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9课《范进中举》(第1课时)导学案(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试划分本小说的情节结构。(五部分或三部分均可)
吴敬梓:(1701-1754年),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林山人清代小说家,汉族,安徽人,他创作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是代表作。
吴敬梓的家庭可说是科甲鼎盛的缙绅世家。吴敬梓22岁时,父亲吴霖起去世,近房中不少人觊觎遗产,吴敬梓是嗣子,便给了他们以可乘之隙,于是发生了吴敬梓《移家赋》中所说的“兄弟参商,宗族诟谇”的争产纠纷,乃至发生了亲族冲入家中攫夺财产的事件。这件事不仅刺激了吴敬梓,使他看清了封建社会家族伦理道德的丑恶本质,认识了那些衣冠楚楚的缙绅人物的虚伪面目,使他和那些倚仗祖业和门第做寄生虫的庸俗人物分道扬镳。
啐( ) 攥( ) 星宿( ) 磕头( ) 讳( ) 绾头发( ) 桑梓( ) 踹( ) 赊欠( ) 侥幸( )
整体感悟:
1、这篇小说,你最喜欢哪个片段?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段落,并说出你喜欢它的理由。
2、请学生绘声绘色地复述范进中举后发疯的丑态。(把相关重点词语写下来)
3、阅读课文,你认为作者成功刻画了哪几个人物?
关于科举制度
1、科举制度的起源:始于隋唐时代,明代八股取士,清代实行分级考试。
2、清代科举分为三级:乡试;会试;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试。乡试第一名称为“解元”,会试第一名称为“会元”,殿试的前三名称为状元、榜眼、探花。
3、科举历程:童生→生员→秀才→举人→贡士→进士
4、科举内容:八股文、五经、四书。
词语积累
作揖( ) 行( )事 醺醺( ) 腆着( )商酌( )
关于《儒林外史》
“儒林”指读书人这一阶层。《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章回体讽刺小说。全书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描写他们的生活和精神。没有一个主干,但有一个贯穿其中的中心,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习气。成功地展示了一幅以封建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的十八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作者在书中虽然批判了黑暗的现实,却把理想寄托在“品学兼优”的士大夫身上,看不到改变儒林和社会的真正出路,这是应该加以批判的。
范进中举
课题: 范进中举(第一学时)
课型
预习交流
学习目标: 1知道作家作品以及科举制度的相关知识。
2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复述课文。
3本组交流阅读感受,认读生字、词。
4梳理小说的情节结构。
学习重点:1 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复述课文。
2 交流自己的阅读障碍。认读生字。
学习难点:梳理小说的情节结构。
关于作者:
吴敬梓:(1701-1754年),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林山人清代小说家,汉族,安徽人,他创作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是代表作。
吴敬梓的家庭可说是科甲鼎盛的缙绅世家。吴敬梓22岁时,父亲吴霖起去世,近房中不少人觊觎遗产,吴敬梓是嗣子,便给了他们以可乘之隙,于是发生了吴敬梓《移家赋》中所说的“兄弟参商,宗族诟谇”的争产纠纷,乃至发生了亲族冲入家中攫夺财产的事件。这件事不仅刺激了吴敬梓,使他看清了封建社会家族伦理道德的丑恶本质,认识了那些衣冠楚楚的缙绅人物的虚伪面目,使他和那些倚仗祖业和门第做寄生虫的庸俗人物分道扬镳。
啐( ) 攥( ) 星宿( ) 磕头( ) 讳( ) 绾头发( ) 桑梓( ) 踹( ) 赊欠( ) 侥幸( )
整体感悟:
1、这篇小说,你最喜欢哪个片段?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段落,并说出你喜欢它的理由。
2、请学生绘声绘色地复述范进中举后发疯的丑态。(把相关重点词语写下来)
3、阅读课文,你认为作者成功刻画了哪几个人物?
关于科举制度
1、科举制度的起源:始于隋唐时代,明代八股取士,清代实行分级考试。
2、清代科举分为三级:乡试;会试;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试。乡试第一名称为“解元”,会试第一名称为“会元”,殿试的前三名称为状元、榜眼、探花。
3、科举历程:童生→生员→秀才→举人→贡士→进士
4、科举内容:八股文、五经、四书。
词语积累
作揖( ) 行( )事 醺醺( ) 腆着( )商酌( )
关于《儒林外史》
“儒林”指读书人这一阶层。《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章回体讽刺小说。全书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描写他们的生活和精神。没有一个主干,但有一个贯穿其中的中心,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习气。成功地展示了一幅以封建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的十八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作者在书中虽然批判了黑暗的现实,却把理想寄托在“品学兼优”的士大夫身上,看不到改变儒林和社会的真正出路,这是应该加以批判的。
范进中举
课题: 范进中举(第一学时)
课型
预习交流
学习目标: 1知道作家作品以及科举制度的相关知识。
2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复述课文。
3本组交流阅读感受,认读生字、词。
4梳理小说的情节结构。
学习重点:1 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复述课文。
2 交流自己的阅读障碍。认读生字。
学习难点:梳理小说的情节结构。
关于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