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地方政府创新行为

合集下载

第六章 行政立法

第六章 行政立法

第六章行政立法案例导入:南京江宁区美亭化工厂长杨春庭于2003年3月接到通知,该化工厂要拆迁,但在补偿数量上存在严重分歧,原因在于双方所依据的法律根据不同,政府根据1996年发布的《江宁县城镇房屋拆迁管理办法》,应补偿130万,而原告杨春庭根据现行的《南京市房屋拆迁管理办法》应得到补偿是400多万。

经研究发现,1996年发布的《江宁县城镇房屋拆迁管理办法》(被媒体称之为地方政府规章)是依据1996年3月《南京市房屋拆迁管理办法》制定的,然而该办法已于2000年3月废止。

上面提到的南京市的有关规章是根据2000年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制定的。

原告于2003年4月23日向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提出政府行政立法不作为之诉,状告南京市江宁区政府不按上位法规及时修改房屋拆迁管理办法,致使自己损失惨重。

南京市中院依据有关规定将此案移交江宁区法院审理,2003年5月26日江宁区人民法院向原告发出受理通知书,并于2003年6月12日作出裁定,驳回起诉。

理由是政府发布的1996年《江宁县城镇房屋差遣管理办法》是属于抽象行政行为,被行政诉讼法排除在司法审查之外,同时向江宁区政府提出司法建议。

[1]由于该案件被定位于“首例”,近来多被媒体关注,更重要的原因是该案涉及重要的理论和现实问题,行政立法已成为中国法治进程中的难点,行政不作为也是行政法学的新领域,所以对行政立法不作为的研究会给中国法治建设以深远的影响。

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该案:行政机关有立法权吗?权力与责任有什么关系?行政立法的特征和形式是什么?行政立法如何控制?第一节行政立法概念一、行政立法的含义(一)概念广义——泛指行政性质的立法。

凡是国家机关包括国家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并发布行政法律规范的活动。

狭义——指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定权限和程序制定、颁布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的活动。

即行政机关立法。

本文采用狭义,即行政立法是指法定的国家机关依法制定国家强制力的规范性文件的活动。

地方政府管理第六章 危机管理 课件

地方政府管理第六章 危机管理 课件

地方政府危机 管理的含义
地方政府危机管理是指地方各级政府从 公共利益出发,通过监测、预警、防控、 紧急状态处理等措施,降低行政管辖范 围内危机爆发的可能性或最大限度内降 低各种危机产生的危害,从而起到最大 限度内保障广大公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维护公共秩序的目的。
地方政府 危机管理
的类型
我国政府颁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 应急预案》的相关规定,将突发公共事件 划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 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四大类别。
按照危机产生的原因,将地方政府危机管 理划分为自然灾害型危机管理、事故灾难 型危机管理、群体事件型危机管理和恐怖 袭击型危机管理。
地方政府危 机管理的特

一.地域性特点 二.管理主体的特殊性 三.多层次性 四.管理能力的有限性
管理能力的有限性
A
由于地方政府一般处 于特定的行政组织结 构的层级之上,而特 定行政组织的行政职 权是由行政法律授予 的,属于典型的有限 政府。
地方政府管理
六、危机管理
主讲人:黄已芯
▪1.地方政府危机管理概述 ▪2.地方政府危机管理的现状 ▪3.转型时期地方政府危机管理能力的加强
关键术语Βιβλιοθήκη 一.危机管理 二.危机管理能力 三.预警机制 四.危机管理制度 五.危机善后机制
1.地方政府 危机管理概

一.地方政府危机管理的含义 二.地方政府危机管理的类型 三.地方政府危机管理的特点 四.加强地方政府危机管理研究的意义
一.缺乏科学的危机管理意识 二.缺乏危机预警机制 三.危机管理制度不健全 四.危机管理专业人才缺乏 五.危机管理动员能力不足 六.危机管理的法律体系不完备 七.缺乏规范的危机管理善后机制
3.转型时期地方 政府危机管理能

第六章 行政法

第六章 行政法

公共基础知识第六章行政法第一节行政法概述第二节行政主体第三节行政行为第一节行政法概述一、概念调整行政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监督行政关系的法律规范和原则的总称。

真题-单选:下列社会关系属于行政法调整对象的是()。

A.跨国企业内部的管理关系B.行政机关缔结购买合同而形成的关系C.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与他人发生的民事关系D.行政机关行使某一行政管理权时与行政相对方发生的社会关系二、基本原则1.合法行政原则2.合理行政原则3.程序正当原则4.高效便民原则5.诚实守信原则6.权责一致原则什么是行政法?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分别阐述其具体内涵。

第二节行政主体一、行政主体定义(权)享有公共行政权力(名)能够以自己的名义独立从事行政管理活动(责)并能够独立承担由此产生的法律责任的组织二、行政主体的范围(一)行政机关: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机关1.中央行政机关: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组成部门(部、委员会、行、署)、国务院直属机构、国务院部门内设机构(专利复审委员会)2.地方行政机关:地方政府、地方政府的工作部门与直属单位、地方政府的派出机关※派出机关:政府派出,有主体资格市辖区:街道办事处县政府:区公所省级政府:地区行署※派出机构:职能部门派出,授权才有派出所、工商所、税务所※内设机构:授权才有(商标评审、专利复审)(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1.被授权的企业组织2.被授权的事业单位3.被授权的社会团体4.被授权的群众自治组织(三)非行政主体:受委托的组织和个人行政主体的条件是?中央行政机关有哪些?地方行政机关有哪些?派出机关、派出机构、内设机构分别有哪些?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有哪些?什么是非行政主体?行政主体示意图:真题-单选:不具有行政主体资格的是()。

