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5煤矿开采2014年第1期-25-潘谢矿区新生界含水层水化学特征分析及其在水源判别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潘谢矿区新生界含水层水化学特征分析
及其在水源判别中的应用
苏明金,贾少平,李
源,陈晓雷
(淮南矿业集团地质勘探工程处,安徽淮南232052)
[摘
要]
通过对研究区上、中和下含水层常规离子水化学特征、径流场特征与形成机理分析,
揭示各含水层水质存在天然差异,并利用水质阴阳离子组合关系与BP 神经网络技术分别对不同含水层水源进行判别,结果表明BP 神经网络技术水源判别效果显著优于离子组合,能够准确判别不同含水层水源归属,为矿井安全生产水灾害防治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
新生界含水层;水化学特征;水源判别;BP 神经网络
[中图分类号]TD1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6225(2014)01-0021-03Hydrochemical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of Cainozoic Aquifer in Panxie Mining
Area and Its Application in Headwaters Discrimination
[收稿日期]2013-07-08
[DOI ]10.13532/11-3677/td.2014.01.006[作者简介]苏明金(1982-),男,安徽六安人,硕士,工程师,从事矿井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工作。

[引用格式]苏明金,李源,贾少平,等.潘谢矿区新生界含水层水化学特征分析及其在水源判别中的应用[J ].煤矿开采,2014,19
(1):21-23,106.
近年,两淮煤田发生多起水灾害事故,虽未造成人员伤亡,但造成极大经济损失,并给井下工作人员带来较大精神压力,因而,为有效进行矿井水灾害防治工作,进行灾害水源判别是决定治理工作方案与效果的关键;同时,通过对异常水样归属判别,结合水质资料可以反演水文地质条件,为水害预防及时提供可靠信息
[1]。

因此,水源判别在矿
井安全生产中具有深远的现实与社会意义。

1
水样选取
本次选取统计水样是2010年开始施工至2012年6月结束的钻孔,具有较强时效性,并依据近期编制的各矿井新生界报告
[2-4]
,对施工钻孔含水层
位重新统一界定,排除“串层”钻孔,并剔除一个降深点抽水孔。

研究区采样钻孔分布于潘谢矿区的潘一、潘二、潘三、潘北、丁集、顾北与张集矿,基本覆盖淮南矿业集团淮河以北矿井,区域控制程度较高。

选取水样共计34个,其中上含7个,中含16个,下含11个,不同含水层位均有控制,如表1和图1所示。

2含水层常规离子水文化学特征及形成机理2.1
水化学特征
由表1可知,上含,阳离子以Na +
为主、可与
Ca 2+,Mg 2+离子形成各种组合;阴离子以HCO -3为
主,可与SO 2-
4离子形成组合,主要成分中一般不
表1
各含水层水质类型
含Cl -
;平均矿化度为511.5mg /L ,属低-中等矿
化度水。

中含,阳离子以Na +为主;阴离子以Cl

为主,可与SO 2-
4离子或SO 4-HCO 3形成组合;平均矿化度为1905.9mg /L ,属中等-高矿化度水。

下含,阳离子以Na +
为主;阴离子以Cl -SO 4为
主,偶见以Cl -
为主的;平均矿化度为2299.1mg /L ,属高矿化度水。

1
2第19卷第1期(总第116期)
2014年2月煤矿开采
COAL MINING TECHNOLOGY Vol.19No.1(Series No.116)
February 2014
图1不同含水层位等高线与控制钻孔分布
2.2含水层径流特征
三个含水层随埋深增加,矿化度随之增加,地下水运动形式由上含垂直下渗补给、地表水体切割侧向补给运动转变为中、下含含水层内侧向微弱径流为主。

