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福建省福州市第一中学九年级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2025学年福建省福州市第一中学九年级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1. 根据语境,补写出古代诗文名句。

(1)蒹葭采采,______。

(《蒹葭》)
(2)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缺月挂疏桐,______。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4)一封朝奏九重天,______。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5)______,连月不开。

(范仲淹《岳阳楼记》)
(6)杜甫在《石壕吏》中以“______,______”两句显示出诗人极为关切劳动人民,通夜倾耳细听,未能入睡。

(7)李白《行路难》中,表达诗人坚信理想终会实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2.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中华民族有着优良的读书传统。

闲来读书是一种良好的习惯,勤学善思之风更是A ()。

孔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董遇“读书百遍,而义自见”,董其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于谦“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这些无不体现了中国人对阅读的B()。

书籍,能描绘hào hàn()天地间千姿百态的风俗和人情,能传递漫长岁月里灿烂美好的理想和智慧。

人生几十年光阴,居然能chí chěng()古今,经天纬地,这种奇迹的产生,至少有一半左右要归功于阅读。

(1)根据拼音在文中括号内填写正确的词语。

(2)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文中A、B处。

一脉相承一脉相通推重推崇
(3)文中画线句有语病,请把正确的句子写下来。

3. 班级开展名著《水浒传》阅读活动,完成相关阅读记录。

水调歌头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词人开篇陡然发问,表现出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显露出对明月的怨恨之情。

B.“朱阁”“绮户”与“琼楼玉宇”对照,既写月光,也写月下的人。

C.“清影”意为清冷的影子,营造孤独凄清的氛围,表达出词人的孤独、苦闷。

D.本词扣住“月”来写,情感多次起伏,抑扬之间反复转换,有很强的感染力。

5.词中的“欲”和“恐”表达词人怎样的心理活动?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临水之观,宜.独往;独往之地,去人远者又胜也。

然中秋多无月,城郭宫室,安得皆临水?盖有之矣若夫远去人迹则必空旷幽绝之地。

诚有好奇之士,亦安能独行以夜而之空旷幽绝,蕲①顷刻之玩也哉?今余之游金沙堆②,其具是四美者欤?
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月白如昼。

沙当洞庭青草③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

余系船其下,尽却童隶而登焉。

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④,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

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

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选自《于湖居士文集》)【注】①蕲(qí):祈求。

②金沙堆:洞庭湖中的小岛,由黄色湖沙淤积而成。

③青草:指青草湖,唐宋时在洞庭湖东南。

④阆风、瑶台、广寒之宫:均为
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临水胜.胜:______
(2)宜.独往宜:______
(3)独.往而远人独:______
(4)于是为备.备:______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盖有之矣若夫/远去人迹则必空旷/幽绝之地
B.盖有之矣若夫/远去人迹/则必空旷幽绝之地
C.盖有之矣/若夫远去人迹/则必空旷幽绝之地
D.盖有之矣/若夫远去人迹则必空旷/幽绝之地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系船其下,尽却童隶而登焉。

(2)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

9.选文与苏轼的《水调歌头》同是写中秋赏月,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间烟火气
①早晨上班,车载音响的随机循环播放突然唱起了《青花瓷》,“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听到这句的时候正好路过一家早餐店,包子出笼,整个店面都冒着蒸汽,我忽然想起了几十里外那个小村子里的炊烟。

②故乡多山,虽不大却也将大地切割得支离破碎,家家户户都藏在山坳里。

一条公路沿河而行,在路过村庄的时候,能看到的都只是片瓦只檐,只有偶尔顺着那条进村的小路往里延伸的时候,你才会发现原来村庄的内涵如此丰富,小路可以一直延伸到山沟沟的最深处,而村里的家家户户,就在这小路的两边,挨挨挤挤、泾渭分明地做着邻居。

③炊烟是不分彼此的。

每到亭午日暮,或者晨光熹微,炊烟都会在家家户户的烟囱上轻轻巧巧地飘出来,这时候无论家宅广阔还是茅檐草舍,无论炊烟出来的渠道是敞亮的琉璃瓦烟囱还是泥坏堆砌的小筒,都不影响大家彼此温柔地打着招呼,然后炊烟融洽地汇聚到一起,变成一抹轻柔的云,低低地飘在村庄的上空。

炊烟是不记仇的,就像村里的乡亲,虽然彼此偶尔会有一些口角,但是情绪从来不会隔夜。

早晨起来烧火的时候你招呼我一声,我打趣你一句,情绪很快便随着柴火进了灶膛,一把火烧过,就随着烟气袅无踪迹了。

④炊烟是农村最美的一张名片。

薄雾轻笼的早晨,一根根或细长或短粗的烟囱里,冒出淡淡蓝蓝的细腻烟雾,这烟雾一缕一缕地汇聚起来,弥漫在农家小院的房舍屋檐上,萦绕在原野的庄稼树木上,更笼罩在整个村子的上空,凝结成一片小云,小村仿若仙境。

