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备战中考数学一模试题分类汇编——旋转综合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旋转 真题与模拟题分类汇编(难题易错题)
1.在△ABC 中,AB=AC ,∠BAC=α(︒<<︒600α),将线段BC 绕点B 逆时针旋转60°得到线段BD 。

(1)如图1,直接写出∠ABD 的大小(用含α的式子表示); (2)如图2,∠BCE=150°,∠ABE=60°,判断△ABE 的形状并加以证明; (3)在(2)的条件下,连结DE ,若∠DEC=45°,求α的值。

【答案】(1)1
302α︒-(2)见解析(3)30α=︒
【解析】解:(1)1
302
α︒-。

(2)△ABE 为等边三角形。

证明如下:
连接AD ,CD ,ED ,
∵线段BC 绕点B 逆时针旋转60︒得到线段BD , ∴BC=BD ,∠DBC=60°。

又∵∠ABE=60°,
∴1
ABD 60DBE EBC 302
α∠=︒-∠=∠=︒-且△BCD 为等边三角形。

在△ABD 与△ACD 中,∵AB=AC ,AD=AD ,BD=CD ,
∴△ABD ≌△ACD (SSS )。

∴1
1BAD CAD BAC 22
α∠=∠=∠=。

∵∠BCE=150°,∴11
BEC 180(30)15022
αα∠=︒-︒--︒=。

∴BEC BAD ∠=∠。

在△ABD 和△EBC 中,∵BEC BAD ∠=∠,EBC ABD ∠=∠,BC=BD , ∴△ABD ≌△EBC (AAS )。

∴AB=BE 。

∴△ABE 为等边三角形。

(3)∵∠BCD=60°,∠BCE=150°,∴DCE 1506090∠=︒-︒=︒。

又∵∠DEC=45°,∴△DCE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DC=CE=BC 。

∵∠BCE=150°,∴(180150)
EBC 152
︒-︒∠=
=︒。

而1
EBC 30152
α∠=︒-=︒。

∴30α=︒。

(1)∵AB=AC ,∠BAC=α,∴180ABC 2
α
︒-∠=。

∵将线段BC 绕点B 逆时针旋转60°得到线段BD ,∴DBC 60∠=︒。

∴180ABD ABC DBC 603022
αα
︒-∠=∠-∠=
-︒=︒-。

(2)由SSS 证明△ABD ≌△ACD ,由AAS 证明△ABD ≌△EBC ,即可根据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
形是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得出结论。

(3)通过证明△DCE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得出(180150)
EBC 152
︒-︒∠==︒,由(1)
1
EBC 302α∠=︒-,从
而1
30152
α︒-=︒,解之即可。

2.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抛物线C :y =ax 2+bx +c 与x 轴相交于A ,B 两点,顶点为D (0,4),AB =42,设点F (m ,0)是x 轴的正半轴上一点,将抛物线C 绕点F 旋转180°,得到新的抛物线C ′. (1)求抛物线C 的函数表达式;
(2)若抛物线C ′与抛物线C 在y 轴的右侧有两个不同的公共点,求m 的取值范围. (3)如图2,P 是第一象限内抛物线C 上一点,它到两坐标轴的距离相等,点P 在抛物线C ′上的对应点P ′,设M 是C 上的动点,N 是C ′上的动点,试探究四边形PMP ′N 能否成为正方形?若能,求出m 的值;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答案】(1)2
142
y x =-
+;(2)2<m <23)m =6或m 173.
【解析】
试题分析:(1)由题意抛物线的顶点C (0,4),A
(,0),设抛物线的解析式为
24y ax =+,把A
(0)代入可得a =1
2
-
,由此即可解决问题; (2)由题意抛物线C ′的顶点坐标为(2m ,﹣4),设抛物线C ′的解析式为
()2142y x m =--,由()22142
14
2y x y x m ⎧=-+⎪⎪⎨⎪=--⎪⎩,消去y 得到222280x mx m -+-=,由题
意,抛物线C ′与抛物线C 在y 轴的右侧有两个不同的公共点,则有()
222(4280
20280m m m ⎧-->⎪⎪
>⎨⎪->⎪⎩

