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浪淘沙描写钱塘江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禹锡浪淘沙描写钱塘江的
本文是关于刘禹锡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刘禹锡的《浪淘沙》第七首是描绘钱塘江潮的,接下来小编搜集了刘禹锡浪淘沙描写钱塘江的,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浪淘沙其七
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译文
八月的涛声如万马奔腾惊天吼地而来,数丈高的浪头冲向岸边的山石又被撞回。
片刻之间便退向江海汇合之处回归大海,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在阳光照耀下像洁白的雪堆。
赏析
钱塘江八月涨潮,潮水遇到障碍碰撞出响声,继续前行。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暂时后退是为了积蓄力量,后浪之力必能胜过前浪,因为社会在传递着正能量。
政治改革必然会遇到重重困难,但改革是正确的。
一时的被疏远并不能改变革新者驱除积弊、造福苍生的社会理想。
流水总会给人前进的力量,观自然辽阔之景可以荡涤心中的不平之气。
故诗人的写作视角从民间风情转向自然风景。
刘禹锡在偏远
的地区苦苦等待,他能主动借助自然之力调节内心的矛盾,思想为之开阔,情绪变得乐观,诗歌也转向豪放。
诗人也想尽快缩短流放的生涯,但从不向宦官低头。
清人何焯说“梦得生平可谓知进不知退”,也有几分道理。
诗人一边写夔州社会底层的劳动者,另一边写社会高层不直接参与劳动者。
他关心虽然艰苦劳作但在社会地位上不占优势的群体,同时对上层权贵亦流露出批判讽刺之意。
对钱塘江的描写,或许是诗人根据回忆中的情景创作出来的。
这是刘禹锡的作诗方法之一,他常据对方的叙述,心有所动,成诗于纸张。
金子和才人不会被永远埋没,因为世事是变化发展的。
诗人的思想具有唯物主义色彩,在此可见一斑。
刘禹锡靠一股精气神儿活着,其诗也因之有了力量。
诗中之景呈现动态,似乎要驱散内心的郁积之气。
即使是哀叹,节奏也不是死气沉沉,而是激昂慷慨的。
明朝胡应麟认为“梦得之雄奇”可赞可叹。
名家对刘禹锡《浪淘沙》的点评
明代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杨慎列为妙品。
敖英曰:梦得《浪淘沙》数首,独此佳。
李梦阳曰:人情只在口头。
陆时雍曰:物情人思,佳境自然。
唐汝洵曰:只“忘我实多”意。
薛维翰《怨歌》末句,禹锡改“要”为“独”,欠圆活矣。
然以第三句较之,终是薛作浅露。
清代吴昌祺《删订唐诗解》:唐汝询曰:妇人临水望夫,而以浪之淘沙起兴;言日斜而不至,则不如飞燕之有情也。
明代李攀龙、叶羲昂《唐诗直解》:触景含情,幽恨难写,人情
只在口头。
近代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浪淘沙词》,始于白居易、刘禹锡,大抵描写风沙推移,以见人世变迁无定,或则托意男女恩怨之词。
禹锡此首乃言3淘沙拣金之劳,而“美人”、“侯王”或未知也。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