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的基本方法技巧及练习题及练习题(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的基本方法技巧及练习题及练习题(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试卷文学类文本阅读
1.阅读下列名著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祥子呆呆的立在(茶馆)门外,看着这一老一少和那辆破车。

老者一边走还一边说话,语声时高时低;路上的灯光与黑影,时明时暗。

祥子听着,看着,心中感到一种从来没有过的难受。

在他们身上,他似乎看到了自己的过去和将来!他向来没有轻易撒手过一个钱,现在他觉得很痛快,为这一老一少买了十个包子。

直到已看不见了他们,他才又进到屋中。

大家又说笑起来,他觉得发乱,会了茶钱,又走了出来,把车拉到电影园门外去等候曹先生。

天真冷。

空中浮着些灰沙,风似乎是在上面疾走,星星看不甚真,只有那几个大的,在空中微颤。

地上并没有风,可是四下里发着寒气,车辙上已有几条冻裂的长缝子,土色灰白,和冰一样凉,一样坚硬。

祥子在电影园外立了一会儿,已经觉出冷来,可是不愿再回到茶馆去。

他要静静的独自想一想。

那一老一少似乎把他的最大希望给打破——老者的车是自己的呀!自从他头一天拉车,他就决定买上自己的车,现在还是为这个志愿整天的苦奔;有了自己的车,他以为,就有了一切。

哼,看看那个老头子!
(节选自《骆驼祥子》)
(1)选段中“一老一少”是________(填人物);祥子“心中感到一种从来没有过的难受”是因为________。

(2)语段中的老者当时处于怎样的困境?
(3)这一老一少出现使祥子的思想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请问祥子发生怎样的变化?
【答案】(1)拉车的老者和他的孙子小马(老马和小马)
;老马和他孙子的悲惨遭遇把祥子的希望给打破了(祥子在老者身上,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将来,祥子在小马的身上看到自己的过去或祥子在小马的身上看到自己儿子的将来)
(2)天冷,拉不上座儿,饥寒交迫;儿子当兵去了,一去不回头;媳妇也跑了。

(3)祥子来到北京城是想靠自己的劳力过上好日子,他以为只要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就能实现自己的愿望,但是有车的老马和小马却过着悲惨的生活,这一切把祥子希望打破了,他对生活、对工作开始变得消极。

【解析】【分析】(1)文学常识判断的知识点有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本题抓住文字信息根据阅读积累判断作品,了解作品有关知识和内容作答即可。

祥子“心中感到一种从来没有过的难受”的原因,结合文本内容,“在他们身上,他似乎看到了自己的过去和将来!”可分析原因是老马和他孙子的悲惨遭遇把祥子的希望给打破了(祥子在老者身上,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将来,祥子在小马的身上看到自己的过去或祥子在小马的身上看到自己儿子的将来)。

(2)阅读选段,结合选段内容,回顾《骆驼祥子》的相关内容和知识,梳理相关情节,进行作答。

老者的处境天冷,拉不上座儿,饥寒交迫;儿子当兵去了,一去不回头;媳妇也跑了。

(3)阅读选段,结合选段内容,回顾《骆驼祥子》的相关内容和知识,梳理相关情节,进行作答。

祥子来到北京城是想靠自己的劳力过上好日子,他以为只要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就能实现自己的愿望,但是有车的老马和小马却过着悲惨的生活,这一切把祥子希望打破了,他对生活、对工作开始变得消极。

【点评】(1)识记文学常识。

能力层级为识记A。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识记文学名著内容。

能力层级为识记A。

(3)识记文学名著内容。

能力层级为识记A。

2.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

胡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

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

因为不成功,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

罗汉就塑得比孩子们高得多,虽然不过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终于分不清是壶卢还是罗汉;然而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

孩子们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

这回确是一个大阿罗汉了。

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

第二天还有几个孩子来访问他;对了他拍手,点头,嘻笑。

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

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

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

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一九二五年一月十八日
(1)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原名__________。

(2)做个小翻译!
①凛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目光灼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给文章划分层次,并归纳层意。

(4)你喜欢雪吗?为什么?和同学们一起聊聊吧!
【答案】(1)野草鲁迅周树人
(2)①刺骨地寒冷。

②目光十分明亮。

(3)①层:(1~3段):写江南的雪“滋润美艳之至。


②层:(4~5段):写北国的雪“如粉”“如沙”随着旋风蓬勃飞舞。

③层:(6段)总说雪是孤独的,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4)无统一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可围绕雪的特点及利弊来谈。

