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金匮要略》治未病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金匮要略》治未病思想
《金匮要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
重视治未病和疾病的传变是其重要思想之一。
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理论和五脏生理病理上的联系,认识到本脏的虚损,除治疗本脏疾病以外,还应考虑到疾病可能传变的脏腑,同时治疗,达到治疗效果。
标签:《金匮要略》仲景学说治未病
《金匮要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是仲景创造辨证理论的代表作。
古今医家对此书推崇备至,称之为“方书之祖”,是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
全书中,仲景多次提到“治未病”的思想,在疾病的治疗中也让该思想贯穿始终。
本文从“治未病”思想渊源、仲景对其的认识这两方面进行浅析。
1 “治未病”思想渊源
“未病”一词首见于《素问·四气调神论》篇,“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内经》的“治未病”理论主要有“摄生防病”和“既病防变”两大重要思想。
1.1 摄生防病
《内经》中提到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一论述,各代医家都非常重视,并通过他们的医学实践加以运用和发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预防医学的理论。
1.2 既病防变
《难经·七十七难》中提到:“经言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者,见肝之病,不晓相传,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
”很好的阐述了既病防变的思想,指导后世的治疗、用药。
仲景将《内经》的“治未病”的思想进行很好的应用和发挥,尤其以肝病为例,提出的治疗方法对后世的临床应用有深远影响。
2、仲景对“治未病“思想的认识
仲景继承了《内经》中“治未病”的思想,并在临床实践中将这一思想进行深入探讨和发挥。
例如,《内经》中对“既病防变”的思想仅仅提出了纲领性的理论,但仲景在临床实践中深入总结,不仅加深了对“既病防变”思想的理解,还提出了具体的治疗方法,非常有临床指导價值。
1仲景对“摄生防病”的认识
仲景全面的继承了《内经》天人合一的观点,认为四时风气流行,适宜于自然界气候的要求便能生长万物,若是不正常的自然气候,则能毒害万物,对于人来说,就成为了致病因素,因而摄生防病一定要顺应四时。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即为这一思想的阐述。
“摄生防病”除顺应四时以外,还应重视饮食调养,合理饮食可以强生健体、预防疾病;饮食不节,或太过,或偏嗜,均可损害健康、引起疾病,如“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云:“谷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
”“禽兽鱼虫禁忌并治”篇云:“凡饮食滋味,以养于生,食之有妨,反能为害。
”
2仲景对“既病防变”思想的认识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中开篇云:“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这一思想对后世医家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在现代临床应用上都有非常确切的疗效。
仲景还提出了治疗方法“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故实脾,则肝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妙要也。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再用之。
”不仅充实了《内经》“既病防变”的思想内涵,还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3小结
仲景被后世医家尊为“医圣”,不仅因其编著了《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这两大经典医籍,更在于其总结的临床治疗的经验、诊疗思路、用药处方、服药后的调护、平时的摄生方法在历朝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中均有效,可重复性和可操作性很强。
在张仲景之后,对杂病的诊断、治疗才有了比较规范的理论基础和治疗原则。
作为承上启下的一位中医大家,仲景全面的继承了《内经》治未病的思想,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进行提炼和升华,提出了自己对“治未病”思想的理解和认识,影响深远。
对现在的中医从业者,应该深入细致的理解仲景“治未病”的思想,以提高临床疗效,非常有必要!
参考文献
1汉·张机.金匮要略方论.北京:时代文艺出版社,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