风吹过,这些仿佛蜃气好像雾霭的轻烟渐淡,最后消散无踪。

这时候,村子终于脱去了如纱般的睡衣,彻彻底底清醒了过来。

跳脱的鸡,蹒跚的鸭,稳重的牛,以及乱窜的猪狗,上学的稚子,劳作的大人,都在彰显着村庄的活力,生机盎然又醉人眼目。

而黄昏的炊烟,又有一种别样的艳丽。

红彤彤的夕阳给小村镀了一层金边。

这个时候,从错落有致的房顶袅袅升起丝丝缕缕,在晚霞的照射下,缭绕在炊烟里的小村落,升腾着一种朴实,一种单纯,这烟就像这越发落寞的村落,古朴、恬静、温暖。

在炊烟的呼唤下,人们或者行走,或者“突”地开着蹦蹦车,从山间、田里、河畔顺着村道走回来,炊烟的方向,就是家的方向。

⑤乡亲们或许不会关注司空见惯的炊烟,就像他们可能没有关注家里面那个总是起得很早、睡得很晚的女人,那个女人是老婆,是母亲。

她们默默地见识着村庄最冷清的晨,熬着村庄最深沉的夜,却从来不会为自己的辛勤和劳累辩驳夸耀。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女人的存在,这些小房子才会按时升腾起炊烟才会有温暖的被窝和可口的饭菜,那是家的味道。

⑥难怪中国古代文人无论桀骜还是恬淡,无论身归山野还是向往庙堂,在诗句中总会提及炊烟,悄悄地织构美好。

比如陶渊明有“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范成大有“指点炊烟阁莽苍,午餐应可寄前庄”,蔡襄有“孤舟横笛向何处,竹外炊烟一两家”……炊烟就是人,就是家。

有炊烟的地方,才是人间。

10.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①段引用歌词,开篇点题,引出对故乡炊烟的回忆,趣味性强。

B.文章第②段写故乡村庄的样子,语言生动,但与主题关系不大,可删去。

C.文章第④段详从时间角度,描绘了早晨炊烟的生机活力,黄昏炊烟的朴实温暖。

D.文章通过对故乡炊烟的细腻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乡村的美丽,家庭的温暖。

11.根据要求赏析句子。

(1)无论炊烟出来的渠道是敞亮的琉璃瓦烟囱还是泥块堆砌的小筒,都不影响大家彼此温柔地打着招呼。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
(2)跳脱
..的猪狗,上学的稚子,劳作的大人,都在..的鸭,稳重的牛,以及乱窜
..的鸡,蹒跚
彰显着村庄的活力,生机盎然又醉人眼目。

(赏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12.本文第⑤段与链接材料都写到了家乡的景象,试分析二者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链接】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温庭筠《商山早行》13.联系全文内容,说说你对文章最后一句话“有炊烟的地方,才是人间”的理解。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古人说:“雪夜闭门读禁书。

”北风呼啸,漫天鹅毛,用书香温暖自己,是人生最好的选择。

因为读书,浮躁的心很容易静下来;因为读书,寒冷的冬天便多了一份温馨。

用书香温暖冬天,能让思想在梦幻中尽情舒展,能让平淡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②冬天读书,头脑清静,利于冷静思考。

冬天适合读一些具有人文内涵的书。

寒夜斜倚床头,尽心地品味鲁迅的讽刺简练,梁实秋的细腻亲切,张爱玲的典雅飘逸,贾平凹的随意与匠心,余秋雨的广博与自然,还可以感受海明威的冷峻,伏尔泰的咏叹……由文字带来的煦暖气息穿透力很强,足以抵挡鼻息之间空气的寒凉。

读这些书犹如喝一口浓浓的热咖啡,很苦,却温暖了心田。

③冬天读书,是一种美丽的意境,更是一种难得的心情。

作家叶灵凤在《书斋趣味》中说:“在这冬季的深夜,放下了窗帘,封了炉火,在沉静的灯光下,靠在椅子上翻着白天买来的新书的心情,我是在寂寞的人生旅途上为自己搜寻着新的伴侣。