A.乡镇人民政府B.公安派出所C.街道办事处D.公安局法制科真题-单选:下列不属于行政主体的是()。

A.市公安局B.县政府C.卫生部D.居委会真题-单选:某市甲区卫生局委托该区内某商场对在该商场内随地吐痰的人处以罚款。

地方政府学概论—PPT课件

地方政府学概论—PPT课件
特点:规范性、强制性 、稳定性 功能:指引、评价、教育、预测、强制
2.法律手段在地方政府管理过程中的应用
结合地方政府权力结构(议行合一、议行分离、双轨制),说 明地方政府的立法权与执法权。
9
3.地方政府法律手段的优缺点
(1)优点 ◆推进行政管理的法治化与规范化 ◆推进行政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
(2)缺点 ◆法律制定的成本与法律的滞后性(时效性) ◆法律手段的稳定性和强制性特点,容易造成行政管理的僵化, 束缚政府行政的主动性和灵活性。
三.目标管理方法 [德鲁克;从企业管理应用到公共管理领域]
●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为导向的管理(成果管理),也是一种参与式 管理,理论基础在于动机激发理论和“社会人”的人性假设。
●目标管理重视组织文化建设、职能部门和组织成员自我管理能力 建设;认为组织总目标的实现依赖于每个职能部门和每个组织成 员发挥潜力与智慧,共同制定目标和实现集体目标。
(价格、工资、信贷、税收、利息、利润、资金、罚款、经济合 同、经济责任制等财税、金融、经济工具)
1.经济手段的特点
间接性 关联性 有偿性
2.经济手段在地方政府管理中的应用
以分税制与地方政府财政自由度为例
7
3.地方政府经济手段的优缺点
(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点
◆有利于有效地调动市场与社会的积极性,顺应市场经发展的要 求。
2.地方政府管理方式新变化的表现
(结合新公共管理、新公共服务、服务型政府、现代治理、多中 心治理的理论与实践)
●管理手段——综合化与灵活化
●管理方式——法治化与规范化
●管理措施——间接化与宏观化
●管理技术——现代化与信息化
3
第二节 地方政府管理的基本方式

地方政府创新可持续的动力机制及其治理路径

地方政府创新可持续的动力机制及其治理路径

一问题缘由与文献综述
改革开放"B年以来!我国社会的 各 个 领 域 都 发 生 了 翻 天 覆 地 的 变 化!这 一 过 程 既 是 社 会 经 济文化进步的过程!也是政治变革和政治进步的过程 ' #$$ 改革开放 之 后! 随 着 我 国 政 治 和 社 会 大 环境的改变!地方政府的制度创新逐渐成为当代中国政治改革和政治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自 !###年以来!我国地方政府的创新活动呈现出 蓬勃 发展之势!但 是 也 存 在 这 样 的 事 实"一 方 面! 地方政府创新层出不穷/另一方面!创新却难以为继!缺乏可持 续 性 ' #!$ 众 多 关 注 者 对 地 方 政 府 创新的发展前景普遍担忧!长期观察地方政府创新发展的学者高新军声称!当前地方政府的制度 创新几乎面临着严重的制度困境 ' #B$ 那么地方政府创新何以持续0 这 是 地 方 政 府 创 新 动 态 发 展 过 程中不容忽视的实际问题'
地方政府创新可持续的动力机制及其治理路径
刘磊!向硝硝
摘要地方政府的创新行为不仅十分重要'而且创新的 %可持续性&也同等重要(以中 部地区B个地方政府创新案例为实践分析对象'通过建构 %政府>制度>社会&的分析框架' 发现其动力机制包括+ %嵌入型政府&是行动动力机制'包含了 %社会融入& %部门交互& %组织嵌入&* %制度再优化&是制度实践机制'涉及 %制度应变& %制度调 适& %制度 监 督&*%主动型社会&是重要的社会反馈机制'包括 %倒逼改革& %合作治理& %耦合链接&( 在此分析基础上提出 %互嵌式共治&是地方政府创新可持续性的有效治理路径( 关键词地方政府创新*可持续性*动力机制*互嵌式共治 作者简介刘磊'政治学博士'湖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中国农村综合改革 协同创新中心研究人员*向硝硝'湖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新媒体时代社会主义 核心价 值观的有效 传播 研 究& !$%.f5#"A"* 湖 北 民 族 大 学 博 士 启 动 基 金 项 目 %地 方 政 府 创 新 可 持 续 性 研 究 & !X8!#!#@#$B"( 中 图 分 类 号 8CB# 文 献 标 志 码 +!"#+$#;B?C?,D;EFFG;!#?A>#"!H;!#!$;#";##"

行政管理制度规定

行政管理制度规定

行政管理制度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和完善行政管理制度,提高行政效率,保障国家机构运行的顺畅,特制订本管理制度规定。

第二条本管理制度适用于各级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包括国家机关、地方政府、行政部门、公共机构等。

