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故都的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 第14课 故都的秋
写作背景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写于1934年8月的一篇散文。1934年7月,郁达 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达夫 日记》载:“1934年8月16日,(今日七夕) 星期四阴今天是双星节,但天上布满了灰云,起而上厕所,从槐树阴中看见 了半角云天,竟悠悠然感到了秋意,确是北平的新秋。接《人间世》社快信, 王佘杞来信,都系为催稿的事情,王并且还约定明日来坐索。”“1934年8 月17日(七月初八)星期五 晨起,为王佘杞写了两千个字,题名:‘故 都的 秋’。”可见这篇是应编辑索稿而作,当时到北平虽只有短短四天,但郁达 夫把北平的秋味和人生的况味都融入其中,细腻而深沉。
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 第14课 故都的秋
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小说家、散文家。早年留学日本, 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回国后从事 文学创作活动,与郭沫若、成仿吾等发起组织了创造社,并曾在北京大学、武昌大学、中 山大学等校任教。1930 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8 年,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 因在南洋从事抗日活动,1945 年9月17日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 1952 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 第14课 故都的秋
课文探究
1.能表现文章感情基调的是哪几个词?作者对它们是如何描写的?试举例说明。 提示:能表现感情基调的词语是“清”“静”“悲凉”;作者是通过所选取的不同 景物,从不同侧面同时加以渲染和刻画的。 举例分析:①牵牛花:“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是在写“静”;“在皇 城人海之中”“租一椽破屋来住着”“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 下驯鸽的飞声”既是在写“静”,又突出了“清”;“疏疏落落”的衰草,体现了 “悲凉”。 ②槐树落蕊:渲染了寂静的气氛,突出了“静”。“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几 句,给人以清静悠闲的感觉,突出了“清”。“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几句,抒发了悲秋之感,紧扣了“悲凉”。
提示:作者选取了故都的秋富有特征的景物。如秋晨民居小院所见的“很高 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到的“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漏下来的日 光”,在破壁腰中的“牵牛花”,“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早晨铺 得满地的槐树“落蕊”,被称作“北国的特产”的“秋蝉的衰弱的残声”,又奇 又有味的“北方的秋雨”以及雨后话秋凉的“都市闲人”,北方的“枣子树”和 其他的鲜果,等等。
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 第14课 故都的秋
2.郁达夫先生这么喜欢故都的秋,那么他是通过描写什么样的景色来表现这 故都的秋呢?
提示:秋院(小院秋晨)、秋槐(秋槐落蕊)、秋蝉(秋蝉残声)、秋雨 (秋雨话凉)、秋果(秋日异果)。
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 第14课 故都的秋
3.课文为什么不写火一般的香山红叶,明镜似的昆明湖水,对陶然 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等也一笔带过?
3.萧索/ 萧条/ 萧瑟/ 萧疏
相同点:二者都有“凄凉”的意思。
不同点: ”萧索”,缺乏生机;不热闹,多用于自然景物。“萧条”,
寂寞冷落,毫无生气。可形容经济衰落。“萧瑟”,① 形容风吹树木 的声音;② 形容冷落,凄凉。可用于形容秋风或环境。“萧疏”,① 萧条荒凉;② 稀疏,稀稀落落。常用于形容草木、头发等。
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 第14课 故都的秋
3.文题中的“故都”其实就是“北平”,作者为什么不以“北平的秋”为题 呢?这样命题有什么好处?
