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3课《纪念白求恩》导学案设计(无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纪念白求恩》讲学稿
★学习目标
1.默读课文,勾画出每段的关键句,了解白求恩的事迹和优秀品德。
2.勾画2、3段对比描写白求恩和“不少的人”表现的句子,体会对比方法表达效果。
3.选择文中记叙、议论语句,对比朗读,品味不同句式的表达效果(简练与感染力)。
4.用划分段落层次、抓关键句方法,理清文章局部和整体的写作思路
5.资料拓展,阅读白求恩生前书信及文字,领悟其精神境界,启示成长。
★学习重点
1.选择文中记叙、议论语句,对比朗读,品味不同句式的表达效果(简练与感染力)。
2.用划分段落层次、抓关键句方法,理清文章局部和整体的写作思路
★学法指导
1.默读、勾画关键语句,在喜欢或疑惑处做标注。
3.用划分段落层次、抓关键句方法,理清写作思路。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参考课文题注,搜集相关资料,了解“白求恩”其人其事,完成填空。
诺尔曼*白求恩(1890-1939),国际主义战士,(国籍)共产党员,是驰名欧美的专家;于1938年初来中国,支援中国的战争;他以精湛的医术抢救了大批伤员,培养了许多医务干部,倡导创建了八路军“模范医院”;1939年10月,白求恩在前线医院为伤员施行急救手术时,不幸感染细菌,后因坚持工作,延误治疗,导致病情恶化,于1939年11月12日在河北唐县逝世。
白求恩的医德风范,在当代中国领域,成为学习的楷模,代代相传。
党的三代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都曾为他题词,号召全国人民向他学习。
2.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晋察冀()殉()职拈()轻怕重鄙()薄
派qiǎn()狭ài()纯cuì()热chén()
3.结合文句语境,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和加点字的意思。
见异思迁.:
拈.轻怕重:
精益.求精:
4.在下列词语中任选三个,写几句连贯的话。
高明、漠不关心、佩服、麻木不仁
5.逐段读课文,勾画段中的中心语句或重点词语,完成下面填空。
本文是为悼念白求恩的逝世而写的纪念性文章。
第1段,作者先概述白求恩的事迹,号召每个共产党员学习他的精神,反对。
第2段,号召每个共产党员学习白求恩的精神,然后论述这种精神的三个具体表现:、、。
第3段,号召每个共产党员学习白求恩的态度(精神)。
第4段,先叙述,表达心情,然后阐述学习白求恩的重大意义是。
6.读文自学过程中,把你阅读时遇到的困难、疑惑写在下面,与同学或老师交流。
二、学习研讨(安排2课时)
(一)导入
(二)检查“预习导学”
(三)整体感知:
1. 找出首段和末段的记叙部分,复述白求恩的生平(不可看书)。
2. 课文前3段内容,毛泽东是怎样评价白求恩的?
提示:找准前3段的核心的议论句,以如下方式概括:
毛泽东要求们学习白求恩的精神。
3.梳理本文(纪念性文章)的写作思路。
(四)合作探究:
1.细读2、3段,填写表格,明确白求恩和“不少的人”两种不同的态度和行为,体会对比写法的作用。
2.作者对“不少的人”和白求恩评价时,用词、用句特别,品读相关词句,体会表达效果。
(1)2段中,评价“不少的人”贬义词(四字词语)的理解。
(2)2段中,评价白求恩两个词“极端”(极端的负责任、极端的热忱)理解。
(3)2段中,赞美白求恩运用的双重否定句式(“没有一个不”、“无不”)理解。
(4)4段中,排比句的表达效果理解。
4.毛泽东在纪念文中为何没有详细叙述白求恩具体的工作?
(五)总结全文。
1.阅读白求恩生前的书信及文字,试用文中的语句,给白求恩同志写颁奖词。
2.白求恩的精神,对我们的成长有哪些启示?
