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学年高一(普通部)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郎溪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
语文学科试题
(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阅读鉴赏(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重阳节形成于战国时期,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成为中国的传统节日。
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古人都会通过登高赏秋、赏菊饮酒、遍插茱萸、吃重阳糕等活动来庆祝重阳。
这一传统中国节日,既有助于激活历史传统、唤起文化记忆,也能够涵养一个民族共同的文化自信。
时光易逝,传统不老。
在历史长河中,一个个民族节日以富有生命意蕴的节庆活动久久流传。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如今在重阳佳节这一天,很多地方的人们也都会通过各种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炎黄儿女领悟华夏传统节日的丰富人文内涵,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不朽魅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
利用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引导和培育公众涵养传统美德,能够让其蕴含的孝思、爱意等思想和情感深入人心,不断滋润我们的道德精神之根,进而让传统美德涵养我们的精神家园。
重阳节包含着和谐、友好、幸福等内涵,已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种现实载体。
尊老敬老是中国自古就有的美德,是永恒不变的优良传统,是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化。
国家将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定为“敬老节”“老年节”,在这一天,各地敬老院会迎来众多志愿者,很多儿女也想方设法回家看望父母,文明成果以一种更富参与性和共创性的方式得到了传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而传统节日蕴藏着一个民族的集体意识,描绘着一种文化的共同底色,也是以文化创新为突破口来增强文化自信的最好抓手。
这种文化自信,堪为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弘扬重阳文化,就是在塑造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是在打造最持久、最深沉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文化是根,文化是魂,文化是力,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精气神。
中华文明之所以源远流长,历经5000多年而不衰,在于我们没有抛弃传统,没有割断精神命脉。
不忘本源才能
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互联网+”时代,贴合互联网传播特点,为中国传统节日注入互联网元素,更能够聚合网络力量涵养文化自信,不断夯实中华文明的时代意识和振兴中华文明的使命意识,扮靓筑梦中国的伟大征程。
(选自杨飞《以传统节日涵养民族文化自信》,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每年九月九日是重阳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形成于战国时期,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此后一直沿袭至今。
B.在历史长河中,重阳节因为激活了历史传统,唤起了人们的文化记忆,所以能增强我们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自信。
C.要想引导和培育公众涵养传统美德,在人们的心中植入孝思、爱意等思想与情感,就需要记住传统节日――重阳节。
D.在“互联网+”时代,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贴合互联网传播特点,为中国传统节日注入互联网元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前两段采用引证法,引用了古诗文名句,既体现了古人庆祝重阳节的形式多样,也唤起人们的文化记忆。
B.作者在论证中指出,国家将重阳节定为“敬老节”“老年节”,提倡尊老敬老,赋予了传统节日自古未有的新内涵。
C.文章提出,塑造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打造最持久、深沉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与弘扬传统节日密不可分。
D.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历数了重阳节从古到今的发展变化,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丰富的人文内涵和不朽魅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的传统节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相通的,如重阳节中蕴含的和谐、友好、幸福等内涵,也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
B.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片沃土。
C.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借助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来推广,内容依托形式,活动形式有继承,也要有创新。
D.中华文明之所以源远流长,历经不衰,在于我们始终不抛弃传统,不割断文化精神命脉,
这一点在今天尤其重要。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对饮
非鱼
突然就想起那年冬天的故事。
眼前出现了一幅晶莹剔透的画面。
麦草搭的饭棚上,垂下一排长长的冰挂,掰下来一根,锥子一样,在手心里扎一下,凉凉的,痒痒的,咬在嘴里,嘎嘣嘎嘣,还有一股烟熏火燎的麦草味。
大哥就是在这时候被父亲撵回家的。
他从院门外跑进来,黑色的棉袄敞开着,露出精瘦凹陷的胸脯,棉裤弄湿了,沥沥拉拉甩着水珠。
我大笑着喊娘:你的亲狗娃又闯祸了。
父亲拎着一根棍子,呼哧呼哧喘着粗气:三天不打,你皮又发痒了不是?
大哥已经撇着腿钻进了他的西屋,并牢牢地堵上了门。
父亲把那扇四处走风的破窗敲得咣咣响:有本事你死里面!
