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德性教育对培养新时代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时代大学生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更是民族的未来和祖国的希望。
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是教育从古至今的重要课题。
所谓健全人格,总的来说,就是生理和心理的和谐统一。
具体表现为:有担当的高贵品德、独立的思维能力、良好的身体素质、健康的审美情趣、朴实的劳动素养。
习近平主席在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大会重要讲话中对青年提出了6点要求,其中就包括新时代青年要锤炼品德修为,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
我国古代书院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在培养学生的德性教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书院起源最早可追溯至唐代,并于宋代大盛,到了晚清时期大多变为学堂。
书院在人才培育方面特别注重德性的养成。
所谓德性,就是个体非强制性地遵守普世价值观以及道德行为所具有的思想道德品质。
将人类社会中的普世价值观以及思
想道德进行内在消化,先演变为个体的品质,然后再将其进行外化,这个过程就是常说的个体德性教育[1]。
从伦理学的角度出发,
人格就是人在实际生活中外在的行为表现和内在的精神层面的结合。
在处理各种关系方面能够展现出一种特有的精神品质[2]。
德性教育注重个体人格的培养,强调先成人再立学,贯穿我国古代书院的整个教学过程。
一尧书院德性教育的培养目标
书院教育是对官学的补充,由于当时官场之风盛行,古代的儒学大家们提出了最早的素质教育口号,目的就是为了培养人的德性,其生动的道德教化与道德实践是书院的首要特色[3]。
朱熹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
他在编著的《白鹿洞书院揭示》一书中指出:我国古代圣贤哲人以及文人大家们之所以会教导人们,是为了使其能够思想开化、明理知义,
加强自我品质修养,进而推广收稿日期:2019-06-10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重点题目“以供给侧改革促进我国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的依据与路径研究”(16A141)。
作者简介:高晓清,女,湖南益阳人,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教育心理学、
教育管理、高等教育学;张
洁,女,湖南益阳人,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学。
书院德性教育对培养新时代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启示
高晓清,张
洁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湖南长沙410081)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大会重要讲话中强调,新时代青年要锤炼品德修为,弘
扬社会正气。
书院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教育形式,以培养德性、化育人生为主要目的,其目标是培育德行健全的“圣人”,培养内容为儒家经典、历史典籍、诗词歌赋等。
书院的德性教育是通过“分年”的教育阶段、讲会与会讲的教育形式、德学并重的考核标准和潜移默化的德育环境来实现的。
探究书院在培养人的德性方面的积极作用,对培养新时代大学生健全人格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书院;德性教育;大学生;人格养成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014(2019)05-0128-06
DOI :10.16514/43-1506/c.2019.05.017
2019年9月第44卷第5期武陵学刊Journal of Wuling Sep.2019Vol.44No.5
到其他人,而不只是学习一些诗词文章,借以追求名利[4]。
只有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学识才能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否则心性控制不了所掌握的学识和技能,其结果会酿成大祸。
《白鹿洞书院揭示》继承并发扬了孟子的“五教”教学原则,为了能够将“五教”在书院教学中良好施行,提出了修身立学接物待人等几方面的原则。
如:为学之序:“博学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志,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处事之要:“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5]由此可见,书院在培养人的德性方面,不仅强调要学生明白封建的“理”,而且要求学生把“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躬亲力行,内化为自己的德性。
总之,书院教育遵循儒家“内圣外王”的理念。
想要做到“外王”需先做到“内圣”,因此,做“圣人”是学生学习的最终目标。
这也是新时代对青年弘扬社会正气、培养健全人格的要求。
二尧书院德性教育的内容
书院讲究“修业”和“进德”二者并重,教学都是以这两方面为主[6]。
因而,儒学典籍是教学的主要内容用书,辅以史学经典以及大家的集注。
如此,相对完整的一套德育教学流程就形成了。
