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文学对文化传承的现实意义和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寻根文学对文化传承的现实意义和启示
寻根文学在当代中国文学史上占有自己独特的位置,这种兴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文学热潮影响深远,探讨和提炼“寻根文学”的思想价值,了解“文化寻根”的意义,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寻根文学,还能为我们的文学创作提供营养。
这篇小文就以“寻根作家”贾平凹的散文作品《秦腔》为例来浅析上述问题。
标签:寻根文学民族文化文学创作
在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曾出现过一种被称为“寻根文学”的文学思潮,它在中国文坛上曾掀起过一股“文化寻根热”。
这个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兴起的文学热潮,不仅在当时引起了许多作家和读者对于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思考和热议,而且直到今天这种文化上的寻根求源也没有停下脚步。
“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①。
在众多的关乎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文学作品之中,似乎西北作家这个“团体”永远不能被我们忽视。
而在众多的西北作家当中,有一个名字显得分外醒目,他的作品一向以纯粹、平实的语言,浓重的秦地情节给人以强烈的印象,他就是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贾平凹。
秦人贾平凹,对于秦地的热爱、对于秦文化的思考,我们从其散文、小说中都能够了解到。
这其中,我想,他的散文作品《秦腔》可以被视作分析贾平凹“寻根”情愫的很好例证。
当然,这似乎和已然被我们认作是寻根文学代表作品的贾平凹的《商周系列》有着一脉相承的地方。
我喜欢从“秦人”、“秦地”和“秦腔”的三者关系来读这部作品。
这主要也是因为我在阅读贾平凹其他作品的时候发现,他的情感及其所生发出的文字都源于对秦地文化的深厚热爱。
由此,我们不禁想到文学史上,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寻根作家”的作品。
这些文学作品都触及了作家们对于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和对传统文化意识的思考。
“山川不同,便风俗区别,风俗区别,便戏剧存异”。
《秦腔》中,作者在开篇就给了我们他自己对于地域文化的理解。
显然,作家的思考是很受大家认同的。
这篇文章的结构思路很清晰,由议论展开、夹叙夹议;先后写了等戏、看戏、议戏的场面,生动、形象,有感染力。
想必给读者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这种场面的描写,地域色彩浓厚,给读者一种对秦地、秦人、秦腔的感性认识。
而透过这些作品内容,我们能够看到的更有秦川一带文化具象后的影子。
秦地自然条件的恶劣连结着秦人悲苦而又奋争的生命;秦人的释放和粗犷又造就了秦腔“吼”的艺术。
秦人、秦地、秦腔就在这种必然的联系中完成着一次又一次的生命延展,绵延千年而历久弥新、生生不息。
也许,有人说“文化的交流是文化发展的动力”。
我不否认这种观点,我只是想明确一个小问题,即文化的交流和借鉴一定不可忽视自身文化的价值。
“寻根文学”,乃至“文化寻根”不是复归传统,而是为西方现代文化寻找一个较为有利的载体。
在对于西方现代文学历史和作家的状况有了较多了解之后,迫切要求文学“走向世界”的作家也已经意识到,追随西方某些作家、流派,即使模仿的再好,也不能成为独创性的艺术创造。
在他们看来,以“世界文学”的视镜从中国文化寻找有生命力的东西,才应该是中国文学更为可行之路。
而这种“寻找”,正是“寻根文学”曾经做出的有力探索,正是像《秦腔》这样的文章背后隐含的、给予这
个时代的巨大诉求。
在当今这个城市现代化、乡村城镇化的时代,我们见到的是街道两旁西式建筑林立、高校教舍竞仿白宫。
那些涵养国人千年的民族文化也似乎止于考卷而距我们渐行渐远。
这种退变是对自身文化忽视的必然。
文化就似植物,倘若只顾枝叶而不重根基,那么再艳丽的枝叶也只是表面的繁荣。
“历史上与中国文化若后若先之古代文化……或已夭折,或已转易,或失其独立自主之民族生命。
惟中国能以其自创之文化绵永其独立民族生命,至于今日岿然独存”②。
我们应当珍惜这种文化的传承和积淀,珍视民族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
然而,凡是都要立足正反两面去看待。
从上个世纪改革开放以來,寻根文学的兴盛在文学上引起了很多寻根作家在创作时吸收了大量现代主义甚至后现代主义的表现方式,在促进中国文学自身的发展上功不可没。
在文化上,也引起了人们对文化继承问题的思考。
但是,大多数作家对”文化”概念的理解是”以偏概全”的,“他们往往抓住某种民俗、习惯便刻意进行渲染,而忽略了对”民族性”的真正解剖。
尤其是一些作家对现代文明的排斥近乎偏执,一味迷恋于挖掘那种凝滞的非常态的传统人生,缺乏对当代生活的指导意义,而导致作品与当代现实的疏离,这造成了几年后”寻根文学”的衰微”。
这也启示我们如何在外来文化影响和自身文化有效传承之间摆正自己的位置;如何平衡这种关系。
我想,“寻根文学”所带来的“文化寻根”可以被视作为一种文学干预现实的努力。
“寻根文学”和“寻根作家”的认识饱含着文学作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告诉我们在分析现实问题时,不应当、也不能忽视文学作品的智慧。
参考文献:
[1]韩少功《文学的“根”》1985年刊于《作家》
[2]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第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