3.小结全文所学内容。
三、巩固延伸
纪念季羡林
7月11日,98岁高龄的国学大师、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辞世了。
国有一老,如有一宝。
季羡林先生因为他的国学学养和真诚人格,在学术界受到广泛的尊重,如今他驾鹤西去,是中国学术界的一大损失。
我们曾经有许多次机会向季老表达我们的敬意,我们也确实在许多场合向这位大师表达过敬意。
但是当季羡林先生真的告别我们的时候,这一切都显得微不足道。
我们甚至会怀疑我们曾经表达敬意的真诚,以及老人接受敬意时的心情;我们也会忐忑地想起老人面对晚辈做的错事和傻事,满脸宽容背后的无奈。
此刻,我们所有能做的事情,就是追忆、怀念和学习。
我们追忆季羡林先生,实际上是在追忆一个大师辈起的年代。
人们往往用自身的勤勉来作
为成长的理由,但是有的时候,环境能够决定给予人们更多成为大师的机会。
这种环境并不能简单地用贫穷或者富裕来概括。
大师辈起的年代,是一个充满问题的年代,也是一个尊重知识、宽容“异端”、追求平等的年代。
自20世纪初开始,中国知识界在不断与历史争夺这种机遇。
而令我们景仰的学术大师们,恰恰就产生于每一个转瞬即逝的机遇中。
我们怀念季羡林先生,实际上是怀念一个“以学术为业”的群体。
无论陈寅恪、傅斯年,还是钱钟书、季羡林,这个群体中每一个人都是以一种偶然出现,而走向一种必然。
马克斯·韦伯说,在失去了神圣性和价值统一性的世界上,以学术为业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能够独立的思考。
当然,所有的独立思考都需要巨大的勇气和冷静的观察。
今天的多元化社会,铸造着多元化的个人,终生以学术为业,并且能从其中找到乐趣和力量的人恐怕已经不多了。
我们学习季羡林先生,实际上是学习一种独立、自尊、诚实和执著的品行。
无论在“文革”年代、在改革开放中、还是功成名就的晚年,季羡林都在不断向自己提出问题,进行反思;无论在佛学、梵文还是宗教的学术领域,季羡林都在将一个问题执著地研究到底。
这是知识分子难能可贵的一种品行,也是一种有现实意义的品行。
尤其在当代中国,象牙塔中也不平静。
商业主义和权力文化空前做大、浮躁悸动的情绪蔓延,季羡林先生用他自己的言行给我们提出了汗颜的问题。
追忆是为了记录,怀念是为了寻找,学习是为了再造。
中国的知识分子其实很简单,他们已经放弃了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历史自觉,仅仅在一个相对封闭的象牙塔中传道授业。
但是知识分子又很重要,因为他们是创造文化、重建价值的一个群体,也能够引导人们的认知和行为,制定对话和交流的规则。
在繁荣和发达的年代,当我们面对着经济利益、学术不端、甚至是学术交易的诱惑之时,对大师的追忆、怀念和学习能否在每个知识分子的内心产生某种共鸣?而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分子是否能够永远成为这个社会的最高行为规范?
季羡林先生走了。
大师难再,修齐治平恐成绝响;后生可畏,慎笃勤温似已惘然。
13.这篇文章中总括全文的是哪一句话?(3分)
此刻,我们所有能做的事情,就是追忆、怀念和学习。
14.作者纪念季羡林,不是单纯的为了纪念,而是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来表达自己的思考,说说作者提出了哪些观点。
(5分)
我们追忆季羡林先生,实际上是在追忆一个大师辈起的年代;我们怀念季羡林先生,实际上是怀念一个“以学术为业”的群体;我们学习季羡林先生,实际上是学习一种独立、自尊、诚实和执着的品行。
15.文章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心情?(4分)
担心季羡林先生走后,后继无人;又无比希望第二个季羡林的出现。
16.你自己将以怎样的方式来纪念季羡林先生?(5分)
结合自己学习来谈,譬如要做一个勤奋的人、有良心的人、诚实的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