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地区的建筑文化特点与功能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岭南地区的建筑文化特点与功能研究
摘要:岭南建筑文化是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一部分,在我国的建筑史上有着非
常重要的地位,是我国建筑文化的瑰宝。
本文通过对岭南文化进行分析,以骑楼
和碉楼这两种建筑形式为例对岭南建筑的特点和功能进行描述,希冀为以后在这
一方面的研究提供一份可供参考的资料。
关键词:岭南建筑;文化;骑楼;碉楼
1引言
建筑是人们生活和工作的主要场所之一,同时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见证之一。
建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域记录不同的经济文化背景下的特征。
法国诗
人雨果曾经说过“人类没有任何一种重要的思想不被建筑艺术写在石头上”。
建筑
以其形态、风格来表现着所处环境的文化内涵,这种文化不仅是一种物质文化,
它更是一种寄托了深厚感情的精神文化,因此建筑文化具有非常明显的民族性、
地域性以及时代性、岭南地区位于我国的南海之北,南岭之南,地形地貌复杂,
丘陵起伏,河流纵横,属于热带以及亚热带的丘陵地区,气候比较炎热潮湿,而
且多台风。
岭南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前沿,而且由于地理位置以
及气候条件等原因。
岭南地区的建筑也很有地域特点。
为了解决炎热潮湿等问题,这种风格表现在:它不但注重功能的实用性,而且还注重室内环境与室外环境的
交融,既实用有浪漫。
2岭南建筑文化的形成
纵观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国的文化中心在中原地区,同时也是儒家文化
影响最深,传播最广的地方,然后从中原地区向外开始传播,岭南地区位于我国
的西南部,地方偏僻,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比较少。
所以说,在岭南地区逐步形成
了所独有的传统文化。
在不同地区的文化交流碰撞的过程中,岭南人并没有拒绝
外来文化的进入,而是通过扬弃和融会各种文化来完善自己,因此岭南文化具有
很强的文化兼容性。
岭南地区的传统建筑虽然也受到中国传统建筑的限制,但影
响较小,所以说建筑非常具有当地特色,这对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发展提供了很
广阔的思路。
在1950年,具有岭南文化特色的建筑就已经在广东出现。
经过建
筑师们的不懈努力,这种岭南风格的建筑已经成为在中国建筑设计领域非常具有
影响力的一种风格。
这种建筑创作的风格一度在国内处于领先的地位。
而形成这
种岭南建筑风格的主导就是岭南文化。
3岭南建筑的特点与功能
岭南处在我国的南部地区,处于亚热带,包括广东、海南、闽南以及广西桂
林以东的大部分地区。
岭南的大部分区域都处在亚热带的沿海区域,夏季日照时
间长、空气潮湿、太阳辐射大,气候炎热,每年都会有台风、洪水等自然灾害发生。
由于这些气候原因,岭南建筑的内部地面比外部地面普遍要高,墙角大多使
用的是青砖或者是石块等具有防水功能的材料来建造的,这样可以防止洪水对墙
角的破坏。
房屋的布局也非常的密集,房屋的屋顶使用砖或者是其它的材料来进
行压紧加固,防止在台风来侵袭的时候,屋顶不会被掀翻,进而造成建筑物的损
坏以及人员的伤亡,对于有些富裕的家庭来说,建筑物会使用青砖来加厚墙体,
这样可以达到防风防水的效果。
岭南地区大多靠海,除了要预防台风洪水的侵袭
之外,在古时候还要提防海盗的侵犯,因此在建筑物具备遮风挡雨的同时还要有
抵抗外人的侵犯和防偷盗的功能。
比如说,广东省开平市的碉楼在防御功能方面
非常突出,这些建筑和其它建筑有相似之处,但独特的是建筑的结构设计处处体
现着防匪、防盗的特性。
据统计现存的开平碉楼共有1833座,每一座碉楼的风
格各不相同,但是有很多的共同点:墙体较厚、门窗窄小、楼体较高、铁门铁窗、材料坚固,在墙体的四周还设有枪眼,碉楼里面的人们可以通过枪眼对碉楼的四
周进行侦查,从而判断敌人是否已经退走。
古时候的碉楼里面通常都会配备枪械
以及铜钟等一些防卫与警示的装置,以便于在海盗侵犯的时候,可以迅速的召集
人手进行反击。
这种碉楼在广东的三水也有很多,虽各有特点,但都是为了保护
家园而建造的,由于社会的发展,人为的拆迁现象比较严重,现在只剩下寥寥无