第三条行政管理制度的内容应当遵循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规定,确保国家机构的正常运行和公共服务的顺畅提供。

第四条各级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行政管理机构,明确行使职权的途径和程序,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第五条行政管理制度的制定、调整和完善应当遵循科学、民主、法治原则,实行科学决策、公开透明和依法治理。

第六条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和公共机构应当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健全绩效评估机制,推动行政管理工作的创新和改进。

第七条各级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应当加强内部监督和审计,防范和纠正行政管理中的违纪行为和不正之风,确保国家机构的健康发展。

第八条行政管理制度的执行应当注重实效,强化责任追究和绩效考核,激励广大干部职工勇担责任,积极服务群众。

第二章行政管理机构第九条各级政府机关应当建立健全行政管理机构,明确行使职权的部门和人员,确保行政机构设置合理、职能清晰。

第十条行政管理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明确工作流程和责任分工,推动行政管理工作的顺畅开展。

第十一条行政管理机构应当建立健全信息化管理系统,推动行政管理工作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质量。

第十二条行政管理机构应当加强对干部职工的管理和培训,提高队伍素质和能力,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十三条行政管理机构应当做好与社会各界的沟通和联系,保持与公众的互动和交流,促进公民参与和监督。

第三章行政管理流程第十四条行政管理流程是行政决策和执行的具体过程,应当遵循程序公正、依法行政、服务为民的原则。

第十五条行政管理流程应当围绕服务对象,满足公众需求,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实现治理现代化。

第十六条行政管理流程应当合理简化,优化服务环节,提高行政效率,降低办事成本,便利公众办事。

《地方政府学》教案

《地方政府学》教案

《地方政府学》教案第一章:地方政府学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方政府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让学生掌握地方政府学的研究方法和意义。

1.2 教学内容地方政府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地方政府学的研究方法地方政府学的重要性1.3 教学活动导入:介绍地方政府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引发学生的兴趣。

讲解:详细讲解地方政府学的研究方法和意义,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地方政府学的理解和看法。

1.4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积极参与程度和表达能力。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对地方政府学概念的理解程度。

第二章:地方政府的组织结构与职能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方政府的组织结构和职能分工。

让学生掌握地方政府各部门的职责和权力。

2.2 教学内容地方政府的组织结构地方政府各部门的职能和权力2.3 教学活动讲解:详细讲解地方政府的组织结构和职能分工,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互动:引导学生参与互动,提问并解答学生对地方政府组织结构与职能的疑问。

2.4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互动中的积极参与程度和提问解答能力。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评估学生对地方政府组织结构与职能的理解程度。

第三章:地方政府的决策与执行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方政府决策与执行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让学生掌握地方政府决策与执行的策略和技巧。

3.2 教学内容地方政府决策与执行的基本过程地方政府决策与执行的策略和技巧3.3 教学活动讲解:详细讲解地方政府决策与执行的基本过程和方法,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模拟决策: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模拟决策,让学生实际操作并锻炼决策能力。

3.4 教学评估小组模拟决策:评估学生在模拟决策中的表现和决策能力。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评估学生对地方政府决策与执行的理解程度。

第四章:地方政府的关系与协调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方政府与其他政府层级、社会组织和公民的关系与协调。

中国地方政府创新有效性

中国地方政府创新有效性

对策建议
加强资金保障
优化制度环境
通过财政支持、社会资本引入等方式,增 加地方政府创新的资金投入,确保创新项 目的顺利实施和推广。
推动制度和政策的改革与创新,提高政策 和制度的灵活性,降低创新的制度成本。
加强人才培养
提高社会接受度
通过培训、交流等方式,提高地方政府工 作人员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一批具备 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创新人才。
中国地方政府创 新有效性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地方政府创新概述 • 地方政府创新的类型与模式 • 地方政府创新的有效性评价 • 提升地方政府创新有效性的路径 • 地方政府创新的挑战与对策 • 研究结论与展望
01
地方政府创新概述
地方政府创新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地方政府创新是指地方政府在履行行政职能的过程中,为提高行政效率、改善服 务质量、提升公众满意度而进行的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管理手段的创新实践。
02
地方政府创新的类型与模 式
地方政府创新的类型
01
02
03
04
民主参与型创新
旨在扩大公民参与和提升民主 治理的制度创新。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服务型政府创新
通过流程再造、组织优化等方 式提高政府服务效率和质量。
法治政府创新
强化法治意识和制度建设,推 动政府依法行政。
廉洁政府创新
加强监督机制和问责制度,降 低腐败风险。
有趋同性。
地方政府创新受到多重因素影 响,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和
科技等方面。
研究展望
深入研究地方政府创新的内在机制和影响因素,探讨创 新质量的提升路径。
鼓励地方政府创新中的差异化发展,避免路径依赖和同 质化竞争。

地方政府创新的驱动模式——地方政府干部视角的考察

地方政府创新的驱动模式——地方政府干部视角的考察

作者: 陈雪莲 杨雪冬
作者机构: 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北京100032
出版物刊名: 公共管理学报
页码: 1-11页
主题词: 政府创新 地方政府 政治体制改革 行政体制改革 公共服务改革
摘要:由地方政府推动的创新是一个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风向标,地方政府创新的发展特征可以展现出这个国家的政治文化和政治发展活力。