”冬读的心情是愉快的,让人的脑筋更加灵光,充满创造力,最能增加人的智慧、知识和才能,陶冶人的情操,激活人的思维,从而获得启发,产生新的灵感。

④冬天读书,让单调的季节变得有滋有味。

坐在温暖的屋子里,沉醉在书中描绘的世界里。

从古到今,从国内读到国外,在这门功课里自得其乐。

作家钱歌川在《冬天的情调》中
说,大雪天到外面去看过一回雪景,回家来扫净身上的积雪,吃过晚饭,关起门从容地来读书,这是金圣叹所赞美的人生一乐。

储蓄冬天,阅读心灵,会让人更加自信。

面对冬天的寒冷,文字可以温暖人心。

⑤冬天读书,是一种心旷神怡的美好景致。

读书的时候,常有雪花飘落,让人觉得妙不可言。

那些梨花般的雪花,在窗外制造着春天的假象,而手中的一本书,却让我体验了这世上没有什么事比阅读更舒适、更真实、更惬意……倘若再有一两片雪花,从窗缝里挤进来,刚想逮它却化掉了,如蝴蝶的隐身。

把书本轻轻合上,双目微闭,一丝倦意袭来,再看两页吧,可我未把那两页看完,书却“吧嗒”掉在了地上,不管它了,身子一歪,呼呼睡去,多美的滋味!
⑥冬天闲暇之余,常沏一壶淡茶,手拿着一本百读不厌的好书,就这样,开始一段美妙的旅行。

⑦冬天有书香为伴,会让我的心里充满阳光,和煦而温暖,惬意而幸福。

选择寒冬里读书,收获一份弥久的温馨。

(摘编自陆杏清《寒冬里的一份温馨》)
14.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引用古人说的“雪夜闭门读禁书”自然而然地引出读书的主题。

B.作者认为读一些具有人文内涵的书可以让头脑清静,利于冷静思考。

C.文章多处引用作家及其作品中的相关语段,使论证更加深入、有说服力。

D.本文作者采用了总分总结构形式来行文,结构严谨,说理清晰。

15.本文语言极富特色,请结合下面这句话,从论证方法角度做简要赏析。

读这些书犹如喝一口浓浓的热咖啡,很苦,却温暖了心田。

16.全文是怎样围绕“选择寒冬里读书,收获一份弥久的温馨”展开论述的?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下降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数字阅读的影响。

在近些年的调查中发现一个明显的趋势,手机阅读、平板电脑阅读等数字化阅读方式在未成年人中日趋普及,纸质图书阅读率因此下降。

在数字化阅读流行的时代,纸质阅读依然很重要,从培养未成年人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专注力等方面来说,相对于数字化阅读,纸质图书阅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儿童过早接触手机等数字媒介容易受到娱乐化内容和碎片化思维的影响。

我国2022~2023年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统计表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
材料二:
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10年间变化(%)
①第十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23年我国成年人人均每天读书19.81分钟,不及接触手机时长的1/3,认为自己阅读数量较少的成年人占四成以上。

②2023年我国农村居民阅读率为49.0%,比城镇低19.1%;农村居民年人均阅读量为
6.87本(含电子书),比城镇低2.14本。

农村居民的图书阅读率远低于城市,但对举办读书活动的需求,却比城市更加迫切——有超过2/3的农民,渴望通过阅读丈量田野之外的世界。

这些年,建设农家书屋、加快网络覆盖、推进乡村阅读,来自各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努力,逐步改善着农村的阅读资源和阅读状况。

(摘编自《人民日报》)
材料三:
戴上增强现实眼镜看一本有关兵马俑的图书,兵马俑就以立体的方式呈现在眼前;给手机加上一个反光镜,再打开绘本时,手机会自动为孩子朗读绘本内容……许多看似科幻小说中的情节如今已成现实。

想要了解京杭大运河的历史,戴上我们的VR眼镜就可以了。

红色地标公司和人民教育出版社合作开发了“VR看运河”的项目,即将作为通识类教育课程进入沿线城市的小学。

VR课程形象直观,京杭大运河沿岸的地标性建筑是什么样、漕运是怎么回事,戴上眼镜一看就明白了。

目前VR技术在数字阅读领域应用较快,特别是在教育领域,VR 技术带来的情景式代入、互动式交流、沉浸式探究使课堂教学变得形象直观。

(摘编自《数字阅读的美好时代》)
17.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A.纸质图书阅读率下降是因为手机阅读、平板电脑阅读等数字化阅读方式在未成年人中日趋普及。

B.儿童过早接触数字媒介容易受到娱乐化内容和碎片化思维的影响,这对培养专注力极为不利。

C.建设农家书屋、加快网络覆盖、推进乡村阅读……农村的阅读资源和阅读状况正逐步改善着。

D.“许多看似科幻小说中的情节如今已成现实”意味着人们的阅读方式已完全实现了数字化。

18.国民阅读呈现出怎样的特点?请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

19.VR技术有哪些优势?请根据材料三简要概括。

20. 从“阅”到“______”(悦、跃、越),请从括号中选择一个字,将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作文。

要求:(1)字迹工整,书写优美,卷面整洁;(2)诗歌除外,文体不限,字数在600字左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