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宿迁市2019-2020学年中考语文最后模拟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宿迁市2019-2020学年中考语文最后模拟卷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有错误
...的一项是
A.天气渐渐炎热,孩子们对于冰激凌的渴望与日俱增
....。
B.面对成绩,有的人忘乎所以
....,停滞不前。
C.城区的内环水系和外环水系已融会贯通
....,营造出“双水绕城”的景观。
D.此次见面本来是要进行贸易谈判的,可几个人空谈半天,无关宏旨
....。
【答案】C
【解析】
【详解】
C融会贯通:融会:融合领会;贯通:贯穿前后。
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
不合语境。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少女时期我在巴黎大学,地过着求学的岁月。
(2)为了实现这个理想,我保持宁静的环境,以免受人事的干扰和盛名的拖累。
(3)刑警队员们表示,一定要把这个案子查个。
A.孤单尽力水落石出
B.孤独竭力水落石出
C.孤独尽力山穷水尽
D.孤单竭力山穷水尽
【答案】B
【解析】
【详解】
(1)孤单:力量单薄。
孤独:独自一个人。
句中指单身无靠,所以选用“孤独”。
(2)竭力:用尽全力,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尽力:费尽心力。
“竭力”的程度要深一些,所以选“竭力”。
(3)水落石出:水落下去,水底的石头就露出来。
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显露出来。
山穷水尽:山和水都到了尽头。
比喻无路可走陷入绝境。
这里形容案子趋于明朗,所以用“水落石出”。
所以选B。
二、名句名篇默写
3.经典诗文默写___________,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赤壁》)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____。
(文天祥《过零丁洋》)___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___________。
(李煜《相见欢》)___________,长夜沾湿何由彻。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非木柿,___________? (纪昀《河中石兽》)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___________,劳其筋骨…… (《生于忧患,死安乐》)春天,___________,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春天像健壮的青年,___________,领着我们上前去。
(朱自清
《春》)___________,一切都将会过去。
(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答案】东风不与周郎便留取丹心照汗青会挽雕弓如满月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自经丧乱少睡眠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苦其心志堤上繁花如锦幛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一切都是瞬息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考查对名句名篇的背诵和默写。
这类试题属于基础题,也是语文中考必考题。
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识记、积累为根本的。
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