解不等式组即可解决问题;
(3)情形1,四边形PMP ′N 能成为正方形.作PE ⊥x 轴于E ,MH ⊥x 轴于H .由题意易知P (2,2),当△PFM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时,四边形PMP ′N 是正方形,推出PF =FM ,∠PFM =90°,易证△PFE ≌△FMH ,可得PE =FH =2,EF =HM =2﹣m ,可得M (m +2,m ﹣2),理由待定系数法即可解决问题;情形2,如图,四边形PMP ′N 是正方形,同法可得M (m ﹣2,2﹣m ),利用待定系数法即可解决问题.
试题解析:(1)由题意抛物线的顶点C (0,4),A
(,0),设抛物线的解析式为
24y ax =+,把A
(0)代入可得a =1
2
-
,∴抛物线C 的函数表达式为21
42
y x =-+.
(2)由题意抛物线C ′的顶点坐标为(2m ,﹣4),设抛物线C ′的解析式为
()2142y x m =--,由2142
1(4
2x y x y ⎧=-+⎪⎪⎨⎪=-⎪⎩,消去y 得到222280x mx m -+-= ,由题意,
抛物线C ′与抛物线C 在y 轴的右侧有两个不同的公共点,则有()
222(4280
20280m m m ⎧-->⎪⎪
>⎨⎪->⎪⎩
,解得
2<m
<,∴满足条件的m 的取值范围为2<m
< (3)结论:四边形PMP ′N 能成为正方形.
理由:1情形1,如图,作PE ⊥x 轴于E ,MH ⊥x 轴于H .
由题意易知P (2,2),当△PFM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时,四边形PMP ′N 是正方形,∴PF =FM ,∠PFM =90°,易证△PFE ≌△FMH ,可得PE =FH =2,EF =HM =2﹣m ,∴M (m +2,m ﹣2),∵点M 在2142y x =-
+上,∴()2
12242
m m -=-++,解得m =17﹣3或﹣17﹣3(舍弃),∴m =17﹣3时,四边形PMP ′N 是正方形.
情形2,如图,四边形PMP ′N 是正方形,同法可得M (m ﹣2,2﹣m ),把M (m ﹣2,2
﹣m )代入2142y x =-
+中,()2
12242
m m -=--+,解得m =6或0(舍弃),∴m =6时,四边形PMP ′N 是正方形.
综上所述:m =6或m 17﹣3时,四边形PMP ′N 是正方形.
3.如图1,在锐角△ABC 中,∠ABC=45°,高线AD 、BE 相交于点F . (1)判断BF 与AC 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2)如图2,将△ACD 沿线段AD 对折,点C 落在BD 上的点M ,AM 与BE 相交于点N ,当DE ∥AM 时,判断NE 与AC 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答案】(1)BF=AC,理由见解析;(2)NE=1
2
AC,理由见解析.
【解析】
试题分析:(1)如图1,证明△ADC≌△BDF(AAS),可得BF=AC;
(2)如图2,由折叠得:MD=DC,先根据三角形中位线的推论可得:AE=EC,由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得:AB=BC,则∠ABE=∠CBE,结合(1)得:△BDF≌△ADM,则
∠DBF=∠MAD,最后证明∠ANE=∠NAE=45°,得AE=EN,所以EN=1
2 AC.
试题解析:
(1)BF=AC,理由是:
如图1,∵AD⊥BC,BE⊥AC,∴∠ADB=∠AEF=90°,
∵∠ABC=45°,
∴△ABD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D=BD,
∵∠AFE=∠BFD,
∴∠DAC=∠EBC,
在△ADC和△BDF中,

