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中人教版语文选修《先秦诸子》测评:第2单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孟子》选读
一、王好战,请以战喻
课后篇一起提高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B.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
C.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
D.什一,去关市之征
解析A项,“颁”同“斑”;B项,“反”通“返”;C项,“蚤”通“早”。
答案D
2.下列加点词的词类活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填然鼓.之
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D.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解析A、B、C三项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D项为名词作状语。
答案D
3.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B.
C.
D.
解析D项,武器。
A项,几,表数量/密。
B项,开仓赈济饥民/开花。
C项,只,仅仅/同“值”,价钱。
答案D
4.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③和④不同
解析之:①和②相同,均为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③是音节助词,没有实在意义;
④是动词,往、到。
答案B
5.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养生
..丧死无憾
B.良人者,所仰望
..而终身也
C.然而
..不王者,未之有也
D.无如寡人之用心
..者
解析A项,养生,古义,供养活着的人;今义指保养身体。
B项,仰望,古义,依靠,指望;今义指抬着头向上看或敬仰而有所期望。
C项,然而,古义,这样却;今义表转折,相当于“却”“但是”。
D项,古今都是指集中注意力,多用心力。
答案D
6.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
C.是非君子之道
,王道之始也
解析A项为宾语前置句。
B、C、D三项均为判断句。
答案A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7~9题。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
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
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孟子·梁惠王上》)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苗浡然
..兴之矣浡然:兴起的样子。
B.其如是,孰能御.之御:抵挡。
C.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嗜:爱好。
D.皆引.领而望之矣引:引领。
解析D项,引:伸着。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梁襄王)突然问道:“天下怎样才能安定呢?”
(2)百姓归附他,就好比大水流向低的地方,气势盛大,谁能抵挡呢?
9.结合对文段的理解,回答下面的问题。
(1)孟子在文段中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
残暴的统治会失掉民心;如果实行仁政,则民心归附,就能统一天下。
(2)无国君的素养,不令人敬畏,平庸低能,缺乏教养。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0~13题。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
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
......之书。
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
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
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
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
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
..,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
孝文帝初
即位,谦让未遑也。
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
..,其说皆自贾生发之。
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
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
后岁余,贾生征见。
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
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
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至夜半,文帝前席。
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
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
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
文帝不听。
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
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B.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C.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D.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绍,故陈述对象为贾谊和吴廷尉两人。
“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和“吴廷尉为河南守”是两件事,中间应断开,据此可排除A、D两项;B项,吴廷尉因“闻其秀才”而“召置门下”,并且“甚幸爱”,故三句主语都是“吴廷尉”,“门下甚幸爱”错解句意。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
