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木瓜蛋白酶和α-淀粉酶澄清红茶茶汤的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利用木瓜蛋白酶和α-淀粉酶澄清红茶茶汤的研究
钟艳梅;曾宪录;郑清梅;何曼怡
【摘要】为得到优质红茶饮料,利用外源木瓜蛋白酶和α-淀粉酶对红茶茶汤进行沉淀澄清研究.结果表明:两种酶均能显著提高茶汤透光率,起到澄清作用,且效果相当.木瓜蛋白酶最佳反应条件为酶添加量0.3 U/mL、作用温度50℃、作用时间45 min、pH6;α-淀粉酶最佳反应条件为酶添加量30 U/mL、作用温度45℃、作用时间15 min、pH5,但在各自最佳条件下两种酶未表现出协同作用.%The clarification effect of exogenous papain andα-amylase on black tea soup were investigated. Re-sults indicated that both two enzymes were able to significantly increase the transmittance rate, and the two en-zymes demonstrat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for clarification of tea. The optimal reaction conditions for papain were:addition amount of enzyme to be 0.3 U/mL, treatment temperature to be at 50℃, treatment time 45 min at pH 6;and the optimal conditions forα-amylase were:enzyme amount to be 30 U/mL, treatment temperat ure to be at 45℃, treatment time to be 15 min at pH 5.
【期刊名称】《食品研究与开发》
【年(卷),期】2017(038)012
【总页数】5页(P83-87)
【关键词】木瓜蛋白酶;α-淀粉酶;红茶;澄清
【作者】钟艳梅;曾宪录;郑清梅;何曼怡
【作者单位】嘉应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广东梅州514015;嘉应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广
东梅州514015;嘉应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广东梅州514015;嘉应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广东梅州514015
【正文语种】中文
在我国茶饮料生产中,茶汤沉淀问题成为制约其市场迅速发展的主要因素[1]。


代茶学研究理论认为,茶饮料沉淀形成主要是蛋白质、茶多酚、咖啡碱等分子间氢键与疏水作用,茶汤温度较高时,这些物质各自呈游离状态存在,但当温度降低,茶黄素、茶红素及其没食子酸酯等多酚类物质的酚羟基,可分别与蛋白质的肽键、咖啡碱以氢键结合形成络合物,从而产生茶汤沉淀即“冷后浑”现象[2]。

沉淀形成不仅会影响茶饮料的风味和外观品质,也会导致大量有效成分损失。

酶法转溶茶汤沉淀是近几年来茶饮料加工技术的研究热点之一[3-6],目前应用较多的
酶有单宁酶(Tannase)、果胶酶(Pectase)、木瓜蛋白酶(Papain)等,宁井铭[7]的研究结果表明,单宁酶、果胶酶、木瓜蛋白酶对绿茶茶汤抗沉淀影响达极
显著性水平,经木瓜蛋白酶处理的茶汤蛋白质含量减少,氨基酸含量有一定的增加;黄彤[8]也证实了上述3种酶能减少绿茶茶汤沉淀产生,此外还发现单宁酶和葡萄
糖氧化酶具有复合作用,不仅能有效延缓绿茶茶汤贮存过程色度升高,还能显著减少茶汤沉淀产生;Coopper[9]的研究也表明,经木瓜蛋白酶处理的茶汤在0℃~2℃下过滤后,即使加入柠檬酸等物质,在低温下长时间储存也不会产生沉淀。

另外,α-淀粉酶(α-Amylase)能够分解茶汤中的淀粉物质,提高茶汤的澄清度[10]。

综合目前国内外液态茶饮料酶澄清技术来看,主要以单宁酶为主,但利用木瓜蛋白酶和α-淀粉酶来澄清红茶茶汤的研究目前还鲜见报道,本研究可为红茶饮料加工
提供技术上的支持。

1.1 材料与仪器
原料:梅州清凉山红茶加工过程中的茶叶碎(含部分茶梗)。

T6可见分光光度计:上海沪粤明科学仪器有限公司;FB224电子分析天平:上海舜宇恒平科学仪器有限公司;HH.SY11-N14数显恒温水浴锅:常州华冠仪器厂;L420台式低速离心机:济南博华仪器设备有限公司;木瓜蛋白酶(Papain,100 000 U/g):南宁庞博生物工程有限公司;α-淀粉酶(α-Amylase,20 000
U/g):江苏锐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2 红茶茶汤制备
将红茶粉碎过40目筛,茶水比1∶20(g/mL),超声波辅助浸提20 min~30 min,浸提温度60℃,冷却后以3 500 r/min离心15 min得到红茶茶汤。

1.3 单酶源澄清红茶茶汤的研究
1.3.1 单因素试验
1.3.1.1 酶不同添加量
分别取100 mL红茶茶汤,调节pH值为6.0,木瓜蛋白酶分别按0.1、0.2、0.3、0.4、0.5、0.6 U/mL的量添加,60℃水浴30 min;α-淀粉酶则分别按10、20、30、40、50、60 U/mL的量添加,60℃水浴10 min,以透光率为指标分别筛选最佳酶添加量。