DAC DBF
ADC BDF AD BD
∠=∠


∠=∠

⎪=


∴△ADC≌△BDF(AAS),∴BF=AC;
(2)NE=1
2
AC,理由是:
如图2,由折叠得:MD=DC,∵DE∥AM,
∴AE=EC,
∵BE⊥AC,
∴AB=BC,
∴∠ABE=∠CBE,
由(1)得:△ADC≌△BDF,∵△ADC≌△ADM,
∴△BDF≌△ADM,
∴∠DBF=∠MAD,
∵∠DBA=∠BAD=45°,
∴∠DBA﹣∠DBF=∠BAD﹣∠MAD,即∠ABE=∠BAN,
∵∠ANE=∠ABE+∠BAN=2∠ABE,∠NAE=2∠NAD=2∠CBE,
∴∠ANE=∠NAE=45°,
∴AE=EN,
∴EN=1
2 AC.
4.(12分)如图1,在等边△ABC中,点D,E分别在边AB,AC上,AD=AE,连接BE,CD,点M、N、P分别是BE、CD、BC的中点.
(1)观察猜想:图1中,△PMN的形状是;
(2)探究证明:把△ADE绕点A逆时针方向旋转到图2的位置,△PMN的形状是否发生改变?并说明理由;
(3)拓展延伸:把△ADE绕点A在平面内自由旋转,若AD=1,AB=3,请直接写出△PMN 的周长的最大值.
【答案】(1) 等边三角形;(2) △PMN的形状不发生改变,仍然为等边三角形,理由见解析;(3)6
【解析】
分析:(1)如图1,先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得到AB=AC,∠ABC=∠ACB=60°,则
BD=CE,再根据三角形中位线性质得PM∥CE,PM=1
2
CE,PN∥AD,PN=
1
2
BD,从而得到
PM=PN,∠MPN=60°,从而可判断△PMN为等边三角形;
(2)连接CE、BD,如图2,先利用旋转的定义,把△ABD绕点A逆时针旋转60°可得到△CAE,则BD=CE,∠ABD=∠ACE,与(1)一样可得PM=PN,∠BPM=∠BCE,
∠CPN=∠CBD,则计算出∠BPM+∠CPN=120°,从而得到∠MPN=60°,于是可判断△PMN为等边三角形.
(3)利用AB﹣AD≤BD≤AB+AD(当且仅当点B、A、D共线时取等号)得到BD的最大值为4,则PN的最大值为2,然后可确定△PMN的周长的最大值.
详解:(1)如图1.
∵△ABC为等边三角形,∴AB=AC,∠ABC=∠ACB=60°.∵AD=AE,∴BD=CE.
∵点M、N、P分别是BE、CD、BC的中点,
∴PM∥CE,PM=1
2CE,PN∥AD,PN=
1
2
BD,
∴PM=PN,∠BPM=∠BCA=60°,∠CPN=∠CBA=60°,
∴∠MPN=60°,∴△PMN为等边三角形;
故答案为等边三角形;
(2)△PMN的形状不发生改变,仍然为等边三角形.理由如下:连接CE、BD,如图2.
∵AB=AC,AE=AD,∠BAC=∠DAE=60°,
∴把△ABD绕点A逆时针旋转60°可得到△CAE,
∴BD=CE,∠ABD=∠ACE,
与(1)一样可得PM∥CE,PM=1
2
CE,PN∥AD,PN=
1
2
BD,
∴PM=PN,∠BPM=∠BCE,∠CPN=∠CBD,
∴∠BPM+∠CPN=∠CBD+∠CBD=∠ABC﹣∠ABD+∠ACB+∠ACE=60°+60°=120°,∴∠MPN=60°,∴△PMN为等边三角形.
(3)∵PN=1
2
BD,∴当BD的值最大时,PN的值最大.
∵AB﹣AD≤BD≤AB+AD(当且仅当点B、A、D共线时取等号)
∴BD的最大值为1+3=4,∴PN的最大值为2,∴△PMN的周长的最大值为6.
点睛:本题考查了旋转的性质: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也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和三角形中位线性质.
5.在平面直角坐标中,边长为2的正方形OABC的两顶点A、C分别在y轴、x轴的正半轴上,点O在原点.现将正方形OABC绕O点顺时针旋转,当A点一次落在直线y x
=上时停止旋转,旋转过程中,AB边交直线y x
=于点M,BC边交x轴于点N(如图).
(1)求边OA 在旋转过程中所扫过的面积;
(2)旋转过程中,当MN 和AC 平行时,求正方形OABC 旋转的度数;
(3)设MBN ∆的周长为p ,在旋转正方形OABC 的过程中,p 值是否有变化?请证明你的结论.
