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隆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遗产【2鹏蝴。
但是,关于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要注意两 个问题:
其一,不是所有的民族民间文化传统都可称 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 约》中,定义及范畴是非常明确的。在此前提下,遗 产所包含的内容,不能违背当今文明时代的主体 价值观,更不能与现代社会准则相抵触。从这个意 义上说,由于传统文化尤其是社会风俗当中含有 一些与现代社会准则不符的内容。比如保山汉族 的“香通戏”等便残留着一些怪诞、荒谬的封建迷 信成分,或一些文化中残留着对妇女不敬的传统, 这是绝对不可纳入遗产范畴的。这样,非物质文化 遗产就被限定在一个正面的、健康的、剔除了糟粕 的框架之中,我们不能将所有的文化传统冠以此 名统而论之。
平箫”的制作,凶形不成规模,难以市场化而导致基 本上无经济效益.造成此项传统手工艺技能后继无 人。一些曾凸现鲜明民族特色的社会风俗、礼仪、节 庆由于民族之间相互同化而逐渐散失了民族特色。 民族文化的融合同化,一方面证明了该民族不排斥 外来文化,博采众长的优秀品质;一方面也淡化了 本民族文化,使之一些曾铭刻本民族烙印的传统、 习俗逐渐消失,地域特色逐渐淡化。全区民族民间 文化艺术的失传速度随着电视文化、网络文化等的 冲击而日愈加剧。因此,全区应以文化、教育部门牵 头,调拨或筹集专项经费用于保护民族文化。
2009年11月 第28卷第6期
保山师专学报
Journal of Baoshan Teachers’College
Nov..2009 V01.28 No.6
试论隆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刘国海 (保山市文联,云南保山678000)
Hale Waihona Puke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构建传承和保护机制。科学 地进行保护和开发,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作出贡献。
首先,在城市里或在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相对 保存集中的地方建立“民族文化艺术传习馆”,挑 选一些文化素质较高且有天赋的年轻人学习民族 歌舞、民族乐器和传统的民族手工艺技能,以使这 些民族精华得以代代相传,搞好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传、帮、带;
其次,全区应组织相关专家、学者经过筛选,把 一些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小学、中学或大 学校园,如在大学里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课”,使 之成为培养大学“复合型”学生的举措之一,聘请专 人执教,将其作为学生的课外活动纳入学校的教学 日程,作为一项由学生自己选择驾驭的课外兴趣活 动,从小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人才,使菲物质 文化遗产的继承、保留、发扬形成一条人才链;
其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扎根、生长、发展的 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才是其作为遗产的整体价值 所在。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有的形式都是与孕
①公元69年。 ②为当时全国第二大郡。 ③公元1523年。 ④以夷文化为主体的一种文化。 ⑤以汉文化为主体的一种文化.不是以哀牢附汉设立永昌郡为名,而是相对于哀牢文化即夷文化而言。 ⑥隆阳区境内曾发生明朝lE统6年(1441年>兵部尚书王冀帅lo万大军平叛麓川<今陇川>土司思任发反叛;明朝永历12年< 1658年>.抗清名将李定困护送南明永历帝出缅甸,在高黎贡山“磨盘石”与吴=三桂进行的“磨盘石战役”;清朝道光27年<1847 年>.林则徐强令保山回民迁居上江<今芒宽>官乃山后回汉相争,爆发“红白旗之战”;1942年5月3日至1944年9月,中国远征军 第十一、二十集团军消灭日寇的“滇西抗战”等重大战役。 ⑦隆阳区是云南接收安置下乡知青的重点Ⅸ域之一。 ⑧茁语“涨旺抓”。 ⑨苗语“涨本都该饶”。 ⑩“夏卓”是地名。“果皮克”意为破板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夏卓破板子”。