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24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与文艺复兴-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后限时集训(二十四)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与文艺复兴
(时间:30分钟分值: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2020·某某一中期初)“他承认人为万物尺度,同时认为是理性而非感觉才是人最重要的品质。

反对真理的相对性,他认为人们能够发现独立于人类欲望之正确和公平的恒久原则。

在教育方法上,他反对死记硬背,而是不断地提出问题让人们去思考。

”下列选项属于材料中“他”主X的是( )
A.人的感觉是万物尺度
B.教育使人认识美德
C.法律是理性的体现
D.人非达到目的的工具
B[根据材料“他承认人为万物尺度,同时认为是理性而非感觉才是人最重要的品质”“不断地提出问题让人们去思考”可知,“他”是苏格拉底。

普罗泰格拉主X人的感觉是万物尺度,故A项错误;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认为教育可以使人认识美德,故B 项正确;孟德斯鸠主X法律是理性的体现,故C项错误;康德提出人非工具,故D项错误。

] 2.(2020·某某中学月考)柏拉图曾问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苏格拉底叫他到麦田走一次,在途中要摘一棵最大最好的麦穗,但只可以摘一次,不得回头。

结果柏拉图走到麦田尽头才发觉手上一棵麦穗也没有。

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那就是爱情”。

这则故事反映了苏格拉底( )
A.倾向于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
B.强调理性,并主X认识自我
C.对爱情提出更高的美德要求
D.否认绝对权威,并批判道德
B[材料没有直接告诉“什么是爱情”的答案,而是在实践中自我反思与认识,故B 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对“爱情”本身提出更高的美德要求,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对道德的批判,故D项错误。

]
3.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提出“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而柏拉图则提出“有正义感和理性的‘贤人’统治国家”。

其共同点是( )
A.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
B.突出了理性主义的观念
C.动摇神学统治树立人的尊严
D.促进了人文精神的觉醒
D[雅典某某政治从普罗泰格拉经苏格拉底到柏拉图,并没有体现人们道德价值观的重建,故A项错误;“理性主义”是进入近代以后启蒙运动时期才有的进步观念,故B项错误;动摇神学统治树立人的尊严的是近代的启蒙运动,故C项错误;由材料可知,从普罗泰格拉到柏拉图,有关“人”的概念被逐渐限定和明确化,都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古代西方人文精神的觉醒,故选D项。

]
4.公元前5世纪中叶,希腊社会的情况日渐复杂。

智者学派以“人是万物的尺度”为依据,认为世上没有绝对真理可言;而那些保守派(以苏格拉底为代表)对智者学派的相对主义很顾忌,担心它会危及社会秩序和道德。

两派争论( )
A.导致某某的衰败B.引起社会的分裂
C.促进阶级的分化D.利于思想的进步
D[由材料可知,苏格拉底反对智者学派的相对主义,提倡道德,引导人们脱离智者所铺设的感觉主义的相对论路轨,坚持理性的指引,追求知识的确定性,这有利于思想的进步,故D项正确;两派争论不可能导致某某的衰败、社会的分裂和阶级的分化,故A、B、C三项均错误。

]
5.苏格拉底认为,只有灵魂或理智才能使人明辨是非。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

据此可知,两位古希腊哲学家都( ) A.推崇绝对真理B.具有理性精神
C.否定神灵存在D.捍卫思想自由
B[根据材料“苏格拉底认为,只有灵魂或理智才能使人明辨是非。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可知,两位古希腊哲学家都具有理性精神,故选B 项;智者学派推崇绝对真理,排除A项;材料只是肯定人性的理性,没有涉及人与神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肯定人性的理性,未涉及反对思想专制,排除D项。

] 6.(2020·某某名校联考)“未经理性审慎的生活是没有价值的,一个人只有真正的认识了他自己,才能实现自己的本性,完成自己的使命,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

”因此,他把德性与知识等同起来。

材料符合下列哪位思想家的观点( )
A.普罗泰格拉B.苏格拉底
C.柏拉图D.亚里士多德
B[根据材料“只有真正的认识了他自己,才能实现自己的本性”“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把德性与知识等同起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的观点是“美德即知识”,这是
苏格拉底的观点,故B项正确。

