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性新闻策划的十字架模式样本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事件性新闻策划十字架模式
□童铘(《参照消息》总编)事件性新闻策划向来有5W和1H典型模式, 即“何时when, 何地where, 何人who, 何事what, 何故why, 如何how”。

但网络时代以来, 单纯事实性传播(即何时何地何人做了何事), 已经不能满足普通读者需求。

讲述一件不太高兴事情。

新华社副社长周树春早就提出: 新闻有“What”和“So what”两个层面。

网络时代咱们面临, 正是事实性传播“What”之后怎么办问题, 也就是常说如何寻找新闻“第二落点”。

沿着“What”和“So what”两条主线, 来看网络时代新闻意旨, 其实核心在于“记录”和“解读”两个层面。

而“记录”和“解读”, 恰恰也源自事实、价值二分法思维方式: 事实性传播(What)层面, 不但仅局限于事件自身, 而是“全景记录”和“精细记录”, 也就是分别把事实从广度和深度扩展开去;价值性传播(So what)层面, 讲究学科工具性解读, 而解读重点又在“何故”和“如何”上。

驻足网络时代回看“5W+1H”模式, 遗憾尽出: 5W和1H这六种元素, 依然以一种线性思维存在, 单个元素细化局限性, 以“事件”为中心, 但彼此间关系也模糊不清;而“十字架”模式正是但愿突破新闻策划线性思维, 在细化、深化“5W+1H”基本上, 以“人物”为中心, 打造网络时代立体新闻策划构造。

事件性新闻策划十字架左端是时间“When”, 右端是地点
“Where”, 上端是如何“How”, 下端是因素“Why”, 中心则是人物“Who”。

但是, 在新闻策划详细实践中, 以上五个元素都在不断深化, 并被赋予新意义, 如时间成了历史, 地点成了环境, 人物成了利益方等等。

而就事件性新闻策划模型选用过程中, 笔者尽管选用是西方文化中棱角分明十字架, 但其内涵要义在于以“人物(who)”为中心, 分别从横向和纵向“毕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且元素间互相影响。

十字架横向按照“时—空—人”事实性传播框架, 由中心“人物(who)”衍生出“历史(when)”和“环境(where)”两个二级途径, 其中“历史(when)”又可衍生出“类比”和“延续”两个三级途径, 而“环境(where)”则衍生出“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三个三级途径。

十字架纵向按照价值性传播框架分别向广度和深度拓展, 由中心“人物(who)”衍生出“如何(how)”和“因素(why)”两个二级途径, 其中“如何(how)”又可衍生出“如何发生”“影响如何”“如何发展”三个三级途径, 而“因素(why)”更是可以按学科工具衍生出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等各种三级途径。

