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造人》教案-17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女娲造人》教案
关于《女娲造人》教案汇编8篇
《女娲造人》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女娲是怎样一步一步创造出人类的。

2.体会这个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

3.会认娲、藤2个字.掌握神通广大、生气蓬勃、灵机一动、莽莽榛榛、眉开眼笑、疲惫不堪等词语。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说说女娲是怎样一步一步创造人类的。

教学难点:
体会这个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

教学准备:
搜集女娲神话的故事。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交流。

同学们,从古到今对于人是从哪里来的这个话题,人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猜想着人类诞生。

关于人是从哪里来的。

你们知道有哪些说法吗?
(学生将自己的资料介绍给大家,如:伊甸园说、女娲造人说、海猿说、外星人说)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人类由来的经典神话故事《女娲造人》,看看我国远古时期的人们对人类诞生的看法。

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
3、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课文情况
1.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小黑板出示生字词,个别、集体指读。

2.这篇神话故事的主要内容。

(学生根据预习情况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主要内容)
三、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读课文。

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认识生字藤和娲,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并想一想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
【让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一定要给足时间,让学生边读边思考。


2.指名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课文较长,要多找几个学生来读,注意读后的评价与反馈,养成认真读书,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3.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注意引导学生抓住要点,语言简练、完整。

应多找几个学生来概括,最后教师总结。


四、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一)自学提示:
1.再读课文,想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

(天地无人黄泥捏人创造许多人分为男女,延续后代。

)
2.说说女娲是怎样一步一步创造出人类的。

【鼓励学生脱离书课文,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要求要生动详细。


3.你觉得女娲是个什么样的神?她有怎样的精神?
(工作勤奋、聪明、有智慧、考虑周全、具有人的情感、神通广大。

)
(二)体会神话想象的特点。

1.体会这个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想想古人为什么会这样去想象。

2.展开你想象的翅膀:假如你是远古时代和女娲一样的一位大神,你会出于什么原因去造人?你能拿出比女娲更神奇的造人方法吗?
五、交流感受,拓展阅读
1.学习了这篇神话故事后,你有什么感受?和同伴交流。

2.向同学介绍自己知道的或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女娲的其他故事。

六、总结课文
女娲是这个神话中最古老的始祖母神,她毕生做了两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一是造人,二是补天,为人类立了大功。

本文记述了女娲造人的全过程,表现了原始人类对人类起源的好奇和追索,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所做出的丰富想象,表达了作者对生命诞生的喜悦之情。

有了人类,大自然才有了生气,蓬勃起来;有了人类,女娲不再寂寞、孤独;有了人类,世间也就有了温馨,有了爱,更重要的是,有了创造..
七、布置作业
1.将文中的故事讲给你的父母或朋友听。

2.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以神话的形式来叙述女娲造人的原因、方法,并加进女娲的情感、人的喜悦。

这是作者的想象。

我们能不能以自己的想象来改编女娲造人的故事呢?可就造人的原因、方法、情感等某一个方面来改编。

3.让学生继续查找资料,探究人类到底是怎样诞生的。

《女娲造人》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快速阅读,了解主要情节,把握女娲这一形象及女娲的情感。

2、通过对《女娲造人》和《风俗通》中有关女娲造人内容的比较阅读,体验联想与想象的力量。

3、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熟读课文,复述女娲造人这一神话故事的主要情节。

2、与《风俗通》故事进行比较,找出作者做了联想和想象的内容。

教学难点:
体验联想与想象的力量。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默读法、提要法、比较阅读法等教学方法,同时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通过默读完成对课文的感知。

2、自主学习,借助工具书或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解决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和质疑问难,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3、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任务驱动学生自主学习,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交流氛围,引导鼓励学生积极交流,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导语:“人是从哪里来的呢?”这个问题引发了古今中外许多人的丰富想象,那么我国远古时期的人们对这个问题是如何解释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女娲造人》。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感知学习
1、请学生依据课文题目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1)女娲是谁?
(2)女娲为什么要造人?
(3)女娲是怎样造人的?
(4)女娲造人成功了吗?
(5)……
教师要求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用3分钟以内的时间快速默读课文并试着找出问题答案。

