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月记读后感_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月记读后感
山月记读后感1
《山月记》并不是一本被很多人熟知的作品,之所以读这本书,是完全因为简介里的一句话:此书专治文艺青年“纠结虚无症”疏肝理气,药到病除。
读来虽有所获,但仍然觉得“被骗了”。
说实话这本书我没有读懂,但是里面的很多故事我们都很熟悉。
这是一本日本作家依托中国历史记载而写的中短篇小说集。
说它熟悉是因为《山月记》取自唐传奇《人虎传》,《名人传》取自《列子·汤问》,《悟净出世》和《悟净叹异》人物取自《西游记》,以及后面故事里的人物来自《左传》《论语》《史记》,除了《夫妇》和《光·风·梦》背景为他国外,其余篇章都是取材中国历史故事,并且整部小说集没有故事以日本为背景。
也许是我的经历不足,对于书的客观如何暂不作评价,也不够格评价,只是说主观方面的。
我觉得本书非但没有疏肝理气,反而就是文艺青年“纠结虚无症”下的作品。
李征天性狂介,最终变成老虎,然后有了那句“我深怕自己本非美玉,故而不敢加以刻苦琢磨,却又半信自己是块美玉,故又不肯庸庸碌碌,与瓦砾为伍。
于是我渐渐地脱离凡尘,疏远世人,结果便是一任愤懑与羞恨日益助长内心那怯弱的自尊心。
”这句话太耳熟了,要是在高中我也需能感叹一番,但现在看到这句话十分的心平气和,甚至还觉得有些矫情。
庸庸碌碌也是自己选择,既种其因,便承其果,何必给人以自己无辜之感。
因为是小说集,每个故事都可以单独拿来感慨一番,但限于篇幅以及我自己的理解,所以只说一部分。
悟净的求道,李陵和子路的故事都是取自典籍,按说因典籍记录而发散甚至改编故事的很多,鲁迅先生也有故事新编。
可自从我看到
“始皇在其先王驾崩当日临幸三位先王妃子”突然觉得恶心,再也看不下去了。
因为有种听到别人在说自己家事的感觉。
经史子集和史书都在,何由他人随意置喙。
如果说小说不可为真,那么何以我不可自己去理解我所认为的李陵、孔子、子路呢?所以书里中间篇节我跳过很多。
《论语》《太史公自序》《报任安书》《答苏武书》,我觉得我可以直接与先辈对话,日__化所滋生的文化精神非华夏大地滋生的文化精神,所以不敢苟同。
书中的故事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当纠结于虚无时,人会下很多定义,然后一一推翻。
比如“即便是为了道而舍弃生命,也要分清时机和场合。
”“可汉人所说的礼仪究竟是什么呢?不就是将丑恶的表面加以美化,不就是虚饰吗?”“眼睛能看见一切,唯独看不见自己。
所谓我,就是我不能理解的东西。
”连孔子也说,中庸的德行不容易达到,那么没人能达到的德行是否真的存在呢?对于这种界限不明,无关痛痒、虚无缥缈的概念,还是少看较好。
之前一直觉得应该多涉猎一些书,不能只专注于熟悉的领域,对于读不下去的经典书籍应该咬牙坚持。
可是忽然觉得看书和交友一样,没有好坏,只有适合与否。
一本书或者说作者,也需要懂得它的知音。
山月记读后感2
我深怕自己本非美玉,故而不敢加以刻苦琢磨,却又半信自己是块美玉,故又不肯庸庸碌碌,与瓦砾为伍。
于是我渐渐地脱离凡尘,疏远世人,结果便是一任愤懑与羞恨日益助长内心那怯弱的自尊心。
其实,任何人都是驯兽师,而那野兽,无非就是各人的性情而已。
于我而言,这种妄自尊大的羞耻心就是野兽,就是猛虎。
他们全都固执己见,顽固地坚守着自己的秉性和世界观,不懂得与别人讨论后还能得出层次更高的结论。
这是由于他们过于彰显自己的特性,不愿意遵循别人的思路。
因此,在这流沙河的河底,存在着数百种世界观和形而上学,彼此绝
不融合。
有的怀有安稳而绝望的欢喜;有的开朗活泼得没边;还有的心有所愿而无法实现,整天唉声叹气,如同无数漂摆着的海草一般,晃晃悠悠,游移不定。
“懂得神圣之疯狂的人是幸福的。
因为他们杀死了自我,从而拯救了自我。
不懂得神圣之疯狂的人的一生,是一场灾祸。
因为他们既不杀死自我,也不拯救自我,只是慢慢地走向死亡而已。
你要懂得,所谓‘爱’,就是一种更高级的理解。
所谓‘行’,就是更明确的.思考。
悟净,你非要将所有的事情全都浸在意识的毒汁之中,你好可怜啊。
你要知道,所有决定我们命运的重大变化,全都是无关乎我们的意识而进行的哦。
你好好想想,你出生之前,可曾意识到此事?
“溪流流到断崖附近,打一个漩涡,然后化作一道瀑布而掉落下去。
悟净啊,你如今就是在漩涡之前踌躇不前。
一旦卷入了漩涡,那么就会一口气飞落谷底了。
在掉落的途中,是没工夫思考、反省和犹豫不决的。
胆怯的悟净啊,你胆战心惊、无限怜悯地在一旁望着如同溪流一般打着旋、飞流直下的人们,自己却为跳与不跳而踌躇不前,你明明知道自己迟早也会掉落谷底的,你明明知道不被卷入漩涡也绝非什么幸福。
即便这样你还是恋恋不舍于旁观者的地位吗?愚蠢的悟净啊,你难道不知道,在生之漩涡中喘息的人们,事实上并不如旁观者所以为的那般不幸啊(至少要比持怀疑论的旁观者幸福得多)。
”
“无论是谁,一个个看起来都那么神神道道的,可事实上什么都没搞懂。
”
“‘即便大家都明白大家都不懂,也要装作都懂了。
’——大家似乎就是守着这么个约定而活着的。
如果说这样的约定早已存在,那么事到如今我嚷嚷着‘不明白,不明白’的,也真是太拎不清了。
”
在长年累月的游历之中,我也渐渐地感觉到仅仅依靠思考,只会在泥沼中越陷越深,但又苦于无法突破如今的自我,脱胎换骨,故而痛苦不堪。
”
悟净不断地重复着奔波于不同“医生”之间的蠢行,最后,他觉得自己一点也没有因此而变聪明。
岂止是没有变聪明,他甚至觉得自己变成了一个轻飘飘的(不是自己的)不知是什么的玩意儿了。
从前的自己尽管愚蠢,可至少要比现在
的自己敦实——几乎是肉体感觉,总之,自己那时还是相当有分量的。
而现在呢,变得没分量了,一阵风就能吹跑。
尽管外表被涂了许多花样,可内里却空空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