娘站在檐下,看到父亲的棍子没打到大哥,她呵儿呵儿地笑:又咋了?你们爷儿俩就是反贴的门神。
父亲没打到大哥,一肚子火气冲着娘:惯吧,你就惯吧,早晚把他惯到监狱里去!大冬天跳水库,棉裤湿半截,看不冻死他。
娘一听棉裤湿了,不笑了,立马换了哭腔:老天爷呀,我的亲狗娃啊,棉裤湿了看你光屁股上学,这败家的娃啊。
于是,那天下午,大哥一直躲在西屋一声不吭,父亲在门外怒吼,母亲配合着吟唱。
我一直玩着冰挂,弄湿了棉袄袖子和前襟,被母亲捎带着戳了几指头。
这样的场景,像演电影一样,过几天就要演一次,只不过,大哥幸运的时候并不多。
他经常会吃上父亲几拳头,或者挨上几鞭子、几棍子。
父亲手边有啥,抄起来就向大哥抡过去。
我有时候真怕他把大哥打死了,因为大哥在外面挂了彩,回来还要再受二次伤。
父亲每次打他都会凶狠地说:打死你。
娘看着父亲打大哥,除了流泪,毫无意义地喊着让父亲住手,也无能为力。
她说:狗娃是你前世冤家啊,你非要他命,又何必生他。
大哥在父亲的棍棒下,并没有成长为他希望的乖娃,而是长得和他越来越像,从脸上浓
密的胡须,到宽厚的手掌,甚至说话的声音。
最重要的是,大哥的脾气越来越暴躁,像父亲一样容易发怒,敢跟父亲叫板了。
但父亲动手的时候却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争吵。
两个声若洪钟的男人,在屋里对吼起来。
其他人就完全被忽视了,好像整个世界都是他们的。
娘的规劝,就像落在他们肩膀上的一只蚊子,手一扬,就被扇飞了。
我的记忆力就是这么好,想起这些故事,总要拿出来讲一讲,让那些孩子们笑笑。
阳光从落地窗户上照进来,新打扫过的屋子散发着清新的味道。
再有一天,就是除夕了。
我给父亲送过年要穿的新衣服,大大小小十几口人提前聚在大哥家,有一种喧嚣的幸福。
我问父亲:你怎么从小只打大哥,不打二哥三哥?
父亲背对着阳光,我看不清他确切的表情。
他好像没听见我的话,一声不吭。
我想问大哥,他说:好了,爹该洗澡了。
大哥把父亲从沙发上搀起来,我看着两个背影一模一样的男人,慢慢地走向浴室。
这个场景,如同饭棚麦草上一排排的冰挂,在阳光的照射下,光芒四射,让我想哭。
从什么时候起,这暴躁易怒的父子俩变得如此沉默寡言,我竟没有发现。
也许是从娘去世后,也许是从大哥成家后,也许更早。
我站在浴室门口,看着玻璃花纹上映出的橘黄色灯光,还有蒸腾缭绕的水雾。
我特别想知道,六十多岁的大哥给八十三岁的父亲洗澡,是一种什么样的场景。
大哥刚做完心脏手术三个月,父亲也在心脏同样的位置放置过起搏器。
水声停了。
大哥说:搓搓背吧,省得背痒。
父亲没有回答,浴室里安静下来。
一会儿,我听见搓澡巾擦过皮肤的声音,很慢,沙沙沙的,像叶子落在地上,或者像细小的雨落在脸上。
大哥问:重不重?
父亲说:还行。
浴室里重新安静下来。
父亲咳嗽了一声,似乎想说什么,迟疑了一下,又咳嗽了几声。
大哥说:是不是太热了,不舒服?
父亲说:你,伤口,还疼不疼?
大哥说:不疼了。
父亲说:有病了,就注意点儿。
听着他们的对话,我眼前出现的却是他们挥舞着手臂,瞪大眼睛,大吼着,谁也不听谁的吵架的情景。
门开了,两个一模一样的男人又搀扶着出来。
父亲的胡子刮得干干净净,脸色红润。
他
眯着眼睛,说:四妞,今年拿的啥酒?
