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诵读欣赏《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教案苏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品读 其主要目标是:就思想内容、章法结构、表现技法、语言艺术、艺术风格等方面对文章进行文学鉴赏性阅读。 具体做法是:(1)从文体特征出发,总体上把握文章作为一种“类型”的基本特征。(2)比较阅读,从内容和形式方面对文章的具体特征和作者的艺术个性进行分析。
(5)诵读 其主要目标是: 加深理解,强化记忆,丰富语言,积累材料,训练语感,培养素质。 具体做法是:(1)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朗读,力求熟读成诵。(2)朗读品味,背诵名篇、名段和名句,准确记忆。(3)扩展阅读,研读与文章相关的材料,扩大知识面以求更为全面深刻地理解课文。
5、小结本课:
孟子的这一主张,强调做任何事情必须要顺乎民心,反映了孟子在那个历史发展特定阶段中的远见卓识。 世界的政治格局发展到今天,虽然欧美发达国家相对来说仍然处于支配地位,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大国的霸权地位已处在江河日下的境地。在世界政治的运作中是否合乎道义正在成为处理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关系的准则,“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将一定会成为未来支配世界政治格局的重要观念。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2、回顾文言文学习基本方法:
(1)初读 其主要目标是:读准字音,准确停顿,把握节奏;了解有关作家作品常识;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 具体做法是:(1)查阅工具书,结合注释给生字生词注音。(2)根据教师范读或课文录音清楚准确地朗读课文。(3)结合课文注释和语文工具书,了解有关作家作品常识。(4)结合预习提示或自读提示从整体上了解课文。(5)通过解题和通读全文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文体特征。
一教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内容及过程
二次备课
1、激趣导入:播放《雍正王朝》主题曲——《得民心者得天下》。 提问:同学们,刚才这首歌反映了一个什么样的主题?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正如歌中唱到的,历史上的雍正是一位勤政爱民的皇帝,“施仁政,察民情,顺民意,得民心。贤明智慧的李世民也明确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其实,战国时期的孟子就早已提出了这一思想。
理清结构: 本文按“提出论点-分析论证-得出结论”的顺序给本文划分层次。
(5)品味语言:
①“城 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方法指导:从字词运用、句意、修辞、句式、语言结构、语气、 语势等角度进行赏析。)
【明确】①双重否定句;排比修辞;极力强调这种条件的优越,以示理应守住。②运用了排比修辞。运用排比,使文章气势更雄壮、奇伟,使人感觉到一种不容怀疑,无可置辨的论辨力量。
3、简介 作者(多媒体演示——走进名人)
孟子:名轲,字子舆。他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推尊为“亚圣”。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年代。面对这样一个社会,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国重视人民的作用;强烈反对不义战争,宣扬“仁政”、“王道”,并将这一希望寄托在统治阶级发 “仁心”上。
(2)二读 其主要目标是:熟悉课文,自学存疑,明确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具体做法是:(1)勾划或抄写课文 中的生字生词与名言警句。(2)勾划或抄写课文中的难句。(3)记录在阅读课文时产生的疑难问题。(4)阅读或摘抄(或作提要、目录)与课文相关的辅助材料。
(3)解读 其主要目标是:通过语言分析,具体地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表现出来的作者的观点、态度或思想倾向。 具体做法是:(1)结合语境,从句子结构和上下文去深入理解疑难词语和句子的含义。(2)利用古汉语常识具体分析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3)翻译(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课文或课文片断,以求深入地从整体上把握文章。(4)课堂专题讨论,分解重点难点。
3、①第三自然段中,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板书) ②结果是守城一方“委而去之”。(板书)③原因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4、由战争引申到治国 ,得出人和的实质:施行仁政。
【小结】论证过程:文章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接着援引战例,以攻城而未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人和”的重要性,最后引申到治国,得出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全文采用了 逐层论证的写法。
1、学生再读课文,要求读得流畅,能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2、文言知识大比拼。
①通假字: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②古今异义: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委而去之 亲戚畔之 池非不深也 ③词类活用: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⑤翻译句子
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B、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教 学内容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朗读全文,借助注释,疏通文意,把握论证思路。
3、让学生认识孟子超人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慧和对国家作出的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
1、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教学难点
1、把握论证结构。
教学时数
C、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D、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E、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4)研读课文(学法指导:根据文体学习文章。)
文章属于什么样的文体?(议论 文 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 论据 论证)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研读第二段:
①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什么?
②攻城一方的攻势如何?
③这场战争结果怎样?
④原因何在?
3、研读第三段:
①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如何?
②战争结果如何?为什么?
全文论述的中心句是哪一句?作者围绕它展开论述,其意图借论战争来阐明什么?
【明确】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①第二段中守城一方城小易攻,“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板书) ②攻城一方攻势很大,“环而攻之”。 ③结果攻城失败。“环而攻之而不胜”。(板书)④原因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个人修养,伦理道德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是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章等合著的。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孟子的文章自成风格,其文思想深刻,说理透彻,气势充沛,开合自如,长于论辩,有很强的说服力。
写作背景:战 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
4、走进文本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郭(guō) 粟(sù) 亲戚(qīng qi)
(2)听读课文,注意停顿。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 顺之。
(3)读懂文句(小组合作译读课文,掌握文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