班级交流,明确答案:
(1)女娲是一个神通广大的神。

(2)女娲为了消解自己的孤独寂寞,使天地生气蓬勃起来就开始造人。

(3)她先是揉泥捏人,后来甩泥造人,最后是男女相配造人。

(4)人类世代繁衍,她造人成功了。

(5)……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学会从题目入手提出问题,以问题驱动学生理清文章思路。

2、请学生依据以上问题答案复述课文的故事情节。

设计意图:完成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任务。

(三)内容探究
教师出示《风俗通》中有关女娲造人故事的文字并提出思考问题:
1、对照《风俗通》中有关女娲造人故事的文字,看看课文主要增添了哪些内容,哪里最能体现作者的想象力?
2、作者又删减了哪些内容?作者做这样的增删有什么好处呢?
设计意图:与《风俗通》故事进行比较,找出作者做了联想和想象的内容,体验联想与想象的力量。

(四)人物分析
1、从文中找出描写女娲造人前后情感的文字,看看她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怎样的神?
2、文章结尾写到“人类就世世代代绵延下来,并且一天比一天加多了”,试想女娲看到这样的情形又会有怎样的心理变化呢?
设计意图:发现作者眼中的女娲的形象,把握女娲这一人物形象及女娲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五)拓展延伸
女娲造人的故事是汉民族先祖对人类起源的一种神奇想象。

人类童年时期,由于缺乏科学知识,对自然界许多现象也做过类似的想象,如《共工怒触不周山》中对江河东汇大海,日月星辰向西北汇集的解释;《夸父逐日》中对于桃林的神奇想象等。

1、教师出示补充材料:《共工怒触不周山》《夸父逐日》的原文和译文组织学生阅读。

2、组织学生从内容、创作手法等角度归纳总结我国古代神话的特点。

设计意图:帮助深入了解神话的特点。

小结:女娲造人,体现了人类最可贵的创造和探索精神,人类正是凭借这种精神从远古走到今天的,我们不能否认人类的未来也要考这种精神去书写。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种精神的源泉是什么吗?那就是――想象力。

让我们用想象力去创造属于我们的未来吧!
(六)布置作业
教师布置,围绕下列主题展开活动(根据小组喜好选择主题)。

1、“开在远古的绚丽之花”――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形象。

2、“最初的梦想”――从中国神话看古代人们最质朴的诉求。

3、“众神之家”――西方神系梳理。

4、“来自鸿蒙的‘男神们’”――中西方神话中男神形象比较。

设计意图:实现课内外迁移,扩大学生对神话的了解,加深学生对神话大胆而新奇的想象的魅力的体会,体现大语文教学观。

实现能力迁移和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

《女娲造人》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重点生字词。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女娲是怎样一步一步创造出人类的。

3.体会这个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

4.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内容,说说女娲是怎样一步一步创造人类的。

教学难点
体会女娲为人类所作的贡献,感受人的可爱与生动,给世界带来的精彩与生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质疑
1.导语:据说,普罗米修斯被称为“人类的大恩人”,除了因为他偷取火种,造福人类,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是人类的创造者。

而在我们中国的神活传说中,创造人类的天神则是女娲。

今夫,我们就来学习女娲造人的故事。

2.教师板书课题:女娲造人。

3.认识人物:学生根据课外阅读经历,谈谈对女娲的认识。

4.教师适当小结,引导对课题质疑:是的。

传说中,女娲是一位人首蛇身的女天神,她心地善良,而且神通广大,为人类做过许多好事,她被称为人类的始母,因为传说中,人类就是她一手创造的。

那么,看了“女娲造人”这个课题,你想了解些什么呢?
5.学生自由根据课题质疑,教师适当加以梳理、板书。

⑴女娲为什么要创造人类?
⑵女娲是怎样创造人类的?
6.教师小结导读:让我们带上问题去阅读,到故事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自学解疑,把握内容
1.教师出示自学提纲,引导独立阅读及合作交流。

