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转移催化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转移催化合成 dl- 扁桃酸(Mendilic Acid)
一、目的要求:
1.了解相转移催化反应的原理,常用的相转移催化剂以及在药物合成中的应用。

2.掌握相转移二氯卡宾法制备dl-扁桃酸的操作。

二、实验原理、基础理论及技能
实验原理:
在药物合成中常遇到有水相和有机相参与的非均相反应,这些反应速度慢、收率低、条件苛刻,有些甚至不发生反应。

1965年,Markasza 首先发现鎓类化合物具有使水相中的反应物转入有机相中的性质,从而加快了反应速度,提高了收率,简化了操作,并使一些难以进行的反应顺利完成,从而开辟了相转移催化这一新的合成方法。

近十几年来,相转移催化在药物合成中的应用日趋广泛。

常用的相转移催化剂主要有两类:
(1)季盐类:常用的季铵盐、季磷盐等,其中以三乙基苄基氯化铵(TEBA),四丁基硫酸氢铵(TBAB)最常用。

在这些化合物中,烃基是油溶性基团,若烃基太小,则油溶性差,一般要求烃基的总量大于150g/mol。

(2)冠醚类:常用的有18-冠-6,二环己基18-冠-6,二苯基18-冠-6等。

冠醚具有和某些金属离子络合的性能而溶于有机相中,例如:18-冠-6与KCN溶液中的K+络合,而与络合离子形成离子对的CN-也随之进入有机相。

18-冠-6 二环己基18-冠-6
本实验采用相转移方法以发生二氯卡宾(:CCl2),即在50%NaOH水溶液中加入少量相转移催化剂,由氯仿制得。

这种反应过程属α-消除反应。

首先季铵盐在碱液中形成季铵碱而转入氯仿层,继而季铵碱夺去氯仿中的一个质子而形成离子对(R4N+.CCl3-),然后消除生成二氯卡宾。

二氯卡宾(:CCl2)是非常活泼的反应中间体,能与烯烃、胺类、羟基、羰基以及羧基衍生物反应,生成各类化合物。

如苯甲醛与二氯卡宾加成生成环氧中间体,再经重排,水解得到dl-扁桃酸。

水相:
有机相:
dl-扁桃酸
dl-扁桃酸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亦是合成血管扩张药环扁桃酸酯及滴眼药羟苄唑等的中间体。

以往多由苯甲醛与氰化钠加成得腈醇(扁桃腈)再水解制得。

该法路线长,操作不便,劳动保护要求高。

采用相转移二氯卡宾法一步反应即可制得,既避免使用剧毒的氰化物,又简化了操作,收率亦提高。

基础理论:
1.相转移催化
2.消旋体的拆分
实验技能:
1.相转移催化操作技术
2.分离萃取技术
3.外消旋体的拆分技术
4.旋光性物质的旋光度测定技术
三、所需原料试剂与仪器设备
实验试剂与仪器:
试剂:
名称规格名称规格名称规格
苯甲醛 C.P 三乙胺 C.P 氯苄 C.P
丙酮 C.P 1.2-二氯乙烷 C.P 氯仿 C.P
NaOH C.P 乙醚 C.P 硫酸 C.P
仪器:
标口玻璃仪器:回流冷凝管、滴液漏斗、四口瓶、250ml分液漏斗及其他普通玻璃仪器;
旋光测定仪、磁力搅拌器等
四、课时数
8课时
五、实验方法:
1.实验步骤:
在装有搅拌器、温度计、回流冷凝管及滴液漏斗的150ml四颈瓶中,
投入10.6g(0.1mol)苯甲醛,1.2g三乙基苄基氯化铵(TEBA)和16ml 氯仿。

开动搅拌器并缓慢加热,待温度升到56℃时,缓慢地滴入
50%NaOH溶液25ml,控制滴加速度,维持反应温度在56±2℃,约一小时滴完,滴毕,再在此温度下继续搅拌1小时。

反应混和物冷至室温后,停止搅拌,倒入30~40ml水中,用乙醚提取三次,每次20ml,水层用50%H2SO4酸化至PH2-3,再用乙醚提取三次,每次20ml,合并提取液,用无水硫酸钠干燥,蒸去乙醚,得粗品。

粗品再重结晶,1、2—二氯乙烷约4ml,m . p118-119℃。

(红外),测熔点。

3.附注:
(1)使用前需在氮气流下重新蒸馏
(2)三乙基苄基氯化铵(TEBA)的制备
方法一:将1mol三乙胺和1mol氯苄加入丙酮中,回流,即得TEBA沉淀,几乎定量收率。