本题中的“周郎、汗青、寂寞、丧、岂、携、锦、瞬息”等字词容易写错。
【点睛】
积累和默写名句名篇的内容,要做到熟练背诵,默写正确,这是得分的前提。
对于理解性默写,要认真分析题干,找出题干中的提示语或是限制语,再依据平时对名句的理解进行筛选,就能写出答案。
三、现代文阅读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离花近一些
侯利明
①祖母总能准确分辨出花中最美的一朵,步伐轻盈地走过去,弯下腰,陶醉在花的清香里。
这时,她往往正挎着一篮猪草刚从原野里归来,或是正在扶着竹帚打扫庭院。
无论晨昏始终有一朵花开得正好,仿佛只为恭候这位鹤发童心的老婆婆。
我觉得惊奇,外岀靠拐杖探路的祖母,“看”花的眼睛却分明是清澈明亮的,像夏日午后棡树下晾着的一碗淸水,净得能看到飘零的紫烟。
②祖母满头的发,是一夜之间彻底变白的,那年的我还不到五岁,仰头望见祖母脸上满布的寒霜,不由一阵阵打颤。
她哭得停不下来,直到双目失明。
无法再去回忆年迈的祖母是怎样在黄昏里一步步蹒跚,摸索着为我做饭洗衣,送我到村小上学。
只记得一个周末,我在灯下写作业。
柔风送来阵阵幽香,祖母拈针缝衣的手轻颤起来。
她扶着桌沿走到窗棂下,循着香来到院子中。
“回来了,你们真的回来了……”祖母哽咽着,跟随着若有似无的花香来到墙边,只见一簇簇鲜花在月光下美如仙子,婀娜多姿。
这些花默默地发芽,拔节,直到缀满花苞,祖母虽然看不见却也不曾错过花开。
花香盈盈,勾勒岀温暖,给了她一个满满的拥抱。
淡淡清香扣开了祖母紧闭的心门,日子随着一朵花的盛开渐渐有了颜色。
侍弄了一辈子庄稼的祖母,能像熟悉自己的孩子一样,在毎个节气里感知到毎朵花的气息。
天气慢慢变热,花香愈加馥郁了,祖母在庭院里走动时甚至可以扔掉拐杖,被花香牵着悠然漫步。
祖母的步伐越来越稳健,她在花丛中停下脚步,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盛夏光影里她莹白的发犹如栀子花开。
③秋风扫,落叶忙。
祖母也忙。
她忙着把一粒粒花籽都细心地收起来,一包包储藏好,就像收获地里的麦子和大豆。
来年春夭祖母便会在房前屋后撒花籽,有路过的人讨要,她也总会笑眯眯地将一个个小布包赠予路人。
他们从祖母安详的面容里看到了朵朵花开,心想那些花一定是美的。
街坊邻里也会来要,去年花开满院,她们曾大把大把地抱花回去插在粗瓷敞口的瓶里,见过的人都晓得这些花是美的。
④祖母不再是我一个人的祖母了,她成了大家的“花婆婆”。
大人小孩儿都愿意围着她玩闹说笑,谁有了烦心事都要到她开满鲜花的院子里坐上一会儿,倾诉着心底的烦恼,像对祖母说又像是对花儿说。
一年又一年过去,我们这条民风淳朴的小巷,有了个诗意的名字:花巷。
我在花开花落中长大,就要离家上大学,乡里乡亲都聚拢来,叮咛嘱咐说,花婆婆是我们大家的祖母,彼此供养,相依相扶,我去了只管好好念书。
不知谁在人群中低语,还有花。
我哭了,眼泪一滴滴收藏进如水光阴,滋润开满鲜花的心田,四季不败。
告别祖母出门时,老人家拉着我的手又轻轻放开。
⑤第二年暑假,回乡探望祖母。
花香萦绕的睡梦里,祖母把用花籽为我串的第一条挂链重新串了一遍,又取出一包新花籽放在桌上,说原来的那串是她用一个个春天串起来的,以后要我也开成一朵花,结了果,留下花籽,给予每个人。
满院的花开得正好,坐在树影花影里,祖孙俩说着一些珍重的话。
我知道,祖母要走了,而从今后的每一个春天,花依旧还会开。
⑥整理遺物,看到父母生前从远方寄来的一摞信,其中一页上写着:要离花近一些。
当花开放,它应付出生命里全部的能量,竭尽全力,毫不保留。
从一封接一封的书信里,我断断续续了解到,父母当初决定放弃安逸的工作去深山支教时,遭受过祖母的百般阻挠,于是就千里迢迢带回一包野花花籽种在庭院里,临走前告诉祖母,大山里开遍了这样的花,看着它们,就像他们在身边。
这样的话竟成了永别留言。
来春花开时节,父母因救助被山洪冲走的学生,双双殒命。
望向窗外,秋色袭人,院子里的花不再芬芳繁盛,有的已经干枯凋谢,渐渐接近终结的尾声,却看不到丝毫颓败。
⑦收拾好一切,我动身启程了。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改动)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②段加点词“颜色”,写祖母随着花开走出了失子之痛,生活有了起色。
