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10人口与城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10 人口与城市
2019考试要点
具体考试内容要求
人口与城市(1)人口增长模式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我国人口政策的变化及其影响
(2)人口迁移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人口数量与环境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4)城市的空间结构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5)城市服务功能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6)城市化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7)地域文化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难度
系数
中低难度
建议学习方法掌握“读图”的方式方法
重点关注(1)如何判读“玫瑰图”“雷达图”等图表(2)如何防止过度解读图表(3)题目给定折线图,但考生需要还原为地形地势图(等高线地形图)
第一节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一、人口增长模式
人口增长模式“高—高—低”模
式“高—低—高”模式“低—低—低”模式
(现代型)
原始型人口增长模式传统型人口增长模
式
传统型(过渡型)
特点
出生率高高高低死亡率高低高低
自然增长率低高较低低
人均寿命短继续延长有所延长进一步延长人口增长极为缓慢快速增长增长速度减缓零增长或负增长
分布热带原始森林深
处的土著居民非洲东部的坦桑尼亚、肯尼亚等众多发展
中国家。
中国、古巴、德、法、
英、意、瑞典等发达
国家
类型原
始
型
传统型现代
型
特征高
高
低高低高低低
低
补充:
出生率大约在1.5%(15‰)左右或以上是高出生率。
死亡率大约在1%(10‰)左右或以下是低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大约在1%(10‰)左右或以下是低自然增长率。
二、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
比较项
目
年轻型成年型老年型示意图
实例图
三、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
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
人口问题出生率高、自然增长快,0~14岁少年儿童比重过大人口增长缓慢和人口老龄化严重
带来的影响①人均资源减少、就业困难、人民生活贫困、生态
环境恶化
②造成国家财富减少,人民生活贫困,不利于人口
素质的提高,影响未来发展
③人口增长过快,加大资源、环境、就业等各方面
的压力。
劳动力不足,社会赡养费用
上升,政府财政压力最大,社会
需求不旺以及青壮年负担过重等
社会问题。
对策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鼓励生育、推迟退休、接纳移民
等
第二节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一、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区别
类型人口迁移人口流动
概念人口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住所不变更的空间移动
区别发生永久性或长期性居住地改变
临时或短期离开原居住地而不变更户籍的外出
活动
二、人口迁移的影响(“民工流”的影响)【积极影响and消极影响都要写哦】
对迁入地区积极提供廉价劳动力;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
消极
大量人口迁入,增加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尤其对住房、交通、卫生、教育、社会秩序、城市环境等产生巨大压力,加剧人地矛盾
对迁出地区积极
缓解人地矛盾,改善环境,增加收入(外汇),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经济、社会文化交流
消极人口迁出导致当地人才外流,劳动力不足,从而影响迁出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其它效应改变人口分布,人口结构;促进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人口群体基因交流和融合千万别忘记了分迁入地、迁出地,又得分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三、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①自然生态因素: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等等
②经济因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经济发展、城市化、区域开发、大型工程建设等)是引起人口
迁移的重要原因。
【注意:“重要原因”不代表经济是决定性的因素。
迁移的决定性因素是因人而异的,有人为钱,有人为了美好环境,有人为了教育。
】一般经济落后地区迁出率高,而发达地区迁入率较高。
③政治因素:国家政策(如深圳的崛起)、战争(战争难民)等
④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种族民族等。
主要表现:①政治性的国际人口迁移急剧增加②国际人口迁移的流向发生很大变化③新兴城市出现而引发的人口不断涌入。
④旅游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造成的人口的迁移。
第三节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
一、人口合理容量与环境人口容量的区别
(1)环境承载力是指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
环境承载力中的人口规模,是指特定地区的资源与环境,在维持最低生存标准的情况下,所能承受的最大人口数量,是个警戒值。
(2)人口合理容量则是指在环境承载力范围之内,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个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
最适宜人口数量。
二、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正相关关系的:①资源丰富程度②科技水平③经济发达程度④人口受教育水平⑤技术水平⑥资源基础⑦环境变化趋势等。
负相关关系的:①消费水平消费水平越高,说明消耗的资源越多,自然环境承载力越小!
