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制冷系统(螺杆机组)虹吸灌的问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虹吸灌的问题
虹吸罐在国外也被叫做热虹辅助器,主要用于液冷螺杆式压缩机。

其目的是压缩机排出的高温高压氨蒸汽经蒸发冷冷凝成液体进入该罐,在溢流口(一般是设置在中部)进入高贮而向蒸发器供液,(有时候也将虹吸罐直接兼做贮液器)而虹吸罐底部出液口依据中立流向螺杆压缩机的油冷器,在其中吸收润滑油的热量之后成为气体,再回到虹吸罐,气体携带的液滴在罐中分离,干燥气体在压缩机排气所造成的虹吸作用下引入冷凝器中得到冷凝,进入下一个循环。

虹吸罐与油冷器的高度正常高度,看一些文献参数是定位在1.8米,同时为尽量的使得虹吸罐排出的气体进入蒸发冷所携带的液滴少(不可以避免,现实运行中肯定要携带的),到蒸发冷该管道尽量在距离蒸发冷近处再与压缩机排气管做顺流插接。

达到真正的哄吸的效果。

额外补充一句,蒸发冷与虹吸罐或哄吸高贮一体罐之间垂直落位要有的。

现在螺杆压缩机应用很普便,采用液NH3冷却是首选之一,虹吸灌只要正确地设计和安装就能起到保证供液和分离的作用,为何很多大师推荐关闭油冷的进、出气而直接把经油冷却器出来的两相流引入蒸发冷,曾经还有为此专门技改的例子,有人说会顶住(虹吸灌压力升高)液体不能进入虹吸灌会导致压缩机油温过高,但又有大师说如直接引入会导致液体进入蒸发冷造成冷凝压力过高,这两方面我都见到成功的案例,对此我们究竟应怎样设计和分析呢?
首先明确一下,油冷却器氨系出口的是氨气、液态氨微滴的混合物,温度45℃左右。

情况一,经虹吸罐→蒸发冷(传统设计),则液态氨微滴得到分离,在经蒸发冷冷凝后贮存在虹吸罐中的氨被加热,制冷效率有所下降,至于所谓的顶住液体不能进入虹吸罐的说法应该是凭空想象的理由;情况二,直接进入蒸发冷,则液态氨微滴进入蒸发冷,但相对于压缩机的排气,液氨的量是极少的,由液态氨对蒸发冷造成的影响是极微的,因液体进入蒸发冷造成冷凝压力过高的说法也站不住脚。

通常我的做法是按照传统方式接好虹吸罐,再在虹吸罐进出气间加一过桥阀,调试时根据具体情况使用。

多项工程证明,还是直接进入蒸发冷对系统有利。

以后的项目开始考虑不再设传统方式,节省两个阀门。

设排气压力为P1,压缩机至蒸发冷总管排气管道阻力为Pz,蒸发冷总管排气管道阻力P2=P1-Pz,Pz为正值,可见P1>P2,下面的不用说你也明白了吧?
油冷却器的负荷由设备厂家给出(给理论计算得出或实验得出),根据设计条件可得出制冷剂的焓值变化,由以上条件可计算出油冷却器所需的制冷剂流量,从而可计算出管径(这还需要制冷剂在液相管及气相管中的流动阻力设定等参数)。

工程上的做法是根据油冷却器的口径配管,总管截面积是各支管截面积之和或稍大。

这是当然,这些手段的目的是将管道阻力控制在允许的范围之内
虹吸罐的实际贮液量可持续供应油冷却器需液量5分钟以上就可以了。

较粗一点的做法就是根据厂家的设备样本要求选型。

一路就可以了,最多试过十七台螺杆机分两路(九+八)供液给油冷,油温的控制可以通过调节油冷进液的阀门。

只存在于螺杆机组中,用于氨冷却油。

采用虹吸原理吸入液氨,共给压缩机油冷却器,利用蒸发器入口的流速带动虹吸罐内的气体流动,导致罐内压力减小,另一端就可以吸入蒸发器的液氨了。

当液氨流入油冷却器后,就完成了虹吸原理。

就好像给鱼缸换水,从油箱抽油一样。

能否在解释一下从油冷的出气或虹吸灌的出气必须接于冷凝器的进气集管而不能就近接入压缩机排气管。

如果管路太长的话,是否需要更大的管径,我曾遇到过就以油冷的进、出口径为准但管路太长导致压缩机油温过高的故障。

我认为将氨液混合物直接接入到蒸发冷的方法是错误的。

实际上油冷中的氨液是剧烈沸腾状态,带液的情况很厉害,
96年听说有同行将油冷的排气管道就近接入到压缩机的排气管道,结果压缩机震动很厉害,造成所有细管道拉断现象,我并没有见到,但是这件事情引起了我的注意。

97年我们做了一个机房,原设计也是这样做,当时我提出疑问,后来自行加了一个汽液分离器(当时我也不知道什么叫虹吸罐),保持供液高度1.8米左右,然后将分离后的气体引入到蒸发冷的主管道中,由于当时对蒸发冷和液氨冷却的套路不是很熟悉,都是凭借经验施工,所以虽然定性的朝好的方向走但是定量上我犯了两个错误:1、分离罐太小。

