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过无痕 润物无声——习作教学点滴体会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过无痕润物无声——习作教学点滴体会谈
————————————————————————————————作者:————————————————————————————————日期:
水过无痕润物无声——习作教学点滴体会谈-作文教学论
文
水过无痕润物无声——习作教学点滴体会谈
浙江林奕
【摘要】习作始终是学生的一大难题,习作教学也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关。
新版《语文课程标准》对习作部分的内容进行了新的修订,提出了新的指导,在此背景下笔者从六个方面反思我们的习作教学,提出习作应渗透在语文教学中。
关键词:兴趣生活激励模仿想象
佳作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阅卷老师,今次给何分?我欲抄抄背背,又恐英雄所见,我抄他也抄。
冥思加苦想,何日免我忧!习作,似乎成了学生的魔咒,也成了许多老师日常教学中难以迈过的一道坎。
虽然岁岁年年人不同,但年年岁岁花却总是那么的相似。
一届届的学生在习作上出现的状况总是惊人的相似:选材难逃送伞、让座、炒鸡蛋;开口长篇大论,下笔“一字千金”;开头精彩纷呈,过程寥寥数笔……凡此种种,难以一一列举。
几十年前自己还是学生时,老师们就曾痛心疾首批判过的“假、大、空”,到今天依然在我们的学生身上上演。
是什么原因造就了这样的局面?
长久以来,我们在习作教学上总是孜孜不倦地致力于教授给学生这样那样的方法和技巧,这样那样的模式和套路。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写作是复杂的精神生产,写作的过程就是创造的过程。
是啊,创造的过程又岂能按部就班,照本宣科?
那么,是不是习作就是写到哪里算哪里,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当然不是,窃
以为虽然文无定法,写文章却有法可依。
“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最后达到语文素养提升,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为之奋斗的目标!
一、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顺应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点毋庸置疑。
在作文教学方面颇有建树的江苏省特级教师管建刚老师这样说:“写作这事儿,只要你想写了,只要你有着强烈的写的冲动,不断地写啊写,改啊改,不一定能成为天才的作家,却一定能成为一个不错的写手。
”学生一开始就对习作没兴趣么?我想不是的。
你看,班里那个正在眉飞色舞地向同学们描述他昨天观看的那部精彩影片的男孩子是谁?那不正是昨天还在被批作文乏味的某某么?没收上来的这本图文并茂的自创连环画真的出自于她之手么?要知道,她的作文向来很难说上两三句通顺的话……所以,我们首要思考的并不是如何培养学生写的兴趣,而应该反思我们是如何扼杀了他们写的热情的。
是啊,从什么时候起,学生不喜欢写了呢?想写的,不是心里想说的;要说的不是自己习惯说的方式,所以到最后,只能编造,揣测老师喜欢看的,老师认同的,慢慢地,习作等同于编谎话,谁编得真,编得像,分就高。
兴趣就这样慢慢消磨殆尽。
所以,不必刻意去培养什么,而是需要静静地等待,安然地接受学生的本真,从中发现什么才是学生真正想写的,真正愿意写的,真正擅长写的。
正如新“课标”所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解放学生的心灵,让他们放开手脚,表达真情实感。
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
要爱护童心、童趣、童真,不要总是用各种框框去束缚他们,用成人的眼光去挑剔他们。
二、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呵护想象这是一个耳熟能详的传
说:有人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分别去问幼儿园、小学、中学和大学生,请他们说说看到了什么,结果越到高年级想象力越匮乏,举这样的例子并非想自不量力得出:教育的缺失导致学生想象力匮乏的结论。
只是想说,想象力不在培养,而在呵护。
记得教授一年级的《春雨的色彩》时,在学生基本能朗读出课文后,我请他们闭上眼睛,听着老师的描述想象着蒲公英在天空中、在草地上、在山间……飞翔的情景,然后再让他们说说他们看到了什么,结果学生把这种现在在他们生活中再不常见的植物——蒲公英比喻得惟妙惟肖:有的说它像一把把小伞;有的说它像是躲藏在树丛间的蜘蛛;有的说它像轻轻柔柔的羽毛……
那天,我新烫了个头,两周岁的儿子对此是这样评价的:“妈妈像棵花树。
”下雨天,雨滴被风吹着从车窗上划过,儿子说:“妈妈,像一群蝌蚪游过。
”所以,你看,想象力封存在每个孩子的心中,那是一种本能,我们要做的就是想方设法尽可能久的保有它,这一点对低段的语文教学尤为重要。
三、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模仿起步
模仿并不是生搬硬套,模仿也并不是抄袭。
只要运用得当,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是学过《冬阳·童年·骆驼队》后其中一个学生的《乡下·童年·小黄牛》中的部分语句:
“快乐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当我成为一位小学生时,还念念不忘与乡下那头活泼淘气的小黄牛一起度过的时光,而童年却一去不返了。
”
“到了那片绿油油的草地上,小黄牛低头咀嚼着那柔软的青草,看着它的样子:那样可爱的脸,那样短小的牙,那样长的尾巴甩来甩去。
看上去像个天真烂漫的小孩,我看呆了。
”
“我笑了,它也笑了,村里升起了缕缕如雾的炊烟,小牛把我驮在背上缓缓地行走,方块秧田像棋盘格子,绿绒绒的秧苗织成了一幅幅地毯,无边无际,丛丛绿树掩映着青砖红瓦的房屋,绘出了一幅浓郁的油画。
”古人云:“先规矩而后巧。
”学习文章并将文章中的优点加以运用,才能有自己的“巧思”、“巧作”,所谓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抓住生活
学生写作经常因为缺乏素材而皱眉,我要求班里的学生每人都准备一个片段仿写本,课文仿写、生活琐事、课外素材、好词摘录都在这个本子上。
翻看他们的本子,五花八门,内容丰富。
我经常会给他们出一些命题片段,写写路上遇见的一个陌生人,写写与同学的一场闹剧,写写……那次,我请他们用“说”的不同形式写一段话,一个学生记录她与同学吵架的情形:
“你为什么当我出丑时还要雪上加霜!”她推了推我。
我说:“我又不知道那是你的作文!”“我的作文难道你听不出来吗?”她一拍桌子,又说:“你分明就是想让我出丑!你这个笑面虎!”我听了,气愤地说:“你说我是笑面虎?好!我就是笑面虎,世界上只有你最好,最棒,其余的人,全是傻瓜、笨蛋!”她听出了我的讽刺,着急地从椅子上站起来,说:“不,除你之外,所有人都是好人!”我被激怒了,不甘示弱地从椅子上跳起来,用河东狮吼震泰山的音量对她喊:“是,我最不好!以后你别来找我这个坏人玩!不就是看了你的作文吗?我又没读出来,发什么火呀!”说完,我怒气冲冲地走了。
学生吵架,稀松平常,不去留心也就一闪而过了,但稍加记录却也趣味盎然,下次写到此类习作的时候,翻看起来,灵感如泉而涌。
五、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发表激励
能给学生搭建一个发表自己作品的平台,激励他们在习作上极大的热情,这是学生乐于习作的原动力。
在报纸杂志上经常性地发表习作显然不太现实,我们可以在班级中以固定周期的形式来开辟一个独特的园地——学生作品集,以这样的形式广泛地发表学生的习作。
六年级综合性园地学习之后,我们班就专门出了一期诗词作品集。
学生热情高涨,短短几天优秀的古体诗、现代诗层出不穷,作品集中共收录了40多首各类诗词,现摘录两篇:
梅影
刘琪
寒风招展百花凋,傲骨挺立独鲜娴。
胭脂洗出秋阶影,夜雨还添泪一痕。
珍重芳姿皆掩门,高清不入时人眼。
倩影残存万古魂,千古韵味品到今。
如果
叶云龙张煊
如果你是肥沃的土壤,/我就是一根无名的小草,/摇来摇去,/永远陪伴着你。
/如果你是一棵大树,/我就是一只歌唱的小鸟,/晴也唱,雨也唱,/永远的为你歌唱。
/如果你是蓝天,/我就是一条洁白的云,/飘来飘去,/却总飘不出你的心灵的广场。
/妈妈/那就是你和我啊!/聚也微笑,/离也微笑。
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换个角度
《灰姑娘》这个童话故事耳熟能详,那么你是否想过从这样的一个故事中我们能得出多少个人生启示呢?美国优秀教师爱利普·杰克逊给我们作了很好的范例:“你喜欢故事里的哪个人?不喜欢哪个人?”这是在引导学生分辨真假、善恶、美丑;“如果你是辛德瑞拉的后妈,会不会阻止辛德瑞拉去参加王子的舞会?”这是在让学生换位思考,学会从别人的立场思考问题;“如果在午夜12
点的时候,辛德瑞拉没有来得及跳上她的南瓜马车,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这个问题让学生展开想象,同时提醒学生要守时,注重礼仪;如果……还有一系列的如果,这些如果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其实也在告诉他们: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习作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为什么总是有老师抱怨:不指导,学生的习作不知所谓,一指导,学生的作品千篇一律,关键在于学生缺乏自我思考的空间和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
六年级单元习作《鲁滨孙漂流记》读后感,在孩子们自由习作的基础上,我让孩子们总结自己习作的思路。
反馈的信息基本上比较集中:先介绍本书大概,再谈谈体会,最后联系生活发发号召。
这时,我再引导学生思考,一部作品能赏析的只有这样一个角度么?经过讨论,又理出了如下几个角度:可以从人物分析入手;可以从故事精彩情节入手;还可以从本书的独特语言入手。
学生们恍然大悟,写出来的读后感自然也就百家争鸣,各具特色了。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归根究底,习作并非无本之木,它是阅读、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一系列学习活动有机结合,相互促进之后的综合体现,更是学生语文素养的载体。
正因如此,习作教学应在我们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渗透进行,应是水过无痕,润物无声,更应是处处无作文,处处是习作。
何须把酒问青天,揣测今夕是何夕,不如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
(作者单位: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人民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