我说:三十年西凤。
他说:晚上打开,我和你大哥少喝点儿。
那个晚上,父亲和大哥几乎不说一句话,两个人默默地倒一点儿酒,轻轻一碰,玻璃杯发出清脆的声音,然后一饮而尽。
我们完全被忽视了,好像整个世界都是他们的。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描写的冰挂,与后面描写的阳光相互呼应,环境的变化也暗示着父子关系的变化。
B.小说中母亲的哭,既因为爱子情深,也因为她性情柔弱,痛恨父亲的粗暴专制却无能为力。
C.父亲被问到“怎么从小只打大哥”时一声不吭,对饮时又沉默不言,都是心有愧疚的体现。
D.小说运用倒叙、顺叙等多种叙述方式,父子之间彼此关爱的深情构成一条贯穿小说的线索。
5.“我”这一角色在小说中起到多方面的作用。
请简要说明。
(5分)
6.两句“好像整个世界都是他们的”是理解小说主题的关键。
请结合作品分析。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林徽因在伦敦留学时就立下了攻读建筑学的志向。
1924年6月,林徽因和梁思成同时赴美攻读建筑学。
1928年,这对新婚夫妇学成回国。
梁林二人都对中国的古建筑怀有深深的热爱。
当时,中国对古建筑的研究几乎是空白,日本学者甚至断言中国没有唐代古建筑。
梁思成、林徽因二人下定决心,要用现代科学技术的观念来系统研究中国古建筑。
30年代,林徽因经常与梁思成一起骑着毛驴、坐着独轮车,到穷乡僻壤去寻找古建筑。
很多古建筑就是通过他们的发现得以为世人所了解,得到了应有的保护。
然而,当这项事业刚刚开始不久,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就踏遍了华北的大片地区。
战争越来越近,林徽因是北平
的太太们中最早表示宁死不做亡国奴的。
林家有尽忠报国的家风,林徽因的两位堂叔林觉民、林尹民均在黄花岗72烈士之列。
她给8岁的女儿梁再冰写信:“如果日本人要来占领北平,我们都愿意打仗。
我觉得现在我们做中国人,应该要顶勇敢,什么都不怕,什么都顶有决心才好。
”
八年抗战,物价飞涨,不断的“逃难”和越来越差的生活条件使林徽因旧病复发。
从1941年起,她就经常发烧卧床,从此再没有享受过健康人的欢乐。
在贫病交加的情况下,林徽因在病榻上仍坚持工作,帮助梁思成反复修改并最后完成了《中国建筑史》的初稿和用英文撰写的《图解中国建筑史》,初步实现了他们在学生时代就已怀有的学术夙愿。
也许没有人知道,林徽因为了这两部著作耗费了多少心血,在健康方面又付出了多大的代价。
就是在这个时期,她一再谢绝外国朋友的邀请,不肯到美国去疗养,而宁愿留在国内,同自己的同胞共命运。
梁思成也支持她的选择,虽然他们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二战行将结束时,虽然梁思成向盟军提出了保护日本奈良古建筑的建议,但奈良附近的军事目标众多,盟军不得不准备对其进行轰炸。
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奈良的历史遗迹,盟军需要一张详细标明文物地点的地图。
这一次,画这张图的,是林徽因。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林徽因一家两次险些在日军的轰炸中丧命,其三弟林恒和梁思成的弟弟梁思忠均牺牲在与日寇作战的战场上。
1949年初,林徽因所住的清华园解放了。
她和梁思成应解放军的请求,编写了《全国文物古建筑目录》,此书后来演变成为《全国文物保护目录》。
这一年,林徽因被聘为清华大学建筑系一级教授,从此她便把自己的命运同新中国连在了一起。
林徽因曾决绝地表示,要与离开祖国大陆及去台湾的知识分子断交。
她曾说过,自己从小受欧美教育,但珍视中国;一个有爱国心的中国知识分子,是不会也不该选择这样的时机离开祖国的。
一边是病痛的折磨,一边是繁忙的工作,她就像一支两头燃烧的蜡烛。
她发表了大量的有关建筑的论著,并以惊人的毅力参与首都的城市规划工作,设计了八宝山革命公墓主体建筑。
她力主保存北京古城面貌,反对拆毁城墙、城楼和某些重要古建筑物,提出了修建“城墙公园”的新颖构想。
为了挽救古都仅存的完整牌楼,林徽因在一次会议上与当时的北京市负责人发生了面对面的冲突。
她据理力争,甚至指着对方的鼻子大声斥责。
而那时她肺病已重,以致激动时只能发出喉音。
今日,牌楼早已随着文化浩劫一同烟消云散,但林徽因当日的金刚怒吼,将永远环绕在每一位具有良知血性的中国学者心头。
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设计国徽图案,是林徽因最光荣的任务。
连续几个月,她呕心沥血,一次次地参与修改设计,直到方案最后确定。
而这时,她已经病弱到几乎不能从座椅上站起
来了。
1955年3月,林徽因耗尽了最后一点气力,带着许多未完成的心愿离开了人世。
她被安葬在八宝山革命烈士陵园一个偏僻的角落里,墓碑上镌刻着一簇有着浓厚民族韵味、丰满又秀丽的汉白玉花圈。
这原是林徽因为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的碑座上的一个刻样,它作为一篇无言的墓志铭,纪念着它的主人。
(摘编自梁从诫《建筑家的眼睛,诗人的心灵》)材料二:
林徽因(1904 -1955),原名林徽音,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
她同丈夫梁思成一起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领域的开拓者。
林徽因有着倾城的貌,出众的才,在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绘画、翻译等方面成就斐然,早在30年代就有“一代才女”的美誉。
(百度百科《林徽因简介》)材料三:
徽因的健谈绝不是结了婚的妇人的那种闲言碎语,而常是有学识、有见地、犀利敏捷地批评……她从不拐弯抹角、模棱两可。
我常常折服于徽因过人的艺术悟性。
(萧乾《才女林徽因》)材料四:
母亲在融汇材料方面充满了灵感,常会从别人所不注意的地方独见精彩,发表极高明的议论。
那时期,父亲的论文和调查报告大多经过她的加工润色。
父亲后来常常对我们说,他文章的“眼睛”大半是母亲给“点”上去的。
(梁从诫《回忆我的母亲林徽因》)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材料一主要内容为记叙林徽因为自己的建筑理想和祖国的古建筑研究事业做出的努力,既有具体事例,又有感性评论。
B. 材料三简略、客观地介绍了林徽因的过人之处,语言简洁凝练。
C. 材料四回忆了林徽因作为一个才女的独特的、具有灵性的一面,主要是通过侧面来表现的。
D. 四段材料从各个方面对民国才女林徽因的才华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反映,充分地让我们感受到了她在建筑事业上的矢志不渝和在文学创作上的独具风采。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最恰当的两项()(5分)