B.文中祖母成了大家的“花婆婆”与“祖母”,表现出花巷淳朴友爱的睦邻关系。
C.文章借祖母百般阻挠“我”的父母去深山支教,批评了她没有大爱、不明大义。
D.文末“收拾好一切,我动身启程了”暗示了“我”不会辜负祖母的嘱托与期望。
2.文章写了哪三次花籽的传递?请简要概括。
3.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
(1)柔风送来的阵阵幽香,祖母拈针缝衣的手轻颤
..起来。
(赏析加点词语)
(2)她忙着把一粒粒
...储藏好,就像收获地里的麦子和大豆。
(赏析加点词语) ...花籽都细心地收起来,一包包
4.文章第⑥段补叙“我”父母生前来信的有关内容,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5.文章以“离花近一些”为标题,有什么含义?请结合全文简要概述。
【答案】1.C
2.第一次:父母从深山带回野花花籽,种在庭院里;第二次:祖母将收获来的花籽,赠予路人;第三次:祖母嘱我要像传递新花籽一般将爱给予每个人。
3.(1)用“轻颤”这个动作细节,写出了祖母在闻到花香时内心的反应,表现祖母对儿子儿媳的思念。
(2)“一粒粒”“一包包”量词叠用,写出祖母收藏花籽时的认真与郑重,将收藏花籽形容为收获粮食一般,表现祖母对花籽的珍爱,也寄托了祖母对儿子儿媳的思念之情。
4.照应标题,解开祖母头发一夜变白的原因,补充交代祖母喜爱花的原因,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5.(1)“花”象征美好品质,“离花近一些”即要向心灵美好的人学习。
(2)“花”象征乐观生活,“离花近一些”亦指要乐观坚强面对生活。
(3)“花”象征无私奉献,“离花近一些”指拥有爱与无私奉献精神。
【解析】
1.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文本,结合文本内容分析选项,C项“批评了她没有大爱、不明大义。
”与文本主旨“拥有爱与无私奉献精神。
”不相符。
2.要求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脉络,然后写出三次花籽的传递即可。
结合“父母当初决定放弃安逸的工作去深山支教时,遭受过祖母的百般阻挠,于是就千里迢迢带回一包野花花籽种在庭院里,临走前告诉祖母,大山里开遍了这样的花,看着它们,就像他们在身边。
”得出:第一次,父母从深山带回野花花籽,种在庭院里;结合“她忙着把一粒粒花籽都细心地收起来,一包包储藏好,就像收获地里的麦子和大豆。
来年春夭祖母便会在房前屋后撒花籽,有路过的人讨要,她也总会笑眯眯地将一个个小布包赠予路人。
”得出:第二次,祖母将收获来的花籽,赠予路人;结合“第二年暑假,回乡探望祖母。
花香萦绕的睡梦里,祖母把用花籽为我串的第一条挂链重新串了一遍,又取出一包新花籽放在桌上,说原来的那串是她用一个个春天串起来的,以后要我也开成一朵花,结了果,留下花籽,给予每个人。
”得出:第三次,祖母嘱我要像传递新花籽一般将爱给予每个人。
3.要求学生首先了解词语的本义,然后在具体语境中从表达效果方面分析其含义。
(1)轻颤:轻轻地颤抖,在这里是动作细节,写出了祖母在闻到花香时内心的反应,表现祖母对儿子儿媳的思念。
(2)叠词的运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一粒粒”“一包包”量词叠用,写出祖母收藏花籽时的认真与郑重,将收藏花籽形容为收获粮食一般,表现祖母对花籽的珍爱,也寄托了祖母对儿子儿媳的思念之情。
4.要求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
结合“祖母满头的发,是一夜之间彻底变白的,那年的我还不到五岁,仰头望见祖母脸上满布的寒霜,不由一阵阵打颤。
她哭得停不下来,直到双目失明。
无法再去回忆年迈的祖母是怎样在黄昏里一步步蹒跚,摸索着为我做饭洗衣,送我到村小上学。
只记得一个周末,我在灯下写作业。
柔风送来阵阵幽香,祖母拈针缝衣的手轻颤起来。
她扶着桌沿走到窗棂下,循着香来到院子中。
”分析,“父母当初决定放弃安逸的工作去深山支教时,遭受过祖母的百般阻挠,于是就千里迢迢带回一包野花花籽种在庭院里,临走前告诉祖母,大山里开遍了这样的花,看着它们,就像他们在身边。