而在详细新闻策划中, 咱们往往采用“单篇文章强化单个元素”方式。

无论沿着那条途径走下去, 都可以单独成文。

如下就每个元素、途径做简要阐明:
1.时间When
时间, 是一切事件势能。

老式事实性传播中, “When”这个元素, 仅仅代表着事件发生时间, 往往以“某年某月某日”形式存在。

如今价值性传播新闻策划, 规定咱们把“when”这个元素, 赋予其“历史”意义, 即常说新闻要有历史厚度, 要有大时代格局。

透过历史看新闻, 往往又有类比和延续两种维度。

横向类比维度上, 历史犹如一种圆圈, 首尾相连。

咱们经常发现, 历史在做简朴重复, 而一种个人物身上, 也隐显昔日英雄影子。

咱们需要做, 往往在于比较如今新闻事件与过去有何相似或者差别之处, 历史上哪些真实有趣细节, 可供咱们使用。

纵向延续维度上, 全在历史发展中因果二字。

如今新闻, 往往规定咱们全景式地记录“事件究竟是如何发生”。

报章上某某事件“始末”、“全程”、“追踪”等字眼背后, 是追溯事件源头、顺着“量变”水流直下, 以求查实前因后果(关联度)记者。

她们做法, 正是“延续”;而因果之中, 是“when”赋予“why”时代局限, 赋予“who”性格、思想观念, 赋予“how”偶尔与必然、量变与质变。

2.地点Where
地点, 是文明天然分野。

老式事实性传播中, “Where”这个元素, 仅仅代表着事件发生地点, 往往以“在某地”形式存在。

如今价值性传播新闻策划, 规定咱们把“where”这个元素, 进一步发掘其蕴含“环境”意义, 即把新闻置入不同环境、文明发展阶
段中去看。

新闻事件所处环境, 普通分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等各种层面。

这些环境将为新闻事件发生酝酿着必要条件, 即媒体常说新闻背景。

例如: 政治法律环境层面, 诸多时候政府作为规则制定方, 直接影响着新闻事件中各个利益有关方选取;经济环境层面, 新闻事件中是不是有金钱因素存在, 金钱作用从哪里开始, 到哪里结束;社会文化环境层面, 那些文化、习俗、道德或者家庭生活变化, 与否影响了新闻事件发生等等。

而通过内外不同环境对比、类比, 来对新闻做全方位解读, 是媒体在新闻策划中惯用手法。

如重庆出租车罢运后, 咱们会去看看为什么太原出租车非但不罢运, 甚至成为样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生毒奶粉事件, 咱们会去看看国外与否也发生过类似事件, 她们又是怎么应对。

如果说十字架左端“when”元素深化, 是对新闻事件在历史维度上全景式解读;那么十字架右端“where”深化, 则是对新闻事件在社会环境甚至文明发展维度上全景式解读。

3.人物Who
人物, 是利益博弈核心。

老式事实性传播中, “Who”这个元素, 仅仅是事件发生施者或者受者, 往往以“某某做了某事”形式存在。

如今价值性传播新闻策划, 规定咱们把“who”这个元素, 赋予其“利益有关方”标签, 即须看到每个新闻事件背后, 其实是各个利
益有关方(人物)之间博弈。

她们博弈, 又可以详细分为态度和行为两个层面去观测。

态度层面咱们记录下是各个利益有关方(人物)语言、心理、情感, 行为层面则是她们详细动作、行动。

若要再进一步一步, 则是要发掘超越人物自身利益之上“思想”力量。

与此同步, 价值性传播新闻策划不同于事实性传播一点, 在于“Who”这个元素取代“what”, 成为整个新闻记录和解读框架核心, 事件因人而起, 而不是人由于事件而存在。

新闻策划十字架中, “who”居中, “when”和“where”分居两侧。

由于凡是人物, 无不受到其所处时空影响。

大历史、时代背景(when)及周边环境(where)通过对人物性格、理念塑造, 直接影响这个人物做出选取, 甚至命运。

而就居中“who”而言, 又有大小之分。

整个人类历史, 虽说已经从神时代、英雄时代到如今普通人时代, 但历史自身依然有大人物和小人物。

大人物引领潮流, 小人物只能随波逐流。

在每个转折点上, 大人物做出选取, 往往能变化历史发展轨迹;而小人物所做选取, 却是社会演进最细腻印证。

新闻所记录和解读, 无非是在时代和环境影响下, 人物自身性格、思想观念形成;以及她们基于自己所处利益方立场, 去判断情势, 进而作出态度和行为层面反映和选取。

利益分明, 条缕清晰, 是新闻策划一开始就需要。

4.如何How
如何(How), 是对新闻事件继十字架横轴上“时—空—人”框架分析后, 在事实层面所做广度上拓展。

位于十字架上端它, 可细化为“三个如何”:
第一, 记录事件“如何发生”。

即事件中各利益有关方博弈全过程。

既然有博弈, 就有正反双方矛盾冲突;戏剧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矛盾冲突又如何愈演愈烈?
第二, 分析事件“影响如何”。