【答案】(1)π/2(2)22.5°(3)周长不会变化,证明见解析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扇形的面积公式来求得边OA 在旋转过程中所扫过的面积; (2)解决本题需利用全等,根据正方形一个内角的度数求出∠AOM 的度数; (3)利用全等把△MBN 的各边整理到成与正方形的边长有关的式子.
试题解析:(1)∵A 点第一次落在直线y=x 上时停止旋转,直线y=x 与y 轴的夹角是45°,
∴OA 旋转了45°.
∴OA 在旋转过程中所扫过的面积为24523602
ππ
⨯=.
(2)∵MN ∥AC ,
∴∠BMN=∠BAC=45°,∠BNM=∠BCA=45°. ∴∠BMN=∠BNM .∴BM=BN . 又∵BA=BC ,∴AM=CN .
又∵OA=OC ,∠OAM=∠OCN ,∴△OAM ≌△OCN .
∴∠AOM=∠CON=
12(∠AOC-∠MON )=1
2
(90°-45°)=22.5°. ∴旋转过程中,当MN 和AC 平行时,正方形OABC 旋转的度数为45°-22.5°=22.5°. (3)在旋转正方形OABC 的过程中,p 值无变化. 证明:延长BA 交y 轴于E 点,
则∠AOE=45°-∠AOM ,∠CON=90°-45°-∠AOM=45°-∠AOM , ∴∠AOE=∠CON .
又∵OA=OC ,∠OAE=180°-90°=90°=∠OCN . ∴△OAE ≌△OCN . ∴OE=ON ,AE=CN .
又∵∠MOE=∠MON=45°,OM=OM , ∴△OME ≌△OMN .∴MN=ME=AM+AE . ∴MN=AM+CN ,
∴p=MN+BN+BM=AM+CN+BN+BM=AB+BC=4.
∴在旋转正方形OABC的过程中,p值无变化.
考点:旋转的性质.
6.(10分)已知△ABC和△ADE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CB=∠ADE=90°,点F为BE中点,连结DF、CF.
(1)如图1,当点D在AB上,点E在AC上,请直接写出此时线段DF、CF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不用证明);
(2)如图2,在(1)的条件下将△ADE绕点A顺时针旋转45°时,请你判断此时(1)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并证明你的判断;
(3)如图3,在(1)的条件下将△ADE绕点A顺时针旋转90°时,若AD=1,AC=,求此时线段CF的长(直接写出结果).
【答案】(1)相等和垂直;(2)成立,理由见试题解析;(3).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可知DF=BF,根据
∠DFE=2∠DCF,∠BFE=2∠BCF,得到∠EFD+∠EFB=2∠DCB=90°,DF⊥BF;
(2)延长DF交BC于点G,先证明△DEF≌△GCF,得到DE=CG,DF=FG,根据AD=DE,AB=BC,得到BD=BG又因为∠ABC=90°,所以DF=CF且DF⊥BF;
(3)延长DF交BA于点H,先证明△DEF≌△HBF,得到DE=BH,DF=FH,根据旋转条件可以△ADH为直角三角形,由△ABC和△ADE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C=,可以求出AB的值,进而可以根据勾股定理可以求出DH,再求出DF,由DF=BF,求出得CF的值.
试题解析:(1)∵∠ACB=∠ADE=90°,点F为BE中点,∴DF=BE,CF=BE. ∴DF=CF.
∵△ABC和△ADE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BC=45°.
∵BF=DF,∴∠DBF=∠BDF.
∵∠DFE=∠ABE+∠BDF,∴∠DFE=2∠DBF.
同理得:∠CFE=2∠CBF,
∴∠EFD+∠EFC=2∠DBF+2∠CBF=2∠ABC=90°.
∴DF=CF,且DF⊥CF.
(2)(1)中的结论仍然成立.证明如下:
如图,此时点D落在AC上,延长DF交BC于点G.