]
7.但丁认为“教皇并非上帝在人世的全权代表,由上帝执掌天国和尘世的大权是不能授予教皇和教会的,体现世俗权力和神圣权力的‘两把刀’并不掌握在教会手中。

”该主X 不能说明但丁( )
A.反对教权至上B.主X政教分离
C.发动某某改革运动D.发展人文主义思想
C[材料“教皇并非上帝在人世的全权代表”说明但丁反对教权至上,故A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体现世俗权力和神圣权力的‘两把刀’并不掌握在教会手中”说明主X政教分离,故B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但丁属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倡导人性解放,发展了人文主义思想,故D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但丁属于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材料不能说明但丁发动某某改革运动,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

]
8.美学家蒋勋在评价西方某一文化运动时写道:“仿佛经过漫长的中世纪,沉睡的人文主义精神重新觉醒了;好像度过漫长、寒冷、幽暗的冬天,春天再度来临;好像渡过沉滞悠长的停顿死亡,生命再次诞生,喜悦光明重临人间。

”以下属于该运动代表人物的是( )
A.普罗泰格拉B.薄伽丘
C.伏尔泰D.牛顿
B[本题考查文艺复兴运动。

根据材料中“经过漫长的中世纪,沉睡的人文主义精神重新觉醒了”可知指的是近代的文艺复兴运动,故B项正确;普罗泰格拉是古希腊智者学派代表人物,伏尔泰是启蒙运动代表人物,牛顿是近代自然科学代表人物。

]
9.《希利尔讲世界历史》中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米开朗琪罗的作品:“米开朗琪罗在完成雕像后,他也被自己创造的这个形象震撼了,感觉它像是有了生命一样。

于是,他用锤子敲了一下雕像的膝盖,叫他‘站起来’”。

下列人物的作品同米开朗琪罗的雕塑时代的内涵大体一致的是( )
A.但丁B.苏格拉底
C.马丁·路德D.伏尔泰
A[米开朗琪罗的雕塑时代的内涵是文艺复兴时期提倡的人文主义思想,肯定人,贬低神,但丁正处于文艺复兴时期,且其作品《神曲》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故选A项。

] 10.(2019·某某某某一模)拉斐尔创作《圣母的婚礼》,作品中圣母玛利亚及其夫约瑟端庄、文雅。

达·芬奇创作《圣母、圣婴与圣安妮》,圣母赤着脚,更像一位村姑。

这主要表明当时( )
拉斐尔《圣母的婚礼》达·芬奇《圣母、圣婴与圣安妮》A.某某开始成为艺术创作素材
B.新教成为艺术家的创作工具
C.美术作品回归人的自然属性
D.艺术创作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C[题干中两幅作品都是以某某为主题的画作,但是却对画中某某人物的肖像、神态和外貌进行了详尽的描绘,这体现了一种对人性的回归,属于人文主义思想在创作中的反映,故选C项;A项“开始成为”表述不准确,故排除;新教是某某改革时期出现的教派,而拉斐尔生活在文艺复兴时期,此时尚未形成新教,故B项错误;D项在题干中体现不出,故排除。

]
11.米开朗琪罗的雕塑《大卫》展现了男性美,英俊的面孔、有力的肌肉、比例恰当的身材,充分显示出男子气概。

当教皇建议给裸体人物穿上衣服时,米开朗琪基罗直言不讳地答道:“陛下,请您照料人们的灵魂,让我照料人们的肉体吧!”米开朗琪罗的回答( ) A.抨击了天主教会B.推动了某某改革
C.树立了人的权威D.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
D[本题考查文艺复兴运动。

根据材料可知,米开朗琪罗的雕塑展现的是人体之美,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故D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抨击天主教会,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人文主义精神,与某某改革无关,故B项错误;C项为智者学派的主X,故错误。

] 12.(2020·某某中学月考)下面三幅图从左至右依次为:古希腊雕塑家米隆的《掷铁饼者》、古希腊某某石雕像《米洛斯的维纳斯》、达·芬奇的肖像画《蒙娜丽莎》。

三幅画共同体现了( )
A.人性的光辉——人性之美
B.凝固的永恒——运动之美
C.神秘的微笑——艺术之美
D.缺憾的静美——爱情之美
A[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创作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彰显人性之美,故A项正确;符合运动之美的只有第一幅米隆的《掷铁饼者》,故B项错误;符合神秘微笑的只有第三幅达·芬奇的肖像画《蒙娜丽莎》,故C项错误;符合缺憾静美的只有第二幅某某石雕像《米洛斯的维纳斯》,故D项错误。

