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掷沙袋单元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投掷沙袋单元教案
贵州省贵阳市第十三中学
授课教师:杨向阳
初一年级体育与健康课单元教学计划
贵州省贵阳市第十三中学
题目:发展抛、掷、投能力任课教师:杨向阳
上课年级:初一年级学生人数:各班40~50人课次:4课时
学生情况分析:
我校是贵阳市体育学科活动基地,体育活动开展较好,但由于学生来源广,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和技能参差不齐,特别是初一年级新生身体素质较差,手臂力量差尤为明显。
器械的选择:
过去投掷项目主要选择铅球或实心球,在教学中往往带来不安全因素,通过校本教研,学校自制沙袋(1kg),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中的安全系数。
沙袋较柔软,可进行各种抛接,并可模仿各种投掷动作(例如:铅球、实心球、保龄球、手榴弹等),使学生在各种抛接和模仿动作中,提高投掷能力,达到终身受益的目的。
指导思想:
本单元教学计划是以国家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水平四)为依据,结合传统体育项目《砸沙包》而编排的游戏性创新教学。
在教学中始终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出发点,注重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
在注重教师导向性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快乐体育”为指导,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身心得到锻炼。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让他们在掌握1~2项投掷项目的基础上,选择自己所喜爱的投掷方式,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既在玩乐中学到知识,又在玩乐中身心得到锻炼和提高。
教学目标:
1、运动参与目标:95%以上的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练习,执教者力求创造出主动、民主、
和谐的课堂气氛,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得到锻炼。
2、运动技能目标:90%以上的学生熟悉沙袋的各种传接方法;70%左右的学生基本掌
握双手向前掷沙袋或原地侧向推沙袋的知识和方法;通过启发式和探讨式教学,50%左右的学生探究出1~2种适合自己的抛掷方法或模仿出1~2种竞技比赛投掷项目的动作。
3、身体健康目标:使学生明白抛掷练习目的,理解发展上肢力量对整个身体形态发展的影响。
4、心理健康目标:在学习中展示自己的创新能力,在游戏玩乐中展示自己的掷准能力
和力量。
5、社会适应目标: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培养学生自我保护能力和保护他人、关爱他人的意识。
通过游戏活动建立学生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创新措施:
1、改变过去单一强调以运动技术为中心的传统教法,而是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在愉快
的氛围中掌握知识要点,在玩乐中发展体能。
2、力求创造一种主动、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欢快、主动参与的运动中身心得到锻炼。
3、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思考能力,通过启发式、探讨式教学,提高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利用自已掌握的知识,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发展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树立自信心,使其全面发展。
各课次教与学目标、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及主要策略:
教案设计(第一次课)
一、指导思想:
1、本课以国家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水平四)为依据,结合传统体育项目《砸
沙包》而编排的游戏性创新教学。
2、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出发点,强化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
3、在注重教师的导向性的同时,更加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能动性。
执教者力求达到教得自
然,学生学得轻松,使学生在玩乐中得到锻炼,为引入下面课次的投掷项目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与学过程的设计思路
1、运用电教手段,介绍投掷的发展过程,引发学生对投掷运动的兴趣。
2、通过沙袋的各种练习,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抛接方法。
3、通过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拓展学生思维,创编出更多的抛接等方法。
4、通过游戏,活跃课堂气氛,发展学生的灵敏素质和掷准能力。
5、通过苗族舞蹈使学生在音乐的伴随下,达到调节放松的目的。
三、组织方法的思考
1、兔仔舞练习时,队形可成圆形、弧形等形式,也可以征求学生的意见编排队形。
2、观看电教媒体时成圆弧形,便于观摩。
3、组织学生抛接练习时,教师统一指挥,同时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教育。
4、在启发式教学中,分为四个小组进行练习,并推选出代表进行“表演”,鼓励学生“展示自我”、“表现自我”。
5、游戏比赛时,进攻方和防守方及男女生人数搭配须均等。
初一年级体育与健康课课时计划(第一次课)
贵州省贵阳市第十三中学
2、背对头上胯下传接沙袋。
3、手心、手背换接沙袋。
4、自由落下大腿接沙袋。
5、腿下抛接沙袋。
6、脚夹沙袋,自抛自接。
7、脚背踢沙袋用手接。
启发学生利用手、脚、
造性思维能力。
图1—8
图1
9
图1—10
图1—
图1
12
按指定分组轮换攻守练习。
图1—13
、随音乐师生共舞。
、教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