∵∠ADE=∠ACB=90°,∴DE∥BC.∴∠DEF=∠GBF,∠EDF=∠BGF.∵F为BE中点,∴EF=BF.∴△DEF≌△GBF.∴DE=GB,DF=GF.∵AD=DE,∴AD=GB.
∵AC=BC,∴AC-AD="BC-GB." ∴DC=GC.
∵∠ACB=90°,∴△DCG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DF=GF,∴DF=CF,DF⊥CF.
(3)如图,延长DF交BA于点H,
∵△ABC和△ADE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C=BC,AD=DE.
∴∠AED=∠ABC=45°.
∵由旋转可以得出,∠CAE=∠BAD=90°,
∵AE∥BC,∴∠AEB=∠CBE. ∴∠DEF=∠HBF.
∵F是BE的中点,∴EF="BF." ∴△DEF≌△HBF. ∴ED=HB.
∵AC=,在Rt△ABC中,由勾股定理,得AB=4.
∵AD=1,∴ED=BH=1.∴AH=3.
在Rt△HAD中,由勾股定理,得DH=,
∴DF=,∴CF=.
∴线段CF的长为.
考点:1.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3.勾股定理.
7.如图1,在Rt△ABC中,∠ACB=90°,E是边AC上任意一点(点E与点A,C不重合),以CE为一直角边作Rt△ECD,∠ECD=90°,连接BE,AD.
(1)若CA=CB,CE=CD
①猜想线段BE,AD之间的数量关系及所在直线的位置关系,直接写出结论;
②现将图1中的Rt△ECD绕着点C顺时针旋转锐角α,得到图2,请判断①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2)若CA=8,CB=6,CE=3,CD=4,Rt△ECD绕着点C顺时针转锐角α,如图3,连接BD,AE,计算的值.
【答案】(1)①BE=AD,BE⊥AD;②见解析;(2)125.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与性质得出BE=AD,BE⊥AD;设BE与AC的交点为点F,BE与AD的交点为点G,根据∠ACB=∠ECD=90°得出∠ACD=∠BCE,然后结合AC=BC,CD=CE得出△ACD≌△BCE,则AD=BE,∠CAD=∠CBF,根据∠BFC=∠AFG,
∠BFC+∠CBE=90°得出∠AFG+∠CAD=90°,从而说明垂直;首先根据题意得出
△ACD∽△BCE,然后说明∠AGE=∠BGD=90°,最后根据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将所求的线段转化成已知的线段得出答案.
试题解析:(1)①解:BE=AD,BE⊥AD
②BE=AD,BE⊥AD仍然成立
证明:设BE与AC的交点为点F,BE与AD的交点为点G,如图1.
∵∠ACB=∠ECD=90°,∴∠ACD=∠BCE ∵AC=BC CD=CE ∴△ACD≌△BCE
∴AD=BE ∠CAD=∠CBF ∵∠BFC=∠AFG ∠BFC+∠CBE=90°∴∠AFG+∠CAD=90°
∴∠AGF=90° ∴BE ⊥AD
(2)证明:设BE 与AC 的交点为点F ,BE 的延长线与AD 的交点为点G ,如图2. ∵∠ACB=∠ECD=90°, ∴∠ACD=∠BCE ∵AC=8,BC=6,CE=3,CD=4 ∴△ACD ∽△BCE ∴∠CAD=∠CBE ∵∠BFC=∠AFG ∠BFC+∠CBE=90° ∴∠AFG+∠CAD=90°
∴∠AGF=90° ∴BE ⊥AD ∴∠AGE=∠BGD=90° ∴,.∴. ∵,, ∴
考点:三角形全等与相似、勾股定理.
8.(1)发现
如图,点A 为线段BC 外一动点,且BC a =,AB b =.
填空:当点A 位于____________时,线段AC 的长取得最大值,且最大值为_________.(用含a ,b 的式子表示)
(2)应用
点A 为线段BC 外一动点,且3BC =,1AB =.如图所示,分别以AB ,AC 为边,作等边三角形ABD 和等边三角形ACE ,连接CD ,BE .
①找出图中与BE 相等的线段,并说明理由;
②直接写出线段BE 长的最大值.
(3)拓展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 的坐标为()2,0,点B 的坐标为()5,0,点P 为线段