以“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2007-2008”年度20个地方政府创新获奖项目为研究单位,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和分析地方政府干部对本地政府创新项目的认知和态度,从创新动因、创新动力和阻力、创新价值取向、创新的参与性和可持续性五个方面出发,得出研究结论:由地方政府推动的改革创新具有突出的“低风险取向”,创新过程中公共参与不足,地方领导的“精英作用”和基层政策空间是推动地方政府创新的主体力量,创新的可持续性也主要取决于能否获得体制内的认可和支持。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为观察和判断中国政府改革和政治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信息。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各章重点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各章重点

第一章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性质与原则1.如何认识中国政治制度中党章与宪法的关系当代中国政治的制度规范是由宪法和党章共同决定的,它们规定了中国政治的基本性质与制度框架。

在中国的政治过程中,党的政策和执政理念先通过合程序写入党章,后写入宪法。

通过宪法和法律把执政党和政策具体化、规范化和法律化,实际上是确认执政党的领导权威、执政地位及其政策的至上性,是用法治的方式维护执政党的权威,坚持执政党的领导,推行执政党的政策,实现执政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法治化转变,从制度上、法治上保证“党在宪法的法律范围内活动”原则的进一步落实。

2.党章中关于中国政治运行机制的规定有哪些党章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政治制度中的领导地位;对中国政治制度的直接规定与影响,如把四项基本原则作为“立国之本”,把“始终做到‘三个代表’”确立为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作为执政党的治国方略。

党章是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基本行为规范,党历来强调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允许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3.如何认识中国政治制度中的人民主权原则人民民主就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拥有国家主权。

我国现行宪法把人民主权作为政治制度的首要原则。

人民主权原则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原则,是中国政治合法性的重要理论来源,与之相应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则为中国政治合法性提供了制度来源与保证。

4.如何认识中国政治制度中的依法治国原则作为党和国家执行方略与原则的“依法治国”原则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体现和实行:①依法治国的核心是“良法之治、宪法至上”;②依法治国在当代中国政治中应侧重于限制与规范国家和政府的权力与保障人权;③依法治国还要求司法独立,以保障法律所体现的正义与公正得以实施。

第二章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1.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的含义是什么?狭义的“党的领导体制”是指党组织自身的组织制度包括体现中央、地方和基层各级党组织权限和地位的中央集权制的领导体制,也包括体现党组织实施决策的集体领导制度。

六、地方政府的职能概述.

六、地方政府的职能概述.
建设职能
社会保障职能
社会发展职能
• 中国地方政府职能未来发展趋势
在职能内容方面,定位日益明确;在职能实现模式方面,从管治 Nhomakorabea走向服务型;
在职能目标方面,从追求效率和社会效益发展为
追求“生态效益优先、社会效益为主、兼顾经济效
益”的综合效益。
二 外国地方政府的职能
• 发达国家地方政府的职能
共同点:
大都采用地方自治体制,在政府职能承担上采用“职能分工”的模 式,分别有各自专有的职能;
地方政府基本上不承担政治性职能;
在经济事务方面,地方政府不承担主要职责,相关机构设置很少, 以提供相应的服务为主;
• 新特点
加强区域规划 重视环境保护 改善公共基础设施的提供 突出职业教育和培训 参与领土整治
• 发展中国家地方政府的职能
特点:
优先健全防御职能 注重为经济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只承担部分公共事务 政府职能趋向规范化、法制化 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职能有较多的干预,甚至代行地方政府的职能
地方政府职能的发展趋势
更加重视居民的日常生活 服务对象越来越多元化
第三部门影响日益扩大
公民参与日益广泛 信息化对地方政府职能实现有重要影响
三 中国地方政府的职能
• 中国地方政府职能的转变
转变动因:
经济体制的转变是推动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直接原因;
生产力发展及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需要的扩大是根本原因;
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下放权力; 转变方向是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 实现地方政府公共行政的规范化和现代化。
• 中国地方政府职能的主要内容
地方政府职能的制约因素
地方政府自身的能力
地方政府制度

地方政府的创新与转型

地方政府的创新与转型

地方政府的创新与转型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地方政府的职能与使命也在不断演变与转型。

如何促进地方政府的创新与转型,不仅关系到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也关乎到政府治理的现代化和民生保障的改善。

一、加强制度创新,完善市场机制地方政府在转型过程中,必须加强制度创新,完善市场机制,以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其中,建立起法规完善、清晰明确的市场经济法律体系,是制度创新的基础。

地方政府应在营商环境的改善上下功夫,建立起按照规则行事的市场机制,尊重市场经济规律,推进企业自主创新和市场的健康发展。

此外,地方政府应更加注重科技的创新和应用,积极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创新集群的建设,打破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壁垒,推进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向经济和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加强政务服务,推进政府治理的现代化政府治理的现代化是地方政府创新转型的关键领域之一。

地方政府需要加强政务服务,推进政府治理的现代化转型。

如通过政府数据开放和信息公开,提高政府号召力和管理能力,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全面促进政务服务的升级和优化。

同时,地方政府也应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化审批流程,优化审批标准,让市场主体更加便捷地获取政务服务。