【解析】【分析】
(1)此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平时注意积累、牢记即可。

(2)此题考查的是词语含义,平时应注意积累常用词语。

(3)先看每个自然段意思,然后把写同一内容的自然段合为一层即可。

①层:(1-3段):写江南的雪“滋润美艳之至”。

②层:(4-5段):写北国的雪“如粉、如沙”,随着旋风蓬勃飞舞。

③层:(6段)总说雪是孤独的,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4)开放性试题,无统一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可围绕雪的特点及利弊来谈。

3.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1)~(4)题。

我是主张发电的,但当我说出之后,即有一种钝滞的声音跟着起来:“杀的杀掉了,死的死掉了,还发什么屁电报呢?”
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

他蹲在席子上,我发言大抵就反对;我早觉得奇怪,注意着他的了,到这时才打听别人:说这话的是谁呢,有那么冷?认识的人告诉我说:他叫A,是徐伯荪的学生。

我非常愤怒了,觉得他简直不是人,自己的先生被杀了,连打一个电报还害怕,于是便坚执地主张要发电,同他争起来。

结果是主张发电的居多数,他曲服了。

(1)以上文段选自《________》,文中的A指的是________。

(2)最后一段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________”,正确写法是“________”。

(3)请把文中画线的句子改为陈述句:
(4)请结合原著回答:①文段中发“电报”的缘由是什么?②他为什么对“我”“那么冷”?【答案】(1)朝花夕拾;范爱农
(2)曲服;屈服
(3)杀的杀掉了,死的死掉了,不用发电报。

(4)示例:①范爱农的老师徐伯荪被害,同乡会的学生主张发电报到北京痛斥满政府。

③范爱农赴日留学,鲁迅前往迎接时,对范爱农行李中的物品嗤之以鼻。

(共6分。

每小题3分。

意思对即可)
【解析】【分析】(1)这段文字出自《朝花夕拾》,文中的A指的是范爱农,这类题目在解答的时候需要结合平时的识记进行分析。

(2)“曲服”书写错误,正确的书写为“屈服”。

(3)“还发什么屁电报呢”转换为陈述句,表达的时候需要关注具体点,反问词和标点符号要进行修改。

(4)“电报”的缘由是因为范爱农的老师徐伯荪被害,同乡会的学生主张发电报到北京痛斥满政府。

对“我”“那么冷”是因为范爱农赴日留学,鲁迅前往迎接时,对范爱农行李中的物品嗤之以鼻,据此分析即可。

故答案为:(1)朝花夕拾;范爱农
(2)曲服—屈服
(3)杀的杀掉了,死的死掉了,不用发电报。

(4)示例:①范爱农的老师徐伯荪被害,同乡会的学生主张发电报到北京痛斥满政府。

③范爱农赴日留学,鲁迅前往迎接时,对范爱农行李中的物品嗤之以鼻。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知识的积累能力。

关于名著,在平时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等,并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

对于课本中有关名著的内容更引要起重视。

这样,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

(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词语书写正误的能力。

要做到正确地读写词语,首先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

其次要适当拓宽阅读面,多积累词语,尤其是四字词语(成语),以丰富自己的词汇量。

并且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在读写的过程中就可以避免读错写错了。

(3)本题考查学生句型转换的能力。

陈述句改为反问句的方法:首先将肯定句中的肯定
词(是、能、会等)改为否定词(不是、不能、不会等)。

其次将否定句中的否定词(不是、不能、不会等)改为肯定词(是、能、会等)。

再次在肯定词或否定词前面加上“怎、怎么、难道、岂”等反问语气词。

最后句尾加上疑问助词“呢、吗”等,句末的句号改为问号。

(4)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内容的积累及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

名著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

既要注意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渐渐深化印象。

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4.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回答问题。

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

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就醒,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

