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灵山县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灵山县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第三次月考
高一年级地理试卷
一、选择题
下图中,横坐标为地球自转线速度,纵坐标为不同纬度的四地某日正午太阳高度。
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 推断图中四个地点按纬度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是()
A. a b d c
B. b a c d
C. d c a b
D. c d b a
2. 推断图中四个地点按昼长由长到短的排列顺序是:
A. a d c b
B. b a d c
C. d c b a
D. c d a b
【答案】1. A 2. A
【解析】
1. 地球自转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根据横轴表示的自转线速度,图中四个地点自转线速度越大,表示纬度越低,按纬度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是a b d c,A对。
B、C、D错。
2. 图中b点正午太阳高度为0,昼长最短,B、C错。
图中a点自转线速度为0,说明位于极点,昼长不为0,说明极点是极昼现象,四个地点中昼最长,D错。
四个地点按昼长由长到短的排列顺序是a d c b,A对。
B、C、D错。
读下图回答下面小题:
3. 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增多,会导致( )
A. ①减弱
B. ②增强
C. ③增强
D. ④减弱
4. 图示箭头中,代表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热源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5. 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的是图中所示的()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6. 从数量上看,①>②的原因是()
A. 大气对①具有削弱作用
B. ②大部分被大气吸收
C. ①大部分被大气吸收
D. ②大部分被地面吸收
【答案】3. C 4. D 5. C 6. A
【解析】试题分析:
3. 图中①表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②表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因二氧化碳会吸收太阳辐射,因此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②减弱;③表示大气逆辐射,二氧化碳能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大气增温,大气增温后大气逆辐射增加,C正确;④表示地面辐射,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
4. 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热源是地面,图中④表示地面辐射,D正确;①表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表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③表示大气逆辐射。
5. 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是大气逆辐射,C正确;图中①表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表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③表示大气逆辐射、④表示地面辐射。
6. 从数量上看,①>②的原因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A正确。
【考点定位】大气受热过程
【方法总结】
如图所示,①是太阳辐射,②是地面辐射,③是大气逆辐射,④是大气反射;可以看到代表太阳辐射的箭头在到达地面的过程中,受到大气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然后到达地面,地面接受热量后,向外辐射被大气吸收,产生大气逆辐射,返回地面,产生保温作用。
大气对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可见光吸收很少,大部分可见光能够透过大气到达地面,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是很少的。
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的热源;大气逆辐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补偿地面由于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7. 两图中受暖气团控制的点是( )
A. ②④和ab
B. ②③和cd
C. ①④和ad
D. ①④和cd
8. 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图中①地气温最高
B. 乙图中的城市天气晴朗
C. 甲图中④地未来受暖气团控制
D. 乙图中的四地均存在连续性降水
【答案】7. D 8. A
【解析】试题分析:
7. 据图可知甲图为冷锋天气,①④为冷锋过境前,受暖气团控制;②③为冷锋后,受冷气团控制。
乙图为北半球锋面气旋,a为冷锋后,b为暖锋前,均受冷气团控制;d为冷锋前,c为暖锋后,均受暖气团控制。
8. ①地因离锋面较远,受冷气团影响不明显,故①地气温最高。
④地未来将受冷气团控制。
乙图中a、b两地可能形成降水,c、d两地处在暖气团控制下,天气晴朗。
城市因处在气旋中心区域,盛行上升气流,易形成阴雨天气。
【考点定位】锋面系统与天气.