(1)原因:从题目看,本文是一篇写北平秋天的抒情散文,作者不用 “北平”而用“故都”,是因为“故都”更能体现这篇散文的抒情性。
(2)好处:① 交代写作对象,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意,同时也暗含一种 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融合的境界;② 增强历史感,突出写作对象悠久的历 史渊源,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③ 引发读者联想,容易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④ 便于抒情,即对故都及国家自然生出浓厚的眷念之情。
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 第14课 故都的秋
内容小结
一、易错字音 ①潭柘(zhè)寺 ④驯(xùn)鸽 ⑦嘶 (sī)叫 ⑩橄 (ɡǎn)榄(lǎn) ⒀譬 (pì)如
②一椽(chuán) ⑤细腻(nì) ⑧平仄(zè) ⑾颓 (tuí)废 ⒁廿 (niàn)四桥
③房檩(lǐn) ⑥潜(qián)意识 ⑨歧 (qí)韵 ⑿萧 (xiāo)索 ⒂普陀(tuó)山
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 第14课 故都的秋
6.简述课文的结构,文章是怎样前后呼应的?
提示:(1)总起(1-2) 总写作者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2)分写(3-12) 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记叙故都纷繁多彩的秋天景象,赞美北国之秋。 (3)总括(13-14) 与总起部分照应,再次强调南国之秋的色味不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 故都之秋无比眷恋之情。
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
14 第七单元


故都的秋
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 第14课 故都的秋
素养目标
1. 分析文中的景物描写和写景手法,如情景 交融、以景显情等,深入体会故都的秋的特 点。 2. 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和优美、精警的语 句所蕴含的深厚意味。 3. 结合作者思想、创作风格及时代背景,探 究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郁达夫在思想上属于激进民主主义,但在气质上未摆脱传统士大夫那种“放浪形骸” 的处世态度,从生活到创作都充满矛盾。艺术上,他主张“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 传”,要表现自我的真感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创作风格,即强烈的抒情色彩、露骨 的坦率和大胆的自我暴露、忧郁伤感的格调。
郁达夫一生著述宏富,尤以小说和散文著称。代表作有短篇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 《 薄奠》《 迟桂花》 等,中篇小说《出奔》等,短篇小说集《沉沦》等。
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 第14课 故都的秋
题目解说
题目大有深意,“故都”两字指明描写 的地点,不说“北平”,而说“故都”,含 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别有一种文化意味暗 含其中;“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与“故 都”结合在一起,暗合着一种自然景观与人 文景观相融合的境界。
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 第14课 故都的秋
2.领略/ 领会
相同点:二者都是动词,都有“了解事物并有所体会”的意思。 不同点: ”领略”指了解事物的情况,进而认识它的意义,或者 辨别它的滋味,是一种认识活动;“领会”指领略事物而有所体会, 是一种内在感知,对象多为抽象事物,指精神、意图、心情、道理 等。
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 第14课 故都的秋
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 第14课 故都的秋
4.几种颜色中,作者认为牵牛花以蓝色或白色为佳,并要求有秋草陪衬,这 是为什么?
提示:① 因为蓝色、白色属冷色,给人宁静深远、素雅纯净之感;紫黑色 虽也属冷色,但带有悲哀、绝望的情调;淡红色为暖色,代表温情。只有 蓝色、白色符合作者悲而不哀的心境。 ② 秋草乃枯黄衰败之物,用它陪衬牵牛花,恰到好处地表现了秋的悲凉。
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 第14课 故都的秋
夹板(jiā) 夹袄(jiá) 夹肢窝(gā)
混沌(hùn) 混蛋(hún)
疏落( luò) 落枕( lào ) 丢三落四(là)
屋角(jiǎo) 角色(jué)
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 第14课 故都的秋
二、易混字形
(tí)( 啼)笑皆非 ① (dì)屏息( 谛 )听
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 第14课 故都的秋
4.就全文看,作者意在颂秋,为什么又有“悲凉”之情夹杂其中呢? 观点一:这与文章的主旨有关。文章开头写道:“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
(dì)瓜熟( 蒂 )落 (dì)( 缔 )结盟约
(chuán)如( 椽 )巨笔 ② (yuán)( 缘 )木求鱼
(yuàn)( 掾 )吏
(huì)不容置( 喙 )
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 第14课 故都的秋
三、课内词语
一叶知秋: 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 不能自已: 指无法控制自己,不能使自己激动的情绪平静下来。 息列索落: 象声词,形容轻微的动作声或风雨声。
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 第14课 故都的秋
4.不能自已/不由自主
相同点:都有“控制不住自己”的意思。 不同点: “不能自已”,自己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或行动。“不 由自主”还有“由不得自己”的意思。
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 第14课 故都的秋
深入探究
1. 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写出了故都的秋怎样的特点?