即事件影响范畴有多大;事件究竟意味着什么;事件对各利益有关方有何利害刺激, 她们在态度和行为上分别做何反映。

物理学有“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新闻策划中同样要关注这一点。

范畴有多大, 是对新闻事件影响定量, 其衡量原则往往是时间长短, 环境大小, 人物利益得失、思想观念冲击轻重。

如毒奶粉事件影响是从河北三鹿一家公司, 逐渐扩展到全国涉及上游奶农、下游奶企整个奶制品行业, 进而到整个国家公信层面。

意味着什么, 事实上是在事件影响基本上, 通过评论或点评, 给新闻事件定性。

至于各利益有关方利害刺激上, 咱们需要关注正反双方通过其态度和行为上“反作用力”, 是在加强还是削弱事件影响, 增进还是阻挠事件发展。

第三, 预测事件下一步“如何发展”。

固然, 从理性、建设性层面, 尚有一种“怎么办”问题。

5.因素Why
最后要谈是新闻解读最核心之处“why”。

位于十字架下端“why”元素, 是继对新闻事件“时—空—人”框架分析后, 在价值层面所做深度上拓展, 亦即历史学家黄仁宇所说“注重事实何以如是展开”。

策划会上, 咱们经常发愁于寻找一种报道角度, 在渴望灵感浮现过程中痛苦不堪。

其实寻找独家新闻报道角度, 并不能被动诉诸于随机灵感, 而恰恰在于对新闻盲点洞悉(上文对“How”元素细化), 以及学科分析工具运用(对“why”元素深化)。

“单是命意, 就因读者眼光而有种种: 经学家看见《易》, 道学家看见淫, 才子看见缠绵, 革命家看见排满, 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鲁迅这句说《红楼梦》话, 恰恰阐明不同窗科、不同专业背景, 看待事件角度截然不同。

那么找角度时, 反推之, 为什么不试试运用行业、学科分析工具呢?
深化“why”, 规定咱们在新闻策划中积极、故意识地引入尽量多学科分析工具, 对新闻事件进行全方位解读, 而非随意找几种万金油式专家, 在文尾做总结式点评。

而综合运用多学科分析工具, 自身也是新闻策划从线状思维到网状思维变化。

笔者查询了1993年7月1日实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分类与代码国标》。

共设五大门类、58个一级学科、573个二级学科、近6000个三级学科, 其中新闻策划有关学科工具运用, 重要集中在五大门类中人文与社会科学。

人文社会科学有19个一级学科, 其中最经常运用分析工具, 集中在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历史学、军事学等等。

学科分析工具详细运用上, 除了对学科专业名词借势、套用外, 更重要是用学科中规律、模式来观测和解读新闻事件。

如咱们经惯用到社会学中阶层分析, 政治学中势力均衡。

虽然是博弈二字, 也源自数学。

固然, 心理学诸多时候也可以作为观测新闻人物一种工具。

例如当事人自我意识、复仇意识或者愿望满足, 与否推动了整个新闻事件发展。

寻常不妨多读读《社会学家茶座》《历史学家茶座》《经济学家茶座》之类小书, 可以用来训练自己学科工具分析能力。

何时When, 何地Where, 何人Who, 何事What, 何故Why, 如何How ——“5W和1H”新闻策划模式, 已经因其线性思维无法满足网络时代新闻策划需求。