儒学典籍是书院德性教育的主要教材。
在朱熹看来,学习这些儒家经典学说要有先后顺序。
第一目是《近思录》,著者为吕祖谦和朱熹;接下来是《四书》,在四书当中,顺序是定规《大学》、立本《论语》、观发展《孟子》、求索大家之微妙《中庸》[7];最后是读六经。
最具儒学代表性的书《大学》,其中囊括了为人标准和道德思想。
其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代表做人和做事目的的“三纲”和代表做人和做事具体方法的“八目”。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其意思是能够坚守本心抵拒物欲,不沦为欲望的奴隶。
自我修养,修身为一,二来养德,进而齐家治国平天下,最终“止于至善”。
“诚意、正心”说的是要培养人的意志。
人要正确地审视自己,明白自己内心的
真正目的,摆脱外界的一切束缚,坚定自己的意志,做到心无杂念,坚持本心。
在《论语》一书中,关于学生德性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对君子的论述上。
在书中,与君子有关的内容就多达75处。
其中,有一处概念性的论述,《卫灵公》篇中:“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8]君子的心中,满腔仁义,可用礼制表达、音乐抒发,诚信有礼谦逊低调表于外。
这也是孔子对于德性教育最基本的要求。
此外,君子对内在修养的要求也极高。
如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9]由此可以看出,色、斗与得不仅是行为上的一种规范,更是内心的一种戒律。
以上三戒,其目的都是让人在不同的成长阶段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欲望,君子之志在,其心方无愧。
孟子说:“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就是说要保持自己的善心,养护自己的本性,不使其丧失。
而“清心寡欲”是“存心养性”的必然要求。
孟子认为:“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
”[10]意思是人如果在物质方面的欲望越少,其善心也就能够保留得越多。
这些思想在当代大学生教育中也具有极强的先进性。
儒学典籍是主要教材,同时还需要辅以史学经典。
《公羊传》《左传》以及《尚书》等是书院德性教育教学中常用史书。
于书院先生眼中,学生“实德”,即致君泽民以及利济天下,藏于“牢笼古今,冥搜百代”的史书中[11]。
《左传》中的德治思想是极具借鉴意义的。
纵览诸国历史可见,国之兴亡取决于德之兴衰。
在用人和立身方面,德也是一项重要的标准。
在《左传》中,有很多“以德用人”的例子。
关于国君的立德标准,书中也有所阐释:“若有德之君,内外不废,上下无怨,祝、史荐信,无愧心矣。
”[12]由此可见,《左传》中的“德”,强调的更是内心的修养。
《尚书》一书论德行,囊括内修、外教两部分。
中和之态以及敬信之情等为内修。
“恭”“敬”以及“钦”这三字在书中频次最多。
“敬”不仅有敬畏天命以及人和事,还有“德”。
首先强调的是,要有一
高晓清张洁书院德性教育对培养新时代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启示
2019年第5期129
种心境平和的状态,没有偏向,喜怒不明示于表情和行动,而是深藏心中,则为中;情感表现出来,符合一定节度,无所乖戾,是和的状态。
把和善放于心间,不断地反省自身,达到个人最佳的道德状态。
外教即为人处世之道,譬如“满招损,谦受益”“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这些耳熟能详的训诫,在今天也有极大的借鉴意
义。
文学典籍《楚辞》和《诗经》也是书院必学的内
容。
诗赋的德育功能,主要体现在其优美的辞藻能
够促进人情怀的抒发,其充实的内容能够增强人
的品质修养。
《诗经》一书关于德方面的篇章众多,其中道
德的核心内容是保护人民、赢得民心。
习近平总书
记提出的要求当代青年提高人文素养、以真才实
学服务人民与此有着紧密的联系。
刘勰在《文心雕
龙》一书中指出,由于境界不同,才情较高的人可
以在诗词的创作过程当中获得更大的启发,心思
灵巧的人可以对华丽的辞藻进行学习,对山山水
水进行描绘的诗句也可以培养人高尚的情操[13]。
其表达的意思是人的境界不同,从诗歌中学到的
道理也就不同了。
除了这些经典的名篇之外,书院生徒还要研
习历史名人大家、著名学者、历届官员、书院山长
等。
通过学习各种风格的诗词歌赋,一方面巩固书
院学子的文学功底,另一方面提高其人生境界。
三尧书院德性教育的具体实施
除了个体的自主学习和完善的教材体系之
外,书院德育的实施也要依靠一定的制度和方法,
其中包括“分年”的教育阶段、讲会与会讲的教学
形式、德学并重的考核标准和潜移默化的教育环
境等。
“分年”阶段教育法是朱熹首次提出来的。
该
方法首次提出于《白鹿洞书院揭示》一书,指出学
生教育要改成“小学”阶段与“大学”阶段。
“大学”
阶段是15岁以后,这个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趋
于成熟和稳定,具备了一定的思考能力和判断能
力,同时可将在道德方面的学习内在转化,进而显
于行为。
因而先生以为“穷其理”是该时期的学习
关键。
对于大学阶段的教材,朱熹在《四书》的内
容和思想上进行了修改与完善,编撰了《四书集
注》一书,并制定了详尽的教学计划。
“小学”和“大学”阶段学习本质相同,前者为
基石,后者是精进。
这种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旨
在让学生慢慢领会,细细涵养,按照社会道德规范
审视自己的言行,最终成为“修身、齐家、治国、平
天下”的有用之才,达到“圣人”[14]的终极道德目标。
古代书院常见两种教学形式,一是讲会,二是
会讲。
讲会通常是与书院教学和研究活动相关的
学术组织形式,可以说是一个自发组织的学术团
体。
会讲是定期组织的学术活动,来自各家各派的
学者聚集在一起自由交流,各抒己见。
先生和学生
