徘徊中的中国文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10
学教育
31
俳句中的中国文化
——以江户时代的梅句为例
林秀珍
(福建农林大学文法学院,福建福州350002)
[摘
要]
梅花是中国著名的传统名花,它风姿高雅,姿、韵、色、香独具一格,长久以来,梅花的精
神已经渗透到中国民众的文化生活中,形成独具特色的梅文化。

俳句,世界最小的格律诗之一,它产生于15世纪,是被认为是日本韵文学的独特形式,江户时代的俳人写了很多梅的俳句,从这些梅句中处处可见中国梅文化影响的痕迹。

[关键词]
梅文化;影响;梅句
一、梅在日本古典诗文中苏轼曾写道:“蕙死兰枯菊亦摧,返魂香入岭头梅。

数枝残绿风吹尽,一点芳心雀晫开”意思是说在冬季,百花凋零,即使是傲霜的菊花,也终于抵挡不住严寒的淫威而憔悴枝头,而梅花就在冰天雪地中傲然绽放,向人间预告春的信息。

梅传入日本大概在公元700年左右,据池田彦胜考证,梅花是由初期遣唐使连同大陆文化一起带到日本的,梅传到日本后,欣赏和厚爱梅花的文艺思潮也随之在上层贵族官僚中间传播开来,赏梅、咏梅成了当时日本宫廷宴饮、诗文唱和的主题。

良岑安世等人于天长四年(827)编定的《经国集》中,就记载了文武天皇所写的三首咏梅诗。

《万叶集》四千五百多首和歌中,写梅的和歌有119首左右。

万叶时代,咏梅的诗篇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占有优势,以至达到“梅”几乎成了“花”的代名词的程度,那时的「花見」不是指赏樱花,而是中国传去的桃花和梅花。

及至《古今和歌集》时代,梅花之花坛翘楚地位渐被樱花所替代。

尽管如此,在“四季歌”的134首咏花之作里,咏梅的和歌仍有24首。

江户时代的诗人也写了很多有关梅的诗歌,如俳人松尾芭蕉的俳句“莫忘记,梅花开在草丛里”,以在草丛里的梅花比喻自己。

“梅枝作牛鞭,村童哟,请莫折尽”写了村野的情趣,“寒梅折枝响,联想老胳膊”这是与谢芜村用寒瘠的梅枝比作自己的老瘦的胳膊,“白梅正初开,破晓只为看花来。

”据说这是与谢芜村临终时吟的三句中的最后一句。

二、俳句中的梅句与中国文化斉藤正二指出“日本人的文学趣味和文化意识的是伴随梅的发展变化的,可以说梅的发展、进化反映了日本社会的发展、变化。

”自古以来,中日文化息息相关,中国的文化积淀和对梅花的审美意象,深刻地影响着日本诗人的想
象力。

在他们所写的梅诗歌中,有着我
们似曾相识的面影,以下就几首江户时代著名俳人所写的梅句与中国梅文化进行比较。

1、梅一輪一輪ほどのあたたかさ。

/一朵梅花绽,更添一分暖。

(服部嵐雪)
梅在日本的古名叫“春告草”,在中国也被誉为花魁,有“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之美誉,由于梅花开放时并非同时开放,等到花蕾全部开放,历时十到十五天。

这首俳句所表达的意思是:春天到了,虽然眼下还是寒气逼人的季节,但每绽开一朵梅花,就令人感到天地间多了一分暖意。

这俳句的影响很大,至今仍出现在新年书信以及贺年片上。

2、梅白し昨日ふや鶴を盗れし/白梅开正好,白鹤昨天可被盗?(松尾芭蕉)
这句出自林和靖的典故,这是芭蕉于1685年访谈林派俳人三井秋风的别墅时所写,他见到别墅白梅盛开,清幽雅致,使他联想到有“梅妻鹤子”之称的中国宋朝的大隐士林和靖。

三井秋风的别墅虽然没有林和靖喜爱的白鹤,但其风雅之趣甚为相似,芭蕉此俳句也表现了他对林和靖高洁情操的欣赏。

3、青梅に眉あつめたる美人哉/双弯蛾眉颦,美人食青梅。

(与谢蕪村)
这首俳句很容易让人想起宋朝梅尧臣的“梅叶未藏禽,梅子青可摘。

江南小女子,手弄门前剧。

齿软莫胜酸,弃之曾不惜”和李清照《点绛唇》中的“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诗句。

中国诗词常把青梅比作美丽的少女,这是因为青梅是成熟的果实,与少女成熟的春相似,青梅在中国诗歌中的这个意象也被日本俳人吸收,这首俳句中的美人形象极像梅尧臣笔下的江南小女子,使我们感受到了生活的情趣与甜美。

4、白梅や墨芳しき鴻臚舘/白梅绽放,墨香飘满鸿胪馆(与谢蕪村)
“鴻臚舘”是日本仿照中国的鴻臚寺而修建的国宾馆,分别设在京都、九州、大阪,用来接待外国使节与客商,鸿胪馆的客人大都属于汉字文化圈。

主人以诗会友,在梅香中飘溢着墨香中与客人欢聚一堂,别有一番情趣。

5、梅咲けど、鶯鳴けど、一人かな/梅开莺啼,我一人。

(小林一茶)
小林一茶的这首俳句,写于自己与家人死别之时,意为梅花开也罢,黄莺唱也罢,诗人茕茕孑立,人世的春天进不了自己的世界。

这首俳句我们可以看到杜甫诗句的影子,杜甫有诗吟道“梅蕊腊前破,梅花年后多。

绝知春意好,最奈客愁何?”俳人和杜甫的浓浓的乡愁深深感染着我们。

三、结语
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学艺术,既有与其他民族相通的东西,又有自己的独特点,在中日两国,咏花诗词成了古典诗歌的一大品类,形成富有民族风味的一
大特色。

在万叶时代和古今集时代,梅是王谢堂前燕,咏梅的诗人主要是达官贵族,到了镰仓时代末,梅飞入了平常百姓家,在江户时代,梅花以及梅的果实成了日本人平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梅已经逐渐本土化,它与日本的风土紧紧相连,但中国梅文化仍影响着日本的诗人们。

参考文献:[1]刘德润,日本古典文学赏析[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12第1版
[2]彭恩华,日本俳句史[M ],学林出版社,2004.04第1版
[3]王洪,古代诗歌鉴赏词典[M ]北京燕山出版社,1989.08第1版作者简介:林秀珍(1971—),女,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人,现为福建农林大学文法学院日语教师(中级),硕士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日语语言文学、日本古典文学。

n.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