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它们吸水吗优秀教案3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它们吸水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我们周围的材料第4课《它们吸水吗》
【教材分析】
本课共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谁更容易吸水。

这一部分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在四种不同的材料上滴一滴水,从侧面观察它们的吸水现象,分别用合适的方法描述水滴的变化和材料的细微变化,并以此判断四种材料吸水能力的强弱。

第二部分:纸的观察。

教科书用四幅图片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观察一张白纸。

第三部分:造一张纸。

这部分教科书是通过图片的方式介绍古代造纸的过程的。

第四部分:我们来造一张纸。

这部分的主要活动有两个:1、经历用废报纸造一张纸的过程:废纸浸泡——找浆——抄纸——压平晒干。

了解纸的构成方式:用纸纤维叠加而成;2、比较自己造的纸和平时所用的纸的区别,如厚薄不同、疏密程度不同。

纤维长短不同(光滑程度不同)等。

【学情分析】
学生是在研究了生命世界(植物、动物)内容的基础上,初次接触本单元的内容——物质世界,并以生活中最为常见的物质——纸作为研究物质世界的切入点。

关于各种材料的吸水能力,三年级学生已有丰富的感性认识:纸和衣服很容易吸水,木头也能吸水、塑料和金属却不太能吸水。

学生们也已经知道不同材料的吸水能力是不同的。

但在语言表达上还存在着表达不准的现象,让学生意识到材料的特性是与它们构造相关联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吸水性是指材料对水的渗透能力,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

过程与方法:
1、用观察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材料循环使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用观察的方法比较材料的吸水性。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发现吸水性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

【设计理念】
纸是最常见的重要物质,但对于学生来说,纸虽然在生活中最为常见,同时也最容易被忽略,因此纸的研究主题能够引起学生对物质世界的关注。

教学中,将引导学生继续运用自己的感官和借助一些实验器材进行观察,通过比较、估测、讨论、合作、实验等方式,多角度、多纬度地来认识纸的基本性质,也为后面的教学内容“材料在水中的沉浮”作好铺垫。

【教学资源或材料】
多媒体电脑、电脑动画课件、配套实验用具。

【教法】电教多媒体法、讨论法、比较法、引导探究法相结合。

【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
学生(每小组):
1.大小、厚度尽量相同的纸片(铅画纸)、塑料膜、铁片、木片(纹理较疏松的)各一片;稀释的红墨水、滴管。

2.放大镜、餐巾纸、铅画纸。

3.浸泡好的废报纸、筷子、棉布、透明杯子、水。

老师
1、古代造纸的录像,现代造纸的工艺录像制作好教学课件。

2、电熨斗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小魔术:水到哪里去了?
教师出示两个杯子,在两个杯子里分别放入毛巾和塑料,然后在倒入同样多的水,分别从两个杯子里取出毛巾和塑料,引导学生观察:你看到什么现象了?水跑到哪里去了呢?
师:你能解释这种现象吗?
生:……
师:我们认为,不同材料遇到水的反应是不一样的,我们把材料
对水的渗透能力叫做材料的吸水性。

这节课,让我们来研究材料的吸水性吧。

(师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高昂的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利用小魔术导入新课,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燃求知欲望的火花,从而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为主动探究新知聚集动力。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一)谁更容易吸水
1、出示大小、厚度尽量相同的纸片、塑料片、铁片、木片(纹理较疏松的)各一片,猜一猜,谁更容易吸水,为什么这样想?
2、怎么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呢?出示稀释的红墨水、滴管,我们请这两位朋友来帮忙,你们打算怎么做?(学生小组讨论设计实验)
3、教师补充观察、实验要点:
①实验的公平性:材料的大小厚薄、水滴的大小位置等要尽量保持相同。

②从侧面观察水滴的变化,既要观察水滴的变化,也要关注材料遇水部分的变化。

③注意记录,可以用图画和语言相结合,来描述观察到的观察。

④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把四种材料按吸水性从强到弱排序。

快的小组思考:材料的吸水性可能跟什么有关?
4、学生分组实验后汇报。

可预期的发现:
①纸的吸水能力最强、木头次之、塑料和铁最弱。

②纸和木头都能把水吸到内部,它们的表面比较粗糙,可能中间有空隙。

(二)纸的观察
1、提供放大镜、餐巾纸、铅画纸。

导语:纸的吸水性最强,有些同学猜想纸的中间可能有空隙,是不是这样呢?让我们更仔细地来观察两种纸吧。

2、我们可能用什么方法进行更深入的观察呢?指名汇报所选择的方法。

3、小组观察后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会说出许多纸的特点,均应给予肯定,要注意将学生的关注点引向纸的纤维和结构上去。

4、我们在铅画纸和餐巾纸里都发现了纤维,纸的纤维是怎么样的呢?我们可以把纸放入水中,轻轻搅拌一下,进行观察。

(学生观察悬浮在水中的纸纤维)
(三)介绍造纸术
导语: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纸是由许多纤维组成的。

但不知道同学们了解过没有,世界上第一张纸正是由我们中国人造出来的呢!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我们来看一看古人是怎样造纸的,想想跟我们今天的研究有哪些相关的地方。

播放古代造纸的录像。

(四)我们来造一张纸
1、有没有兴趣用短纤维来造一张纸呢?出示造纸方法。

2、出示浸泡好的废报纸。

学生动手造一张纸.
3、观察:我们造的纸是怎么样的?与我们使用的纸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都由纤维组成,里面都有空隙。