在推进权力下放和简政放权的过程中,需要严格约束干部和公务员的行为,加强法治建设,保障企业和群众的合法权益。

三、切实增强城市治理能力城市治理能力是地方政府进行转型和创新的重要环节。

地方政府需要将城市治理纳入到整体转型和创新之中,完善城市治理体系,发挥城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这包括加强城市规划建设,提升城市的品质和功能,以及增强城市内部协调发展的能力,使城市成为人民群众生活的美好家园。

除此之外,地方政府还应增强城市环境治理的能力,在城市环境患病时开展切实有效的处置,保护城市的生态和文化资源。

加强城市安全治理,完善各种公共服务设施,从而推进城市的现代化转型,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

地方政府创新

地方政府创新

四是突破了封闭式服务方式,建立起公开阳光透明政府。全市统一 编印了《为民服务手册》,发放到全市每个农户,广大群众对办事的申 报材料、办理时限、收费标准、服务投诉电话等事项一清二楚。通过服 务公开,不仅使干部行为完全公开透明,更重要的是赢得了广大群众的 支持和信赖。
五是突破了传统村级服务模式,建立起村级公共服务的新模式。过 去,村级服务只是村两委自己通过集体的生产工具为村民进行生产服务。 现在通过为民服务,村两委的服务范围扩大了,服务能力提高了,由过 去单打独斗转变为依托市镇两级服务平台,为农民提供生产服务、生活 服务、流通服务、科技服务。这正是当前和今后农民最需要的。为民服 务代理制探索出村级公共服务的新路子。
项目的创新体现:
执法告知作为江苏公安机关推出的一项新制度,其创新性主要体现 在以下方面:
项目概况:
2005年6月,江苏省公安厅在全国率先推出了交通安全、刑事案件立 破案、信息网络安全等六项执法告知制度,并于当年8月1日起在全省公 安机关正式实施。
执法告知制度的主要内容有六项:一是交通安全违法记分临界告知 和累记12分告知。对交通安全违法累记9分时,由交通管理部门向该驾驶 人发送《交通安全违法记分临界告知单》。对交通安全违法累记12分时, 向该驾驶人发送《交通安全违法累记12分告知单》,通知当事人接受处 理。未告知的,其后的交通安全违法行为不记分。二是电子监控设备记 录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告知。对电子监控设备记录的交通安全违法行为, 由交通管理部门及时公告。除故意闯信号和高速公路超速外,对同一车 辆在同一地点的同一种交通安全违法行为达3次的,向该机动车所有人或 驾驶人发送《电子监控设备记录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告知单》。未告知的, 其后对同一车辆在同一地点的同一种交通安全违法行为不处罚。三是驾 驶证审验、换发和机动车辆安全技术检验逾期告知。对逾期未办理驾驶 证审验、换发手续,车辆安全技术检验手续的,由车辆管理所向该驾驶 人分别发送《驾驶证审验、换发逾期告知单》、《机动车辆安全技术检 验逾期告知单》。

地方政府创新的动力与条件

地方政府创新的动力与条件

地方政府创新的动力与条件[摘要]地方政府创新对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地方政府创新的动力来自于民众认同的需要、地方政府间竞争的需要以及官员政绩的需要等多个方面。

推动地方政府创新必须提供制度的激励与保障、适当的宽容与参与等条件。

[关键词]地方政府;创新;动力;条件当前,提升地方政府创新能力、推动地方政府创新已经提上了党和政府议事日程。

然而,地方政府创新的动因何在?什么是推动地方政府创新的根本动力?地方政府创新要满足那些条件?如何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与条件来推动地方政府创新?这是地方政府创新需要研究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

一、地方政府创新的动力对于地方而言,“没有一个有效的政府,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是不可能的”。

每个地方都会有发展与进步的现实期望,这种期望成为促使地方政府创新的动力。

对于地方政府官员而言,有的往往能从创新中体验成就感;有的则希望通过创新获得晋升、声誉、名利,实现个人抱负等,而这些都属于地方政府创新的内在动力。

下面我们分别从民众认同的需要、地方政府间竞争的需要以及官员政绩的需要等方面对地方政府创新的动力进行阐述。

(一)民众认同的需要地方政府行为渴望得到地方民众的认同,这也是创新的认同需求。

民众的认同与支持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和创新的核心力量,也是地方政府创新的内在动力之一。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社会公众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品质和数量的要求在急剧增加,而公众需要什么服务,怎么提供服务,这些都对地方政府提出了新的要求。

“根本就不存在什么独立、客观的方式可以用来确定政府的理想规模或界定到底哪些活动适用于公共部门。

社会中的公共部门是其公民思维的产物”,地方政府作为社会公众选择的授予公共管理权力的组织,公共性、社会性和服务性成为其基本特征;地方政府只有真正履行其责任时才是合法的,满足公众的偏好和需求也就成为其拥有合法性的关键。

在此背景下,地方政府急需“增进回应”,亦即地方政府在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时能够以一种有力的、敏感的、负责任的态度去回应并满足通过各种途径表达出来的公众诉求。