B.诏令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的总称。
C.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常用兴礼乐作为手段,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是指受到君主分封并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往领地居住并进行统治管理。
A项,“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错,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思想流派的总称,“诸子”指孔子、老子、墨子等,“百家”中影响较大的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谊初入仕途,展现非凡才能。
他受到廷尉推荐而入仕,当时年仅二十余岁,却让诸生自觉不如,不久得到文帝越级提拔,一年之间就当上太中大夫。
B.贾谊热心政事,遭到权要忌恨。
他认为汉朝建立二十余年,政通人和,应当全盘改变秦朝法令,因此触及权贵利益,受到诋毁,文帝后来也疏远了他。
C.贾谊答复询问,重新得到重用。
文帝询问鬼神之事,对贾谊的回答很满意,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
D.贾谊劝止封侯,文帝未予采纳。
文帝封淮南厉王四个儿子为侯,贾谊认为祸患将自此兴起;
数年之后,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觉得未能尽责,悲泣而死。
C项,“重新得到重用”错,贾谊答复询问后,文帝对其才华大加赞赏,并让其担任梁怀王的太傅,但贾谊之前担任“长沙王太傅”,而文帝对贾谊所提建议“不听”,所以不能说明受其重用;且“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与“表示自己
也比不上贾谊”前后次序颠倒。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
,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
就(1)题而言,得分点为“短”“擅权”“纷乱”等词语。
就(2)题而言,得分点为“数”“非”“稍”等词语。
于是说贾谊坏话道:“洛阳之人,年轻学浅,一味想独揽权力,使事情变得复杂混乱。
”(2)贾生屡次上奏,说诸侯封地有的连接数郡,不合古代制度,可以逐渐削减其封地。
,是洛阳人。
在十八岁时就因诵读诗书会写文章而在本郡闻名。
吴廷尉担任河南郡守时,听说贾谊才能优异,就把他召到衙门任职,并非常器重喜欢他。
孝文帝刚即位时,听说河南郡守吴公政绩天下第一,以前还和李斯是同乡,并且曾向李斯学习过,于是就调任他做廷尉。
吴廷尉于是就向朝廷推荐贾谊年轻有才华,且精通诸子百家的典籍。
孝文帝征召贾谊,让他担任博士。
当时贾谊年仅二十多岁,在博士中是最年轻的。
文帝每次下令让博士们讨论一些问题时,那些年长的老先生们都不能说什么,而贾谊却能一一回答,人人都觉
得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
博士们于是都认为才能比不上贾生。
孝文帝也非常喜欢他,对他破格提拔,一年之内就做到了太中大夫。
贾谊认为从汉朝建立到孝文帝时已有二十多年了,天下太平和睦,正是改定历法、改变服色、制定法令制度、确定官名、振兴礼乐的时候,于是他详细草拟了各种仪法,崇尚黄色,官印字数采用五,确定官名,完全改变了秦朝的旧法。
孝文帝刚刚即位,谦虚礼让而来不及实行。
但此后各项法令的更改,以及诸侯必须到封地去上任等事,这些主张都是由贾谊提出的。
于是孝文帝就和大臣们商议,想提拔贾谊担任公卿之职。
而绛、灌、东阳侯、冯敬这些人都嫉恨他,于是说贾谊坏话道:“洛阳之人,年轻学浅,一味想独揽权力,使事情变得复杂混乱。
”于是,孝文帝此后也就疏远了贾谊,不再采纳他的意见,任命他担任长沙王太傅。
贾谊辞京之后,前往长沙,等到渡湘水的时候,写下了一篇辞赋来凭吊屈原。
贾谊担任长沙王太傅三年。
(又过了)一年多之后,贾谊被皇帝召见。
当时孝文帝正在接受神的降福保佑,
坐在宣室接见贾谊。
因孝文帝有感于鬼神之事,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
贾谊也就乘机详细地讲述了这里面的道理。
到半夜时分,孝文帝已听得很入神,不知不觉地在座席上总往贾谊身边移动。
听完之后,孝文帝慨叹道:“我好长时间没见贾谊了,自认为能超过他,现在看来还是不如他。
”过了不久,孝文帝任命贾谊为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是孝文帝的小儿子,受孝文帝宠爱,又喜欢读书,因此才让贾谊做他老师。
孝文帝又封淮南厉王的四个儿子都为列侯。
贾谊劝谏,认为国家祸患的兴起就要从这里开始了。
贾生屡次上奏,说诸侯封地有的连接数郡,不合古代制度,可以逐渐削减其封地。
孝文帝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几年之后,梁怀王因骑马出行,不慎从马上掉下来摔死了,没有留下后代。
贾谊认为这是自己做太傅不称职,非常伤心,哭泣了一年多,也死去了。
三、语言表达
14.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
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
9月11日20点20分,随着Y982次旅游列车从成都站驶出,首趟西南环线“熊猫”旅游专列正式开行。
该车沿途将停靠四川、贵州、重庆等地著名旅游景点。
沿线含金量较高的景点包括了九寨沟、黄果树瀑布、酉阳桃花源等拥有超高人气的六个5A级景区;以及茅台酒文化城、西江千户苗寨等五个国家4A级景区,最大程度地满足了游客一次出行,游览众多景点的愿望。
旅游专线依托于西南地区丰富的少数民族资源,行程中还有独具民族特色的风情晚会,游客可全方位领略西南地区的民族风情。
游客中的好吃嘴们还能享受到舌尖上的西南美食,四川的麻、重庆的辣、贵州的香各具特色、回味无穷。
,报道的对象为“首趟西南环线‘熊猫’旅游专列”,时间为“9月11日”,事件为“正式开行”,报道中还强调了“专列将停靠四川、贵州、重庆等地著名旅游景点”,意义是“游客可领略西南民族风情,享受西南美食”。
答题时要注意字数限制。
月11日,首趟西南环线“熊猫”旅游专列正式开行。
专列将停靠四川、贵州、重庆等地著名旅游景点。
游客可领略西南民族风情,享受西南美食。
二、王何必曰利
课后篇一起提高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征:谋取。
B.二王我将有所遇.焉遇:契合,投合。
C.怀利以相接.接:交接,交往。
D.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徒:弟子。
项,徒:类。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不远千里
..而已矣
..而来 B.王亦曰仁义
C.何以利吾家.