经由讲学、回答以及游玩来实现对话平等。
他们不
仅可以倾听学生的心声,而且可以指导他们自己
的言行[15]。
参与会讲的人员众多,有书院师生,也
有外院学者,参会者无论身份高低,名气大小,都
可以自由问答。
“虞山会讲,来者不拒。
”[16]普通百
姓和贫困学子也在这种讲学方式中受益,由于“门
户开放”,当时各大学派学术交流更加频繁深入,
对学生和门徒眼界和胸襟的扩展以及德行培育有
极为重要的意
义。
学业以及德行是古代书院的两大考核内容,
以德业考核为重点。
每个书院都有自己的德行考
核原则,常见方法为他评法和自评法。
他评法主要
是书院山长或主考官与生徒进行直面交谈,或者
通过生徒的同窗、老师间接地了解情况,以便对生
徒的平常表现有清晰的了解,帮助其认识自己的
不足,从而找到改进的方法。
如阳明书院对德行考
核的内容包括能否关爱亲长不懈怠、温清定省笃
实践行、行走于街道仪表持重不放荡、心思言行无
邪念而笃敬忠信等,使“诸童子务要各以实对,有
则改之,无则加勉”[17]。
为此,有的书院还专门设立
了薄书登记,对生徒平时的表现记录在册,劝善改
过。
自评法,顾名思义,是生徒对自己平常的行为
表现、思想态度做一个自我总结,进行自我反思,
并进行评价,同时提出自我改进的方法,帮助自我
武陵学刊第44卷130
德行的不断进步和提高。
这种方法对于生徒的自觉性、自悟性和反思性的要求较高。
但不管是他评法还是自评法,其目的都是为了在学习与道德上督促生徒,对于考核不合格者实行惩戒甚至除名。
由此可见,道德伦理、品德修养在书院的地位是无与伦比
的。
幽雅的自然环境对学生思想品行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因此书院特别注重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所以一般选择将书院建在依山傍水、优雅宁静之处,以便营造出潜心学术、涵情养性的环境氛围。
古代书院营造的德育环境鲜明地体现了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
“天人合一”体现了环境对人产生微妙的影响,物质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文环境,二者也体现了古代日常生活和教育之间的联系。
在我国传统文化的意境中,山水与人的道德、品行、智慧有着密切的关系,正所谓“山水比德”。
儒家学派认为,如果学子们能够在山清水秀的自然景色中学习,长期的环境影响,能够潜移默化地对学子产生一定的德行教化作用,所以白鹿洞书院以及岳麓书院等较为知名的书院大都“藏于名山,纳于大麓”。
此外良好的自然环境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的交往,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
优美的学习环境能使生徒更亲近地交流。
正所谓“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18]。
在课余时间老师会带学生外面游学、交流,在大自然中感受学习的魅力。
相比于官学的师生关系,书院师生朝夕相处,言传身教,情谊深厚。
四尧书院德性教育对当代大学生人格养成的启示
书院由来已久,从古至今培育出数不胜数的文人大家。
从教育方式上来看,书院没有采取填鸭式、灌输式教育,而是通过师生平等的对话、交流,一步步启发诱导。
从教育评价来看,书院不事科举,在注重学业考核的同时,更关注学生的德业,学生的学,是为自身人格的培养和价值的实现而学,而不是为了求取功名利禄。
从教育环境来看,书院远离了喧嚣的闹市,选择在幽静的山林中,因此学生能够潜心学业,升华人格。
这给我们
当今的教育提供了有利的借鉴,引发了我们的思考。
书院的办学过程,尊重和关怀每一位学生,真正做到以人为中心。
教育的本真是以人为本,教育是一项培养人的活动,教育需要尊重人的心理发展,重视教育对人本身的意义。
所以我们需要思考,大学作为人才培养重要基地应教授何种知识?目前的高等教育,过于急功近利,盲目地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来培养人,学校似乎像一个加工厂,而学生只是一批待加工的材料。
学生如果不能在民主自由的氛围中学习、探求知识,思想放飞和智慧发展有可能吗?溯本归真正是现如今教育的实际诉求。
学校教育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堂之内,不应该仅仅只是灌输现有的理论成果,而应该用一种开放包容的心态,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慢慢领会,在日常生活实践当中获得情感上的共通和共鸣。
德性包含对生活智慧的总结,人格的养成来自生活,最终回到生活。
现代教育应该给予学生人文关怀,给予学生尊重与自由自主的权力,以一种开放包容主动的心态去接纳知识,引发思考,让学生学到知识的同时,也能培养健全的人格,重视学生德性的培养,立德树人。
使学生幸福地学习,并且在教育中得到“智”
的发展。
书院虽然已经是过去式,但是消失的是书院的形式,其精神却不会被湮没。
《大学》有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科学研究是大学的名片,教书育人是大学的使命。
现在一部分大学过于追求发展和提高,却忘记了大学精神。
教授追求功名利禄,忽视学术研究;部分教师为了尽快完成教学任务,完成自己的教学考评,“一言堂”情况突出,只想要学生“听话”,却对学生的道德和个性教育不重视,其结果就是难以实现“育人”的目的。
学校管理行政化,有些学校领导为了政绩,设置各种量化指标对教师的业绩进行考核,让教师更加无法致力于课堂教学,导致课堂质量降低。
学生学习功利化,在考试的牵制下,很多学生不得不被动地接受学校、老师的安排,以现实的利益为学习的出发点,注重于分数的高低而不是知识本身的价值。
国务院在《国家中长期教
高晓清张洁书院德性教育对培养新时代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启示
2019年第5期131