第六章 地方政府

第六章   地方政府

C.1978年宪法,恢复地区的准层次地位,撤销地 区革命委员会,改设地区行政公署。地区不再是 一级行政区划单位。 地区行政公署作为省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 省政府委派专员代表省级政府对本地区所辖县、 县级市的工作予以监督指导。(至1982年底全国 共有170个地区);(由实→虚)
D.1983年试行市领导县体制,先后撤销一部分地 区。 截至1999年,还有58个地区。 截至2007年,共有地级行政区333个,其中地 区17个、盟3个(内蒙),“地级市”达到283个, 占85%。 •
由省(自治区)政府任命的专员1人,副专员若 干人组成。 行署职能部门设置与省级政府职能部分大致相 同,实践中,地区行政公署大多起着接近于一级 政府的作用,并且也已经拥有一级政府的工作机 构。工作部门在40—50个之间,工作人员数百 人。
补充:派出机关与派出机构的区别: 一般来说,人民政府设立的下属机构称为派出机 关,而人民政府工作部门设立的下属机构才称为 派出机构。 派出机关主要有三类:省人民政府派出的行政公 署,县人民政府派出的区公所,区人民政府派出 的街道办事处。 派出机构则比较多,如公安局派出的派出所,工 商局派出的工商所等。
省政府组成部门:(24个)
1.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广东省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办公室); 3.广东省教育厅; 4.广东省科学技术厅; 5.广东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6.广东省公安厅; 7.广东省国家安全厅; 8.广东省监察厅; 9.广东省民政厅; 10.广东省司法厅; 11.广东省财政厅; 12.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13.广东省国土资源厅; 14.广东省环境保护厅; 15.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第三类是业务指导关系,省级政府行政机构受省级政府的 统一领导,同时接受国务院对口部门的业务指导。如水利 厅、民政厅等。

第六章政策合法化

第六章政策合法化

第3节 政策合法化的参与者、主体及 主体权限
3.1 参与者 i. 民意代表 ii. 政党 iii. 行政人员 iv. 利益团体 v. 司法机关 vi. 专家学者 vii. 大众传播媒体 viii 利害关系人
第2节 政策合法化的界定:层次与作用

2.1 政策合法化的含义
பைடு நூலகம்

2.2 政策合法化的层次 2.3 政策合法化的作用
2.1 需要明晰的几个概念
(一) 政策(policy) (二) 合法(legality) (三) 合法性(validity\legitimacy) (四) 合法化(legitimating) ( 五 ) 政 策 合 法 化 (policy legitimating):
3、在当代汉语语境中,“合法性”与“合法” 具有相似性,在政治实践和政治研究中有时也出现混 淆。在大多数人的意识中,一项政治行为,只要符合 于法律条文的规定(更多的情况下,只是符合党的政 策规定),就具有了“合法性”,即Legitimacy。 4、有激进学者如萨托利曾进一步阐释过“法治” 与“立法者统治”的概念,他们认为,在立法者统治 下,“法律形式”被等同于真正的法律,即那种实际 上应同时具有“形式”的规范和“内容”(正义的价 值与特质)的东西被视为形而上的法律问题而不予考 虑。
(三)近日,新西兰议会以60票赞成,59票反对 通过娼妓合法化法案,从而结束了多年的白热化 社会大辩论。根据新的法律条款,今后嫖娼狎妓 的行为不仅不再属于犯罪,而且还将为性行业建 立一系列的法律框架,使其受到法律的保护。提 出此项法案的新西兰工党议员巴奈特兴奋地说, 他对这一结果感到高兴,因为他多年来一直在督 促议会去除新西兰目前那些过时、偏颇的法规, 但一直没有行动,现在一切结束了。

实施政府创新的步骤用

实施政府创新的步骤用

实施政府创新的步骤引言政府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方式之一。

在快速变化的时代背景下,政府需要不断创新和改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本文将介绍实施政府创新的步骤,帮助政府机构更有效地推动改革和创新。

步骤一:明确目标和需求一个成功的政府创新项目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和需求。

政府机构应该先确定需要改进的领域或问题,并明确期望的结果。

例如,某个地区的环境污染程度较高,政府可以确立改善环境质量的目标,以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步骤二:调研和分析在明确目标和需求之后,政府应该进行调研和分析,了解当前的情况和问题症结。

政府机构可以收集数据、进行实地调查、与相关专家和利益相关者沟通,以深入了解问题的根本原因和影响因素。

通过调研和分析,政府可以为后续的创新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步骤三:制定创新方案基于调研和分析的结果,政府应该制定创新方案。

创新方案应该明确具体的措施和目标,包括时间表、责任人和资源配置等。

在制定方案过程中,政府机构可以借鉴国内外的成功案例和最佳实践,以提高创新的效果和成功率。

•制定可行性计划•明确目标和指标•确定时间表和资源•设定责任人和工作分工步骤四:实施创新方案实施创新方案是政府创新的关键环节,需要有有效的组织和管理。

政府机构应该建立起跨部门、跨领域的协作机制,确保各方合作高效顺畅。

同时,政府应该建立监测和评估机制,及时了解创新方案的实施效果,根据需求进行调整和优化。

步骤五:沟通和宣传政府创新需要得到公众的支持和参与,因此沟通和宣传是至关重要的。

政府机构应该积极向公众传递创新方案的目标、措施和预期效果,以促进公众的理解和支持。

同时,政府还应该加强与媒体的合作,及时发布创新成果和案例,增强创新的影响力和示范效应。

步骤六:评估和反馈创新方案的实施需要进行定期的评估和反馈,以及时发现问题和改进措施。

政府机构可以通过定期的数据收集、评估报告和专家评审等方式,评估创新方案的成效和潜在问题,并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公共行政导论第六版笔记