D.鸡鸣
..而起
项,“家”,古义为“卿大夫的采地食邑”,今义为“家庭”。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例句中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孟子遇于.石丘
A.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
B.而相泣于.中庭
C.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D.寡人之于.国也
项与例句相同,介词,在;A项,介词,引出宾语,不译;C项,介词,表比较,和;D项,介词,对于。
4.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A.王何必曰利?
B.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
C.王曰:“何以利吾国?”
项与例句是宾语前置句。
A项是疑问句;B项是判断句;D项既是省略句,又是介宾短语后置句。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5~8题。
(甲)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孟子·梁惠王上》) (乙)利可言乎?曰:人非利不生,曷为不可言?欲可言乎?曰:欲者人之情,曷为不可言?言而不以礼,是贪与淫,罪矣;不贪不淫,而曰不可言,无乃贼人之生,反人之情!世俗之不喜儒以此。
孟子谓“何必曰利”,激也。
焉有仁义而不利者乎?其书数称汤武将以七十里、百里而王天下,利岂小哉!
(李觏《直讲李先生文集》) 5.两文都围绕“利”是否可言而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填空。
言利会误国可以言利谋利是人之常情
6.从辩论技巧的角度看,(甲)文运用了假设分析的方法,达到的说理效果;而(乙)文画波浪线句则达到了的说理效果。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或:使其自相矛盾)
7.下列各句中,与孟子观点相近的两项是()
A.守真志满,逐物意移
B.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C.正身以俟时,守己而律物
,衔泥附炎热
项,意思是天下人为了利益蜂拥而至,为了利益各奔东西,与孟子的“后利先义”不符。
C 项,意思是修正自己的内心,等待时机;保持自己的节操,约束自己的物欲,讲的不是“义利”观。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曷为不可言?
没有一个有仁心却遗弃父母的人,没有一个讲道义却把君王摆在次要位置上的
人。
(2)人不追求物质利益就不能生存(生活),为什么不能谈利益的事?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9~12题。
左光斗,字遗直,桐城人。
万历三十五年进士。
除中书舍人。
选授御史,巡视中城。
捕治吏部豪恶吏,获假印七十余,假官一百余人,辇下
..震悚。
出理屯田,因条上三因十四议,诏悉允行。
水利大兴,北人始知艺稻。
邹元标尝曰:“三十年前,都人不知稻草何物,今所在皆稻,种水田利
也。
”阉人刘朝称东宫
..有,今日安敢私受。
”
..令旨,索戚畹废庄。
光斗不启封还之,曰:“尺土皆殿下
阉人愤而去。
杨涟劾魏忠贤,光斗与其谋,又与攀龙共发崔呈秀赃私,忠贤暨其党咸怒。
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忠贤诇知,先二日假会推事与涟俱削籍。
群小恨不已,复构文言狱,入光斗名,遣使往逮。
父老子弟拥马首号哭,声震原野,缇骑亦为雪涕。
至则下诏狱酷讯。
许显纯诬以受杨镐、熊廷弼贿,涟等初不承,已而恐以不承为酷刑所毙,冀下法司,得少缓死为后图。
诸人俱自诬服,
光斗坐赃二万。
忠贤乃矫旨,仍令显纯五日一追比
..,不下法司,诸人始悔失计。
容城孙奇逢者,节侠士也,与定兴鹿正以光斗有德于畿辅,倡议醵金,诸生争应之。
