是进行财务投资,不需要控制上市公司。

在第一种情况下持股是一种长期行为,而且至少要达到相对控股的数量,限售股的抛售必须不能影响其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权,因此这类法人机构抛售的动机和数量不会太大;第二种情形中的限售股在抛售与否的决策上具有更高的灵活度,考虑卖出的主要决定因素是抛售所产生的潜在收益与机会成本。

此类机构在抛售所持股份持有现金后,处理方式无外乎如下几种:以银行存款的形式持有、买入债券、投入到实体产业中、买入其他公司的股权或者持有其他形式的资产,此时在决定是否抛售时,必须考虑是继续持有目前的上市公司股份收益更大,还是卖出而换成其他形式的资产所获得的收益更大,如果认为前者所带来的潜在收益更大,必然不会有强烈的抛售动机。

在经过股权分置改革后,A股上市公司的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大幅提高,可以说已经包含了我国大部分最优质的企业,从长期来看目前的法人机构的资金一定会留驻在A股市场,即使产生短期抛售最终还是回流到股票市场,目前市场最主要的担忧是在股价经过大幅度上涨后产生了泡沫,大小非有短期套现的冲动,特别有些基本面不是很好的上市公司限售股抛售的动机更大,会导致股价产生大幅的振荡。

三、全流通过程的市场影响
股权分置改革是我国资本市场最重要的制度变革,是标志A股市场走向成熟的里程碑。

股改所带来的全流通过程将深刻改变当前股票市场的基本特征,特别是其中的第二个阶段将使A股市场环境产生巨大的嬗变,影响极其深远。

我们认为全流通过程所带来的第一个重要影响是:A股市场定价权产生转变,由前期的完全由金融资本主导转变为由产业资本主导,经过一定时间磨合后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会寻求相互促进的道路,A股市场形成较为成熟的投资氛围。

在股
改之前,二级市场局限在流通股范围,市场规模相对较小,更主要的是控股股东所持有的非流通股不能参与二级市场交易,股价表现不能与这部分股权的利益挂钩,大股东对上市公司的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不会真正关心,导致了A股市场基础不坚实,参与主体必然是以投机为主要动机。

但在股改第二阶段,由于大小非解禁的到来,二级市场实际上发生了巨大的扩容,流通市场的最大筹码掌握在了产业资本手中,金融资本凭自身的资金和筹码已经无法掌握完全的主导权,如果维持过高的价格延续股市的泡沫化,必然引起产业资本的大量抛售,导致交易损失。

全流通过程带来了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的博弈,对于金融资本来说,由于A股目前只能进行单边做多获得收益,所以股价上涨对其有利,但如果过度拉升股票价格会导致产业资本的套现,再次制造泡沫的意愿和实力都降低了,如果推出做空机制,我们认为金融资本具有做空的动力,一是借大小非解禁扩容压力增大,比较容易打压价格,获得做空收益,其次在打压价格的过程中吸引部分大小非抛售,减轻未来再做多时的压力。

但从长期来看,金融资本不可能主要依靠做空来获得收益,持续做空意味着不断丧失股票筹码,到一定阶段将无法影响价格,而且长期的下跌会导致股市的运行效率下降并导致参与资金的减少,对金融资本本身发展不利。

而对于产业资本而言,无论有无做空机制,股市上涨对其都最有利,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考虑,一是价格上涨套现收益更大,相反在下跌行情中,即使有做空保值的机制,由于流动性等原因仍然会导致资产市值的缩水和套现价值的减少;二是在上涨行情中,产业资本融资更容易,熊市行情中将会导致融资的困难。

显然从长远来看,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都不可能从相互对立中获得最大利益,走向相互促进的道路才是可取的方式。

而这个相互促进的道路必然是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的合作,促使股市长期稳定的上涨。

在这个过程中,主流的金融资本会真正走向价值投资的道路,选择与经营能力强的产业资本合作,购买基本面优质的上市公司股票,即使承接了产业资本部分的解禁筹码,上市公司的成长也足以保障其长期收益。

而产业资本也具有动力做大做强上市公司,因为如果盈利能力恶化,会导致金融资本抛售股份,产业资本即使想要套现也没有足够的承接盘。

全流通过程带来的第二个重要影响是A股估值系统将发生深刻变化。

金融资本在全流通到来的时期已经无法维持股价的泡沫化,因为过高的价格会导致产业资本的套现,而大小非所持有的股份数量实在太过于庞大,其抛售行为将使金融资本难以承受,所以在全流通过程中A股的估值水平会走向理性回归。