第四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一、一些重点知识、概念等
1. 城市的起源: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剩余农产品的出现是城市产生的基本前提;社会分工促进了集市的形成和发展。
2.★城市化及其特点
(1)概念:一般指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区,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2)城市化主要表现: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和城市数量增加及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3)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通常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①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
(4)城市化的新特点:②大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大城市带出现
③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现象差异加大(请注意,两者间的城市化水平
是在缩小的)
3.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问题:
对于城市内部的影响:①环境污染②交通拥挤③住房紧张④失业人口增多就业困难⑤社会秩序混乱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①加剧了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等②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地面下沉或海水倒灌
措施:①建立卫星城和开发新区②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③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卫星城的作用或意义:①分担大城市的职能②缓解大城市的土地和交通压力③保护和改善城市的环境④促进城市合理发展
二、郊区化(或逆城市化)形成原因
①人们对于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②周边城镇或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善③便捷的交通的促进
②第五节城市区位和城市体系
③一、城市区位因素(无需太多关注,就看看“河流”的作用即可)
④①城市的自然地理区位是指城市与周围的山脉、河流、湖泊、海洋等自然地理事物的空间关系。
自然因素影响结果原因实例
地形平原
大多数城市分布在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
交通、节省建设投资
我国城市大多在第三级
阶梯上
高原热带地区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热带地区低地闷热,高原地区凉爽巴西利亚
山区
城市沿河谷谷底或开阔低地分
布
地表相对平坦,水源丰富汾河、渭河谷地
气候气候
适宜
城市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沿海
地区
适度的降水、适中的气温湿润区的城市比例高气候
恶劣
荒漠区、高寒区、湿热区的城
市少
降水或气温条件不适宜我国西北干旱区城市少
河流供水城市常沿河分布城市需大量的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长江沿岸城市
运输
河运起点和终点处易形成城市货物在此集聚、转运赣州
干支流汇合处易形成城市大量人流、物流集聚、中转宜宾、重庆、武汉河口处易形成大城市河运、海运的转换处、人流、物流
集散
上海、广州
军事河流弯曲度较大处、河心岛处利用天然河面进行防卫伯尔尼、巴黎
防卫建城
⑤②城市的经济地理区位:交通运输(如株洲)、矿产资源(大庆)、旅游资源(桂林)、商业贸易等
⑥③政治文化地理区位:国家政策(深圳)、外交、宗教(拉萨)、军事、科技教育(班加罗尔)等。
⑦二、城市体系
⑧ 1.不同等级城市数目、相互距离、服务范围、城市职能的关系:“高少远大多,低多近小少,大的嵌套
小”(城市等级高,城市数目少,相互距离远,服务范围大,城市功能多;城市等级低,城市数目多,相互距离近,服务范围小,城市职能少。
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层层嵌套,大的嵌套小的。
)
中心地等级服务范围商品和服务数量彼此距离
高级中心地大高级少远
低级中心地小低级多近
2.中心地理论:
(1)一个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围绕中心地呈六边形。
(2)是市场原则的作用,但交通原则和行政原则也影响中心地的布局。
(3)高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相当三个低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
第六节城市功能分区与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一、三种城市功能分区
功能分
区
形态特征位置
商业区占地面积小、呈
点状或条状。
是
城市最核心的
功能区。
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
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
有明显分区
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
路口
工业区集聚成片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域
沿主要交通干线
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
尤其注意大气污染企业要布局
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或最大
风频的下风向),总之就是污染
最少原则。
住宅区占地面积大,是
城市主要功能
分区,工业化后
出现分化。
是城
建筑质量上,高级于低级住宅分
化;位置上,高级于低级住宅分
区背向发展
高
级
城市外缘与高地、文化区
联系、环境优美
低
级
内城与低地、工业区联系
市
最基本的功
能区。
二、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对地租高低影响
三、四种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结构模式模式图特点成因举
例
同心圆模式城市形态集
中紧凑,城市
功能区为少
市中心呈同
心圆状
平原地形,城市
各功能区经过
不断侵入和迁
移,成同心圆状
自核心向外扩
展
成
都
东
京
扇形模式城市各功能
区呈扇状向
外扩展
交通(各功能区
沿交通线延伸)
沈阳
烟台
多核
心模
式
城市并非依
托单一核心
发展,而是围
绕着几个核
心形成中心
商务区、批发
商业区、住宅
区、工业区和
郊区,以及相
对独立的卫
星城等多功
能区,并由他
们共同组成
城市地域
随着城市不断
扩展,原有市中
心地价高、交通
和居住拥挤等
原因,在远离市
中心的郊区出
现新核心,同时
也受河流、地形
等因素影响
淄
博
重
庆
未来
田园
模式
以人为中心,
兼有城市和
乡村的优点
以人为本、人与
城市协调发展
说明:本部分将从“命题视角”剖析题目成型的过程,希望同学们可以在此过程中掌握知识点,熟悉套
路。
命题过程:
1.确立考点:
人口增长与迁移
2.找背景材料:
安徽省
(2018海南卷)常住人口是指居住在某地一定时间(半年以上)的人口。
安
徽省2017年常住人口达6254.8万人,比上年增加59.3万人。
2001—2017
年安徽省常住人口年增长率如图2所示,同期该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
0.6%—0.7%。
据此完成10~11题。
3.删减材料:
保留数据图,与设问,根据设问删掉一些材料。
4.画示意图,形成题目。
10.2005年和2010年该省常住人口大量减少,表明该省当年A.外出求学人数剧增 B.外出务工人员激增
C.外出旅游人数剧增 D.外来务工人员剧减
11.2013年后该省
A.人口出生率大幅提高 B.劳动力缺口逐渐缩小
C.人口回流现象渐明显 D.老龄化问题得到解决
【答案】10.B 11.C
试题评价常规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