公共行政导论第六版笔记

公共行政导论第六版笔记公共行政导论第六版笔记公共行政是指政府机构和公共机构为实现公共利益而进行的管理和服务活动。

公共行政导论是公共行政学科的基础课程,旨在介绍公共行政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实践,帮助学生了解公共行政的本质和特点,掌握公共行政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将来从事公共行政工作打下基础。

本书共分为六章,分别是公共行政概述、公共行政的理论基础、公共行政的组织结构、公共行政的管理过程、公共行政的政策制定和实施、公共行政的改革与创新。

下面对每章内容进行简要介绍。

第一章:公共行政概述本章主要介绍公共行政的概念、特点、目标和职能。

公共行政是政府机构和公共机构为实现公共利益而进行的管理和服务活动,具有公共性、政治性、法律性和服务性等特点。

公共行政的目标是实现公共利益,公共行政的职能包括规划、组织、指挥、协调、监督和评估等。

第二章:公共行政的理论基础本章主要介绍公共行政的理论基础,包括公共选择理论、制度理论、公共管理理论和公共政策理论等。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应该根据公众利益来制定政策,制度理论认为制度是公共行政的核心,公共管理理论认为管理是公共行政的核心,公共政策理论认为政策是公共行政的核心。

第三章:公共行政的组织结构本章主要介绍公共行政的组织结构,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公共机构和非营利组织等。

中央政府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地方政府是地方最高行政机关,公共机构是政府机构和公共机构的总称,非营利组织是为公共利益而服务的组织。

第四章:公共行政的管理过程本章主要介绍公共行政的管理过程,包括规划、组织、指挥、协调、监督和评估等。

规划是公共行政的基础,组织是公共行政的核心,指挥是公共行政的关键,协调是公共行政的重要手段,监督是公共行政的必要条件,评估是公共行政的重要环节。

第五章:公共行政的政策制定和实施本章主要介绍公共行政的政策制定和实施,包括政策制定的过程、政策实施的过程和政策评估的过程等。

政策制定是公共行政的核心,政策实施是公共行政的重要环节,政策评估是公共行政的必要条件。

明地方管理制度

明地方管理制度

明地方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地方管理,维护社会秩序,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地方管理是指地方政府依法行使管理职能,保障公民权利和合法权益,推动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工作。

第三条地方管理应当遵循公正、公开、依法行政,坚持服务大局、服务人民的原则,通过科学、合理、有效的管理手段,促进地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第四条地方管理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改善和保障民生,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

第二章地方管理的组织体系第五条地方管理的组织体系包括地方政府和各级政府部门。

第六条地方政府是地方管理的最高行政机关,负责本地区的经济社会管理和公共事务处理。

第七条地方政府包括地方人民政府和各级人民政府,地方人民政府由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组成。

第八条各级政府部门是地方政府的具体机构,根据职责划分,分工协作,协助政府开展管理工作。

第三章地方管理的职责与权限第九条地方政府负责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依法管理本地区公共资源,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创新。

第十条地方政府负责组织本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建设管理,加强环境保护,维护市容市貌,提高城乡面貌。

第十一条地方政府负责本地区的社会治安维护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第十二条地方政府负责本地区的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事业,促进公共文化建设,提高人民素质。

第四章地方管理的权力运行第十三条地方政府依法行使管理职能,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推行依法决策、依法执政、依法行政。

第十四条地方政府讲求科学决策,加强政策研究,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针对性,推动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十五条地方政府倡导政府效能,强化政务公开,提高决策的透明度和公正性,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

第十六条地方政府要加强自身建设,提升公务员队伍的素质和能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第五章地方管理的责任追究第十七条地方政府领导人应当履行管理职责,依法行使权力,为人民群众谋福祉,如有失职、渎职行为,应当追究相应的责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能力、政绩与创新主体条件
1、个人能力对创新的影响 2、个人升迁目标对创新的影响 3、个人的调动对创新的影响 4 、创新者与创新群(领导班子、部门群体、 上下届关系)
(四)集中体制、制度空间与创新的制度条 件




1、集中体制对创新主体的影响:上级的认可的重要 性 2、粗糙的体制给创新提供的空间:(1)原则性的 规定需要操作;( 2 )没有禁止的领域可以发挥; (3)多项制度的矛盾提供的机会 3、非正式制度对创新的支持与限制。 支持:(1)一些非正式制度的正式化;(2)非正 式制度对个人行为的保护(人情) 限制:( 1 )正式制度触动了非正式制度保护的利 益 4、移植的制度与本土的制度
(三)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
“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是2000年,由中共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 研究中心、中央党校世界政党比较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学中国政府创新研究 中心联合发起的,中国学术界首个对中国政府改革进行系统全面评估的奖 项。每两年举办一届,目前已经举办了四届,共有1100多个地方政府创新 项目参加,40个项目获得优胜奖。 评选依据6 个标准(创新程度、参与程度、效益程度、重要程度、节约程 度和推广程度),经过申请、初选、专家选拔、调查和大会选拔5个周密 环节;历时9个月。 评选后跟踪调查和研究推广,力图为创新者建立一个交流、合作以及相互 支持的网络。
中国地方政府创新研究中的十个问题
主要内容
什么是政府创新 中国地方政府创新的进程和特点 中国地方政府创新研究中的十个问题
简要结论
一、什么是政府创新