第三个影响是A股市场的个股价格走向将产生分化,非系统性风险的管理在股票投资中的重要性会越来越突出。

基本面优质的上市公司的股票会受到各类投资者的争相追捧,而经营能力低下盈利水平很差的上市公司,股票价格会不断走低,受到市场的抛弃。

原因很简单,基本面差的公司特别是一些根本没有盈利的垃圾股,其大小非股东抛售的意愿必然是非常强烈的,一有投机资金试图拉升价格必然导致产业资本的套现而使价格下挫。

投资者一旦认清到这种状况,必然会强烈抛售该类股票,导致价格的萎靡不振。

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不断推进,A股市场的全流通时代已为期不远,在这个过程中我国资本市场将发生意义深远的变化,价值投资会越发明显。

“大小非”,股改的产物,投资者的“梦魇”
“大非”即股改前占总股本比例大于等于5%,“小非”即股改前占总股本比例小于5%。

股改产生的大小非总量占中国A股市场总股数的比例一度超过60%,且在未来两年内将基本解禁完毕,因此被认为对市场价格形成压力。

另外,“新老划断”后首发限售股的解禁又扩大了大小非的内涵,这不啻是市场的另一颗深水炸弹。

随着上证指数向2000点败退,大小非不计成本的减持遭到普通投资者、机构投资者的诟病。

他们确实不计成本,因为他们的成本太低了。

在这场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惨烈对决中,机构失去了市场话语权,散户则彻底沦为“三等公民”。

这本来就是场不平等的博弈。

本期《理财一周报》将通过全面的视角,还原被妖魔化的大小非。

“恐新”曾经是投资者心中的阴影,只要一发新股,二级市场就面临着资金面的压力。

而如今,“大小非”俨然成了投资者新的噩梦。

有人形象地比喻,人们像天气预报一样分析着大小非的影响。

毫无疑问,大小非已经成了股市上的达摩克利斯剑,从2006年8月开始,大小非减持力度一浪高过一浪,不过自今年一季度减持高峰后,大小非的减持速度开始减缓。

但是业内人士预计,从表面看,9月、10月、11月大小非的减持比例在减小,但减持总量会上升。

当去年大盘飞舞在6000点之上时,投资者视大小非为无物,始终认为牛市尚未结束。

但大盘在到达6000点顶峰之前,市场早已埋下了定时炸弹。

根据上市公司发布的减持公告,去年二季度大小非共计抛售了17.2亿股股改解禁股,市值261.62亿元。

之后的三个季度,大小非的抛售力度都在200亿元上下,相当于每月发行了一个中国南车(601766)。

这让A股市场压力剧增,直到今天,大盘依然看着大小非的脸色行事,新低不断,地量屡现。

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从1000点至6000点的超级大牛市,其上涨原动力就是股改的兑价;而今天,股指跌去60%以上,且仍深不见底,也正是由于当年的大利好——股改所造成的后遗症。

2006年8月24日,恒生电子(600570)率先披露股东减持解禁股情况,拉开了股改解禁股减持的序幕,成为“小非”减持的首例。

次月,伟星股份(002003)以占总股本1.06%的减持数量,叩响了“大非”减持的大门。

2006年三季度,大小非合计减持5.06亿元,此后,大小非减持数量逐月增加。

进入2007年,解禁浪潮更是接踵而至。

根据上市公司发布的减持公告,仅2007年上半年,沪深两市就有200家上市公司的大小非股东在二级市场进行了549次的减持,合计减持股份数达到27.85亿股,总减持量占到了2007年上半年总解禁量的10.86%。

截至今年9月9日,两市公告减持的累计量82.93亿股,这还不包括未公告的减持情况。

根据中登公司本周发布的股改限售股份解禁减持情况统计,自2006年8月第一笔减持解禁股至今年8月底,沪深两市股改限售股共累计解禁了1083.77亿股,累计减持263.37亿股,占总解禁量的24.3%。

不过到了今年,随着大盘跌破3000点,大小非的减持力度有所减弱。

今年6月份,大小非合计流出12.39亿元,7月份合计流出26.85亿元,8月份合计流出14.58亿元。

相比去年单季200亿元的减持力度,已是大为减弱。

“大小非问题不解决,市场流动性就得不到解决,除非政府直接拿钱救市。

”海通证券分析师张琦直言。

大小非减持问题早已成为困扰股市的主要问题,加上新股发行,带来新的“大小非”(新股限售股),使得市场资金面日趋紧张。

本周一,沪深两市总成交量仅为325.55亿元。

8月份是今年下半年股改限售股解禁高潮,合计解禁数量为226亿股,市值1667.32亿元。

当解禁高潮到来之时,股指难免会顺势下探,整个8月份,上证综指累计下跌了13%。

根据Wind数据,今年8月份股改解禁的107家上市公司中,有87家跑输了大盘,其中跌幅最大的是西单商场,达到54%。

而大盘股宝钢股份、苏宁电器,尽管大股东都承诺在未来几年内不减持,但股价仍然出现了较大程度的下跌。

不过,根据中登公司公布的数据,8月份两市的“解禁洪峰”中并未出现“减持潮”,8月两市减持数量仅为4.80亿股,其中大非、小非减持各为0.94亿股和3.87亿股,同7月份的减持相比,分别下降67.9%和30.4%。

