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获得一些体验,并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对此进行解释和应用。
”因此,我认为在新课标的教学中,应体现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在教学中,以教材为本,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创设数学情境。
现实的学习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诱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其产生内在学习动机,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如教学“认位置”,以学生眼前的教室为情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观察生活中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位置关系的场景,让学生在从指定观察到自由观察、换位观察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使他们不光会表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还能感受到物体间位置关系的相对性,从而使学习变成一种主动探索的过程。
教学“比一比”通过学生喜爱的形象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的秘密,学生兴趣高涨。
教学“统计”时,以兴趣、爱好展开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用于生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新课程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
因此,数学学习必须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才会显示它的价值和魅力,学生只有回到生活中,才能真实地显现它的数学学习水平。
在教学“比一比”时,通过找教室周围的物体的长短高矮的比较,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
在学习“认位置”后,让学生观察自己的相对位置关系,然后全班交流。
在学习了“统计”后,问学生你准备统计什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的数字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是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第一学段的教学目标之一。
新教材在培养学生数感和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和劳动意识,体现学习有价值的数学等方面取得了成效。
三、加强应用性操作,培养学生思维的拓展性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指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去服务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
引导学生在生活实际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是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首先是要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应用性操作的情境或条件,使学生在操作中掌握知识技能,提高数学能力。
比如学习了面积单位后,让学生测算书本、课桌、黑板的面积,既促进了面积单位的掌握和运用,又为下一步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学习奠定基础。
再比如我在活动课教学《小小设计家》教学中,为学生提供粗铁丝、泡沫板,让学生为灾区人民设计简易实用的越冬帐棚模型,学生兴致浓烈,各显神通,运用已学过的几何知识展开制作。
我又通过讲评活动,使他们强化了知识理解,提高了运用水平。
其次是组织数学兴趣活动,这是培养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重要渠道。
比如学习了平均数问题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选专题,展开活动,如测量计算班级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平均年龄,全校各班的平均人数、教师平均年龄,附近菜场某一蔬菜的平均价格
等。
让他们互相协作展开活动,就很好地锻炼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是改革家庭作业形式,突出应用性操作。
比如学习了常见的乘法数量关系以后,我布置学生双休日随父母去菜场买菜或购物,按单价独立计算价钱,学生兴趣十分浓厚。
重视了数学学习的应用性操作,畅通了学数学、用数学的联系,使学用紧密结合。
四、诱导探究性操作,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所谓探究性操作,就是指导学生通过动手动脑的主动探索,再现知识技能的形成过程、发现数学规律的操作性训练。
小学自主探究学习是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从而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由“会学”到“创新”的培养目标。
教师不是把现成的结论灌给学生,而是指导学生创造性学习,在操作中发现问题,形成科学认识。
它不仅有助学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识技能,而且对于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尤其是创新和求异思维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比如,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我不是把“底乘以高再除以二”这一现成结论告诉学生,再让学生在大量练习中强化巩固;而是让学生先复习旧知识,了解从长方形面积计算到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然后提出探究性问题:利用手中的三角板、三角形学具,能否从已经学过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呢?这样学生通过摆、拼、移,通过观察思考,发现了三角形面积计算与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联系,推导出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再比如,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让学生通过用橡皮泥、土豆、萝卜等材料自制的圆柱削切加工成等底等高的圆锥,发现圆柱与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的包含关系。
再通过把盛满圆锥形容器的沙子倒向等底等高的圆柱形容器的反复实验,发现规律――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容器盛的沙子总是圆锥体容器的三倍;如果二者底或高不同,则结论不成立。
这样学生便从实际操作中发现了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虽然学生的创新发现只是重复验证,但对于他们自身而言,却绝对是创造!当然,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操作,教师首先应联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他们展开探索的兴趣;其次,还应给学生一定的方法指导,特别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要手把手地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完成发现过程。
要注意避免使课堂活动成为少数尖子学生的表演场所,而忽视大多数学生的学习需要。
总之,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它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来于生活、归于生活的知识才是有价值的知识。
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数学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