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的背景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 产,都是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遗产传承 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同时也 关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联 合国教科文组织出台了《世界遗产公约》和《保护非 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目的在于强调文化尊重、人类 共享、和平发展的价值观念。2004年8月28日,全 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中国成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缔约国之 一。随后,我国政府积极履行缔约国的义务,紧锣密 鼓地开展了一系列的保护工作和宣传活动。2006 年年初在国家博物馆展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成果展”,即为集中性的体现。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给“非物质文化遗 产”所下的定义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 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 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
态四声部合唱2005年曾到北京参加央视表演、德 昂族的“水鼓舞”和舞蹈《咖啡红了》等;表演艺人影 响较大的有傈僳族“蒙美元组合”2004年在全国少 数民族演唱比赛中获银奖、美术艺人有殷明珍(女, 傣族)和民间艺人胡三八(男,傈僳族)、郝光才(男,傣 族)、尹秀香(女,德昂族)等。此外,象傈僳族的j弦 舞、四弦舞,彝族的打歌,傣族的象脚鼓舞,苗族的 芦笙舞、笛子舞等等都是独具本地特色的非物质文 化遗产。在民间,无论是庆祝还是婚丧嫁娶或祭祀 都有表演,有“饭不吃可以,歌舞不唱不跳不得”之 说;在民族习俗方面,彝族的“换裙”、“打老(新) 房”、“烧火向”;傣族的“抢亲”、“拐亲”、“接亲”、“打 土电话”、“丢包”、“列少”、“祭社树”;傈僳族的“三 杯酒”;苗族的“偷婚”等和各民族流传的山歌、小调 等等都是凸现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
中图分类号:K892.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587(2009)06-021-04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Exploitation
Liu Guohai (Baoshan City Cuhura Association,Baoshan,Yunnan 678000)
收稿日期:2009--09—29 作者简介:刘国海(1973一),男,云南保山人,保山市文联。研究方向为地方文化与散文写作。 ①公元前109年。
·22·
保山师专学报
第28卷
以开通了中印经济通道——蜀身毒道;东汉永平十 二年①设永昌郡②,明嘉靖二年③定为保山县。2002 年保山“撤地设市”,原保山地区改为地州级保山 市,原县级保山市改为隆阳区0p4-0。全区悠久的历 史,诞生了哀牢文化④、永昌文化⑤、古道文化、战争 文化⑥、知青文化⑦和民族文化i211,,赞3-4so。全区多元的文 化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广泛分布提供了可能。
从全区整个面上来看,I=I头传说和表述、表演 艺术、社会风俗和传统的手工艺技能这几类“非物质 文化遗产”分布较多。尤其是“口头传说和表述”、“社 会风俗、礼仪、节庆”这两类份量最大,现在已收录在 《保山市(隆阳区)文化志》、芒宽等20个乡(镇)志和 《隆阳民间文学集成》等书籍中;其次分布数量较大 的还有“传统的手工艺技能”。全区口头传说影响较 大的有“九隆的传说”阳、“月罕姆卓与冒龙央”、《娥 并与桑洛》并称为“傣族三大爱情悲剧”,此故事流传 较广,泰国将其改编后搬上了国家剧院;表演艺术影 响较大的有“傣族大鼓舞”,“傣族大鼓舞”在其它地 方已不再多见的情况下,一枝独秀,在继承传统的基 础上发展创新,形成既能自娱自乐,又能登台表演的 热烈奔放、风格独具的舞蹈形式,在杭州、山东蓬莱、 昆明、保山等地多次演出中获得极高的赞誉,被杭州 电视台等媒体誉为“来自云南高原的金孔雀”,“苗族 的太平箫”,苗语为“涨本都”,为古老乐器之一,现仅 存两首古曲《孤儿调沪和《散心调沪。以挖掘彝族擦 大钹这一传统乐器、舞蹈组队的永昌大钹舞在 1992年第=三届中国艺术节上以阵容强大,气势慑 人而受到极高的赞誉。傈僳族的无伴奏“打拽”是至 今发现的该民族最为古老,亦是仅存于芒宽一带的 一种舞蹈形式,傈僳语称该舞为“夏卓果皮克”@。该 舞蹈是一种没有乐器伴奏的纯舞蹈,它反映了原始 的解剖木板的生产方式,舞蹈原始古朴,节奏强烈, 粗犷豪放,让人体味到一种古时傈僳族人民团结一 致、同心协力、克服困难的斗争精神,傈僳族的原生
第6期
刘国海:试论隆阳Ig.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23.