不同:厚薄、疏密、纸纤维叠加的方式等。

4、我们能造一张厚薄均匀一些的纸吗?纸也有不同的种类,它们的用途也各不相同。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小组交流来设计实验,互相借鉴,共同分享,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

不拘泥于教材中的实验,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只是一个参与者,指导者,激励者。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喜欢探究的情感和态度。

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严谨的态度和敢于尝试,大胆探索的精神】
三、深化理解内化新知
1、通过对纸的研究,我们明白了材料的吸水性与什么有关了吗?
2、比一比,在一分钟之内哪个小组说出各种纸的名字多。

3、你所知道的纸都有哪些用途?
4、师准备一些不同的纸展示给学生,感受纸的多样性,全班交流纸的用途。

5、用过的纸还能再利用吗?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用过的纸?
四、归纳总结促进建构
谈谈这节课的收获,最满意的地方是什么?
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进行质疑。

【设计意图:质疑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机会,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手段。

让学生多方面进行评价,帮助学生拥有信心,这样既注重了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又渗透了实践第一的原则。


五、布置作业
1、继续搜集不同的材料,看看它们的吸水能力有什么不同,课后同学们在一起交流交流。

2、充分发挥你的聪明才智,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制造出一张精美的纸书签送给你的好朋友。

板书设计:
4它们吸水吗
纸最强纤维结构
木头强
塑料弱
铁弱
它们吸水吗
学情分析
学生是在研究了生命世界(植物、动物)内容的基础上,初次接触本单元的内容——物质世界,并以生活中最为常见的物质——纸作为研究物质世界的切入点。

关于各种材料的吸水能力,三年级学生已有丰富的感性认识:纸和衣服很容
易吸水,木头也能吸水,塑料和金属却不太能吸水。

学生们也已经知道不同材料的吸水能力是不同的。

但在语言表达上还存在着表达不准的现象,让学生意识到材料的特性是与它们构造相关联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吸水性是指材料对水的渗透能力,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

过程与方法:
1.用观察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材料循环使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用观察的方法比较材料的吸水性。

教学难点
通过比较发现吸水性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

教学准备
纸片、塑料片、铁片、木片各一片,稀释的红墨水、滴管,放大镜、餐巾纸、打印纸,纸巾、水、杯子、筷子、干毛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平时如果我们不小心把水泼到了桌子上,请问,你将选择用哪种材料来擦干它?为什么?
2.进一步追问:那其他材料就不吸水了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些材料的吸水性。

(板书课题:它们吸水吗)
二、谁更容易吸水
1.材料对水的渗透能力叫做材料的吸水性。

今天我们把四种材料请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出示纸片、塑料片、铁片、木片各一片),你们觉得在这些材料中,谁吸水能力最强呢?
小组同学讨论,进行猜测。

2.怎么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呢?出示红墨水、滴管,我们请这两位朋友来帮忙,你们打算怎么做?
学生交流自己的实验方法:在材料上滴水,看它们的吸水能力强弱。

3.要让它们进行吸水能力的比赛,实验的时候怎么做到公平呢?
出示:(1)水要滴得一样多,都滴一滴。

(2)要在相同的高度,同时滴。

(3)做实验过程中还要把实验的现象记录下来。

(4)小组思考:材料的吸水性可能跟什么有关?
4.通过实验现象,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会汇报:①不同的材料吸水性不一样。

②纸的吸水能力最强、木头次之、塑料和金属最弱。

(板书)
③纸和木头都能把水吸到内部,它们的表面比较粗糙,可能中间有空隙。

三、纸的观察
1.为什么纸的吸水能力强?
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更深入的观察呢?
学生预期使用的方法:看、摸等。

2.教师提示观察方法:我们可以用眼睛看,把它折一折,或把它们揉一揉,也可以把它们撕开来观察,看看你们能不能发现纸吸水的秘密。

3.教师讲解:纸是由纤维组成的,纤维之间有一定的空隙,因此具有吸水性,另外纸比较轻,表面比较光滑,易烂……
四、介绍造纸术
1.纸能吸水是因为它富含纤维,那么它的纤维又从哪里来呢?(出示图片:100%原木浆。

)这说明纸的原材料是植物,原来纸的纤维是来源于植物。

2.我国古人就是利用植物的纤维造出了世界上的第一张纸,造纸术也成为了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我们来看一看古人是怎样造纸的,想想他们造纸跟我们今天的研究有哪些相关的地方。

3.播放古代造纸的图片。

(古代造纸术:早在1800多年前,造纸术的发明家蔡伦即使用树皮、麻头、破布、破鱼网等为原料制成“蔡侯纸”,受到人民群众的高度赞扬。

造纸术的发明对中国和世界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出示古代造纸的步骤。

五、我们来造一张纸
1.同学们有没有兴趣用纤维来造一张纸呢?
2.出示实验方法。

下面我们就利用实验桌上的浸泡好的纸浆和材料,与小组成员一同来造一张纸。

3.观察:我们造的纸是怎么样的?与我们使用的纸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都由纤维组成,里面都有空隙。

不同:厚薄,疏密,纸纤维叠加的方式等。

4.思考:1.用过的纸还能再利用吗?2.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用过的纸呢?
纸浆是可以重复利用的,是可再生资源,回收后的纸张经过加工可以制作成新纸利用,所以我们平时要节约能源,用过的纸不要乱扔。

板书设计:
它们吸水吗
材料对水的渗透能力叫做材料的吸水性。

纸>木头>塑料和金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