⑴认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遇到生字新词,多读读认认,加以理解。

⑶思考刚才质疑的问题,小组交流,讨论解疑。

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2.学生认真自学,教师巡视,了解学情,并进行个别指导。

3.小组交流解疑。

4.自学反馈,全班互动。

⑴指名分段朗读课文,集体评议,纠错正音。

⑵提出文中不理解的字词,讨论交流,正确理解。

莽莽榛榛:草木丛生的`样子。

神通广大:形容本领高超,无所不能。

生气蓬勃:富有生命力和活力。

绵延不绝:延续不断,文中指世代相传。

疲倦不堪:形容非常疲乏。

不堪,表示程度极深。

⑶针对质疑,逐题解疑,感知故事内容。

①女娲为什么要创造人类?
(因为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人类,不够生气蓬勃。


a.盘古开辟了天地,但在这天地里只有他一个人孤独的生活,又在寂寞中死去。

没有了盘古的世界,是太寂寞了,天地间空空荡荡,连时间也仿佛静止了。

b.她不愿忍耐这寂寞,也不愿这美好的天地没有活泼的生灵。

②女娲是怎样创造出人类的?
a.她开始按照自己的模样来创造一批最早的人类。

她用水和泥,捏了一些同自己相仿的“泥娃娃”,将他们放到地上。

b.她日夜不停地捏呀捏,捏累了就索性用树枝蘸满泥巴在地上甩来甩去,泥巴点子落到地上,立刻变成了人,布满了东西南北。

c.女娲又把男人和女人相配,让他们繁衍子孙,人类就这样绵延下来。

⑷指名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天地开辟之后,有了日月星辰,有了山川草木、鸟兽虫鱼,单间没有人类,世界显得荒凉寂寞,于是出现了女娲。

女娲同样感到孤独寂寞,她用捏成了像自己一样的生物,这个生物一触地便活了起来,而且还能叫“妈妈”。

女娲非常欣喜,她把自己创造的这人个生物取名叫人。

接着又造出了许多这样的人,又想出办法把小人分成男女,让他们自己去繁衍后代,这样,人类就世世代代延续下来了。


三、畅谈感受,体会写法
1.集体交流阅读这篇课文的感受,引导品析文中重要细节。

⑴对女娲的认识――“神”性、“人”性
①女娲的“神”性(“神”的非凡能力和神奇方法)
a.一天变化七十次;
b.揉黄泥造人;
c.挥洒泥浆造人
②女娲的“人”性(“人”的心理、情感、活动)
a.寂寞孤独;
b .自豪欣慰;
c.忙碌疲倦
⑵对写法的体会――想象大胆奇特;刻画真实合理。

①全文充满了丰富的想象,这些想象以现实为基础,又充满了神奇色彩,表达了人们对人类起源的探究热情,以及对人――这一聪明美丽的生物的自我赞叹。

②文中通过对女娲心理、动作、神态等细节的细致刻画,表现了女娲的智慧与仁爱。

③生动有趣的情节、通俗自然的语言、神奇丰富的想象,使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引人入胜。

2.结合交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中相关段落或语句。

四、课堂小结
1.教师小结:女娲心怀仁爱,用自己的智慧与努力创造了人类,并使人类世代相传,绵延不绝。

有了人类这种聪明而美丽的生物,大地变得生气蓬勃起来。

神话传说中的女娲真是人类的好母亲啊!
2.学生介绍课前搜集或阅读的有关女娲的其他故事,进一步认识女娲,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激发学生参与课外阅读的兴趣。

如:女娲曾教给人们婚姻。

如:女娲为人类造了一种叫笙簧的乐器。

如:女娲冒险补天为人类消除灾难。

五、板书设计
六、作业设计
1.摘抄文中的四字词语,加以积累。

2.向家人讲述《女娲造人》的神话故事。

《女娲造人》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复述故事情节,理解本文联想与想像手法的运用,并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

2、感受文中所表现的喜悦之情。

3、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

【教学重点】
1、大胆而新奇的想像。

2、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课前准备】
学生:熟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

教师:投影仪。

【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文
在奇幻的神话世界里,有隔河相望的牛郎织女,有对月流珠的在岸鲛人……那么,人,是从哪里来的?对这个有趣的话题,今天我们再看看远古时代的人们是如何理解的。