这样的话竟成了永别留言。
来春花开时节,父母因救助被山洪冲走的学生,双双殒命。
”交代了解开祖母头发一夜变白的原因,补充交代祖母喜爱花的原因,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同时也照应标题“离花近一些”。
5.要求学生分析标题含义时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方面分析。
表层含义是文本表面的上表达出来的意思。
结合本文即是:种花,让花开放在自己周围。
深层含义结合文本主旨分析。
“花”象征美好品质,“离
花近一些”即要向心灵美好的人学习;“花”象征父母的无私奉献精神,“离花近一些”指拥有爱与无私奉献精神;“花”象征奶奶乐观的生活态度,“离花近一些”亦指要乐观坚强面对生活。
5.玫瑰与胶囊
沈奇岚
①十多年前笔者曾经参加过一次国际论坛。
有一位非常年轻的企业家介绍自己的新公司,经营的主要业务是“替人读书”。
许多大企业的管理人员总是非常忙碌,却又很想读书。
这家公司就为这些想读书而没有时间读书的人把三百页的大部头著作精简成十页的“精华”。
负责摘选和撰写“精华”的人都是具有高学历的研究人员,以保证浓缩的一定是精华。
一时间这家公司十分受欢迎,它提供的“精华”摘要,犹如读书界的营养胶囊,小小一粒,让人们觉得获得了所需要的信息和养分,同时大大节约了时间。
②当时我就想,这套办法是没法用在文学和哲学书上的吧,曾有人将《安娜·卡列尼娜》的摘编成一句“已婚的安娜爱上了沃伦斯基,离开了家庭,然后卧轨自杀”,将《简·爱》的摘要就是“家庭教师简·爱在罗切斯特先生家里教书,后来嫁给了他”,不伦不类,引人发笑。
事实是,如果抽去了故事的细节,抽去了一切社会属性和事情发展的时间性,没有一个故事值得一读,没有一个人物值得去爱。
好作品是无法压缩成所谓的精华的,尽管读好作品必须付出时间和精力,但这才是真正能够回馈到生命本身的阅读。
③以获取信息为目的的阅读,或许可以压缩成“精华”,让无暇与心灵对话的读者迅速吞咽,立即获得营养。
这是兔子吃胡萝卜式的阅读,是占有性的阅读。
而另外一种阅读,是更从容。
它考验读者的情趣,也试探读者的耐心。
在阅读中,读者和书中的内容建立起生命的联系。
读者找到了阅读的意义,增强了思维能力和感情容量,生命也因此而丰富起来。
④读书是个选择。
读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知识,还为了正确度过生命时光,使生命更加充实。
获得信息和知识,在互联网时代是容易的,而思维能力的增强和理解力的增加是有难度的。
当网络渐渐分担甚至取代了图书传播信息和知识的功能时,滋养心灵成了书籍更重要的功能。
那些不可压缩的是什么?那些不能变成“精华摘要”的是什么?这是每一个读书人值得思考的问题。
⑤这个时代盛产各种各样的营养胶囊,一粒玫瑰胶囊或许有助于皮肤保养,而一朵盛开的红玫瑰可以召唤整个春天。
(选自《读者》2015年第2期,有改动)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玫瑰与胶囊”为题,运用比喻,将经典书籍比喻成玫瑰,将压缩的精品书籍比喻成胶囊,表达了作者对待“玫瑰”和“胶囊”的态度与主张。
B.第②段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用事实从反面论证“好作品是无法压缩成所谓的精华的”这一观点,增强了说服力。
C.“读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知识,还为了正确度过生命时光。
”这句话的含义是阅读压缩的精品书籍能获得知识;付出时间和精力仔细阅读经典原著,还可以滋养心灵,丰富生命的内涵(或充实生命)。
D.上文的中心论点是一粒玫瑰胶囊或许有助于皮肤保养,而一朵盛开的红玫瑰可以召唤整个春天。
2.下列不能证明第④段中“读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知识,还为了正确度过生命时光,使生命更加充实。
”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上海师范大学前教育系主任胡知凡说,孩子阅读最要不得就是“功利性阅读”。
“家长可以根据孩子成长规律进行适当引导,让孩子快乐地阅读比什么都重要。
