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把握,合理使用电教时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巧妙把握,合理使用电教时机摘要:在现代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多媒体技术也越来越广泛的运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为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创造了条件,注入了活力。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语文课程,所有的上课时间时候都需要我们使用多媒体技术。

我们要根据教学需要,注意把握时机,从讲究实效出发,适当、适时、适度的使用电教媒体,同时在使用过程中注意优化各种媒体的组合,做到使用电教媒体合理化。

关键词:语文;媒体;小学;合理;课堂
那么,小学语文课堂上如何把握电教媒体使用的最佳时机,以达到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手段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目的,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能素质呢?
我想结合语文课堂的教学实际从以下几个环节来具体的谈一谈。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的环节要使用。

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只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课堂的导入环节中,灵活运用多媒体的音像技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就能非常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激发求知欲望,使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如在教学《桂林山水》时,由于这篇课文是要学生们领略桂林山水的美,所以,我的设想要先让学生们领略直观的画面的美,然后再领略阅读后想象的美,一上课我就用电脑播放了一段桂林山水的视频,让学生们身临其境的去欣赏桂林的山水的美。

在领略了桂林山水的直观美之后,我会适时提问,同学们你们看到的是桂林山水美不美?但那只是你们眼中的美,今天,我们就一起跟随作者去欣赏一下作者眼中的桂林山水。

这样不仅自然而然的引入到了课程的学习当中,还激发学生们的兴趣,极大地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重点指导,深入细读的环节要使用。

在学习了课文之后,大部分学生已经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却无法领略到课文更深层的涵义。

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有效的使用多媒体了。

借助多媒体教学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象,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者重点内容,用多媒体展现出来,调动学生视觉功能,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官刺激,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学效率,激活学习的内因。

例如教学《搭石》一课时,要通过朗读来体会出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

情由心生,我们可以通过对多媒体的使用让学生们看一看作者家乡生活的美好情景,在心中有了美的享受,受到美的感染,这时候在恰当的配上一段深情的背景音乐,让学生们细细品读,那样的朗读让人听着是意犹未尽。

多媒体直观生动的画面、悠扬舒缓的音乐,能唤起学生们无穷的想象力,配乐朗读、配音等,都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体会到了课文更深层次的涵义。

充分利用多媒体直观、形象的特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巧设情境,让学生聆听声情并茂的朗读,观看栩栩如生的画面,欣赏品味形象化的词句,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从有限的画面想到无限的画外,感受画中的情,感受画外的音,产生激动人心的情境效果,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又如:学习《荷花》一文时,首先我让学生们观看一幅放大的荷花的图片出,启发学生想象:同学们,你们看到荷花后有什么感受?课文中的“我”看到如此美丽的一池荷花,又会产生怎样的感情?通过直观的图画,再运用启发性的导语和设问,把学生带到荷花池边,使学生仿佛进入一个无比美妙的境界。

三、深情朗读,感悟情感的环节要使用。

文学通过具体形象表现理性,音乐则通过模仿、象征和暗示来刺激感官,展示人们的内心世界。

由于音乐本身对语言的超越性,能为文学作品的一些抽象的、模糊的思想提供想象的空间、理解的契机。

因此,若能利用多媒体技术配以适当的音乐进行教学,用音乐这种复杂、丰富的语言或展示事件发展过程,或表现矛盾冲突,或抒发人物的内心感情,或渲染环境气氛,都能为学生把握课文内容提供有益的帮助。

音乐是进入审美殿堂的钥匙。

感情是进入审美殿堂的阶梯,人的感情是在浓郁的气氛中酝酿而成的。

在教学中应力求促使学生情感与认知活动结合,促成文学内涵与学生情感的融洽,以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如中国古典音乐适合诗词的情调,小夜曲切合抒情散文的氛围,它们或悠扬或激昂,或轻快或沉郁,看课文具体内容而定,力求做到“智、能、情、意”相统一,体现文章所表现的喜怒哀乐,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敲击出学生情感的火花。

画家作画,强调有诗意;诗人写诗,讲究有画意。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则道出了这二者的密切关系。

在教学中,如果能用多媒体切合课文的内容加以演示,往往会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借助多媒体图像直接展现课文所描绘的艺术画面比语言描绘更具体、更直接,更容易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更能真切地感知“景”、领略“情”,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四、立足表达,适度拓展要使用。

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正在面临改革,主题语文的学习就是要学生们更多的阅读,更好的提高学生们的语文素养,因此,在每学习了一课之后都适当的进行拓展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我们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我们的学生不可能每个人都能保证有一本或者多本的阅读刊物,因此,在这个环节之中,多媒体的使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它可以使每一个同学都能够看到我们要拓展的阅读,都可以在课堂当中通过阅读加深印象,进行拓展练习,获得审美情趣,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例如,在教学了《荷花》一课之后,学生们已经受到了美的感染,得到了美的享受,我利用多媒体趁热打铁,适度拓展《多美啊,野花》一文,学生们读起来朗朗上口,不需要任何的铺垫,学生的感情就从内心之中自然抒发,在这样特定的情境中,学生有了思维活动的依托,积极开动脑筋,展开想象的翅膀,思如潮涌,一种美的气氛瞬间就充满了整个课堂。

显而易见,多媒体的有效使用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但是我们不能抱着“不怕胡用,只怕不用”的思想进入我们的课堂,我们要学会有效的利用,避免几个误区。

一、为用而用。

有些老师认为,只要使用多媒体就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就可以做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其实不然,错误的使用恰恰会引起相反的作用,例如在教学《燕子专列》一课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些老师可能会使用《小燕子》这首耳熟能详的儿歌作为导入,而本课的重点是体会人们在救助燕子时的艰辛,表达的是人们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美好品质。

而《小燕子》这是一首欢
快的儿歌,用它来导入课堂就为本课奠定了一个欢快的基调,不利于学生们对本文的重点和难点的理解,容易误导学生。

二、盲目使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脑的普及,很多的课件都可以做到现手到“课”来。

平心而论,我并不否定在网络上下载课件是多么不能接受的事情,在多媒体辅助教学起步的初级阶段,能主动拿来,应该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一个成功课件是制作者在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分析学生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其教学理念、教学环节安排等诸多因素设计制作而成,它不可避免地凝聚着制作者的教学习惯、教学思想、教学风格,以及他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学习水平的认识等主观因素,就这个角度而言,课件是个别的、不可移植的。

教学中,对象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教师不同,课件的内容、流程也应不同。

借鉴他人作品应本着“以我为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原则,如果忽视了这一点,盲目引进的结果只能是造成机械、僵化、缺乏个性。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只要能适时、适当地运用好多媒体,通过其直观、生动、逼真的特点,激起学生的新鲜感,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唤起他们的共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利于学生轻松愉快地投入学习。

这样,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也就会自然得到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