育它的民族、地域生长在一起的,构成文化综合体。 并且。这样的文化综合体不可拆解。比如傣族“大鼓 舞”的价值不只在“大鼓”本身,亦不限于“大鼓”的 打击技术,最为重要的在于以大鼓为聚合点而构建 的傣族崇尚自然、崇尚美和勤于劳作的传统价值取 向。每一项真正符合标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不可 能以一个物质的符号独立存在,之所以称为“非物 质”,即意味着那些无形的环境、抽象的宇宙观、生 命观才更具价值。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办事 处原文化项目专员木卡拉在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与 我们的文化认同感》一文中所阐释的:非物质文化 遗产是人类遗产非常重要的资源,就语言、民间音 乐、舞蹈和民族服装来说,它们都能让我们从更深 刻的角度了解它们背后的人和这些人的日常生活。
所”。它的外延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各个群体 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 史的条件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 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另一 个是“在本公约中,只考虑符合现有的国际人权文 件,各群体、团体和个人之间相互尊重的需要和可 持续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构建人才成长机制 1985年进行的保山市①民族民间舞蹈普查,收 录进《云南省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保山市资料卷》 民间舞蹈有9个种类;全市人选的民间艺人有21 名。全区民间舞蹈、民间口头艺术的分布呈现出广 泛分布和集中分布的趋势。如1985年普查的9个 种类的民间舞蹈芒宽乡就占了5类,当时入选的 21名民间艺人芒宽乡即占9人;1999年6月和 2002年5月,芒宽乡殷明珍和胡三八、郝光才分别 被云南省文化厅授予“云南民族民间美术艺人”和 “云南省民间艺人”称号12J嗍~。 这说明芒宽彝族傣族乡等地方仍是隆阳区民 族民间传统舞蹈相对集中和保存得较好的地方。但 随着一些老艺人的年老体衰或已故去,民族口头文 学、民族歌舞、民族乐器等表演艺术正在失传,传统 的手工艺技能有些已经绝迹,如围棋“永子”工艺, 有些正在逐渐失传,如傣族象脚鼓、大鼓和苗族“太
三、构建隆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承 传和保护机制
在深入学习《世界遗产公约》和《保护非物质文 化遗产公约》的基础上,全区要以文化部门牵头,组 织专家、学者,对全区各种民族的民间文化进行调 查。在情况明、底数清的基础上,确定非物质文化遗 产保护的范围和种类,制定保护和开发实施方案。 同时,要保证实旌方案具有严谨的科学性、强硬的 保障性和灵活的可操作性,做到近期和远期保护结 合,重点开发和非重点开发各有侧重,经营性和公 益性界限清晰。既避免出现不论是否符合非物质文 化遗产的条件都一窝蜂保护,又不能放任非物质文 化遗产自生自灭。
二、隆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形式 及注意问题
皿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审视保山市隆阳
区境内的文化,我们可以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 现形式:一是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 化遗产媒介的语言;二是表演艺术;三是社会风俗、 礼仪、节庆;四是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五是传统的手工艺技能。从隆阳区的历史来看,保 山自古以来就是滇西重镇,是古哀牢国的首邑。西 汉元封二年①就设置了不韦县;公元前四世纪中叶
Abstract:This paper is to comment on the connotation,inheritage and protection system of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onstruct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Key words: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protection;exploitation
但是,关于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要注意两 个问题:
其一,不是所有的民族民间文化传统都可称 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 约》中,定义及范畴是非常明确的。在此前提下,遗 产所包含的内容,不能违背当今文明时代的主体 价值观,更不能与现代社会准则相抵触。从这个意 义上说,由于传统文化尤其是社会风俗当中含有 一些与现代社会准则不符的内容。比如保山汉族 的“香通戏”等便残留着一些怪诞、荒谬的封建迷 信成分,或一些文化中残留着对妇女不敬的传统, 这是绝对不可纳入遗产范畴的。这样,非物质文化 遗产就被限定在一个正面的、健康的、剔除了糟粕 的框架之中,我们不能将所有的文化传统冠以此 名统而论之。
平箫”的制作,凶形不成规模,难以市场化而导致基 本上无经济效益.造成此项传统手工艺技能后继无 人。一些曾凸现鲜明民族特色的社会风俗、礼仪、节 庆由于民族之间相互同化而逐渐散失了民族特色。 民族文化的融合同化,一方面证明了该民族不排斥 外来文化,博采众长的优秀品质;一方面也淡化了 本民族文化,使之一些曾铭刻本民族烙印的传统、 习俗逐渐消失,地域特色逐渐淡化。全区民族民间 文化艺术的失传速度随着电视文化、网络文化等的 冲击而日愈加剧。因此,全区应以文化、教育部门牵 头,调拨或筹集专项经费用于保护民族文化。
2009年11月 第28卷第6期
保山师专学报
Journal of Baoshan Teachers’College
Nov..2009 V01.28 No.6
试论隆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刘国海 (保山市文联,云南保山678000)
Hale Waihona Puke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构建传承和保护机制。科学 地进行保护和开发,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作出贡献。
首先,在城市里或在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相对 保存集中的地方建立“民族文化艺术传习馆”,挑 选一些文化素质较高且有天赋的年轻人学习民族 歌舞、民族乐器和传统的民族手工艺技能,以使这 些民族精华得以代代相传,搞好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传、帮、带;