AB 外一动点,且2PA =,PM PB =,90BPM ∠=︒,求线段AM 长的最大值及此时点P 的坐标.
【答案】(1)CB 的延长线上,a+b ;(2)①DC=BE,理由见解析;②BE 的最大值是4;(3)AM 的最大值是2,点P 的坐标为(22)
【解析】
【分析】
(1)根据点A 位于CB 的延长线上时,线段AC 的长取得最大值,即可得到结论; (2)①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得到AD=AB ,AC=AE ,∠BAD=∠CAE=60°,推出△CAD ≌△EAB ,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到CD=BE ;②由于线段BE 长的最大值=线段CD 的最大值,根据(1)中的结论即可得到结果;
(3)连接BM ,将△APM 绕着点P 顺时针旋转90°得到△PBN ,连接AN ,得到△APN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到PN=PA=2,BN=AM ,根据当N 在线段BA 的延长线时,线段BN 取得最大值,即可得到最大值为2+3;如图2,过P 作PE ⊥x 轴于E ,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即可得到结论.
【详解】
解:(1)∵点A 为线段BC 外一动点,且BC=a ,AB=b ,
∴当点A 位于CB 的延长线上时,线段AC 的长取得最大值,且最大值为BC+AB=a+b , 故答案为CB 的延长线上,a+b ;
(2)①CD=BE ,
理由:∵△ABD 与△ACE 是等边三角形,
∴AD=AB ,AC=AE ,∠BAD=∠CAE=60°,
∴∠BAD+∠BAC=∠CAE+∠BAC ,
即∠CAD=∠EAB ,
在△CAD 与△EAB 中,
AD AB CAD EAB AC AE ⎧⎪∠∠⎨⎪⎩
=== , ∴△CAD ≌△EAB ,
∴CD=BE ;
②∵线段BE 长的最大值=线段CD 的最大值,
由(1)知,当线段CD 的长取得最大值时,点D 在CB 的延长线上,
∴最大值为BD+BC=AB+BC=4;
(3)∵将△APM绕着点P顺时针旋转90°得到△PBN,连接AN,
则△APN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PN=PA=2,BN=AM,
∵A的坐标为(2,0),点B的坐标为(5,0),
∴OA=2,OB=5,
∴AB=3,
∴线段AM长的最大值=线段BN长的最大值,
∴当N在线段BA的延长线时,线段BN取得最大值,
最大值=AB+AN,
∵AN=2AP=22,
∴最大值为22+3;
如图2,过P作PE⊥x轴于E,
∵△APN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2,
∴22,
∴P(22).
【点睛】
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最大值问题,旋转的性质.正确的作出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是解题的关键.
9.如图1,直线DE上有一点O,过点O在直线DE上方作射线OC,∠COE=140°,将一直角三角板AOB的直角顶点放在点O处,一条直角边OA在射线OD上,另一边OB在直线DE上方,将直角三角板绕着点O按每秒10°的速度逆时针旋转一周,设旋转时间为t秒.
(1)当直角三角板旋转到如图2的位置时,OA恰好平分∠COD,求此时∠BOC的度数;(2)若射线OC的位置保持不变,在旋转过程中,是否存在某个时刻,使得射线OA、OC、OD中的某一条射线是另两条射线所成夹角的角平分线?若存在,请求出t的取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若在三角板开始转动的同时,射线OC也绕O点以每秒15°的速度逆时针旋转一周,从旋转开始多长时间,射线OC平分∠BOD.直接写出t的值.(本题中的角均为大于0°且小于180°的角)
【答案】(1)∠BOC=70°;(2)存在,t=2,t=8或32;(3)1
2