当河流流出谷口时,摆脱了侧向约束,其携带物质便铺散沉积下来,在出山口处形成扇形堆积体——冲积扇。
冲积扇在平面上呈扇形,可分为扇顶、扇中、扇缘三部分,扇顶伸向谷口;在立体上大致呈半埋藏的锥形。
下面左图为干旱地区冲积扇平面示意图,右图为湿润地区冲积扇平面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干旱区冲积扇形态较湿润区冲积扇形态显著的原因是
A. 干旱区人类活动少、开发少
B. 干旱区流水作用弱
C. 湿润区河流落差小
D. 湿润区冲积扇面积小
10. 干旱区绿洲易出现在
A. 冲积扇扇缘
B. 冲积扇扇中
C. 冲积扇扇顶
D. 山谷中
11. 横断山冲积扇易发生
A. 渍涝
B. 台风灾害
C. 旱灾
D. 泥石流灾害
【答案】9. B 10. A 11. D
【解析】
9. 干旱地区,降水稀少,河流的水量较小,流水作用较弱,故B项正确。
下图为某天气系统经过石家庄市前后的气温、气压、降水、风速变化。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2. 该天气系统到达石家庄市的时间是
A. 3日
B. 1日
C. 31日
D. 29日
13. 下列现象与图示天气系统过境无关的是
A. 感冒患者数量猛增
B. 交通事故可能增多
C. 病虫害减少,有利于来年农作物生长
D. 城市用电、用气量减少
【答案】12. C 13. D
【解析】请在此填写整体分析!
12. 请在此填写小题的解析!读图可知,自28日至30日,气温较高,气压较低,天气晴朗;31号气温下降,风速增大,并出现降水;之后至3日,气压升高,风速减小,气温保持低温状态,天气转晴,由此判断为冷锋过境.其中31号气温下降,风速增大,并出现降水,这是冷锋过境时冷暖气流激烈活动形成的天气现象,因此该天气系统到达石家庄市的时间为31日,故答案选C。
13. 请在此填写小题的解析!冷锋过境后,气温降低,感冒患者数量猛增;路面结冰,交通事故频发;能够冻死害虫,病虫害减少,有利于来年农作物生长,所以ABC现象都与寒潮有关,ABC错误;冷锋过境导致气温明显下降,故应导致城市用电、用气量上升,故答案选D。
点睛:本题考查锋面与天气变化,以及寒潮的影响。
属于基础试题,只要正确读图获取天气变化过程,依据冷锋过境时对天气的影响即可解答问题.
阅读下列地理事象,完成下面小题。
①2013年7月25日,甘肃省天水市因遭遇强降雨引发严重泥石流灾害,损失严重。
②2013年10月7日,强台风“菲特”登陆我国东南沿海,造成严重损失。
③青藏高原无人区发生5.6级地震。
④2013年9月28日,山西汾西矿业正升煤矿发生透水事故,10人遇难。
14. 四个事件中,属于自然灾害的是( )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15. 按照成因与发生过程分类,这两起自然灾害分别属于_____、_____灾()
A. 地质地貌气象
B. 地质地貌地质地貌
C. 气象地质地貌
D. 生物地质地貌
【答案】14. A 15. A
【解析】
14. 2013年7月25日,甘肃省天水市因遭遇强降雨引发严重泥石流灾害,损失严重,2013年10月7日,强台风“菲特”登陆我国东南沿海,造成严重损失,两者属于自然灾害。
15. 2013年7月25日,甘肃省天水市因遭遇强降雨引发严重泥石流灾害,损失严重,属于地质地貌灾害,2013年10月7日,强台风“菲特”登陆我国东南沿海,造成严重损失,属于气象灾害。
考点: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6. M处地貌是由下列哪种外力作用形成的
A. 风力堆积
B. 风力侵蚀
C. 流水侵蚀
D. 海浪侵蚀
17. 如果在③岩层中发现了大量的珊瑚化石,则③岩层可能是
A. 玄武岩
B. 大理岩
C. 石灰岩
D. 石英岩
18. ①②③三岩层按由老到新的顺序排列应是
A. ①②③
B. ①③②
C. ②③①
D. ③②①
19. 下列四组岩石中,全部属于沉积岩的是
A. 大理岩、页岩、板岩、石灰岩
B. 石灰岩、板岩、砾岩、页岩
C. 砂岩、砾岩、石灰岩、页岩
D. 玄武岩、砾岩、石灰岩、大理岩
【答案】16. C 17. B 18. C 19. C
【解析】
16. M处地貌属于风蚀蘑菇地貌,是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B对。
风力堆积地貌是沙丘、沙垄,A错。
流水侵蚀形成的是沟谷,C错。
位于内陆地区,不受海洋侵蚀,D错。
17. 如果在③岩层中发现了大量的珊瑚化石,则③岩层可能是石灰岩,石灰岩属于沉积岩,含有化石是沉积岩的特征,C对。
玄武岩属于岩浆岩,大理岩、石英岩属于变质岩,不含化石,A、B、D错。
18. 沉积岩层下面的沉积早,先形成②,然后形成的③。