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要对人才培养进行模式创新,推进素质教育,践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的、适应时代发展的德育理念[19]。
也许,我们可以从古代书院中,找回我们所丢失的大学精神,重视学生的人格养成,教师和学生平等对话,发挥我国传统文化当中人文精神所具有的价值,继承学习古代书院教育的优良传统,进而使我国大学学术研究氛围纯净,迸发活力。
德育课程是新时代大学生人格养成的重要途径。
说德育课程,很多人首先会想到把德育作为第一课堂,传授德育知识,而忽略情感的传递和实践的作用。
其实,所谓德育,不是强硬的理论灌输和知识教学,而是将其在生活中笃行实践。
当代大学的德育培养,主要来自课堂,学生很少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机械地将德育的各种概念死记硬背用来应付考试。
究其本质是因为学生的观念还未改变,认为德育就是思想政治,对自己的发展没有实际意义。
而学生之所以有这种想法,是因为课堂形式固化,内容死板枯燥,理论知识难以体现到实际生活中来。
大学想要克服现代教育的这种弊端,需要对古代书院所坚持践行的“知行合一”原则进行借鉴和参考。
德育教学和日常生活有机联合,对学生需求深入了解,并尊重其不同个性。
正如叶至陶先生所说,做人是受教育的目的,而要对做人真正地有用处,学习到的东西就必须要终身以之永远实践[20]。
让学生在亲身的体验和实践中,真正领悟到德性的意
义。
当今社会正处于物质与经济高度发展的时
代,更加要重视校园环境的潜在育人功能。
要意识
到环境对于大学生的人格养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因此在高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既要为学子们营
造理想的求学氛围,更要致力于对心理健康状态
的引导。
现代大学校园选址,大多数偏向于城市或
城市中心周围、经济建设发达的地区或政治中心,
附近高楼大厦众多,电玩城、游乐场所以及购物商
场等环绕在学校周围。
学生的精力一部分被城市
的嘈杂所分散,车水马龙的闹市也让学生变得浮
躁,难以静下心来研究学术,更别提修养身性了。
这对大学生的人格养成具有不利的影响。
另外,要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学校是由教职
人员、学生和校园环境等有形的物质和无形的文
化组成的一个统一的有机体。
不论是人和人之间
形成的关系,还是大学校园中存在的物质文化,或
者是大学的校园精神等内容,都会对学生的人格
养成造成影响。
古代书院的学术氛围更加平等自
由,宽松和谐。
因而学生门徒在除疑解惑和学术研
究方面能有更多自主的空间,这对他们的人格的
养成及德行培育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当代大
学生对于博爱、平等以及自由方面的需求逐渐攀
升。
因而,一方面要为学生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使学生形成公正平等的竞争意识,让每一位学生
的天性都能得以发展,让每一位优秀的学生都能
脱颖而出。
另一方面,要促进师生之间良好关系的
发展,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规范自己的言行,做到
躬亲力行,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学生,从而提高学
生学习与修身的自觉性,在增长知识的过程中,也
能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大会
重要讲话中强调,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
的力量。
民族的未来在青年,国家的希望在青年。
青年是促进国家兴旺发达的中坚力量,民族的复
兴离不开青年,青年的强身之本是健全的人格。
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是要牢记习近平
总书记对青年的要求,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
领,增强学习紧迫感,努力提高人文素养,以真才
实学服务人民。
这是养“德”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
是要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大
德、守公德、严私德。
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真正践
行“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伟大使命。
三是要勤
于思考,宁静致远。
学习不能只浮于表面,要静下
心来。
正如孔子所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
则殆”。
思想和行动要一致,人格才会进步。
最后
就是要培养勤俭朴素的品德。
虽然当今时代人们
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物质条件越来越好,但是盲
目地追求潮流,很容易让大学生沉溺其中,丢失自
我。
勤俭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优良传统,也是古
武陵学刊第44卷132
The Enlightenment of the Moral Education of Chinese Shuyuan on
the Cultivation of Modern College Students'Personality
GAO Xiaoqing,ZHANG Jie
(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410081)