1.3.1.2 酶不同反应温度
木瓜蛋白酶添加量为0.2 U/mL,设置不同水浴温度分别为45、50、55、60、65、70℃;α-淀粉酶添加量为20 U/mL,设置不同温度为35、40、45、50、55、60℃,其它条件和处理同1.3.1.1,以透光率分别筛选最佳反应温度。

1.3.1.3 酶不同反应时间
木瓜蛋白酶添加量0.2 U/mL,水浴温度60℃,设置不同反应时间分别为15、30、45、60、75、90 min;α-淀粉酶添加量20 U/mL,水浴温度60℃,分别反应5、10、15、20、25、30 min,其它条件和处理同1.3.1.2,以透光率分别筛选最佳
酶反应时间。

1.3.1.4 不同反应pH值
木瓜蛋白酶添加量0.2 U/mL,设置不同反应pH分别为3、4、5、6、7、8,60℃水浴30 min;α-淀粉酶添加量20 U/mL,pH设置与木瓜蛋白酶同,60℃水浴
10 min,以透光率分别筛选最佳酶反应pH值。

1.3.2 正交优化试验
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分别对两种酶的添加量、水浴温度、反应时间、pH值主要影响因子进行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正交因素水平设计如表1。

1.4 木瓜蛋白酶与α-淀粉酶协同作用澄清红茶茶汤的研究
先木瓜蛋白酶后α-淀粉酶(处理1)、先α-淀粉酶后木瓜蛋白酶(处理2):两
种酶澄清红茶茶汤时均采用正交优化后的最佳试验条件,以无加酶和只加木瓜蛋白酶或α-淀粉酶作对照。

1.5 透光率测定
将酶澄清处理后的红茶汤沸水浴30 s终止反应,以3 500 r/min转速离心15
min后用锡箔纸密封,置于4℃下冷藏过夜,次日取出,待样品恢复室温后,以蒸馏水为参比,在660 nm波长下测其透光率。

T=10-A(式中:T为透光率;A为
吸光度)。

1.6 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Excel 2003和Originpro 8.5软件进行分析,采用Duncan法
(P<0.05)进行多重比较。

2.1 单酶源澄清红茶茶汤结果
2.1.1 酶不同添加量对茶汤透光率的影响
酶不同添加量对茶汤透光率的影响结果如图1、图2所示。

由图1、图2可知,两种酶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茶汤透光率
随着酶添加量增加而升高,说明两种酶对红茶茶汤均有澄清作用,但浓度再增加时透光率变化趋势平缓甚至略有下降,原因可能是酶固体制剂过多添加,导致酶残留在茶汤中所致。

由图可知,木瓜蛋白酶最适添加量为0.4 U/mL,α-淀粉酶最适添加量为40 U/mL。

2.1.2 酶不同反应温度对茶汤透光率的影响
酶不同反应温度对茶汤透光率的影响如图3、图4所示。

由图3、图4可知,木瓜蛋白酶澄清茶汤时,在45℃~55℃范围内,随着温度升
高茶汤透光率迅速升高,在55℃时最高,但高于55℃时,透光率下降;而α-淀
粉酶澄清茶汤时也有类似情况出现,在35℃~50℃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茶汤透光率升高,在50℃时最高,但温度进一步升高时,透光率迅速下降。

原因可能是
升温加快酶失活的效应占主导地位,特别是α-淀粉酶对温度尤其敏感。

因此,木
瓜蛋白酶的最适温度选择55℃,α-淀粉酶最适温度选择50℃。

2.1.3 酶不同反应时间对茶汤透光率的影响
酶不同反应时间对茶汤透光率的影响如图5、图6所示。

由图5、图6可知,木瓜蛋白酶作用时间在15 min~60 min范围内,茶汤透光率随时间延长而增加,当反应时间增加到75 min时,茶汤透光率有所下降,再延长到90 min时又升高,可能是时间长产生静置沉淀作用,故选取60 min为木瓜蛋白酶最适反应时间。

α-淀粉酶也出现类似现象,故选取20 min为其最适反应时间。

2.1.4 不同反应pH值对茶汤透光率的影响
pH值不但会影响酶的反应速度,还对茶汤透光率有影响,酶不同反应pH值对茶汤透光率的影响如图7、图8所示。

由图7、图8可知两种酶共同特点为:反应pH值在3~5范围内,茶汤透光率随pH值升高而显著增加,pH值为5时,两者透光率达到最大值;以后随着pH值
增加,茶汤的透光率急剧下降。