如图1,上含水径流大体方向由南向北,主要受控于位于潘谢矿区南边淮河水补给;垂直补给整个区域相对均匀,对径流方向影响不大。

中、下含水层内径流方向基本相同,受控于古地形[5],由西部古潜山补给区向东部潘集背斜倾伏端缓慢运动,趋于静止;采样区中、下含因区域隔水层存在,垂直层位水力联系微弱,侧向古潜山附近对各含水层补给有限水量,因含水层与外界缺乏有效排泄出口,仅以弹性形式储存在含水层内,逐渐形成含水层内水力梯度很小的缓慢径流-滞流区。

2.3含水层水化学特征形成机理
由含水层水化学特征、径流特征、古沉积环境与溶质运移规律,可以还原含水层水化学特征形成过程[6]。

(1)上含土壤中有机质残骸的发酵作用与植物的呼吸作用产生连续的CO2溶入垂直下渗或河流侧向入渗的地表水补给上含,渗流过程中溶滤作用产生HCO-3,Ca2+,Mg2+等离子、溶解钠盐与阳离子交潜吸附作用产生的Na+离子,以及下渗水体本身含有的各种离子,共同组成上含水现代化学特征。

(2)下含一般直接覆盖在底砾层之上[7],
侧向延展与古潜山相割,呈不整合接触。

下含与底砾层直接沉积在二叠纪煤系地层之上,沉积期间,大片出露的煤系地层中硫化物经氧化作用产生大量SO2-
4
离子,赋存于沉积水中;后被中隔覆盖,逐渐形成封闭水体;在漫长地质时期,经过溶滤、脱碳酸、脱硫酸、阳离子交潜吸附与浓缩等作用,形成现代高矿化度、以Na-Cl-SO4为主的水质类型,与一般认为高矿化度水以Na-Cl为主的水质类型不一致[8]。

(3)中含中含水形成过程与下含相似,但
SO2-
4
离子含量明显低于下含,因中含岩层沉积过程中,煤系地层除古潜山外,基本被下含与中隔所覆盖,出露地表的古潜山也经过充分淋滤,基本不残余硫化物,沉积期有影响的SO2-4离子来源仅依赖于下含与中隔岩层压缩沉降所排出高SO2-4离子沉积水;中含通过越流、隔水层沉积薄弱(缺失)地方或古潜山附近与上含或下含发生水力联系,通过水质混合作用,使中含水质复杂化,同时,由于中含形成过程与上、下含存在天然联系,致使其水质有时兼具上含、下含水质特点。

22总第116期煤矿开采2014年第1期
3含水层水质类型判别
3个含水层水化学成分形成机理、古沉积环境与当前所处地下水系统位置不同,水质存在明显差异,这为通过辨别不同水质类型判断水源提供物理基础。

3.1由各含水层阴阳离子组合及含量判别水源3.1.1上含水与中、下含水区别
(1)阳离子主要成分由2种或3种常规离子组合,一般为上含水。

(2)HCO-
3
离子含量大于第3种离子(SO2-4与Cl-中之一),且与另一种离子含量比大于0.7,一般为上含水。

3.1.2中含水与下含水区别
(1)阴离子以Cl-或Cl-SO
4-HCO
3
组合为
主,一般为中含水。

(2)Na-Cl-SO
4
型水,(Cl-+SO2-4)/
HCO-
3>10时,一般为下含水;当(Cl-+
SO2-
4
)/HCO-
3
<10时,中、下含水均可能。

3.2利用BP神经网络进行水源判别[9-10]
综上可知,可以清晰辨别上含水质与中、下含
区别;中、下含水质之间大部分也可以明确辨别,
可能存在一部分水样通过简单离子组合及含量关系
难以辨别,是由于含水层之间存在水力联系发生水
质混合或古沉积时期发生水质混合造成,抑或水质
演化阶段相似,不论由何种因素造成,它们受制于
离子平衡定律以及各离子在水体中运移累积规律,
之间“量”还是存在差别,这为利用BP神经网络
辨别相近水质不同水源提供可能。