”
B.新华社评论员王甘武说,无利不起早。
正常人做事情都要有目的,读书也不例外。
读书的吸引力在于对社会、对自己、对物质利益、对精神满足都有不同程度的好处,所以读好书、好读书不成问题。
C.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滕婧表示,要多尊重孩子自身的喜好,让他对阅读对书本产生美好愉快的情感,接下来扩展阅读,才会有可能。
D.哲学家笛卡尔说,“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建议大学生阅读应多做“深呼吸”,才能真正提升个人涵养。
3.作者提倡怎样的读书方式?联系实际,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1.D
2.B
3.从容地阅读原汁原味的经典作品,才能有更大的收获。
如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不仅要了解故事大意,更要了解保尔的精神,遇到艰难困苦,就能激励自己继续前行。
【解析】
1.D.不正确,中心论点:好作品是无法压缩成所谓的精华的,真正能够回馈至生命本身的阅读必须付出时间和精力。
故选D。
2.ACD三项都能证明“读书为了正确度过生命时光,使生命更加充实。
”B选项是指读书是有目的的。
故选B。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感悟启示。
结合课文的内容,找出描写读书方式的语句“而另外一种阅读,是更从容。
它考验读者的情趣,也试探读者的耐心。
在阅读中,读者和书中的内容建立起生命的联系。
读者找到了阅读的意义,增强了思维能力和感情容量,生命也因此而丰富起来。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即可。
第二问结合自己平时阅读名著的经历来谈感受,言之有理即可。
6.现代文阅读
暗记
聂鑫森
①宽敞的画室里,静悄悄的。
②初夏的阳光从窗口射进来,洒满了摆在窗前的一张宽大的画案。
画案上,平展着一幅装裱好并上了轴的山水画。
右上角上,写着五个篆字作画题:南岳风雨图。
③年届六十的知名画家石丁,手持一柄放大镜,极为细致地检查着画的每个细部。
他不能不认真,这幅得意之作是要寄往北京去参展的。
何况装裱这幅画的胡笛,是经友人介绍,第一次和他发生业务上的联系。
④画是几天前交给胡笛的。
胡笛今年四十出头,是美院毕业的,原在一家幻灯厂当美术师,能画能写。
后来下海了,在湘潭城开了一爿小小的裱画店,既是老板又是装裱工。
同事们都说胡笛的装裱技艺比一些老辈子强,且人品不错,何必舍近求远,送到省城的老店去装裱呢?
⑤画是胡笛刚才亲自送来的,石丁热情地把他让进画室,并沏上了一杯好茶。
石丁是素来不让人进画室的,之所以破例,是要当面检查这幅画的装裱质量,如有不妥的地方,他好向胡笛提出来,甚至要求返工重裱。
⑥胡笛安闲地坐在画案一侧,眼睛微闭,也不喝茶,也不说话。
⑦石丁对于衬绫的色调、画心的托裱、木轴的装置,平心而论,极为满意。
更重要的是这幅画没被人仿造——有的装裱师可以对原作重新临摹一幅,笔墨技法几可乱真,然后把假的装裱出来,留下真的转手出卖。
石丁的画已卖到每平方尺一万元,眼红的人多着哩。
眼下,画、题款、印章,都真真切切出自他的手,他轻舒了一口气。
且慢!因为他是第一次和胡笛打交道,对其人了解甚少,不得不防患于未然,故在交画之前,特地在右下角一大丛杂树交错的根下做了暗记,用篆体写了“石丁”两个字,极小,不经意是看不出来的。
石丁把放大镜移到了这一块地方,在杂树根部处细细寻找,“石丁”两个字不翼而飞。
又来来回回瞄了好几遍,依旧没有!
⑧石丁的脖子上,暴起一根一根的青筋,他万万没有想到这居然不是他的原作,而是胡笛的仿作。
这样说来,胡笛的笔墨功夫就太好了!他从十几岁就下气力学石涛,尔后走山访水,参悟出自家的一番面目,自谓入乎石涛又能出乎石涛,却能轻易被人仿造,那么,真该焚笔毁砚、金盆洗手了。
⑨就在这时,胡笛猛地睁开了眼睛,笑着说:“石先生,可在寻那暗记?”
⑩石丁的脸忽地红了,然后又渐渐变紫,说:“是!这世间小人太多,不能不防!”
⑾胡笛端起茶杯,细细啜了一口茶,平和地说:“您设在杂树根部处的暗记,实为暗伤,是有意设上去的。
北京城高手如林,若有细心人看出,则有污这一幅扛鼎之作。
您说呢?”