8月份的解禁洪潮之所以没有带来“减持潮”,与解禁股大部分为“大非”,减持的动力较小有着密切的关系。

数据显示,8月份解禁的“大非”,即持有限售股数量占比≥5%的账户的股票数量达到210.37亿股,占总解禁数量的98%,而可能被减持的“小非”,即持有限售股数量占比<5%账户的持股数量仅有5.10亿股。

在解禁洪峰过后,9月份的股改限售解禁数量为2008年全年最少,以9月6日收盘价计,解禁总市值为146.98亿元,也让市场得到了稍微喘息的机会。

当然,也有投资者担忧,8月份解禁的股票,或许会在9月份减持。

根据中登公司公布的数据显示,进入6月,累计减持比例逐渐减少。

宏源证券高级分析师唐永刚表示,主要是因为进入中期财报公布时间窗,抑制了大非的减持冲动,而7月的小非当月减持达总减持份额的85.56%。

可以看出,大小非并没有因为行情的低迷减少减持。

此外银河证券分析师张琢也认为,8月份减持潮并未如期而至,也是因大非尚未出手才得以幸免。

他指出,根据证监会以及国资委此前发布的对大小非上市流通规定的三个文件来看,国有控股股东所持有的上市公司股份,也就是大非转让时受到国资委的较多限制。

根据《上市公司解除限售存量股份转让指导意见》对大非减持的限制,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在该公司年报、半年报公告前30日内,不得转让解除限售存量股份。

众多8月份进入解禁期的大非实际减持时间推迟到了9月份。

而小非的成本非常低,且不受政策约束,解禁后存在随时减持的可能。

同时,唐永刚还指出,中证登记公司公布的减持数字中包括两项:二级市场直接减持和大宗交易转让。

因为大宗交易转让在实现“过桥减持”的过程中,时间上会有延误,特别是行情持续下跌的过程中,大宗交易市场存在一定的股票存量被套牢而没有100%全部到二级市场减持,所以,这部分被套牢的股票存量在将来有形成“堰塞湖”的可能性,一旦决堤对后续市场冲击将更猛烈,形成决堤的前提是股市的单边走势或持续震荡。

唐永刚进一步解释道:解禁股存量不断增加,近三个月的减持比例有减少趋势(因大非减持减速),预计短期(9月)减持比例将增加,那么虚拟减持量(二级市场直接减持量+大宗交易量)将增加,导致的实际减持量将增加。

此外,大宗交易减持的部分以一定比例流入二级市场,随着此处的股票积累增加,将形成大宗交易“堰塞湖”,如果市场呈单边趋势,则“堰塞湖”有决堤风险。

综合解禁存量和解禁比例的因素,预计短期(9月)实际减持量将大幅增加。

从上市公司中期财报公布的现金流和交叉持股情况看,现金流的大幅减少将逐步影响到上市公司的正常经营,特别是现金流大幅缩水的行业分布和交叉持股、大小非的行业分布一致,导致这些行业公司不得不减持手中的解禁股和交叉持股。

综合上述因素,预期短期(9月、10月)大小非的实际减持将加速。

而中长期(6个月)看,随着市场的解禁重点从小非转移到大非,实际减持量仍有增大趋势,但是减持比例将逐步减少。

6000点、5000点……一直到现在的2000点附近,蓝筹股、绩优股、垃圾股在本次股灾中无一幸免。

截至9月10日收盘,沪深两市共有45家公司股价跌破最新的每股净资产。

根据Wind统计数据显示,这45家公司市净率水平在
0.59-1.00倍之间,分布在机械、电力等18个行业,其中机械、电力有6家公司进入,纺织服装、钢铁、汽车及配件各有5家公司进入,其余各行业分别有
1-4家公司进入。

在这45家破净的上市公司中,有4家上市公司的限售股将在今年解禁,其中包括曙光股份(600303)将在今年12月13日解禁810万股,京山轻机(000821)在今年12月4日有7177.49万股将解禁。

此外,还有长春经开(600215)在今年12月27日有1788.59万股解禁,ST安彩(600207)有2200万股在今年12月28日解禁。

破净股的层出不穷,说明了市场信心的缺失已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

同时,A股与外围市场之间的联动也变成“跟跌不跟涨”,充分说明了在宏观经济不确定性以及大小非解禁的压力下,投资者纷纷加入了恐慌性抛售的行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