复述故事情节,理解本文联想与想像手法的运用。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情节。

2、投影出示《风俗通》里的两则短文,然后让学生复述课文故事情节,其他学生边听边在课文中划出投影中的短文所没有的内容。

待复述完后,讨论整理归纳,看看课文中丰富了哪几个情节。

这个环节一要靠学生课前预习,熟悉课文内容。

二是锻炼学生上课专注地听别人说,学习筛选信息,并锻炼归纳、概括能力。

实施前要做好指导,学生讨论的结果可能不太理想,教师可提示补充。

如果复述的学生对课文情节有遗漏,也可提醒学生补充。

3、讨论:
⑴ 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是真的吗?你怎样理解这种写法?
⑵ 你也发挥自己的想像,对女娲造人的动机、经过做另一种推测,说给大家听听。

女娲造人的情节显然是想像的,要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讨论让学生明白,神话是在科学水平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时的人们无法对人的诞生做出科学的准确的解释。

但是,人类又想要探求自身起源,所以,只好借助于想像来解决这个
问题了,而这种大胆而奇特的想像恰恰就是神话故事中的亮点。

试想,没有了这种想像,还有神话故事的存在吗?这种想像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

今天的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但仍有广阔的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寻,去研究,所以,这种想像力、创造意识,都是我们今天仍迫切需要的。

而第2个讨论题,是让学生锻炼自己的想像力,合理即可。

可以先四人小组讨论,选出想像奇特、合理的在全班交流。

二、探究品味,感受课文中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1、讨论:说说你对女娲的认识。

2、跳读课文,划出文中表现对人类诞生的喜悦心情的句子,讨论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对女娲这个形象的认识,应该是这节课探究的一个要点。

讨论时要提醒学生紧扣课文语句分析认识。

教师最后明确:
女娲是本篇的核心人物,她是神通广大的“神”,但是她也有人的孤独感。

她走在莽莽榛榛的原野上,感到“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

她也有人的喜怒之情,她会笑,她会假装生气,她甚至会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就是她的这种创造力,世上诞生了人类。

她得到了做母亲的天伦之乐,她忙忙碌碌,像母亲一般勤劳智慧。

她哪里是神,她分明就是人,她有人的情感,人的心态,人的智慧,人的生活体验。

从她身上,我们看到神话的情节是想像的,但又是真实的,是合乎现实生活的情理的。

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充溢在整篇文章中,这也是本课体现合理丰富想像力的地方。

对课文中有关语句,教师可从两方面提示,一是女娲在造出人之后,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这生命是她一手创造出来的,她的笑,体现了人类创造成功的喜悦感。

二是这种喜悦感,还体现在人类自身对获得生命的欢呼,如人类落地后开口就喊“妈妈”;许多小人的欢呼跳跃等。

而学生对这种喜悦感的感受则可引导学生扣住“喜”来谈,如有了人类,大自然才有了生气,蓬勃起来;有了人类,女娲不再寂寞、孤独;有了人类,世间也就有了温馨,有了爱,更重要的是,有了创造……也可以从另外角度引导学生感受,如人类生命的可贵,人类生命与自然的关系,要珍爱生命等。

3、比较《女娲造人》与《伊甸园里》,拓展思维空间。

讨论:在我们中国,有女娲造人的美丽神话;在西方,也有上帝造人的宗教神话(教材综合性学习“追寻人类起源”中的参考资料:上帝造人的宗教神话《伊甸园里》)。

这两篇神话都是想像的,你更喜欢哪一篇?说说理由。

讨论这个问题,学生可以拓宽思维角度,从文章情节的想像、文章结构、语言、思想感情等诸方面去分析。

教师不要限制在只应该喜欢哪一篇上,但是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明白,世界各民族都有一些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古代神话、传说,表现远古时代人们对未知领域的探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等。

这都属于人类文化宝库的一部分,而我们往往也可以从阅读这类文章中得到新的感悟。

三、教师总结
女娲造人,体现了人类可贵的创造力与探求精神,也使我们感受到生而为人的自豪。

今天,我们面对的广大世界,依然有许多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求,去追索,去感受那种创造成功的喜悦。