沉积岩层形成后岩层发生错动,形成断层。
①切断了②③岩层,形成的最晚。
三岩层按由老到新的顺序排列应是②③①,C对。
A、B、D错。
19. 全部属于沉积岩的是砂岩、砾岩、石灰岩、页岩,C对。
大理岩、板岩属于变质岩,玄武岩属于岩浆岩,A、B、D错。
点睛:风蚀蘑菇地貌,是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
风力堆积地貌是沙丘、沙垄。
含有化石是沉积岩的特征,其它岩石不仿化石。
沉积岩层下面的沉积早,年龄老。
后形成的岩层将先形成的切断。
读我国某河流补给状况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20. 图中A,B,C三种补给类型分别是( )
A. 地下水、大气降水、积雪融水
B. 大气降水、地下水、积雪融水
C. 积雪融水、大气降水、地下水
D. 大气降水、积雪融水、地下水
21. 下列关于图示河流所在区域自然环境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
A. 植被以草原和荒漠为主
B. 光、热、水资源丰富
C. 土壤肥力高
D. 河流含沙量大
【答案】20. D 21. C
【解析】试题分析:
20. 据图可知:三种补给类型中,地下水补给水量较小但是较为稳定,积雪融水补给发生在春季,大气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补给的时间较短,所以本题D正确。
21. 我国的各地中,既有积雪融水补给,又有大气降水补给,但又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的地区在我国的东北地区最为典型,该地区植被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A错;该地纬度高,太阳高度角小,光、热量条件不足,B错;该地土壤主要为黑土,是一种肥力较高的土壤,C 正确;该地植被覆盖率较高,河流含沙量较小,D错,所以本题选C。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水循环。
下图为天气系统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2. 从该天气系统所处半球和气压分布看,它属于()。
A. 北半球,低气压
B. 北半球,高气压
C. 南半球,低气压
D. 南半球,高气压
23. 下列天气现象的形成与图示天气系统相关的是()。
A. 梅雨
B. 伏旱
C. 台风
D. 沙尘暴
【答案】22. B 23. B
【解析】试题分析:
22. 从图中可以看出,图示为高压中心,气流顺时针由中心向四周辐散,为北半球的反气旋。
23. 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的伏旱天气,和反气旋有关,所以B正确。
【知识点】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面小题。
24. 上图所示四个箭头中能正确表示该纬度带近地面盛行风向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5. 在大陆西岸常年受该纬度带盛行风影响的气候类型是()
A. 地中海气候
B. 温带大陆性气候
C. 温带季风气候
D. 温带海洋性气候
【答案】24. A 25. D
【解析】试题分析:
24. 30°附近为副热带高气压带,60°附近为副极地低气压带,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风从30°吹向60°方向,为偏南风;根据图中纬度变化规律可知,该图位于北半球,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方向向右偏转,因此形成西南风。
25. 从上题分析可知,该风带为盛行西风带,中纬度大陆西岸地区,在盛行西风带影响下终年温和湿润,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
考点定位:气压带风带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二.综合题
26. 读二分二至图(左下图)与某日太阳光照图(右下图,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夜半球,虚线表示极圈或回归线),完成下列各题。
(1)左图中C处节气名称为;此时,太阳直射的纬线是。