故两种酶澄清茶汤的最适pH值均选择5。

2.1.5 单酶澄清茶汤沉淀工艺条件的正交优化
木瓜蛋白酶与α-淀粉酶正交试验结果及方差分析见表2和表3。

木瓜蛋白酶澄清茶汤时,据表2极差分析结果,各因素对茶汤透光率影响的大小顺序为D>B>A>C,即pH值影响最大,温度次之,酶添加量和反应时间对试验结果影响最小。

优组合为A1B1C3D3,但据表3方差分析结果可知D因素(pH 值)对茶汤透光率影响显著,其它因素则不显著。

从节约时间和能源角度出发,工艺条件经正交优化后,以A1B1C1D3组合为优,即酶添加量0.3 U/mL,反应温度50℃,反应时间45 min,pH 6。

α-淀粉酶澄清茶汤时,从表2可知各因素对茶汤透光率影响的大小顺序为D>A>B>C,说明pH值是影响茶汤透光率的主要因素。

优组合为A3B3C3D2,从表3方差分析结果可知D因素(pH值)对茶汤透光率影响显著,其它因素也不显著。

从节约能源和时间角度出发,优化后的最佳工艺条件组合为A1B1C1D2,即酶添加量30 U/mL,反应温度45℃,反应时间15 min,pH 5。

对两种酶的最佳反应条件进行了验证试验,结果表明:木瓜蛋白酶澄清茶汤的透光率达到63.3%,而α-淀粉酶的也达到62.0%,具有良好的澄清效果。

2.2 木瓜蛋白酶与α-淀粉酶协同作用澄清茶汤结果
木瓜蛋白酶与α-淀粉酶协同澄清茶汤结果见表4。

两种酶的最佳反应温度、时间、pH值不一样,故不能同时添加,只能先后添加,否则会影响酶制剂的作用效果。

由表4可知,在各自最优条件下,与无加酶组对比,单独添加时,无论是木瓜蛋白酶还是α-淀粉酶,都能显著提高茶汤透光率,起到澄清作用,且两种酶效果相当。

但两种酶协同作用时,对茶汤的澄清效果并不明显,反而比各自单独添加时的透光率要降低,这一现象说明:红茶茶汤中沉淀物质的量是一定的,过多添加外源酶对沉淀物的去除未必有益,反而因酶残留造成澄清度下降。

本研究以红茶加工中产生的碎茶为原料,对其茶汤通过添加外源木瓜蛋白酶和α-
淀粉酶进行澄清处理,结果表明添加这两种酶制剂均能提高茶汤透光率,起到澄清茶汤作用,得到木瓜蛋白酶最佳添加量为0.3 U/mL、反应温度50℃,反应时间
45 min,pH 6;α-淀粉酶最佳添加量为30 U/mL,反应温度45℃,反应时间15 min,pH 5,为红茶废物利用和茶饮料加工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依据。

木瓜蛋白酶可促进茶汤蛋白质分解,减少蛋白质-茶多酚复合物形成[4],故在红茶饮料加工中可使茶汤澄清。

α-淀粉酶能将茶汤中淀粉物质切断成长短不一的短链
糊精和少量的低分子糖类,从而使淀粉糊的黏度迅速下降,起到降低稠度和“液化”的作用,从而提高茶汤澄清度。

将这两种酶应用于红茶茶汤澄清,不会把有益成分去除,只是转变了物质的存在形式而已,故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和发展前景。

木瓜蛋白酶和α-淀粉酶的协同作用没有出现预期效果,可能因添加的酶量过多,
影响了茶汤透光率,可通过调整两者的添加量及比例,探讨协同效应,从而使研究结果更有参考价值。

此外还应通过感官评价两种酶的添加导致蛋白质和淀粉的减少,是否会影响茶汤的色泽、口感等。

单宁酶是目前用于茶汤澄清的主要酶制剂,但价格高、成本大,木瓜蛋白酶和α-
淀粉酶的价格相对较低,而且具有酶活高、热稳定性好、天然卫生安全等特点,因此不失为茶饮料加工中澄清剂的一种好选择。

此外我们还可以研究这3种酶的共
同作用,制作高效且性能稳定的复合酶制剂。

【相关文献】
[1]尹军峰.茶饮料提取技术及其主要影响因素[J].中国茶叶,2006 (1):9-10
[2]曾海宾,朱俊.茶饮料沉淀机理及解决途径的探讨[J].福建轻纺, 2003,10(11):48-50
[3]许勇泉,胡雄飞,陈建新.基于单宁酶处理的绿茶茶汤沉淀复溶与回收利用研究[J].茶叶科
学,2015,35(6):589-596
[4]赵文净,刘祖锋.木瓜蛋白酶对白茶浸提液中茶多酚含量的影响[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5,36(21):
60-62
[5]胡雄飞.绿茶浓缩汁沉淀调控技术研究[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 2015
[6]龚玉雷.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复合体系在茶叶提取加工中的应用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13
[7]宁井铭,方世辉,夏涛,等.酶澄清绿茶饮料研究[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5,31(9):122-124
[8]黄彤.外源酶对茶汤贮存过程中品质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 2012,51(15):3300-3303
[9]Cooper H S.Tea product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US310 8877[P].1963-10-29
[10]胡国华.食品添加剂在饮料及发酵食品中的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2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