]
13.薄伽丘的《十日谈》中有一则故事:一个马夫冒充国王,国王察觉此事后,不动声色地把马夫侦查出来,趁他在睡梦中剪去他一把头发。

不料马夫在发觉后急中生智把别人的头发也同样都剪了,因此逃过了惩罚。

除此以外还有不少类似的故事,这些故事反映出( ) A.封建贵族压制个人的努力
B.人文主义者对封建特权不满
C.薄伽丘思想充满理性色彩
D.人文主义者主X推翻君主制
B[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材料主要说的是人文主义者对封建特权不满,而不是封建贵族压制个人的努力,故A项错误,B项正确;理性主要是指个人的独立思考和判断,材料中体现不出理性色彩,故C项错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还没有提出推翻君主制的政治主X,故D项错误。

]
14.(2019·某某一模)“从前,所谓的理想是崇尚清心寡欲,在一定程度上鄙弃尘世烦恼。

此时,珍惜的倒还是尘世生活了。

从前,贫穷备受尊敬……此时,对正当享有财富的赞颂声不绝于耳。

”这一情形所出现的时代应是( )
A.文艺复兴时期B.某某改革时期
C.启蒙运动时期D.工业革命时期
A[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反对基督教的禁欲、安于贫困,主X追求现世生活的物质享受,符合题干中“享有财富的赞颂声”,故A项正确;材料中未体现某某改革某某仰得救思想,故B项错误;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指导思想,材料没有体现理性主义,故C 项错误;材料体现不了机器的使用或自由主义思想,故D项错误。

]
15.(2019·某某、宿迁、某某、某某期中调研)有学者评价,欧洲文艺复兴的文化策略是温故以立新,彰往以察来,是在欧洲自身的思想资源基础上的再创造。

这主要是基于文艺复兴( )
A.旨在阐释欧洲古代文化的精髓
B.以弘扬古典文化内在价值为终极目标
C.意图复活古代欧洲的价值观念
D.借助复兴古典文化宣传资产阶级思想
D[根据材料在欧洲自身的思想资源基础上的再创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借助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用以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故D项正确;A、B、C三项均与材料中“温故以立新,彰往以察来”不符,故排除。

]
二、非选择题(15分)
16.(2020·某某天一中学调研)明清之际进步思潮和欧洲文艺复兴同属早期启蒙文化,有着相似的历史使命。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

……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

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材料二欧洲文艺复兴的使命之一是摆脱某某教义的束缚,冲破中世纪经院哲学的烦琐和空疏,把人们的视线由虚渺的“天界”拉向真实的“人间”……从这一意义上说,由“虚”走向“实”,是欧洲文艺复兴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化动向。

无独有偶,在中国的明清之际,也兴起了清算明代学术的空疏。

——冯天瑜《从明清之际的
早期启蒙文化到近代新学》材料三中国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与欧洲十八世纪的启蒙思潮分属两个不同的历史X 畴。

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社会批判的产品,后者却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有些学人将这两种形态的文化等量齐观,显然不太恰当。

如果要在欧洲文化史上选择一个段落同中国明清之际的进步文化作比拟,无论从产生的背景还是从所包含的内容而言,都以欧洲封建社会存在的最后几个世纪(14-17世纪),即严复说的西方“古学”转向“新学”的阶段发生的文艺复兴运动较为相当。

——冯天瑜《从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文化到近代新学》
(1)根据材料一,指出黄宗羲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批判对象与文艺复兴有何不同?(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和明清之际思想家针对“空疏的学风”分别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X?(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同中国明清之际的进步文化作比拟……文艺复兴运动较为相当”的理由。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未成为“近代社会的宣言书”,试从影响角度加以说明。

(9分)
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归纳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文艺复兴批判天主教会。

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以人文主义为旗帜,强调人的价值地位和作用;而明末清初时期,黄宗羲等知识分子主X经世致用,关注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

第(3)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背景和内容两方面进行比较,背景上都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内容上都批判禁欲主义,反对封建束缚;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明清之际的进步文化批判传统儒学,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

对君主专制的批判和经世致用等思想,为新思想的萌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但是,在君主专制强化、传统儒学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下,在当时没有形成主流,影响有限,直到鸦片战争后才被重视。

欧洲启蒙思想家构建了资产阶级国家的理想蓝图。

答案:(1)观点:天下为主,君为客。

不同: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文艺复兴批判天主教会。

(2)思想主X:人文主义思想(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经世致用。

(3)理由:背景上都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内容上都批判禁欲主义,反对封建束缚。

说明:没有从根本上突破传统儒家思想,没有提出近代社会的政治构想,没有引发变革推动社会转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