其次,全区应组织相关专家、学者经过筛选,把 一些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小学、中学或大 学校园,如在大学里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课”,使 之成为培养大学“复合型”学生的举措之一,聘请专 人执教,将其作为学生的课外活动纳入学校的教学 日程,作为一项由学生自己选择驾驭的课外兴趣活 动,从小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人才,使菲物质 文化遗产的继承、保留、发扬形成一条人才链;
其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扎根、生长、发展的 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才是其作为遗产的整体价值 所在。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有的形式都是与孕
①公元69年。 ②为当时全国第二大郡。 ③公元1523年。 ④以夷文化为主体的一种文化。 ⑤以汉文化为主体的一种文化.不是以哀牢附汉设立永昌郡为名,而是相对于哀牢文化即夷文化而言。 ⑥隆阳区境内曾发生明朝lE统6年(1441年>兵部尚书王冀帅lo万大军平叛麓川<今陇川>土司思任发反叛;明朝永历12年< 1658年>.抗清名将李定困护送南明永历帝出缅甸,在高黎贡山“磨盘石”与吴=三桂进行的“磨盘石战役”;清朝道光27年<1847 年>.林则徐强令保山回民迁居上江<今芒宽>官乃山后回汉相争,爆发“红白旗之战”;1942年5月3日至1944年9月,中国远征军 第十一、二十集团军消灭日寇的“滇西抗战”等重大战役。 ⑦隆阳区是云南接收安置下乡知青的重点Ⅸ域之一。 ⑧茁语“涨旺抓”。 ⑨苗语“涨本都该饶”。 ⑩“夏卓”是地名。“果皮克”意为破板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夏卓破板子”。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的背景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 产,都是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遗产传承 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同时也 关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联 合国教科文组织出台了《世界遗产公约》和《保护非 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目的在于强调文化尊重、人类 共享、和平发展的价值观念。2004年8月28日,全 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中国成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缔约国之 一。随后,我国政府积极履行缔约国的义务,紧锣密 鼓地开展了一系列的保护工作和宣传活动。2006 年年初在国家博物馆展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成果展”,即为集中性的体现。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给“非物质文化遗 产”所下的定义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 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 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
态四声部合唱2005年曾到北京参加央视表演、德 昂族的“水鼓舞”和舞蹈《咖啡红了》等;表演艺人影 响较大的有傈僳族“蒙美元组合”2004年在全国少 数民族演唱比赛中获银奖、美术艺人有殷明珍(女, 傣族)和民间艺人胡三八(男,傈僳族)、郝光才(男,傣 族)、尹秀香(女,德昂族)等。此外,象傈僳族的j弦 舞、四弦舞,彝族的打歌,傣族的象脚鼓舞,苗族的 芦笙舞、笛子舞等等都是独具本地特色的非物质文 化遗产。在民间,无论是庆祝还是婚丧嫁娶或祭祀 都有表演,有“饭不吃可以,歌舞不唱不跳不得”之 说;在民族习俗方面,彝族的“换裙”、“打老(新) 房”、“烧火向”;傣族的“抢亲”、“拐亲”、“接亲”、“打 土电话”、“丢包”、“列少”、“祭社树”;傈僳族的“三 杯酒”;苗族的“偷婚”等和各民族流传的山歌、小调 等等都是凸现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
中图分类号:K892.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587(2009)06-021-04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Exploitation
Liu Guohai (Baoshan City Cuhura Association,Baoshan,Yunnan 678000)
收稿日期:2009--09—29 作者简介:刘国海(1973一),男,云南保山人,保山市文联。研究方向为地方文化与散文写作。 ①公元前109年。
·22·
保山师专学报
第28卷
以开通了中印经济通道——蜀身毒道;东汉永平十 二年①设永昌郡②,明嘉靖二年③定为保山县。2002 年保山“撤地设市”,原保山地区改为地州级保山 市,原县级保山市改为隆阳区0p4-0。全区悠久的历 史,诞生了哀牢文化④、永昌文化⑤、古道文化、战争 文化⑥、知青文化⑦和民族文化i211,,赞3-4so。全区多元的文 化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广泛分布提供了可能。
从全区整个面上来看,I=I头传说和表述、表演 艺术、社会风俗和传统的手工艺技能这几类“非物质 文化遗产”分布较多。尤其是“口头传说和表述”、“社 会风俗、礼仪、节庆”这两类份量最大,现在已收录在 《保山市(隆阳区)文化志》、芒宽等20个乡(镇)志和 《隆阳民间文学集成》等书籍中;其次分布数量较大 的还有“传统的手工艺技能”。全区口头传说影响较 大的有“九隆的传说”阳、“月罕姆卓与冒龙央”、《娥 并与桑洛》并称为“傣族三大爱情悲剧”,此故事流传 较广,泰国将其改编后搬上了国家剧院;表演艺术影 响较大的有“傣族大鼓舞”,“傣族大鼓舞”在其它地 方已不再多见的情况下,一枝独秀,在继承传统的基 础上发展创新,形成既能自娱自乐,又能登台表演的 热烈奔放、风格独具的舞蹈形式,在杭州、山东蓬莱、 昆明、保山等地多次演出中获得极高的赞誉,被杭州 电视台等媒体誉为“来自云南高原的金孔雀”,“苗族 的太平箫”,苗语为“涨本都”,为古老乐器之一,现仅 存两首古曲《孤儿调沪和《散心调沪。以挖掘彝族擦 大钹这一传统乐器、舞蹈组队的永昌大钹舞在 1992年第=三届中国艺术节上以阵容强大,气势慑 人而受到极高的赞誉。傈僳族的无伴奏“打拽”是至 今发现的该民族最为古老,亦是仅存于芒宽一带的 一种舞蹈形式,傈僳语称该舞为“夏卓果皮克”@。该 舞蹈是一种没有乐器伴奏的纯舞蹈,它反映了原始 的解剖木板的生产方式,舞蹈原始古朴,节奏强烈, 粗犷豪放,让人体味到一种古时傈僳族人民团结一 致、同心协力、克服困难的斗争精神,傈僳族的原生
第6期
刘国海:试论隆阳Ig.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23.