方法二:将三乙胺25g和氯苄30g,二氯乙烷120g混合,回流2h,得TEBA52.6g。

(3)滴加50%NaOH溶液速度不宜过快,每分钟约4-5滴。

否则,苯甲醛在强碱条件下易发生歧化反应,使产品收率降低。

(4)用50%H2SO4酸化至溶液呈强酸性。

(5)乙醚是易燃低沸点溶剂,使用时务必注意周围应无火源。

(6)dl-扁桃酸的红外光谱图
4.思考题
(1)何谓相转移催化反应,常用的相转移催化剂有哪些?
(2)举例说明相转移反应在药物合成中的应用。

(3)50%NaOH溶液的滴加速度及反应温度对本实验的收率有何影响?(4)试述相转移二氯卡宾法制备dl-扁桃酸的反应过程。

(5)反应完毕后,二次用乙醚提取,酸化前、后各提取什么?
(6)指出dl-扁桃酸IR谱主要吸收带的归宿。

5.参考资料
(1)范如霜,徐传宁编译:有机合成中的相转移催化作用,上海科技出版社
(2)Merz A,Synthesis,1974,724
(3) Makosza M,Moden Synthetic Methods 1976,79
(4)Corson B.B.et al,Organic Syntheses call vol I 329
(5)有机合成(中译本)第一集,270页
外消旋体的拆分
一、目的要求:
1.学习外消旋体的拆分方法和旋光度的测定。

2.了解外消旋体拆分在药物合成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基础理论及技能
用合成方法制备具有光学活性有机化合物时,在一般条件(非手性条件)下得到的产物为外消旋体。

将外消旋体的两个对映体分离开来的过程称为外消旋体的拆分。

实验原理
1.诱导结晶法:
在外消旋体的饱和溶液中加入其中一对映体(左旋或右旋)的晶体,使该对映体成为过饱和,而先析出晶体,得到该对映体。

再往滤液中加入一定量的外消旋体,同样原理析出其对映体。

如此反复操作可交替得到纯的左旋体和右旋体。

此法已成功地用于氯霉素的中间体及dl-肾上腺素等的拆分。

优点:不需光学拆分剂,成本低,生产周期短,拆分收率高。

缺点:需纯的拆分剂。

2.形成非对映异构体法:
因对映异构体的物理性质一般相同,不能直接用一般的方法结晶、分馏、萃取等通常的物理方法给予分离;而非对映异构体的物理性质都
不同。

因而当要拆分某一外消旋体(dl-)时,可用一个旋光性物质(d’或l’)与其化合,生成非对映异构体,再利用它们的物理性质不同,用通常的物理方法分离开来,最后分别分解为左旋体和右旋体。

dAd’B dA +d’B
dl-A +d’B
lAd’B lA +d’B
该方法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方法,外消旋体的三种类型(外消旋混合物、外消旋化合物和外消旋固体溶液)均可采用。

用以拆分外消旋体的光学活性试剂称为拆分剂或解析剂。

一个好的拆分剂应具有下列条件:
(1)必须易和原料作用生成非对映异构体,同时又易被除去。

(2)所生成的非对映异构体应是很好的结晶,两者在一定溶剂中的溶解度有较大的不同;
(3)价廉易得或拆分后回收率高;
(4)具有较高的光学纯度。

由此可见,外消旋体拆分并非简单,关键要选择一个合适的拆分剂。

常用的拆分剂
(1)拆分外消旋碱常用旋光性酸作为拆分剂与之反应,得到两个非对映异构体盐的混合物,然后用分步结晶法将其分离,再分别分解成纯的旋光碱。

D碱d’酸
d碱 +d’酸
dl-碱 +d’酸
l碱d’酸
l碱 +d’酸
常用作拆分剂的旋光性酸有:酒石酸、樟脑-10-磺酸、2-苯羟乙酸、苹果酸、二苯甲酰酒石酸、N-(1-苯乙基)酞氨酸及N-(1-苯乙基)-琥珀酰氨酸等。

N-(1-苯乙基)酞氨酸 N-(1-苯乙基)-琥珀酰氨酸(2)拆分外消旋酸主要用旋光性碱作为拆分剂,常用的旋光性碱大多是天然存在的生物碱,如喹宁碱、番木鳖碱、马前子碱、麻黄碱等以及人工合成的如光学活性的2-苯基乙胺等。

(3)拆分外消旋醇一般先与二元酸酐如邻苯二甲酸酐,丁二酸酐等作用生成二元酸单酯,然后用旋光性碱拆分。

(4)拆分外消旋醛、酮常用旋光性酰肼、肼、氨基脲等。

拆分剂先与醛或酮作用,生成非对映体的腙,缩氧脲等。

拆分后在酸性溶液中水解,即得旋光性的醛或酮。

重要的拆分剂如薄荷肼(A)、盂基氮基脲(B)、酒石酰胺酰肼(C)等。

CONHNH2
HO
H
H
OH
CONH2
O=
NHCNHNH2
NHNH2
(A)(B)(C)
3、酶拆分法
酶拆分是利用酶对旋光异构体有选择性的酶解作用,使外消旋体中
的一个旋光异构体优先酶解,另一个难以酶解被保留,从而达到分离。