得金数千,谋代输,缓其狱,而光斗与涟已同日为狱卒所毙,时五年七月二十有六日也,年五十一。
光斗既死,赃犹未竟。
忠贤令抚按严追,系其群从十四人。
长兄光霁坐累死,母以哭子死。
都御史周应秋犹以所司承追不力,疏趣之,由是诸人家族尽破。
忠贤既诛,赠光斗右都御史,录其一子。
已,再赠太子少保。
福王时,追谥忠毅。
(节选自《明史·左光斗传》)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
B.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
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
C.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
D.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
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的主语是光斗,“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弹劾的是两个人的罪行,“忠贤”与“及魏广微”不能分开,排除A、C 两项;“上之”不能和前边句子分开,排除C、D两项。
故选B项。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辇下,又称为辇毂下,意思是在皇帝的车驾之下,常常用作京都的代称。
B.东宫是古代皇家宫殿的称呼,由于是太子所居之宫,文中用来借指太子。
C.殿下是古代对太子、诸王、丞相的敬称,礼尊意味次于敬称皇帝的陛下。
,逾期以杖责等表示警惩,继续追逼。
殿下是古代对太子、诸王、丞相的敬称”错误,殿下是中国古代对皇后、皇太子、诸王的敬称,次于对皇帝的敬称“陛下”,不包括丞相。
故C项错误。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光斗为人刚直,大力整肃吏治。
他的字为遗直,正与他的性格相符;他担任御史时,捕治吏部恶吏,起获假印,揭露假官,引起极大震惊。
B.左光斗勤于政事,反对无理要求。
他的建议得以施行,水利大兴,百姓得利;刘朝以东宫名义索取戚畹废庄,他将信件原封返还,坚决拒绝。
C.左光斗揭露赃私,受到小人陷害。
他与人弹劾魏忠贤、揭发崔呈秀,引起魏忠贤及其党羽的愤恨,魏以先发制人的手段,绕过法司,害死光斗。
D.左光斗饱受迫害,死后得以平反。
他家中受到株连,母亲、兄长以及同宗群从十余人被迫害致死,直到魏忠贤被诛,他才受到追赠,谥为忠毅。
项,“母亲、兄长以及同宗群从十余人被迫害致死”错误,由原文“忠贤令抚按严追,系其群从十四人。
长兄光霁坐累死,母以哭子死。
都御史周应秋犹以所司承追不力,疏趣之,由是诸人家族尽破”可知,“母亲”因哭泣儿子,悲伤而死。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涟等初不承,已而恐以不承为酷刑所毙,冀下法司,得少缓死为后图。
,疏趣之,由是诸人家族尽破。
(1)题而言,关键点为“承”“下”“图”等词及被动句式“为酷刑所毙”;就第(2)题而言,关键点为“以”“所司”“趣”等。
杨涟等起初不招认,随后担心不招认会被酷刑毙命,希望下至法司,得以稍稍缓死,日后再做谋划。
(2)都御史周应秋还认为主管官员受命追查不力,上疏催促此事,因而使各人家族全都家破人亡。
,字遗直,桐城人。
万历三十五年考中进士。
授官中书舍人。
被选拔授予御史,负责巡视中城。
其间收捕惩治了吏部的强横凶暴的官吏,收缴假印七十多枚,假官一百多人,整个京城为之震动惊悚。
他出京管理屯田,于是分条呈上三个理由十四条建议,诏令全部允许施行。
水利兴建,北方人开始知道种植水稻。
邹元标曾经说:“三十年前,都城人不知道稻草是什么,现在到处是稻草,是种水田的益处啊。
”宦官刘朝声称太子命令,索要外戚的花园和废置庄田。
左光斗没有启封还给了他,说:“尺土都是殿下所有,今日怎么敢私自授予。
”宦官愤怒离开。
杨涟弹劾魏忠贤,左光斗和他一起谋划,又和高攀龙一起揭发崔呈秀贪赃徇私。