笔者在上篇《事件性新闻策划十字架模式》(载于本刊第7期)中, 在细化、深化“5W+1H”基本上, 提出了以“人物”为中心事件性新闻策划十字架模型。

在本文中, 笔者重要谈谈十字架模型在新闻策划中实战办法。

笔者看来, 新闻策划思考脉络如下:“读者需求—新闻题材—报道办法—文章体裁—传播介质”。

其中新闻题材解决是“报道什么”问题, 讲“好故事”;报道办法解决是“怎么报道”问题, “讲好”故事;文章体裁则是解决“用哪种新闻体现文体”问题。

事件性新闻策划十字架横轴上“时—空—人”框架, 相应展开是新闻策划
办法;十字架纵轴上“How”和“Why”两个元素, 相应展开则是新闻体裁。

When时间—历史
透过历史看新闻, 有类比和延续两种维度, 相应着若干新闻策划实用办法。

1.延续
按事件在时间轴上由近及远, 分为“持续跟踪式”、“周年龄念式”、“社会变迁式”三种新闻策划办法。

(1)持续跟踪式
持续跟踪式新闻策划, 针对是还在不断发展中新闻事件。

a.对事件最新进展进行持续跟踪报道, 可视事件影响大小, 并结合自身媒体特色与资源, 拟定几种分主题持续跟踪报道, 而不是东打一枪西打一枪。

例如《5·12地震重建报道》分“灾民安顿”、“灾区重建”、“心理救援”、“疫情控制”等分主题持续跟踪。

b.在整数日、整数月或者自然年即将结束时, 对新闻事件进展做阶段式总结、梳理与展望(注意事件发展中有关特性提炼与梳理)。

例如《震后百日看汶川》、《陈水扁狱中三月》等。

c.事件基本告一段落时, 作全景式记录, 回溯事件“始末”、“全程”。

注意记录整起事件中核心时刻、核心人物起到作用, 并呈现事件中偶尔性与必然性因素。

例如《大陆保钓人士登岛始末》等。

(2)周年龄念式
周年龄念式新闻策划, 针对是某个标志性、影响深远事件。

该事
件往往是历史核心节点, 如伟人生死、组织盛衰、制度存废、国家兴亡等。

a.小论述: 环绕事件自身展开
通过回访, 呈现事件发生以来有关人与事今昔对比;或者呈现亲历者或者后人对事件看法、真相(历史真相往往通过时间冲刷才干浮现)。

例如《中美“乒乓外交”球员今何在》等。

b.大论述: 重在事件之后延展
呈现事件发生迄今, 对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领域(特别是人物、社会心理、思想文化方面)所产生影响, 或者迄今变化。

详细操作过程中, 往往把历史延续分为若干阶段, 并呈现每个阶段中若干核心节点、人物、语录或标志性事件。

例如《邓小平去世10周年》、《小岗村30年》等。

(3)社会变迁式
社会变迁式新闻策划, 针对是社会发展转型过程中某个领域、主题。

该策划办法秉持是长线观测思维, 力图通过对一段时期内社会发展中某个领域、主题扫描和脉诊, 来呈现社会变迁, 揭示演变规则。

详细操作过程中, 同样是抓住“整数年”, 并把历史延续分为若干阶段, 进而呈现每个阶段中若干核心节点、人物、语录、主题、核心词或标志性事件。

例如: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腐》、《两岸开放交流》、《京剧百年》等。

固然,也可以针对某个领域、主题,进行盘点式、核心词式、排行榜式聚合与梳理。

2.类比——以史为鉴,凸显异同新闻
事件发生后,咱们往往会去寻找从前与否发生过类似事情,并沿着十字架五元素延展类比。

(1)When:类似事件发生, 在时间上与否存在一定规律与规则?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官场腐败“59岁现象”等;
(2)Where: 事件发生环境与否类似?例如国共第三次合伙与国共前两次合伙对比等;
(3)Who: 与否也有同样类型人物浮现?例如达赖喇嘛与热比娅等;
(4)How: 有关人物与否采用了同样做法?例如美军伊拉克战争中与否效仿德军“闪电战”等;
(5)Why:事件发生因素与否雷同?有哪些必要条件满足后, 事件就会发生?亦可通过不同领域主题对比, 来记录社会变化。

例如:SOHO小报主题反差式“新闻比一比”, 选用不同年代媒体对同一种话题截然不同观点表达。

笔者推荐《爱因斯坦梦》一书, 这对时空把握, 对论述构造思路拓宽有很大启示。

Where地点—环境
透过环境看新闻, 分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三个层面, 又详细相应着两种新闻策划实用办法——动态环境策划与静态环境策划。