此法用于DL-氨基酸的拆分时才能有用。

此外,色谱、离子交换树脂拆分等方法亦用于外消旋体的拆分。

(±)-扁桃酸的拆分
反应过程:
基础理论:
1.消旋体的拆分
实验技能:
1.分离萃取技术
2.外消旋体的拆分技术
3.旋光性物质的旋光度测定技术
三、所需原料与试剂
实验试剂:
名称规格名称规格名称规格
NaOH C.P 乙醚 C.P 硫酸 C.P
95%乙醇 C.P 盐酸麻黄素 C.P 盐酸 C.P
苯 C.P 无水硫酸钠 C.P
四、课时数
12课时
五、操作步骤:
1.实验步骤:
称取盐酸麻黄碱4g,用水20ml溶解,溶液若混浊应过滤,加
1gNaOH使溶液程碱性,用乙醚提取三次,每次20ml,合并乙醚提取液,用无水硫酸钠干燥,蒸去乙醚得麻黄碱3.2g 。

麻黄碱用15ml 95%乙醇溶解后转入50ml圆底瓶中,加入(±)扁桃酸3g。

装上回流冷凝管,在70~75℃水浴上加热30min,趁热过滤,滤液慢慢冷却,析出(-)扁桃酸(-)麻黄碱结晶,抽滤,得白色结晶,母液保留。

晶体用16ml乙醇重结晶,干燥后测定熔点(文献值170,母液倒入回收瓶中)。

根据熔点确定晶体纯度后,称取1.5g晶体,加入水20ml,滴加浓盐酸约1ml,使固体溶解。

用乙醚提取三次,每次20ml。

和并醚液,用无水硫酸钠干燥,过滤后蒸去乙醚。

用苯重结晶,得纯的(-)扁桃酸结晶。

母液(含有(+)扁桃酸(-)麻黄碱)蒸去乙醇后加水20ml,滴入浓盐酸约1.5ml使溶液澄清。

用乙醚提取三次,每次20ml.。

乙醚提取液用无水NaSO4干燥,过滤,蒸出乙醚。

残留的黄色粘液放置后固化,苯重结晶,得(+)—扁桃酸。

分别测定(-)(+)扁桃酸的熔点,比旋度。

旋光度的测定
在10ml小烧杯中精确称取0.2g样品,用蒸馏水5ml溶解,倒入10ml容量瓶中,再用少量蒸馏水多次洗涤烧杯,每次洗涤液均倒入容量瓶,最后加水至刻度。

取1dm或2dm长的干净旋光管,细心旋紧细颈端,立于桌上。

用于净吸管从粗端注入溶剂至液面拱起,将玻璃盖板从管侧水平推进,注意
必须不留气泡以免观察时光界模糊,再旋紧螺帽,用擦镜纸擦干玻璃板上的液渍,把旋光管放入旋光仪中,测定零点。

倾出旋光管中溶剂,用少量待测溶液荡洗几次,最后将待测液装满旋光管,置于旋光仪中测定旋光度。

再按下式计算出比旋度。

a × 100
[a] = ——————
LC
[a] = 比旋度 a =测得的旋光度
t = 测定时温度 D =钠光谱的D线
C =溶液浓度(100ml溶液中含有溶质的g数)
L=旋光管长度(dm)
注:(1)待测溶液应不显浑浊或含有混悬的小颗粒。

如有上述情形,应予先虑过,并弃取初滤液。

(2)如果待测试样为液体,式中C为该液体的密度。

附注
(1)选用药用盐酸麻黄素即可。

(2)蒸馏后期用水泵减压蒸去残留的乙醚,但减压时间不宜过长。

(3)冷却速度宜缓慢,使析出的(-)扁桃酸(-)麻黄碱结晶较纯,过滤前在冰箱中放置过滤液,使结晶完全。

(4)溶液显酸性,此时若有油状粘稠物出现,可用滤纸滤掉。

(5)两个对映体的熔点和比旋度:
(-)扁桃酸:mp 132.8℃;[a] —154.5 o
D
20
(+)扁桃酸:mp 132.8℃;[a] —155.5 o
20
D
四、思考题
1、 举例解释DL,RS,dl,(±),Thero-erythro等立体化学术语。

2、 若要拆分(±)-2-苯乙胺,该用何种拆分剂?
3、诱导结晶法和其它拆分方法比较有何优缺点?
4、何谓比旋度?哪些化合物需要测比旋度?举例说明。

5、试用手册或文献数据计算拆分所得的(+)扁桃酸(-)扁桃
酸的光学纯度?
五、参考资料
1、E.L.Eliel,Stereochemistry of carbon Compounds.
2、Clark F,Most Jr,Experimental Organie Chenistry,44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