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评析-卖炭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文评析-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亦称醉吟先生。

其先太原(今山西太原市)人,后迁下邽(音ɡuī,今陕西渭南县境),生于河南新郑。

青年时期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

白居易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诗前期刺时,反映民间疾苦;后期有所消沉,不及前期。

白居易与元稹互相酬唱,人号“元白”;与刘禹锡酬咏,人号“刘白”。

其诗风格浅近,深入浅出,以平易通俗著称,所谓妇孺皆晓。

有《白氏长庆集》。

评析
《卖炭翁》这首诗作于元和四年(809)。

此诗揭露唐朝的“宫市”实质上是掠夺资财的一种方式,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作者通过描写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反映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寄予了对普通百姓的深切同情。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开篇直接交代人物,介绍卖炭翁在终南山里一年到头伐薪烧炭的生活。

终日与木炭打交道,他满脸灰尘,完全是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花白,十个指头就如乌炭一样黑。

在这里,作者抓住卖炭翁的三个部位——面、鬓、手指,分别对应三种颜色——烟火色、苍苍、黑,用简洁的笔触勾勒出人物的外貌。

由此读者不难想到卖炭翁的生存状态。

老人年老力衰却还要从事如此繁重的体力劳动,可他的要求并不高。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他需要的只是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吃饱,穿暖。

可是,“可怜身上衣正单”,看来他的要求并没有得到满足。

木炭本是供人取暖的东西,老人艰难地砍柴、烧炭,自己却得不到温暖。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天遂人愿,寒冷的天气果然来到了,城外下了厚厚的雪。

一大清早,他就装好木炭,套上牛
车,碾着冰雪,赶往集市。

可以想见老人在路上是何等吃力,何等艰难。

突然,作者笔锋一转,将画面切换,情景急转直下:“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那骑着马翩翩而来的两个人是谁呀?原来一个是穿黄衣的太监,一个是穿白衣的太监爪牙。

“翩翩”二字写出他们不可一世、得意忘形的样子。

他们走到卖炭翁面前,手持文书凭证,说是奉了皇帝的命令出来采办货物,也不管卖炭翁同意不同意,赶上炭车往北就走。

“把”“称”“叱”“牵”,四个连续的动作,准确地描绘出他们蛮横无理的神情与举动。

宫使夺走的岂止是一车炭,他们夺去的是老人生存的权利和生活的希望啊!全诗就这样在矛盾冲突的高潮中戛然而止。

作者虽没有发表议论,却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了一大堆问题,让人们去思考。

这是一首叙事诗,诗歌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描写,叙述了卖炭翁辛劳烧炭、艰难运炭上市、炭被宫使掠夺的悲惨经过,层次清楚,脉络分明。

表现手法上,有叙述,有描写,有细节,有对比,笔法简洁,语言精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