A.林徽因和梁思成的个人志趣和爱好完全一致,他们将研究建筑学作为终生追求的事业,二人取长补短,互相支持,可谓是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B.古建筑遗存是全世界共同的文化遗产,为了使奈良古建筑免遭战火,林徽因克制住内心对日寇的仇恨,为盟军画出了详细标明文物地点的奈良地图。
C.林徽因集才华和美貌于一身,她不仅在建筑学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而且在文学艺术方面成就斐然,赢得了“一代才女”的赞誉。
D.林氏后人传承了家族尽忠报国的门风,先后有多人为推翻封建帝制、为抗击日寇侵略而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林徽因从小就深受他们的影响。
E.战乱时期动荡的环境、恶劣的生活条件、繁重的工作,击垮了林徽因的身体,她所取得的重要成就,都是以牺牲自身健康为代价的。
9.林徽因在建筑学领域取得了哪些成就?请结合材料简要归纳。
(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三段文言文,完成10-13题。
(19分)
(一)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节选自《左传》)
(二)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
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拔剑,剑长,操其室。
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
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节选自《战国策》)
(三)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
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
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
(选自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有删改)
10、下列对文段(三)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B.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C.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D.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11、下列对(一)(二)文段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执事:指办事的官吏。
不直接称对方,而称执事,表示尊敬对方,可译为“您”。
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主要记载了战国前期二百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C.陛下:陛下的“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
“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
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
后来“陛下”就成为臣子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的敬称。
D.蛮夷:古代泛指华夏民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包括南蛮和东夷。
多数情况下,蛮夷戎狄统称蛮夷或四夷。
这里指边远地区。
12、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烛之武和荆轲都是令人尊敬的爱国者的形象,烛之武是一个才华横溢、深明大义的爱国志
士,荆轲是一个英勇无畏的悲剧英雄。
B.烛之武很懂得攻心战术,从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很容易说服对方。
C.《烛之武退秦师》中的秦伯是一个善于决策、善谋利益的君王形象;《荆轲刺秦王》中的秦王,是一个色厉内荏、外强中干的暴君形象。
D.烛之武之所以能成功,因为他虑事周全,又具有辩才;荆轲刺秦王所以失败,是虑事不周和因秦武阳“色变振恐”而给荆轲带来的内心慌乱。
1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3分)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3分)
(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南园饮罢,留宿诘朝,呈鲜于子骏、范尧夫、彝叟兄弟①
司马光
园僻青春深,衣寒积雨阕②。
中宵酒力散,卧对满窗月。
旁观万象寂,远听群动绝。
只疑玉壶冰,未应比明洁。
【注】:①此诗写于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变法以后,司马光处于政治上不得志时期。
鲜于子骏,即鲜于侁;范尧夫,即范纯仁,范仲淹次子;彝叟,即范纯礼,为范仲淹第三子,范尧夫之弟。
三人与司马光皆有交谊。
②阕:终,止。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开头两句写春雨,时当初春,连绵春雨方停,觉得身上衣裳难抵这料峭春寒。
B.“中宵”句表明诗人在与好友相聚痛饮时酩酊大醉,直到夜半方才清醒过来。
C.“卧对”句是说诗人睁眼一看,只见满窗皓月正与他的卧处相对,十分晃眼。
D.“旁观”两句写深夜所感,此时游目旁观,侧耳远听,万象寂然,群动俱歇。
E. 最后两句用“玉壶冰”意象比喻诗人高洁清白的品质,以显示自己与众不同。
15.诗歌的景物描写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色?景物描写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