37
2
.
【解析】
【分析】
(1)由图可知∠BOC=∠AOB﹣∠AOC,∠AOC可利用角平分线及平角的定义求出.
(2)分OA平分∠COD,OC平分∠AOD,OD平分∠AOC三种情况分别进行讨论,建立关于t的方程,解方程即可.
(3)分别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出∠COD和∠BOD,再根据OC平分∠BOD建立方程解方程即可,注意分情况讨论.
【详解】
(1)解:∵∠COE=140°,
∴∠COD=180°﹣∠COE=40°,
又∵OA平分∠COD,
∴∠AOC=1
2
∠COD=20°,
∵∠AOB=90°,
∴∠BOC=90°﹣∠AOC=70°;
(2)存在
①当OA平分∠COD时,∠AOD=∠AOC,即10°t=20°,解得:t=2;
②当OC平分∠AOD时,∠AOC=∠DOC,即10°t﹣40°=40°,解得:t=8;
③当OD平分∠AOC时,∠AOD=∠COD,即360°﹣10°t=40°,解得:t=32;
综上所述:t=2,t=8或32;
(3)1
2

37
2
,理由如下:
设运动时间为t,则有
①当90+10t=2(40+15t)时,t=1 2
②当270﹣10t=2(320﹣15t)时,t=37 2
所以t的值为1
2

37
2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角平分线的定义以及图形的旋转,根据题意,找到两个角之间的等量关系建立方程并分情况讨论是解题的关键.
10.在正方形 ABCD 中,M 是 BC 边上一点,且点 M 不与 B、C 重合,点 P 在射线 AM 上,将线段 AP 绕点 A 顺时针旋转 90°得到线段 AQ,连接BP,DQ.
(1)依题意补全图 1;
(2)①连接 DP,若点 P,Q,D 恰好在同一条直线上,求证:DP2+DQ2=2AB2;
②若点 P,Q,C 恰好在同一条直线上,则 BP 与 AB 的数量关系为:.
【答案】(1)详见解析;(2)①详见解析;②BP=AB.
【解析】
【分析】
(1)根据要求画出图形即可;
(2)①连接BD,如图2,只要证明△ADQ≌△ABP,∠DPB=90°即可解决问题;
②结论:BP=AB,如图3中,连接AC,延长CD到N,使得DN=CD,连接AN,QN.由△ADQ≌△ABP,△ANQ≌△ACP,推出DQ=PB,∠AQN=∠APC=45°,由∠AQP=45°,推出∠NQC=90°,由CD=DN,可得DQ=CD=DN=AB;
【详解】
(1)解:补全图形如图 1:
(2)①证明:连接 BD,如图 2,
∵线段 AP 绕点 A 顺时针旋转 90°得到线段 AQ,
∴AQ=AP,∠QAP=90°,
∵四边形 ABCD 是正方形,
∴AD=AB,∠DAB=90°,
∴∠1=∠2.
∴△ADQ≌△ABP,
∴DQ=BP,∠Q=∠3,
∵在 Rt△QAP 中,∠Q+∠QPA=90°,
∴∠BPD=∠3+∠QPA=90°,
∵在 Rt△BPD 中,DP2+BP2=BD2,又∵DQ=BP,BD2=2AB2,
∴DP2+DQ2=2AB2.
②解:结论:BP=AB.
理由:如图 3 中,连接 AC,延长 CD 到 N,使得 DN=CD,连接 AN,QN.
∵△ADQ≌△ABP,△ANQ≌△ACP,
∴DQ=PB,∠AQN=∠APC=45°,
∵∠AQP=45°,
∴∠NQC=90°,
∵CD=DN,
∴DQ=CD=DN=AB,
∴PB=AB.
【点睛】
本题考查正方形的性质,旋转变换、勾股定理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学会添加常用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解决问题,属于中考压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