四、布置作业
1、摘抄课文中优美的词语。

2、阅读综合性学习中,关于人类起源的资料。

《女娲造人》教案篇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神�的文学常识。

2.理解文中联想和想象的运用,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学习文章对原有故事的人性化演绎与扩充,培养改写神�故事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比较《风俗通》和本文中“女娲造人”的文字内容。

2.小组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3.通过阅读富有想象力的文字,激发学生的灵感,发挥想象力改写《女娲造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女娲伟大的母亲形象以及文中对于人类诞生所表现的喜悦之情。

2.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强烈欲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体会文中大胆而新奇的想象。

2.学习文章对原有故事的人性化演绎与扩充,培养改写神�故事的能力。

教学难点:
1.初步掌握阅读古书的科学态度和思考方法。

2.思考神�的现实意义并形成个性看法。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比较阅读法、读写结合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朗读时采用文图转化的方式,并在文图比较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2.独立思考并讨论探究,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进行思考,学会学习。

3.打破已有的文字窠臼,另辟蹊径,培养创新能力。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进行探究式学习,然后加以点拨与指导,激起学生探索未知领域的兴趣。

四、教学过程
(一)神�知识导入
1.出示图片,猜一猜故事的名字。

(盘古开天辟地、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女娲补天。


2.这些故事都是中国古代神�。

古人为什么要创作神�呢?
师:神�是远古先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

它并非是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以远古先民贫乏的生活为基础,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3.你还知道哪些神�?(引出女娲造人)
【设计意图】了解神�的定义和特点,增强对中国古代神�的认识,同时激发学生阅读学习神�的兴趣。

(二)感知学习
1.看动画和文字,听朗读。

2.快速阅读,思考相关问题:
(1)文章写了有关女娲造人的哪些内容?文章又是按照什么顺序叙述的?
(2)你认为动画中的女娲形象跟文中的女娲形象一致吗?你喜欢哪一个?请说说你的看法。

教师总结(1):女娲为什么造人,怎样造人,怎样造更多的人,怎样让人自己繁衍生息。

天地无人──黄泥捏人──创造许多人──分为男女,延续后代
引导学生(2):动画中的女娲年青有活力,富有创造力;文中的女娲吃苦耐劳有智慧,像慈爱的妈妈。

(答案不唯一)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以及女娲的形象。

(三)内容探究
1.女娲造人的故事在中国古代的《风俗通》中就已经出现。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

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b泥中,举以为人。

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凡庸者,引�K人也。

译文:民间传说,天地开辟之初,大地上并没有人类,是女娲抟捏黄土造了人。

她干得又忙又累,竭尽全力干还赶不上供应。

于是她就拿了绳子把它投入泥浆中,举起绳子一甩,泥浆洒落在地上,就变成了一个个人。

后人说,富贵的人是女娲亲手抟黄土造的,而贫贱平庸的人只是女娲用绳子沾泥浆,把泥浆洒落在地上变成的。

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

译文:女娲在神祠里祷告,祈求神任命她做女媒,于是女娲就安排男女婚配。

2.袁珂写的《女娲造人》比《风俗通》对女娲造人的描述丰富许多,作者补充了哪些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
课文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
(1)女娲为什么造人;
(2)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
(3)人造出来之后欢欣喜悦场面;
(4)女娲像人一样具有心理活动和喜怒哀乐等情绪……
3.你最喜欢作者补充的哪一部分?说说为什么。

举例:(1)女娲造出小人之后欢欣鼓舞的场面。

(2)对女娲的人性化描写。

学生圈点勾画细节描写,具体分析女娲形象。

【设计意图】比较阅读培养初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对喜欢内容加以评说,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塑造的女娲形象以及人类被造出来之后的欢乐喜悦之情。

(四)想象写作
1.神�是古人创造的。

本文的作者袁珂补充了女娲造人的原因和方法,并作了丰富精彩的描写,这都源于他的想象力。

同学们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改写《女娲造人》。

请同学们从以下两个角度任选其一,摆脱袁珂想象的情节,重新描述你想象中女娲造人的原因或方法:
(1)女娲为什么造人?
(2)女娲怎样造人?怎样造更多的人?
2.交流习作,互相点评。

【设计意图】从阅读体会到文段改写,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五)问题探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