1.动态环境策划
针对新闻事件, “Where”往往是新闻事件发生地。

(1)How: 通过探访新闻事件现场特别是对细节观测, 以及现场
亲历、知情人士讲述, 重现新闻事件发生、发展全过程, 以及那些不为大众所知另一面。

操作过程中往往以“第一现场”、“多方连线”样式包装。

例如: 两岸海协会与海基会在台北会谈时, 本地场合对联精心安排。

(2)Why:发掘地点背后环境特性, 探讨、追查新闻事件深层诱因。

特别注意揭示不同环境、层面运营规则, 如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等各种层面, 分别为新闻事件发生酝酿了哪些必要条件?
例如:
a.交通事故—多发路段—工程贪腐;
b.《美国政治中犹太基因》,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周刊《广西现象》。

2.静态环境策划
针对新闻话题, “Where”往往是热门话题、焦点人物有关地。

静态环境策划文章, 普通会用“第一人称导览”手法。

就是说作者在文章中以一种导游身份浮现, 逐渐走近、描述地理风貌, 然后通过点出地理上特别之处——特别是地理与主题故事、人物结合点, 进而呈现地理背后故事。

(1)通过实地探访, 发掘热门话题有关地背后主题故事, 如政治地理、军事地理、历史地理、经济商业地理、人文地理、虚拟地理等。

政治地理重在讲述地理背后政治故事。

例如《走进靖国神社》、
《圆山饭店见证两岸动荡史》等。

军事地理重在揭开军事要塞神秘面纱。

例如《登上美军“华盛顿号”航母》等。

历史地理重在追溯地理背后历史因由。

例如《赤壁地理》、《带一本书去巴黎》等。

经济商业地理重在寻觅地理背后商业逻辑, 特别可用于对都市转型、公司运营报道。

例如《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型之痛》、《晋商兴衰》等。

人文地理重在呈现地理背后不同文化观念、潮流。

例如《达芬奇密码之旅》等。

虚拟地理则是互联网时代最新报道题材, 重在记录那个虚拟社会里运营规则以及它与现实社会交叉往复。

例如《网络政治》、南方周末《系统》等。

(2)通过实地探访, 发掘地点背后人物传奇。

例如《在福建探访陈水扁老家》、《在上海寻找张爱玲》等。

无论是针对新闻事件动态环境策划, 还是针对新闻话题静态环境策划, 都要注意引入内外不同环境类比, 进而在社会环境甚至文明发展维度上进行全景式观测与解读。

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人全球安全调查》等。

Who 人物—利益有关方
无人不新闻。

任何新闻策划第一步, 都是回到人物层面去思考。

透过人物看新闻,看到是利益有关方(人物)之间博弈。

新闻策
划沿着“博弈”和“人物”两个维度展开,通过与新闻当事人/利益有关方对话实现.
1.博弈
新闻记录和解读无非是在时代和环境影响下, 人物自身性格、思想观念形成, 以及她们基于自己所处利益方立场, 去判断情势, 进而作出态度和行为层面反映和选取。

环绕着上面这句话, 新闻策划沿着“博弈”维度展开, 分出三条思考脉络:
(1)态度与行为
态度层面咱们记录下是各个利益有关方(人物)语言、心理、情感;行为层面则是她们详细动作、行动。

知行如何最后合一, 则是新闻全程。

(2)状态与情势
新闻策划时, 可针对利益有关方所面临顺境或困境, 展开SWOT 描述——阐述分析核心人物面临“威胁&机会(威逼利诱, 是每个利益有关方时刻面对)”, 以及人物自身“优势&劣势”。