创新:创新就是运用新的观念、手段、 方法等解决问题的实践。具有创造性、 实践性、风险性和学习性

政府创新:各级公共权力机关为了改善 和增进公共利益而采取的创造性举措。 具有公共性/公益性、全局性、政治性和 风险性。可以分为制度创新/技术创新; 政治改革/行政改革/公共服务创新(广 义政府)
三、需要研究的十个问题

(一)是否有中国特色的政府创新? 提高政府能力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并存 中国政府创新是世界范围政府创新的组 成部分
(二)危机、发展与创新的形式
1、危机是目前有实际效果的创新的主要原因,典型: 税费改革;SARS导致的一系列改革 隐藏的问题:短视性创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新的问题的产生,典型的是住房产权 “把问题留给后人解决”是根本性的思维原则 2、创新是对社会发展的顺应,要提高创新的计划性 3、创新的形式:应急性的;计划性 顺应社会的发展进行创新对中国是一个挑战
(八)技术突破与制度推进
1 、为什么信息技术导致了变革(原因,用网 络化来影响和改变着垂直的科层结构;社会 的参与) 2 、技术创新的典型(政府网站、信息公开、 交流) 3、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关系
(九)试点、学习与创新的扩散
1 、创新扩散的途径:体制性学习(推广试点和模 范)、自主性学习(主动学习)、无意识学习(偶 然习得) 2、创新扩散的结果:成功/失败/变异 “墙里开花墙外香”(;“南橘北枳”(不同环境下 的变异)、 “发扬光大/推陈出新”(环境允许下发 展了创新);“南辕北辙”(学习方向错误)、 “邯郸学步”(只重形式,不重实质);“半路夭 折”。 3、创新扩散成功的条件:既有知识与新知识的耦合; 环境与创新的吻合;再创新的成功。


3、2003年至今
随着“服务型政府”、“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 以及“建设和谐社会”等理念的提出,创新成为潮流;分布在 各种领域;社会领域和行政领域的创新更加深入、扎实。
(二)、一些重要的创新



乡镇竞争性选举 服务型政府建设行政服务中心和社区服务大厅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改革 保护弱势群体 基层民主和民主参与 电子政务 其他


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 (
过去四届的基本情况


1100多个申请项目 涉及全国除西藏外的所有省、市、自治区 在83个入围项目中,涉及基层民主的有14个 之多
(四)中国地方政府创新的基本特点
1、创新涉及到各级政府,各个领域 2、政治创新与行政创新相结合 3、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相结合 4、中央倡导与地方主动相结合 5、社会要求与创新者相结合 6、提高执政能力是创新的核心目标
(六)社会参与、公民权利与创新的社会环境

1、社会团体的发达程度 2、媒体参与(本地媒体、中央媒体) 3、社会个人(上访) 4、公民创新/社会创新的启发
(七)弱势部门、弱势群体与创新的突破口
1、弱势部门的制度强势 2 、弱势部门的行动优势(“有为才有位”) 3、救助弱势群体的道德优势(民政部门) 4 、弱势部门的非政治性与弱势群体帮助的 政治性

(十)创新中的问题:口号化、意识形态化和典 型化
1、口号化=形式主义=泛化 2、意识形态化 =“ 新的都是合理的”、“新 的都是对的” 3、典型化创造出的创新“盆景”
四、简要结论:实现创新的制度化




有能力和远见的创新者 强有力而团结的创新团体(领导集体) 周密的计划(如何利用科研机构的支持) 有力的实施者/部门(与部门、个人利益的冲突) 上级的认可和支持(政治性的和资源性) 相关机构的配合和支持 当地群众的支持和参与 动员和利用媒体创造有利的舆论 创新者的升迁

二、中国地方政府创新的进程和特点

(一)基本进程 1、改革开放到1994年分税制改革之前
主要是按照中央部署落实各项改革; 创新主要是由“改革试 点”完成的;集中在中央指定的改革开放区域,比如特区、开 放城市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1994年分税制改革到2003年SARS危机
地方创新开始大量涌现,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以争取投资、 实现经济增长为主要目的; 在政治领域、社会领域也开始出现一些创新,典型的是基层民 主和乡镇选举
政府创新的意义



提高和维护执政的合法性 协调社会利益关系 解决社会政治危机 应对国际挑战,提高竞争力 提高政府运作效率和政府能力
政府创新的主要目标

“善政”就是良好的政府. 中国古代又称为”仁政” ﹑”德政”,意指政治清明,百业兴旺,百姓安居乐 业。 现代”善政”是现代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具体来 说有八大目标: 民主政府;法治政府; 责任政府; 服务政府(优质政府);效益政府;专业政府; 较少管制的政府;透明和廉洁政府.
(五)资源禀赋、经济结构与创新的资源条 件


1 、财政收入对创新的影响(财政危机、财政富 足) 2 、资源条件对创新的影响(资源丰富的地区与 资源贫乏的地区) 3 、经济成分对创新的影响(国有资本、民间资 本、外来资本) 4 、经济发展水平对创新的影响(不同经济发展 阶段对政府的不同要求) 5、经济分配的公平性对创新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