几的几幢,其余的都荡然无存了。
岭南建筑是岭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和建筑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
的岭南风格,而且岭南建筑自始至终都和自然环境相融合。
岭南地区地理位置优越,毗邻港澳台,海上交通比较便利,进出口货物比较频繁,国际贸易往来比较
密切,从古代起,这个地区的经济就比较发达。
频繁的贸易往来也加快了东西方
文化的交流,这就为西方的建筑文化的引起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岭南地区的许
多城市比如广州、厦门等地就出现了东西方建筑文化相互融合后的建筑,比如“洋楼”“骑楼”。
这些楼就比如现在的沿街楼,楼上是居民,楼下是一些商店、饭店等
营业场所。
这些楼通常是两排面对,中间形成一条几百米甚至是上千米的商业长廊,给行人提供了一个舒适的购物环境,给百姓提供了一个优良的居住条件。
根
据大数据调查显示,在广州市区内这种骑楼街路总共有36条,总长度超过20千米,主要集中分在旧城区的10平方千米的范围之内。
骑楼建筑在一些商业街道比较集中,一般都是两层到四层的高度。
楼层底部
的前面是起支撑作用的骑楼柱廊,后面是一些店铺,从第二层往上都是住宅;临
街立面处理为西式造型或中西结合,称为”洋式店面”,骑楼建筑并肩联立而建,
形成连续的骑楼柱廊和沿街建筑立面,也就是骑楼街。
每栋骑楼是按照广州引进
骑楼的基本章法(柱距4m,进深4m,净高5.6m),由屋主自行设计建筑的,具有明显看到不同装饰风格。
长堤西濠口一带的骑楼气魄最大,近代的高层建筑,
如八、九层高的新亚酒店、南方大厦、爱群大厦等,都是广州市骑楼建筑中佼佼者。
广州市骑楼最大的特点就是将门廊扩大,然后彼此之间串通形成沿街的走廊,廊道的上空是骑楼,里面是一些店面橱窗,顾客可以沿着廊道自由地选购物品。
店铺的后面通常是一些工厂、仓库以及生活的用户,比如厕所等等。
这种建筑风
格可能也是受到了传统的“干栏式”建筑的影响。
商业建筑和住宅相结合,内外有别。
此外,这些骑楼的临街立面统一整齐又各有特点。
有的在正面墙上挑出拱形
雨篷,有的在楼顶有矗立的顶尖。
这些整齐而又独特的建筑给城市增添了一份别
有的情趣。
骑楼这种建筑模式从古代一直延伸到现代,已经经历了悠久的历史。
从之前
的城市普及到现在的乡镇,从之前的生活居住扩展到现在的工业生产,这种建筑
模式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我国一些现在的工业园区、
城镇以及新农村建设小区等都建成了类似的建筑。
这种建筑模式是东西方建筑文
化相融合,是城市建筑与乡村建筑相融合后的产物,是传统建筑文化的延伸也是
现代建筑文化代表,这种建筑模式在以后的建筑设计中必将会有更大的发展。
4结束语
岭南建筑文化是中国建筑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充分体现出了岭南地区
的地域特点以及岭南人民的民族情怀和人文景观,是岭南劳动人民勤劳与智慧的
结晶。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镇化加快,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岭南地区
的建筑风格必须要在传承传统建筑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外来优秀的建筑文化,“取其精华,融会贯通”,创造出更加美好的建筑,逐步的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邓其生.岭南古代建筑文化特色[J].建筑学报,1999,(12):16-18.
[2]何镜堂,当代岭南创作探索[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3,(7):65-69.
[3]夏昌世.莫伯治.漫谈岭南庭园[J].建筑学报,1963,(3):11~13.
[4]陆元鼎、魏彦钧.广东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5]胡波.岭南文化与孙中山[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
[6]梁耀明.浅析岭南建筑文化[J].广东建材,2010,(2):1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