3.2.1样本设计
利用本次选取的34个水样作为训练样本,判
别因素使用了地下水化学特征离子(Na+K-Mg
-Ca-Cl-SO
4
-HCO
3
),判别样本选自2012年6
月后施工的钻孔,共计9个(水样选取标准同训
练样本),如表2。

3.2.2模型设计
表2判别样本mg/L
编号Na+K Mg Ca Cl SO4HCO3TDS水源35125.72 2.5214.5230.06153.70118.84385.94上含3653.5526.6261.7417.53124.88262.69415.67上含37703.1848.6174.17986.57269.00268.952216.01中含38521.5258.0873.70771.51249.76243.931796.54中含39363.2827.8343.82318.82307.39262.691192.49中含40460.5120.7535.86435.85268.97331.491387.69中含41788.5217.0134.23844.15403.35306.472240.50下含421040.3840.3137.091012.90795.43266.573059.40下含43760.2618.9041.49698.87595.57268.952249.57下含
运用使用率较高的BP神经网络,采用单隐层BP 网络,输入层为7个神经元,中间层为15个神经元,输出层为3个神经元(上含(100),中含(010),下含(001))。

神经元的传递函数为tansig和logsig,训练函数为trainlm,训练结果达到预期。

3.2.3测试结果
在Matlab中打开经过训练的网络,导入判别样本数据,进行判别,结果如表3。

表3BP神经网络判别结果
编号353637383940414243
BP判别结果
0.98800.9874-0.05150.05050.11390.28400.0317-0.07900.0317-0.00510.00810.99890.88290.98240.54710.14400.04410.1438 0.0005-0.0021-0.21170.2047-0.23580.09940.70740.80480.7075
由表3可知,对9个水样含水层均作出正确判别,并且反映出各含水层之间水样相似程度,其中上含水样与中含水样相似度高于其与下含相似度,中含水样与上、下含水样均有一定相似度,但与下含相似度高于上含,下含与中含相似度较高,这与不同含水层空间位置相对应,符合上文分析的地下水运动规律与水质演化机理。

4结束语
(1)3个含水层水化学成分形成机理、古沉积环境与当前所处地下水系统位置不同,水质存在明显差异。

(2)上含阳离子以Na+为主、可与Ca2+,Mg2+
(下转106页)
32
苏明金等:潘谢矿区新生界含水层水化学特征分析及其在水源判别中的应用2014年第1期
驱动上限与驱动下限值重合,泡沫驱动压力趋于稳定,近似维持在0.068 0.069MPa 。

(4)风量较小时,泡沫的喷射距离随着供风量的不断增加而增加,最大可达3m ,风量超过65m 3
/h 后,喷射距离很难再进一步提升,其主要原因是,风量的持续增大,造成泡沫破裂雾化特别严重,因而单纯依靠风量提升喷射距离是不可能的,如果提升喷射距离,必须综合考虑水量及水压等因素。

[参考文献]
[1]陆新晓,王德明,任万兴.泡沫降尘技术在掘进工作面的研
究与应用[J ].矿业安全与环保,2012,39(1):27-29,6.
[2]Hetang Wang ,Deming Wang ,Wanxing Ren.Application of foam to
suppress rock dust in a large cross -section rock roadway driven with roadheader [J ].Advanced Powder Technology ,2013,24(1):257-262.
[3]汪庐山,曹嫣镔,于田田,等.气液界面特性对泡沫稳定性
影响研究[
J ].石油钻采工艺,2007,29(1):75-79.[4]刘宏生.二元泡沫流动性能影响因素研究[J ].西南石油大
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3(4):144-148.
[5]蒋仲安,李怀宇.泡沫除尘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 ].中国安
全科学学报,1997,7(3):53-57.[6]王志伟,张
毅,魏淋生.孔隙介质中泡沫形成机理研究进
展[J ].石油地质与工程,2008,22(3):8-11,1.[7]Rossen ,W.R.Theory of mobilization pressure gradient of flowing
foams in porous media [J ].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 ,1990(136):1-53.
[8]Gauglitz P A.Friedmann F.Kim S I.Foam generation in homogene-ous porous media [J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2002(57):4037-4052.[9]刘
程,米裕民.表面活性剂性质理论与应用[M ].北京工
业大学出版社,2003.[10]林宗虎,王树众,王
栋.气液两相流和沸腾传热[M ].
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
[11]陆新晓,王德明,王和堂,等.矿用除尘泡沫的实验研究[J ]
.煤矿安全,2011,42(6):1-3.
[责任编辑:李
青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