提示: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在他内心投下了忧虑和冷落的阴影,他追求 “清”“静”,并笼罩着淡淡的“悲凉”。正因为这样,他言下的秋味、 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自然也笼罩了一层主观感情色彩。文章不写富有 “暖色”的香山红叶,也不写游人如织的颐和园,而写“租人家一椽破屋 来住着”,在破腰壁中,静对着“蓝色的牵牛花”。文章紧扣 “清”“静”“悲凉”这三个带文眼性的词,来描写景物的特点。对景物 的描绘,作者往往只用寥寥数笔略作勾勒,便将读者带进了故都之秋的清、 静、悲凉之中。
知识卡片
散文的形与神 散文的“形”指外在的材料剪裁、行文特点、叙述方式等。在这方面,散 文自由、灵活,如取材广泛,不受时空限制;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描 写形象、寄物抒情、发表议论。散文的“神”为内在的情感、主题、脉络等。 这方面散文需要“一线串珠”,将看似互不关联的人、事、物、景,通过精心 构思构成有机的艺术整体。 把握散文的“神”要抓住反复出现的语句或提纲挈领的线索句、关键句。 《故都的秋》中“可是啊,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一句提挈全篇,奠定基调,这种情韵作为作者的独特感受,投影于故都风物, 使众多内容串联于此,浑然一体。
写出了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清”与“静”相近,都以描述景 物的观特点为主,而“悲凉”则以描述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主观感受为主。
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 第14课 故都的秋
2.作者写北国之秋,为什么以南国之秋作对比?
提示:本文开篇提到“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结尾提到“南国之 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并作了适当的展开,以此与北国之 秋作对比。对比的目的非常明确,即抑彼(南国之秋)扬此(北国之秋)。 北国之秋胜于南国之秋,这是作者的主观感受,表达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 热爱。这种感受既来自空间的对比(南北两地),也来自时间的积累 (“已将近十年了”)。
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 第14课 故都的秋
结构图解
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 第14课 故都的秋
主题归纳
全文紧扣故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描绘了“庭院秋 景”“ 秋槐落蕊”“ 秋蝉残声”“ 秋雨话凉”“ 秋果(枣)奇景”五种 景况,通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方法,将客观景物(故都的秋)与作者 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完美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既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 物,字里行间也抒发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向往、眷恋之情,流露出他颠沛 流离、饱尝人间愁苦的忧郁、孤独心情。
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 第14课 故都的秋
四、近义词语
1.颓废/ 颓唐 相同点:二者都是形容词,都有“精神萎靡”的意思。 不同点:颓废”指意志消沉,精神萎靡,多形容长时间的消极、放任, 亦可用以指诗文情调;“颓唐”指精神萎靡,主要指人的神情,多与 神色、态度、模样等搭配。
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 第14课 故都的秋
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 第14课 故都的秋
5.作者笔下的“都市闲人”有什么特点?对“都市闲人”的描写有什么作 用?
提示:①特点:懒散、闲适。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写都市闲人的外貌(着 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动作(咬着烟管、上桥头树底去一立、微 叹)、神态(缓慢悠闲、念得很高,拖得很长)、语言,刻画出他们懒散、 闲适的特点。 ②作用:都市闲人的应答,使作者陶醉在这种腔调所唤起的落寞和感伤中, 陶醉在彼此情感契合的雨后之秋的凉意中。作者用有着京腔京调的平民来 丰富自然风物,用这落寞和感伤的京味来烘托“清”“静”“悲凉”的北 国秋味,反映了作者心中隐含着的对故都的深厚情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