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例心血管内科患者感染因素的调查及应对措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0例心血管内科患者感染因素的调查及应对措施
目的调查分析心血管内科患者感染的主要因素,并制定相应的针对性治疗和预防措施,降低感染发生率,促进临床治疗效果的进一步提高。

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50例感染患者为研究组,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总结感染情况及部位,同时随机选取同期为发生感染患者50例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感染因素。

结果心血管内科患者感染发生率为,主要感染部位为下呼吸道、上呼吸道、泌尿系统、胃肠道、皮肤软组织;合并症、侵入性操作、抑酸剂、预防性抗生素应用等均为感染的危险因素,研究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心血管内科感染大多由于合并症、侵入性操作以及抑酸剂和抗生素应用等引起,由此,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和监控患者合并症情况,严格掌握侵入性操作的适应症,积极预防感染的发生,一旦发生感染,则需及时进行药敏试验,依据药敏试验的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待患者病情痊愈后及时妥当安排出院。

标签:心血管内科;感染因素;预防;治疗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严重威胁人们生命安全的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呈逐年增长趋势,伴随着疾病的进展,心脑脏器的损伤以及相关临床并发症发生率也呈逐年升高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1]。

心血管疾病具有多变性、复杂性、突发性以及快速性等临床特征[2],患者在发病状态需要全面系统的临床治疗,住院治疗是较为严重的心血管疾病主要的治疗方式,以往采用药物治疗,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不断飞速发展,介入治疗技术逐渐成熟,在心血管系统疾病治疗广泛应用且疗效较为显著,但是随着其不断应用,感染的发生率也随之升高,严重阻碍了疾病的顺利治疗和疗效的发挥,据临床研究资料显示[3],心血管疾病患者相比于其他系统疾病患者感染率高,达11%以上,已经引起临床医师高度关注和重视。

笔者为最大限度强化医院感染的控制情況,随机抽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发生感染的心血管内科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感染情况,并和同期未感染50例患者进行对比分析,探析感染的影响因素,旨在为今后临床工作中预防和治疗感染提供参考和借鉴依据,降低感染的发生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笔者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感染患者50例为研究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均符合《医院感染诊断标准》[4]中相关的判断标准,其中男29例、女21例,年龄25~78岁,平均(56.48±10.86)岁,病程1~25年,平均病程(15.58±6.86)年,50例患者均对基础疾病进行检查,疾病分布情况:冠心病19例、心脏病12例、心律失14例常、风湿性心脏瓣膜病5例;同时随机选取同期未发生感染患者50例为对照组,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25~80岁,平均年龄(57.52±11.88)岁,病程1~26年,平均(15.68±7.04)年,疾病分布:冠心病17例、心脏病14例、心律失常15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4例,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比、年龄、病程、疾病类型等基线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均为过敏史和其他严重的并发症,具有研究价值,且在知情同意下签署知情同意书,
同意翻阅其临床资料。

1.2方法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研究组患者感染发生部位,对其进行排序并计算感染发生率。

另外,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在合并症、心功能、侵入性操作、临床治疗药物等方面的差异。

1.3统计学处理本研究采用SPSS18.0软件包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χ2检验,检验标准α=0.05,P<α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感染情况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月心血管内科共收治患者728例,感染发生率为6.87%,主要感染部位为下呼吸道(44.00%)、上呼吸道(24.00%)、泌尿系统(16.00%)、胃肠道(12.00%)、皮肤软组织(4.00%),见表1。

2.2感染因素分析研究组和对照组比较,合并症、心功能I~II级、侵入性操作、抑酸剂、预防性抗生素应用等均为感染的危险因素,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据临床研究报道显示[5],感染为心血管内科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感染发生率为6.25%~12.81%,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感染发生率为6.87%,和临床研究报道结论一致。

心血管内科感染给临床治疗和康复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影响,感染的发生还会进一步加重患者的病情,严重影响治疗效果以及治愈后的生活质量。

目前,随着现代医疗技术不断飞速发展,抗菌药物在临床治疗中的广泛应用,另外,随着我国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患者整体免疫功能低下等均为心血管内科感染的危险因素,均会提高心血管内科感染的概率,感染部位也不断增多[6]。

表1数据显示,50例患者中主要感染部位为下呼吸道(44.00%)、上呼吸道(24.00%)、泌尿系统(16.00%)、胃肠道(12.00%)、皮肤软组织(4.00%)。

通过单因素分析,研究组和对照组对比分析,合并症、心功能I~II级、侵入性操作、抑酸剂、预防性抗生素应用等均为感染的危险因素,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不可避免存在一些侵入性操作,可能损伤患者的皮肤或粘膜屏障,进而为病原菌微生物侵入人体创造有利的条件,最终导致感染的发生。

由此,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要严格和准确把握侵入性操作,使用的医疗用品也必须要使用一次性器材,不能重复使用。

在手术过程中对患者的护理操作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相关规程以及消毒技术规范[7]。

对于合并各种基础性疾病患者,要加强重点监控和保护,在必要情况下可应用一些加强免疫功能的药物,避免感染的发生,同时还需要注重对患者的保暖工作,准时定期的检测患者血糖水平,便于更好的控制患者血糖水平。

临床治疗过程中过多应用抗生素会导致患者机体内菌群失调,增强耐药性菌株的产生概率,由此,在治疗过程中要尽量减少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剂量,对于感染患者,要依据菌群以及耐药性情况
规范性用药。

另外,据临床研究报道[8],随着患者住院时间延长,患者发生交叉感染的几率随之提高,当患者病情好转,符合出院的条件,要及时安排患者出院,降低医院感染率。

综上所述,心血管内科感染大多由于合并症、侵入性操作以及抑酸剂和抗生素应用等引起,由此,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和监控患者合并症情况,严格掌握侵入性操作的适应症,积极预防感染的发生,一旦发生感染,则需及时进行药敏试验,依据药敏试验的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待患者病情痊愈后及时妥当安排出院。

参考文献:
[1]张治平.心血管内科感染患者108例临床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1(8):1006-1007.
[2]刘荣梅,林淑梅,徐国良等.心血管内科病房感染危险因素与护理管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z1):210.
[3]张兵.心血管内科感染患者的患病因素和临床特点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15):38-39.
[4]黄家芹,刘静,刘薇等.心血管内科患者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4):3345-3346,3349.
[5]孙佳文,虢英荣.导致心血管内科感染的因素及临床治疗[J].中国医药科学,2013,(16):182-183.
[6]代春兰.心血管住院患者感染因素分析及预防措施[J].河北医学,2013,19(1):91-93.
[7]吉伟青.心血管内科患者的常见感染危险因素及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2014,(4):118-119,120.
[8]李小艺,李汶珊,瞿长春等.老年心血管患者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与防治[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4,20(3):376-378.编辑/申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