育它的民族、地域生长在一起的,构成文化综合体。 并且。这样的文化综合体不可拆解。比如傣族“大鼓 舞”的价值不只在“大鼓”本身,亦不限于“大鼓”的 打击技术,最为重要的在于以大鼓为聚合点而构建 的傣族崇尚自然、崇尚美和勤于劳作的传统价值取 向。每一项真正符合标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不可 能以一个物质的符号独立存在,之所以称为“非物 质”,即意味着那些无形的环境、抽象的宇宙观、生 命观才更具价值。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办事 处原文化项目专员木卡拉在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与 我们的文化认同感》一文中所阐释的:非物质文化 遗产是人类遗产非常重要的资源,就语言、民间音 乐、舞蹈和民族服装来说,它们都能让我们从更深 刻的角度了解它们背后的人和这些人的日常生活。
所”。它的外延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各个群体 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 史的条件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 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另一 个是“在本公约中,只考虑符合现有的国际人权文 件,各群体、团体和个人之间相互尊重的需要和可 持续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构建人才成长机制 1985年进行的保山市①民族民间舞蹈普查,收 录进《云南省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保山市资料卷》 民间舞蹈有9个种类;全市人选的民间艺人有21 名。全区民间舞蹈、民间口头艺术的分布呈现出广 泛分布和集中分布的趋势。如1985年普查的9个 种类的民间舞蹈芒宽乡就占了5类,当时入选的 21名民间艺人芒宽乡即占9人;1999年6月和 2002年5月,芒宽乡殷明珍和胡三八、郝光才分别 被云南省文化厅授予“云南民族民间美术艺人”和 “云南省民间艺人”称号12J嗍~。 这说明芒宽彝族傣族乡等地方仍是隆阳区民 族民间传统舞蹈相对集中和保存得较好的地方。但 随着一些老艺人的年老体衰或已故去,民族口头文 学、民族歌舞、民族乐器等表演艺术正在失传,传统 的手工艺技能有些已经绝迹,如围棋“永子”工艺, 有些正在逐渐失传,如傣族象脚鼓、大鼓和苗族“太
三、构建隆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承 传和保护机制
在深入学习《世界遗产公约》和《保护非物质文 化遗产公约》的基础上,全区要以文化部门牵头,组 织专家、学者,对全区各种民族的民间文化进行调 查。在情况明、底数清的基础上,确定非物质文化遗 产保护的范围和种类,制定保护和开发实施方案。 同时,要保证实旌方案具有严谨的科学性、强硬的 保障性和灵活的可操作性,做到近期和远期保护结 合,重点开发和非重点开发各有侧重,经营性和公 益性界限清晰。既避免出现不论是否符合非物质文 化遗产的条件都一窝蜂保护,又不能放任非物质文 化遗产自生自灭。
二、隆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形式 及注意问题
皿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审视保山市隆阳
区境内的文化,我们可以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 现形式:一是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 化遗产媒介的语言;二是表演艺术;三是社会风俗、 礼仪、节庆;四是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五是传统的手工艺技能。从隆阳区的历史来看,保 山自古以来就是滇西重镇,是古哀牢国的首邑。西 汉元封二年①就设置了不韦县;公元前四世纪中叶
Abstract:This paper is to comment on the connotation,inheritage and protection system of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onstruct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Key words: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protection;exploit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