好象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

———这一类的话我们不知有多少可以和你说,可是不敢说,你这个年纪是一切向前往的,不愿意回顾的;我们噜哩噜苏的抖出你尿布时代的往事,会引起你的憎厌。

孩子,这些我都很懂得,妈妈也懂得。

只是你的一切终身会印在我们脑海中,随时随地会浮起来,象一幅幅的小品图画,使我们又快乐又惆怅。

(1)以上文段选自《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

(2)“翻来覆去”在句子中的意思是:________。

(3)请把文中画线的句子合并为一个句子(意思可以有小的改动):________
(4)请结合原著回答:①“这些我都很懂得,妈妈也懂得”中“这些”指什么?②文段中“快乐”与惆怅”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案】(1)傅雷家书;傅雷
(2)来回翻身
(3)这些我和你妈妈都懂得
(4)①你这个年纪是一一切向前往的,不愿意回顾的;我们噜哩噜苏的抖出你尿布时代的往事,会引起你的憎厌。

②示例:不矛盾。

“快乐”是父母与孩子一起度过的愉快时光,“惆怅”是担心引起孩子的憎厌。

【解析】【分析】(1)根据“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知这段文字出自《傅雷家书》,作者是傅雷。

(2)根据对这个成语的积累并结合句意理解词义,可知“翻来覆去”,形容来回翻动身体。

这里形容傅雷因挂念儿子而睡不着觉,来回翻动身体。

(3)这些我都很懂得,妈妈也懂得,意思是我和妈妈两个人都懂得这些。

据此改动句子即可。

(4)①根据“你这个年纪是一切向前往的,不愿意回顾的,我们噜哩噜苏的抖出你尿布时代的往事,会引起你的憎厌。

孩子,这些我都很懂得,妈妈也懂得”可知这些指的是:你这个年纪是一一切向前往的,不愿意回顾的;我们噜哩噜苏的抖出你尿布时代的往事,会引起你的憎厌。

②结合“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

———这一类的话我们不知有多少可以和你说,可是不敢说,你这个年纪是一切向前往的,不愿意回
顾的;我们噜哩噜苏的抖出你尿布时代的往事,会引起你的憎厌”可知,儿子成长的往事在父母回忆起来都是快乐的,而又担心噜哩噜苏的抖出你不愿提及的往事会让你憎厌。

故答案为:⑴傅雷家书;傅雷
⑵来回翻身
⑶这些我和你妈妈都懂得
⑷①你这个年纪是一一切向前往的,不愿意回顾的;我们噜哩噜苏的抖出你尿布时代的往事,会引起你的憎厌。