⑿石丁惊愕地跌坐在椅子上,问:“那……那暗记呢?”
⒀胡笛说:“在右下部第五重石壁的皴纹里!令‘石丁’两个字很有骷髅皴的味道,我把它挖补在那里,居然浑然一体。
树根部处空了一块,我补接了相同的宣纸,再冒昧地涂成几团苔点。
宣纸的接缝应无痕迹,补上的几笔也应不会丢先生的脸。
”
⒁石丁又一次站起来,拿起放大镜认真地审看这两个地方。
接缝处平整如原纸,这需要理出边沿上的纤维,彼此交错而“织”,既费时费力,又需要有精道的技艺。
而补画的苔点,活活有灵气,更是与他的笔墨如出一途。
他不能不佩服胡笛的好手段!
⒂石丁颓然地搁下了放大镜。
⒃胡笛站起来,说:“石先生,裱画界虽有个别心术不正的人,但毕竟不能以偏概全。
暗记者,因对人不信任而设,我着力去之,一是为了不玷污先生的艺术,二是为了我们彼此坦诚相待。
谢谢。
我走了。
”
⒄胡笛说完,很从容地走出了画室。
⒅石丁发了好一阵呆,才记起还没有付装裱费给胡笛。
正要追出去,又停住了脚步,家里还有好些画
需要装裱,明日一起送到胡笛的店里去吧!
⒆他决定不将《南岳风雨图》寄去北京参展,他要把它挂在画室的墙上,永远铭记那个让他羞愧万分的暗记。
1.小说第(14)段画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2.从描写的角度品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又来来回回瞄.了好几遍,依旧没有!
(2)石丁惊愕
..地跌坐在椅子上,问:“那……那暗记呢?”
3.小说第⑥段中写道:“胡笛安闲地坐在画案一侧,眼睛微闭,也不喝茶,也不说话”,结合上下文,将胡笛此时的心理活动描写出来。
(60字以内)
4.小说最后一段可以去掉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1.写出了胡笛把需费时费力的暗记处理得非常巧妙,与小说第④段同事们对胡笛的评价相照应突出了胡笛技艺高、人品好
2.(1)运用了动作描写,“瞄”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石丁快速寻找暗记的情景,表现了石丁焦急、烦躁的心情。
(2)运用神态描写,传神地写出胡笛道破暗记给石丁带来了心灵上的震撼。
3.石先生的画我很用心的装裱了;他虽然不信任我做了暗记,但影响了整幅画的效果,我花功夫处理了,对此我感到问心无愧。
4.不可以去掉。
从情节上发展来看,小说最后一段具有震撼心灵的效果:“石丁决定将《南岳风雨图》挂在画室的墙上,永远铭记那个是让他羞愧万分的暗记。
”写出了石丁的警醒和反思;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呼唤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要坦诚相待。
或:可以去掉。
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1.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文本,结合上下文分析句子的作用。
结合“接缝处平整如原纸,这需要理出边沿上的纤维,彼此交错而‘织’,既费时费力,又需要有精道的技艺。
”分析:写出了胡笛把需费时费力的暗记处理得非常巧妙;结合上文“同事们都说胡笛的装裱技艺比一些老辈子强,且人品不错,何必舍近求远,送到省城的老店去装裱呢?”分析,“而补画的苔点,活活有灵气,更是与他的笔墨如出一途。
”印证了“胡笛的装裱技艺比一些老辈子强,且人品不错”。
2.要求学生首先了解词语的本义,然后在具体语境中从表达效果方面分析其含义。
(1)“瞄”把视力集中在一点上,注视。
在这是对石丁的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石丁快速寻找暗记的情景,表现了石丁焦急、烦躁的心情。
(2)惊愕:形容因吃惊而发愣,非常震惊的样子。
在这里是对石丁的神态描写,传神地写出胡笛道破暗记给石丁带来了心灵上的震撼。
3.要求学生结合上下文的情景,写出心理活动的即可。
注意:表达出“信自己手艺,问心无愧”的心理;字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