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仁乌拉铜多金属矿成矿地质条件分析及矿床成因_崔永翔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科学
Basic Science
那仁乌拉铜多金属矿成矿地质条件分析
及矿床成因
崔永翔
内蒙古自治区第九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内蒙古锡林浩特 026000
摘要本文分析了内蒙古自治区那仁乌拉地区的地质背景、物探异常特征和矿体特征,探讨了本区成矿地质条件和金属矿成矿规律,并对本区成矿前景、找矿标志及成因类型进行了简单阐述。

关键词 那仁乌拉铜金属矿;成矿地质条件;激电异常
中图分类号TD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83-0103-02
0 引言
那仁乌拉铜多金属矿位于内蒙古镶黄旗旗府所在地新宝拉格镇北东约70公里,行政区划隶属镶黄旗巴彦塔拉镇管辖。

1973年,内蒙古自治区区域地质测量队,在本区开展了K-50-XIII(正镶白旗)幅1:20万区域地质调查,编写有正镶白旗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建立了地层系统,划分了侵入岩的期次,查明了构造轮廓。

在该矿区东南部圈出了一个钨矿化点,为该矿区进一步普查找矿工作提供了可靠的区域地质资料。

1981年,内蒙古自治区地质局111地质队,在本区进行了普查找矿工作,并著有“内蒙古自治区镶黄旗那仁乌拉——黄花乌拉一带以钨为主综合普查报告”。

圈定化探异常多个,为本区的地质找矿工作提供了靶区。

内蒙古自治区第九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在2007-2008年对那仁乌拉铜多金属矿开展了普查工作,并且开展了地表填图及电法测量工作,发现矿化带3条,圈定激电异常2个,对本区的成矿地质条件及找矿思路有了一定认识。

1区域地质简况
本区大地构造位置隶属内蒙古中部地槽褶皱系,温都尔庙-翁牛特旗加里东地槽褶皱带;处于镶黄旗复向斜之北翼,温都尔庙-西拉木伦河超岩石圈断裂在测区北通过。

区内断裂构造较发育,受大地构造的控制和影响,构造线主要表现为北东向和北西向展布的特点。

区内地层较发育,出露地层主要为下二叠统三面井组(P1sm),额里图组(P1e);上侏罗统该组玛尼吐组(J3mn),白音高老组(J3b);下白垩统大磨拐河组(K1d);第三系上新统宝格达乌拉组(N2b);第四系全新统(Qh)。

区域上岩浆活动频繁,分布广泛。

自华力西期到燕山期均有侵入活动,岩性种类繁多。

岩性主要为细粒似斑状二长花岗岩,中粗粒二长花岗岩。

区内构造以北东向断裂构造为主,北西向断裂次之。

含矿热液沿断裂裂隙充填,地表主要表现为含钨石英脉及褐铁矿化石英脉。

北东向断裂构造成为本区铜钨多金属矿化的主要容矿构造,矿体的形态及规模严格受构造控制。

北西向断裂为成矿后的平移断层,规模较小,多切割前期断裂。

2矿体地质特征
矿体主要产于燕山期中粗粒二长花岗岩、细粒斑状二长花岗岩中,受北东向控制明显,且被后期近东西向断裂构造破坏,矿体沿构造带产出,对围岩进行充填交代特征明显,且界限清晰,表现为膨胀收缩、分枝复合及尖灭再现等各种形态。

矿石主要为细脉状、条带状、星点状、交错脉状等充填交代结构构造。

矿石中矿物成分复杂,既有高温热液阶段形成的锡石、黑钨矿
等高温氧化物及低硫高温典型矿物磁黄铁矿,也有中温热液阶
段形成的铜、铅、锌矿物组合,还有中低温热液阶段形成的黄
铁矿和白铁矿。

围岩蚀变强而繁多,硅化、萤石化、黄铁矿化、
绿帘石化普遍。

氧化矿中金属矿物主要为褐铁矿、铅华,其次
为孔雀石,残留的黄铁矿,非金属矿物为高岭土、石英、绢云
母、长石及碳酸盐等。

硫化矿中金属矿物主要有黄铁矿、方铅
矿、闪锌矿、黄铜矿;脉石矿物主要有石英、白云石、绿泥石、
萤石,少量斜长石等。

3地球物理特征
3.1探测方法
本工作所用发射系统为重庆奔腾地质仪器厂生产的WDFZ-10大功率智能发射机,使用10kW汽油发电机。

使用
重庆奔腾地质仪器厂生产的WDJS-2型数字直流激电接收机。

发射台自动记录供电电流I,室内计算各物理点视电阻率ρs。

激电测深工作采用对称四极装置,布极方式采用对数等间
距,最大半极距AO为500m,电极排列方式AMNB沿剖面线
布设。

每一测点测量前对供电导线和测量导线均进行绝缘检查。

测量时第一个极距、最后一个极距和所有大极距(500m以上)
测段均进行重复观测。

曲线的畸变点进行重复观测或自检观测。

3.2异常解释与推断
极化率是该区预测矿化信息的主要参数,从视极化率异常
平面等值线图上观察,区内极化率背景值较低,一般小于1.5%,
异常比较明显,形态比较规则。

异常下限按公式ηs=ηs0+
(1.5-2.5)N确定,其中ηs0为背景值,N取决于背景值的稳
定性和观测精度。

该区背景值稳定,观测精度为影响异常下限
的主要因素,故N取为观测ηs的相对均方误差值;N前的系
数决定于异常的置信度,异常点数较多取1.5,从而确定异常
下限为2%。

从ηs平面等值线图上可以看出,以2%为异常
下限,在区内可圈出两个激电异常,异常形态比较规则;其中
JD- 1异常规模较大。

3.2.1JD-1异常
异常位于测区中部,异常区出露岩性为花岗岩。

以视极化
率2%为下限圈定异常,异常长近1000米,宽近200米,异
常形态较规则。

ηs值最高近5%,异常呈北东-南西走向,
ηs曲线西北侧较陡,东南侧较缓,反映出极化体向东南倾斜。

与之相对应的视电阻率表现为相对低阻特征,但不具有明显的
分带性;激电野外生产过程中,已有部分钻孔终孔,钻孔岩芯
均含有厚度不一、品位较富的块状黄铁矿,铜、铅、锌等有色
金属矿较少,以此推断异常应主要与黄铁矿(化)有关。

《科技传播》
2013•1(下)
1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