魏忠贤和他的党羽都非常恼怒。
等魏忠贤驱逐了赵南星、高攀龙、魏大中以后,接着将轮到杨涟、左光斗。
左光斗很气愤,草拟奏疏弹劾魏忠贤和魏广微有三十二条应当斩首的罪行,准备十一月二日上奏,预先将妻子儿女遣还南方。
魏忠贤刺探得知,提前两天假借会同推选之事将他和杨涟二人一起削去官籍。
奸邪小人还不解恨,又陷害汪文言入狱,将左光斗的名字加进去,派差役前往捉拿。
父老子弟围着马头号哭,声震原野,锦衣卫校尉也为之流泪。
到京后,左光斗被关入钦犯监狱,受到严刑拷问。
许显纯诬蔑他们收受杨镐和熊廷弼的贿赂,杨涟等起初不招认,随后担心不招认会被酷刑毙命,希望下至法司,得以稍稍缓死,日后再做谋划。
于是他们承认了那些莫须有的罪名,左光斗被定罪收受贿银二万两。
魏忠贤于是假借圣旨,仍命许显纯每过五天就追赃拷打一次,不交给司法官,杨涟等人这才后悔自己失算了。
容城人孙奇逢是一个有节义侠气的人,和定兴人鹿正一起,认为光斗为官时对京城所管辖地区的人民有恩德,倡议为他们凑齐钱款,人们争相响应。
共捐得数千两银子,商量要代他们还钱,来缓解他们的讼事,但左光斗已经与杨涟在同一天被狱卒杀害,当时是天启五年七月二十六日,左光斗享年五十一岁。
左光斗死后,赃款追查还未结束。
魏忠贤命令抚按严加追缴,拘捕光斗亲属十四人。
长兄左光霁因被牵连治罪而死,母亲因哭泣儿子悲伤而死。
都御史周应秋还认为主管官员受命追查不力,
上疏催促此事,因而使各人家族全都家破人亡。
魏忠贤被杀后,朝廷追赐左光斗右都御史,录用了他的一个儿子。
之后,再赠太子少保。
福王时,追谥为“忠毅”。
三、语言表达
13.汉字经过了几千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金篆隶楷草行”七种字体。
请根据下图“艺”字的演变过程,在下面一段说明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20个字。
“艺”是个会意字。
甲骨文的“艺”,像面朝左跪着的一个人,手中拿着小禾苗正要向地里栽种。
金文与甲骨文字形一致,人的形象很逼真。
小篆左上部仍然是小禾苗,
①,表示禾苗根植于土,所以“艺”字本义不是指“艺术”,②。
又因禾苗是草属,所以楷书“艺”的上部增加个草字头,同样由于种植得很好,就是一种技能,
③,如“艺术”的“艺”就是从这字义中引申出来的。
参考答案①禾苗下面增加了一个“土”字②而是“种植”之义③所以“艺”字又可以引申为“才能、技能”
14.阅读下面的文字,逐段概括中国古代木构房屋的特点。
每个特点不超过10个字。
①中国古代木构房屋需防潮防雨,故有高出地面的台基和出檐较大的屋顶。
②这种房屋内部可以全部打通,也可按需要用木材进行装修分隔,分隔方式可实可虚,实的如屏门、板壁等,虚的如落地罩、太师壁等。
③工匠们设计房屋的各种构件(如梁、柱)时,在保有其功能的基础上,往往顺应其形状、位置进行艺术加工,使之更加漂亮美观。
如把直梁加工成月梁,以给人举重若轻之感。
④为防止木材腐烂,工匠们给木构房屋涂上油漆,油漆在木材表面形成坚韧的保护膜,能起到很好的防护作用。
解析(1)本题中的文字属于说明性文段,因此要抓住说明的对象及特点进行概括。
(2)由于此题要求对各句分别进行压缩,所以找出各句的重点即可。
如:①“有高出地面的台基和出檐较大的屋顶”;②“内部可以全部打通,也可按需要用木材进行装修分隔”;③“房屋的各种构件……往往顺应其形状、位置进行艺术加工,使之更加漂亮美观”;④“为防止木材腐烂,工匠们给木构房屋涂上油漆”。
10个字,进一步精简修饰成分,使之符合答题要求。
参考答案①台基高,出檐大。
②内部可通可隔。
③构件艺术美观。
④涂有油漆以防腐。
四、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课后篇一起提高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①王语.暴以好乐②曰:“可得闻与.?”③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④请为王言乐.
A.①yǔ②yǔ③wàng④yuè
B.①yù②yú③wàng④l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