(2)当地球上的昼夜状况如右图中所示时,北京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值;此时北京时间为,甲点夜长是小时。
(3)甲、乙、丙、丁四地比较,线速度最大的是;乙、丙两地居民的私家小车,左边轮胎容易磨损爆胎的是。
(4)当地球上的昼夜状况如右上图所示时,甲、乙、丁三地正午太阳高度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甲、乙、丙、丁四地黑夜由长至短排列顺是。
【答案】(1)秋分赤道(2)大8 12
(3)甲丙(4)丁>甲>乙丙>甲>丁>乙
【解析】(1)根据地轴北极倾斜方向,北极靠近太阳的位置是夏至,左图中C处节气名称为秋分;此时,太阳直射的纬线是赤道。
(2)当地球上的昼夜状况如右图中所示时,北京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此时,图中180°经线是正午12点,北京时间为8点,甲点位于赤道上,夜长是12小时。
(3)甲、乙、丙、丁四地比较,线速度最大的是甲,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乙、丙两地居民的私家小车,左边轮胎容易磨损爆胎的是丙,位于南半球,受向左的地转偏向力影响。
(4)当地球上的昼夜状况如右上图所示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两侧递减,甲、乙、丁三地正午太阳高度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丁>甲>乙;夜和由南向北递减,甲、乙、丙、丁四地黑夜由长至短排列顺是丙>甲>丁>乙。
27. 2012年初,欧洲西部地区遭遇极寒天气,极地冷空气沿大西洋东岸侵袭欧洲西部地区。
气象专家认为极寒天气与北极涛动以及拉尼娜现象有关。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北极涛动指的是北极地区的气压变动情况。
通常情况下,控制北极地区的气压为
__________压(填“高”或“低”),下图中能反映正常年份北极地区大气运动状况的是
________。
(2)图中1月份0℃等温线在①处发生弯曲的原因是_________,影响②处等温线分布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
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该等温线今后可能向__________(方向)移动。
(3)简析欧洲西部地区地形对极地冷空气南下的影响。
(4)简述极寒天气给欧洲带来的主要影响。
【答案】(1)高 C (2)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盛行风北
(3)北部山脉呈南北向分布,中部平原广阔,有利于极地冷空气南下;南部有多列近东西向山脉,阻挡极地冷空气进一步南下。
(4)极寒天气使欧洲越冬作物遭受冻害、牧草减产;通信和电力供应中断;交通运输受阻;建筑物被摧毁;民众面临食品紧缺甚至冻伤、冻死等。
【解析】试题分析:
(1)根据题目描述:欧洲西部地区遭遇极寒天气,极地冷空气沿大西洋东岸侵袭欧洲西部地区。
可知控制北极地区为冷高压气压,大气运动由中心向四周,北半球向右偏。
(2)理论上等温线是水平的走向,因为相同的纬度,气温应当相同。
如果等温线发生弯曲,直接的意思是弯曲处的气温发生了变化,如果弯曲处凸向纬度高的方向,说明当地气温高于左右两侧;如果弯曲处凸向纬度低的方向,说明当地气温低于左右两侧。
这是一般规律。
实际上,陆地地形高低的变化、沿海海域洋流的存在,都会引起等温线的弯曲。
图示①处等温线“凸低为高”,判断温度较周边地区高,结合地理位置判断为北大西洋暖流影响。
由于受盛行西风和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1月0℃等温线在欧洲西部大致呈南北走向(或者说大致与海岸线平行), 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该等温线今后可能向北移动。
(3)欧洲西部的地形主要从中部的平原广阔和南北两侧的山脉分布判断。
北部山脉呈南北向分布,中部平原广阔,有利于极地冷空气南下;南部有多列近东西向山脉,阻挡极地冷空气进一步南下。
(4)极寒天气的影响主要从冻害和结冰对农业、基础设施、交通和人们的生活等方面的影响分析。
具体为:极寒天气使欧洲越冬作物遭受冻害、牧草减产;通信和电力供应中断;交通运输受阻;建筑物被摧毁;民众面临食品紧缺甚至冻伤、冻死等。
考点:本题考查世界区域地理和区域天气变化及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