②示例:不矛盾。

“快乐”是父母与孩子一起度过的愉快时光,“惆怅”是担心引起孩子的憎厌。

【点评】⑴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

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选择作答即可。

⑵本题考查理解词义的能力。

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多积累、运用词语,提高自己理解词语的能力。

做题时,一定要结合语言环境理解词义。

⑶本题考查句式转换的能力。

句式转换包括:单句与复句之间的转换、肯定句与否定句之间的转换、祈使句与疑问句之间的转换、陈述句与反问句之间的转换等。

答题时要注意,无论句式怎么转换,句子的意思不能变。

⑷①本题考查对文章的概括,首先要在审题后确定提取答案的范围,即在文章中寻找段落。

然后从前向后精读文章,抓住其中切题的信息,将它们提取出来。

最后根据这些语句组织成切题的合乎要求的答案。

②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内涵的能力。

解答这类试题,不要只浮于语句的表面意义,还应立足于相关重点语段,联系上下文,结合文章语境,联系文章主题,进行研读和探究。

5.附加题: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白军来了怎么样?”他问道。

“他们要多少多少粮食,从来不说一句付钱的话。

如果我们不给,就把我们当共产党逮起来。

如果我们给他们,就没有钱缴税。

反正不论怎么样,我们都没有力量缴税。

那么怎么办呢?他们就拿我们的牲口去卖。

去年,红军不在这里,白军回来了,他们拿走了我的两头骡子,四头猪。

骡子每头值三十元钱,猪长足了值二元钱,他们给了我什么?
“啊哟,啊哟!他们说我欠了八十元的税和地租,我的牲口折价四十元,他们还要我四十元。

我到哪里去弄这笔钱?我没有别的东西给他们偷了。

他们要我卖闺女,这是真的!我们有的人只好这样!没有牲口没有闺女的只好到保安去坐牢,许多人给冻死了。

……
他开始一一说村子里的人的罪名。

他们参加了贫民会,他们投票选举乡苏维埃,他们把白军动向报告给红军,他们有两家的儿子在红军里,另一家有两个女儿在护士学校。

这不是罪名吗?他向我保证,随便哪一个罪名就可以把他们枪决。

这时一个赤脚的十几岁少年站起来,他一心注意讨论,忘记了有洋鬼子。

“老大爷,你说这是罪名?这是爱国行为!我们为什么这样做?难道不是因为红军是穷人的军队,为咱们的权利在打仗?”
他热烈地继续说:“咱们国家以前有过免费学校吗?红军把无线电带来以前咱们听到过世
界新闻吗?世界是怎么样的,有谁告诉过咱们?你说合作社没有布,但是咱们以前有过合作社吗?还有你的地,从前不是押给了王地主吗?我的姊姊三年前饿死了,但是自从红军来了以后,咱们不是有足够的粮食吃吗?你这说苦,但是如果咱们年轻人能学会识字,这就不算苦!咱们少先队学会开枪打汉奸和日本,这就不算苦!”
(1)文段选自________(作者)写的《________》,这本书曾易名为《________》(2)“白军来了怎么样?”句中的“白军”指谁?结合选段说说“白军”是一支怎样的军队? (3)本书是一篇采访录,作者为什么想要和这些苏区的村民交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1)斯诺;红星照耀中国;西行漫记
(2)①国民党反动派的军队;②冷酷无情(残暴)、滥杀无辜、不得民心
(3)①作者(斯诺)想要了解红军受到百姓欢迎与支持的原因;②通过与苏区农民交谈,能够从更多的角度去了解红军的真实情况,避免因受访者单一导致以偏概全,使作品更具有真实性、客观性。

【解析】【分析】(1)根据对《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的文学常识的积累答题即可,注意不要写错别字,如“漫”字容易写成。

(2)《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中时斯诺在延安实地采访后写的,当时延安的老百姓把中国共产党的军队称作红军,把国民党反动派的军队称作是白军。

选文第一、二段是村民给斯诺介绍白军来了的情况,抓住他的这两段话分析白军是一支什么样的军队,如从“他们要多少多少粮食,从来不说一句付钱的话。

如果我们不给,就把我们当共产党逮起来”“我没有别的东西给他们偷了。

他们要我卖闺女,这是真的!我们有的人只好这样!没有牲口没有闺女的只好到保安去坐牢,许多人给冻死了”等可以看出他们的冷酷无情(残暴)、滥杀无辜、不得民心。

(3)《红星照耀中国》是一本纪实性作品,要求材料必须是真实的,斯诺要了解红军的真实情况,如果只采访红军,可能得到的材料不够全面,也不能令人信服,而红军情况当地的村民了解最多,也最真实,最全面。

据此答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斯诺;红星照耀中国;西行漫记
⑵ ①国民党反动派的军队;②冷酷无情(残暴)、滥杀无辜、不得民心
⑶①作者(斯诺)想要了解红军受到百姓欢迎与支持的原因;②通过与苏区农民交谈,能够从更多的角度去了解红军的真实情况,避免因受访者单一导致以偏概全,使作品更具有真实性、客观性。

【点评】⑴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把握能力。

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选择作答即可。

⑵本题考查对名著的积累及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答题时首要要根据积累答出人物,然后再根据村民的语言分析白军是什么样的形象即可。

⑶本题考查赏析文章写作手法的能力。

《红星照耀中国》属于纪实文学,纪实文学必须通过自己的亲历采访或者尊重客观的历史文档、书信日记等材料,通过作者一定的思想、写作经验,用文学艺术地手段表现、反映出历史或者现实生活、人物事件等,包括历史、案列、回忆录、人物传记等各种纪实文学文体。

6.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1)~(4)题。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以上文段选自《艾青诗选》,艾青原名________,他发表长诗《________》时,第一次使用“艾青”这一笔名。

(2)“汹涌”在句子中的意思是:________。

(3)请改写文中画线的句子,使之与前面的句子构成排比句。

(4)艾青的诗歌创作有哪两个高峰期?并各列举一首代表作。

【答案】(1)蒋海澄;大堰河——我的保姆
(2)(水)猛烈地向上涌或向前翻滚
(3)这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4)第一个高峰是在20世纪30年代,代表作《北方》、《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等;第二个高峰是1978年以后,代表作《鱼化石》、《光的赞歌》等。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艾青的文学常识的积累答题,注意“澄”“堰”的书写。