成事者, 囊括天时地利人和, 偶尔与必然间自成新闻故事。

固然, 相较于大团圆成功结局, 读者更喜欢过程中百转千回, 中意“困境”、“逆境”甚于“顺境”。

对此, 在新闻策划时需特别关注:导致核心人物如今状态或者情势社会制度性因素、利益构造。

例如:《海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形象面临三重困境》等。

(3)性格、思想观念与心理历程
新闻策划可从核心人物所处时代解构, 从人物成长社会环境—
—家庭、教诲、工作、社交圈子、个人喜好展开, 去分析她性格、思想观念形成, 以及心理历程。

例如:
a.透视陈水扁童年, 挖掘贪腐心理诱因;
b.南方周末《还原马加爵》等。

2.人物
新闻策划十字架模式核心点, 在于“Who”这个元素取代“What”, 成为整个新闻记录和解读框架核心。

事件因人而起, 而不是人由于事件而存在。

由此, 沿着“人物”维度展开新闻策划, 同样分出三条思考脉络:
(1)个体与群体(个人、家庭、组织、国家)
孤单是一种人狂欢, 狂欢是一群人孤单。

个体与群体, 永远在新闻策划天平左右两端。

向左走, 是个人看法、行为;向右走, 则是民意、群体行为、社会现象(如“群体性事件为什么层出不穷”);
向左走, 是个人利益驱动、得失衡量;向右走, 则是利益链调查、诱发制度性因素与利益构造揭示、格局是如何构成(如《官员公费出国利益链调查》);
向左走, 是个人性格、理念与心理历程;向右走, 则是城头上变幻各种思想、主义、社会思潮, 以及墙根下恒久不变社会心理。

如《网络游戏“系统”滋生暴力因子》等。

(2)大人物与小人物
新闻故事中人物, 同样也分主角、配角和跑龙套。

(3)正方与反方
好坏、善恶、是非、得失、正反, 无论新闻故事还是新闻话题, 都需要这样矛盾冲突。

而权贵与贫贱等不同社会阶层碰撞, 更是新闻策划永远火花。

How—三个如何事件性新闻报道体裁, 教科书上包罗万象, 不同体裁也有不同表达范本。

但笔者看来, 无外乎五种体裁: 消息、新闻综述、新闻特写、调查性报道、解释性报道。

“How”是对新闻事件在事实层面所作广度上拓展, 其细化出“三个如何”, 可分别用不同新闻体裁呈现:
1.如何发生
针对突发、重大事件, 读者总是渴望理解全过程。

相应新闻体裁有:
(1)全景式新闻综述: 历史学家视角, 准时间顺序作整体性讲述, 重在条理清晰、管窥全貌。

其间需要把新闻事件置入一种大时空背景下观测, 准时间轴延展则是大时代叙事、大历史式新闻综述, 按空间轴延展则是环球调查、借鉴对比类新闻综述。

(2)个案式新闻特写: 个人化视角, 重在不同观测角度细节呈现。

其间按人称不同, 又可分为第三人称式亲历记、第一人称式口述实录、第二人称式对话体。

(3)疑问式调查性报道:侦探视角, 替读者质疑新闻事件若干核
心点并解答, 重在呈现逻辑和论证过程, 多问几种为什么。

调查性报道唯一目就是通过挖掘、求证、追问, 把事件真相暴露在阳光下。

带有颠覆性真相最佳,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人误读世界》等。

2.影响如何
(1)影响范畴多大、意味着什么, 是对新闻事件影响作定量和定性分析。

与之相应新闻体裁是解释性报道, 但需要注意基于不同利益和价值立场不同判断, 不盲从于专家。

(2)利益有关方“刺激-反映”模式, 相应新闻体裁是民意、民调等“定量”消息, 以及呈现不同观点新闻评论(特别是交锋式)、记者手记。

3.如何发展
解释性报道, 重在不同限定条件下预测。

Why—因素
“Why”是对新闻事件在价值层面所做深度上拓展, “注重事实何以如是展开”。

与之相应是解释性报道, 重在通过学科工具发掘新闻事件特性、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