2、供液高度不够。

98年该机房投产,冷凝压力偏高。

我测试了三台蒸发冷发现在虹吸罐排气进入蒸发冷的主管道(老外称为HEAD管)温度有很大的变化从排气温度迅速降低到冷凝温度。

说明从分离罐出来的明显带液。

发现的第二点问题是,测试三台蒸发冷的第一台落液管道温度发现明显比其他两台温度要低。

因为这台蒸发冷最靠近上来的主管道。

主管道的液体首先进入到这台蒸发冷。

造成这台蒸发冷过冷。

蒸发冷效率下降。

“虹吸灌只要正确地设计和安装就能起到保证供液和分离的作用,为何很多大师推荐关闭油冷的进、出气而直接把经油冷却器出来的两相流引入蒸发冷。


我应该说楼主的说法是错误的。

在我发生98年事情后,我查看了70年代美国的一个制冷年会关于液氨冷却器的做法有着明确的做法,后来我又拿到FRICK关于热虹吸罐和蒸发冷配合的做法,里面都有标准的做法。

国外已经很成熟了。

而且提出了好多变化做法。

我觉得我们应该去遵守这些原则性的东西。

对于虹吸罐1.8米的液位高度,我也是被害了。

结果油冷温度下不来。

后来我偶然的机会看到了雀巢冰淇淋的机房,那时美国人设计和监理的机房,我看到了热虹吸罐的高度也只有1.8米左右。

我发现他在供液管路上加了一台氨泵,说明这个重力差无法提供给油冷足够的量,只能加泵循环了(他们的泵也是后加上去了)。

在后来2000年的做得氨机房中我们严格遵守了规范的做法后,降虹吸罐高度提高到3.5米,就很好了。

而且虹吸罐的分离尺寸也加大了。

就没有影响了。

如果有人觉得虹吸罐的排气带液体对蒸发冷没有影响,那是因为选择的蒸发冷有余量,实际上,液体进入到蒸发冷,部分面积就会失效,最好的检测方法是查他有没有过冷。

如果你在选型蒸发冷时候将冷凝温度定在38度以上,这个毛病会突出起来,如果你选型时候的参数是36或者37,那可能你什么都看不见。

因为你有余量在掩盖了一些事情。

至于规范上说虹吸罐要求在3.5米,以前我做工程项目时也是严格按照规范要求。

但前一阵做了个项目,由于蒸发冷支架是用钢结构搭起来的,出液口高度在5米左右,室内机房有1米左右,造成蒸发冷出液与油冷却器之间只有4米左右的高度差,我把虹吸罐中心高度钉在3米左右。

虹吸罐的出口和油冷却器的进口高度差不到2米,现在使用情况很好!
高度是必须的,管路的分配也是关键,20楼的朋友说98年的工程,造成三台蒸发冷工作状况不同,是否是热气流和回液管的短路造成的,可以在做二级分配管保证三台冷凝器冷凝效果相同。

确实三台蒸发冷的管路是有一点问题的,但是第一台蒸发冷明显带液进去了。

热气管和
回液管的短路只是在你的液腿没有做液封时候会出现,或者液腿长度不够时候才会将液体反逼进入蒸发冷造成蒸发冷过冷,
另外你的虹吸罐出口和油冷高度不到2米,那么虹吸罐液位到油冷可能会超过2米,我那时候是液位到油冷的高度是1.8米。

我的1.8米也不是凭空想出来的,我现在已经忘记了在什么地方看到这个参数的。

这个参数也是比较权威的参数,但是1.8米确实产生了一些影响。

我上面说道3.5米,但是我没有说3.5米是规范啊!因为机房的高度一般大于7米,因此我的平台一般做到3米左右,因此液位在3.5米左右。

我一般是这样做得。

97年的那个机房,我们将虹吸罐不用,直接从屋面的储液器下液,油温一下子就降低了。

但是虹吸罐不用蒸发冷的带液就厉害了,冷凝温度急速升高了。

各位有不同的见解,有几点需要明确:
1、油冷回气实际上有大量液体,其循环倍率远大于氨泵循环,也就是说,液相占大多数,所以直接回冷凝器是不合适的
2、如果按照武冷的5点要求安装,则不会出任何问题,否则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
3、1.5m高度足够了,油冷传热可以计算,当然是专业软件
4、如果有多台蒸发式冷凝器,可以将其中一台用作冷却油冷,大量液体直接进入贮液器,系统会更好
5、武冷在这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可以询问他们,对照他们几个时期的样本,可以发现其虹吸罐管口排布的变化,具有更深层次的含义。

关于运行效率,实际上应该这样来解释:
1、冷凝液一般都是有过冷的,这样利于提高COP;
2、设置热虹吸罐后,冷凝下来的液体被油冷回气/液加热了,也就是说吃掉了过冷度,所以对COP值不利;
3、所以,设计热虹吸罐需要考虑:让冷凝下来的液体以最短的距离尽快排向贮液器,避免对过冷度的影响,可参考武冷最新的样本;
4、通过专用软件计算,油冷的回气中液相与气相的质量流量不在一个数量级上;
所以,通过热虹吸罐是最佳方法,前提是需要合理的设计容器、管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