Abstract:President xi jinping stressed in his important speech to the congress marking the centenary of the May 4th movement that young people in the new era should exercise moral character and conduct moral conduct,and promote social integrity.The ancient Chinese Shuyuan originated in the Tang Dynasty and flourished in the Song Dynasty.It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moral education in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our country.As a special cultural education system,the academy aims to cultivate the main purpose of virtue and education.The goal of the ancient Chinese Shuyuan is to cultivate a sound "sage"of morality,and to cultivate content such as Confucian classics,historical classics,poetry and songs.It is realized through the education stage of "division of the year",the form of education in the lectures,the assessment criteria of both morality and education,and the imperceptible moral education environment.Exploring the positive role of ancient academies in cultivating human virtues ha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undergraduates'personality.
Key words:academy;virtue education;undergraduate;personality development
代书院重要的教育内容,勤俭美德教育对培养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健全人格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院
[1]MATTHEW JONES CHESTERS.Mapping Morality with a Compass:
Testing the Theory of 'Morality-as-cooperation'with a New Questionnaire [J].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2019(1):13-16.
[2]孟子:告子上[M].北京:中华书局,2010:43.
[3]邓洪波.中国书院学规集成[M].上海:中西书局,2011:23-25.[4]朱熹.朱文公文集之白鹿洞书院揭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2002:76-79.
[5]孟子:离娄上[M].北京:中华书局,2010:43.
[6]傅首清.古代书院教育对创新型人才早期培养的启示[J].教育
研究,2013(6):118-122.
[7]程嫩生,
文洋.经史之学与清代书院科举文教育[J].湖南大学学报,2018(6):95-100.
[8]陈晓芬,译著.论语:卫灵公[M].北京:中华书局,2017:203.
[9]陈晓芬,译著.论语:季氏[M].北京:中华书局,2017:219.[10]孟子:尽心下[M].北京:中华书局,2010:167.
[11]陈霞玲.宋化书院德育及其启示[D].西安:
西北师范大学,2010.
[12]阮元,校.左传:昭公二十年:十三经注疏[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301.
[13]刘勰.文心雕龙:第三卷[M].北京:中华书局,2011:320.[14]陈澔,注.礼记:大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73.[15]张之洞.张文襄公全集[M].北京:中国书店,1990:376.[16]转引自陈时龙.明代中晚期讲学运动(1522—1626)[M].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267.
[17]王阳明.传习录[M].杭州: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79-83.[18]陈澔.礼记:学记[M].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73.[19]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EB/OL].(2010-07-29)[2019-08-03]/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20]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卷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538.
(责任编辑院谌晓芹)
高晓清张洁书院德性教育对培养新时代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启示
2019年第5期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