(上接23页)
离子形成各种组合;阴离子与HCO -3为主,可与SO 2-
4
离子形成组合,主要成分中一般不含Cl -
;中、下含水阳离子均以Na +
为主,中含阴离子以Cl -为主,下含阴离子以Cl -SO 4为主,其中下含
SO 2-4相对含量普遍高于中含,分析认为由沉积环
境所致。

(3)由离子组合与相对含量关系可以从3个含水层中直接判别上含水水源,部分判别出中、下含水源。

(4)运用BP 神经网络可以很清晰地判别3个含水层水源,以及各含水层水质之间相似程度。

[参考文献]
[1]刘
鑫,陈陆望,等.采动影响下矿井突水水源Fisher 判别与
地下水补给关系反演[
J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3(4).[2]淮南矿业集团地质勘探工程处.谢桥井田煤系上覆第三系地层(红层)隔水性补勘验证评价报告[
R].淮南:淮南矿业集团地质勘探工程处,1999.
[3]安徽水文勘探队.潘北井田新生界水文地质补充勘探报告
[R].宿州:安徽水文勘探队,2011.
[4]江苏二队.潘三矿井田西翼新生界水文地质补充勘探报告
[R].徐州:江苏二队,2011.[5]宋传中,朱
光,刘国生.淮南煤田的构造厘定及动力学控
制[
J ].煤田地质与勘探,2005(1).[6]王大纯,张人权,等.水文地质学基础[M ].北京:地质出
版社,1995.[7]苏明金,李
源,贾少平.潘北矿F1断层组性质与含、导水
性分析[
J ].煤矿开采,2012,17(5):23-25.[8]沈照理,朱碗华,钟佐燊.水文地球化学基础[M ].北京:
地质出版社,1993.[9]徐忠杰,杨永国,汤琳.神经网络在矿井水源判别中的应
用[
J ].煤矿安全,2007(2):4-6,17.[10]丛
爽.面向MATLAB 工具箱的神经网络理论与应用[
M ].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8.
[责任编辑:王兴库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

(上接76页)
环速度快,工艺紧凑,减少了窝工、怠工现象。

(5)柔性网强度大,护表能力强、整体性好,为支架回撤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

[参考文献]
[1]王国法,等.液压支架技术[M ].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1999.[2]许
政,刘士卫,丁
向.大采高液压支架回撤工艺与措施[J ].煤矿开采,2012,17(6):40-42.[3]朱明国,鲁
展,徐
平.综采工作面下行拆除工艺[J ].
煤矿开采,2005,10(3):37-52.[4]吕兆海,张建华,黄相明,等.清水营矿综采面安全回撤和
快速安装工艺研究[J ].煤,2012(4).
[5]吕兆海,丁学福,黄相明,等.大倾角综采工作面搬家倒面
新工艺应用研究[
A ].第七届全国煤炭工业生产一线青年技术创新文集[
C ].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12.[6]郭凡进.综采工作面多通道回撤柔性树脂纤维网挂网工艺
[J ].煤矿安全,2011(4).[7]张
文,王纪山,李文皓.柔性树脂纤维网在综采放顶煤工作面回撤中的应用[
J ].煤矿支护,2011(11).[8]刘永军.矿用高强聚酯纤维柔性树脂网在综采回撤中的应用
[J ].煤矿支护,2013(5).
[责任编辑:姜鹏飞]
6
01总第116期煤矿开采2014年第1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