(2)结合语境分析,汹涌:水势翻腾上涌。

意对即可。

(3)前面几个句子都是以“这”开头,根据题意,改写的时候,也要符合这个特点。

即把“和那”改为“这”即可。

(4)根据对艾青有关文学常识的积累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⑴蒋海澄大堰河——我的保姆
⑵(水)猛烈地向上涌或向前翻滚
⑶这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⑷第一个高峰是在20世纪30年代,代表作《北方》、《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等;第二个高峰是1978年以后,代表作《鱼化石》、《光的赞歌》等。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积累能力,平时学习时要结合所学的课文和名著积累有关的文学常识,复习时可以整理成册,巩固记忆。

⑵本题考查理解词义的能力。

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多积累、运用词语,提高自己理解词语的能力。

做题时,一定要结合语言环境理解词义。

⑶本题考查句子的改写能力。

此题非常容易,只需把个别词语稍加改动即可。

⑷本题考查对名著常识的积累。

一般考查经典篇目的出处及重要作家的资料和作品有关内
容。

解答这类题目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最好的办法就是将这些篇目做一个系统的梳理,可按朝代和国籍编序,列出每一篇目的出处、作者、文章内容要点以及相关的资料等。

7.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A)这么大的人,拉上那么美的车,他自己的车,弓子软得颤悠颤悠的,连车把都微微的动弹;车箱是那么亮,垫子是那么白,喇叭是那么响;跑得不快怎能对得起自己呢,怎能对得起那辆车呢?这一点不是虚荣心,而似乎是一种责任,非快跑,飞跑,不足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与车的优美。

那辆车也真是可爱,拉过了半年来的,仿佛处处都有了知觉与感情,祥子的一扭腰,一蹲腿,或一直脊背,它都就马上应合着,给祥子以最顺心的帮助,他与它之间没有一点隔膜别扭的地方。

赶到遇上地平人少的地方,祥子可以用一只手拢着把,微微轻响的皮轮象阵利飕的小风似的催着他跑,飞快而平稳。

拉到了地点,祥子的衣裤都拧得出汗来,哗哗的,象刚从水盆里捞出来的。

他感到疲乏,可是很痛快的,值得骄傲的,一种疲乏,如同骑着名马跑了几十里那样。

(B)冬天又来到,从沙漠吹来的黄风一夜的工夫能冻死许多人。

听着风声,祥子把头往被子里埋,不敢再起来。

直到风停止住那狼嗥鬼叫的响声,他才无可如何的起来,打不定主意是出去好呢,还是歇一天。

他懒得去拿那冰凉的车把,怕那噎得使人恶心的风。

狂风怕日落,直到四点多钟,风才完全静止,昏黄的天上透出些夕照的微红。

他强打精神,把车拉出来。

揣着手,用胸部顶着车把的头,无精打采的慢慢的晃,嘴中叼着半根烟卷。

一会儿,天便黑了,他想快拉上俩买卖,好早些收车。

懒得去点灯,直到沿路的巡警催了他四五次,才把它们点上。

(1)以上两段文字出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原名)写的《________》
(2)A段写祥子意气风发,B段写祥子萎靡不振。

请根据小说的内容,说说哪些大事导致祥子“萎靡不振”。

(3)请以选段中的语句为例,简析作品语言的一个特点。

(4)作者在小说一开头就说“骆驼”是祥子的外号,那么骆驼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和祥子有什么内在的和外在的关系?
(5)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祥子的性格特点。

【答案】(1)老舍;舒舍予;骆驼祥子
(2)祥子辛苦攒钱买的车被大兵抢了;好不容易结了婚,老婆又难产死了;大病几场,原本强壮的身体也垮了。

(3)语言细致准确、充满感情。

善用各种修辞。

(4)小说开头祥子被兵抓去,士兵们牵来几匹骆驼,祥子有了逃跑的念头,骆驼的出现救了祥子的命,骆驼又成了祥子的精神安慰和寄托,卖骆驼换钱,使祥子的最高理想得以实现,祥子也得到了骆驼祥子的绰号,“骆驼”也点出了祥子的性格特点,吃苦耐劳,沉默寡言,有股不服输的劲儿,使祥子成为一个有理想、有干劲、能忍耐、肯吃苦的青年。

(5)他(祥子)自尊好强,吃苦耐劳,有自己的梦想,凭自己的力气挣饭吃;无情的社会现实最终将他变成了麻木、狡猾、吃喝嫖赌、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考核主要集中在中外的作家、作品、文学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