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习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习题
1.1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
1.商代统治者凡事都要通过占⼘予以决定。

这⼀现象说明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以⾎缘关系为纽带B.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C.权⼒⾼度集中于商王⼿中 D.决策体现原始民主⾊彩
2.《礼记》中记录了孔⼦的⼀段话,⼤意是往古的“⼤同”时代,“天下为公”;现在的“⼩康”时代,则是“天下为家”。

这说明古代由“⼤同社会”进⼊“⼩康社会”
A由公有制社会进⼊⼩康社会是历史的倒退
B 由天下为家进⼊了⼩康社会是历史的进步
C出现了⼈剥削⼈的不合理现象,但却是历史的进步
D 禹传⼦启是进⼊⼤同社会的标志
3.王国维在评论西周取代商时说:“⾃其表⾔之,不过⼀姓⼀家之兴亡与都⾢之移转;⾃其⾥⾔之,则旧制度废⽽新制度兴,旧⽂化废⽽新⽂化兴。

”下列最符合该评论解读的是:
A、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B、私学取代官学
C、权⼒继承制度发⽣变化
D、家天下取代公天下
4.周政治将“国”与“家”密切结合起来。

能突出说明这⼀结论的是
A.嫡长⼦有主祭祖先的特权
B.周天⼦既是政治上的共主,⼜是天下的⼤宗
C.封邦建国时主要是“授⼟”“授民”
D.宗法制以分封制、礼乐制为基础和保障
5.⼤宗与⼩宗之间的关系是
A.绝对的B.⼟地、财产、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
C.⽅国联盟的基础 D.仅仅是家族等级关系
6.在中国存在⼀种⼴泛⽽普遍的宗族⽂化——祖先崇拜,由此衍⽣出遍布民间的祠堂。

下列关于祠堂⽂化的正确叙述是A.祠堂的盛⾏与中央集权制、⼩农经济、儒家思想密切相关
B.宗族被封建政府授权直接执⾏国家法律法规,维持乡村治安C.⾃先秦时期起国家便⿎励民间修建祠堂
D.祠堂是宗法制度的物化象征,反映了深厚的家族观念
7.《说⽂解字》解释说:“宗,尊祖庙也。

”也就是说,宗法的“宗”的本义是宗庙。

这说明宗法制的纽带是
A.财产
B.⾎缘
C.信仰
D.地域
8.“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这句话所表达的主要意思是
A、商周的制度区别很⼤
B、夏商的制度有继承关系
C、商朝的政治制度源于周代
D、商周的制度有继承关系
9.《武丁⼘辞》中有“⼄巳⼘毂贞(壳上的纹路,⼟⼤令衆(众)⼈⾅恊(协)⽥……”的记载,由此可见商代的政治特征是
A.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 B.王位世袭制的实⾏
C.井⽥制的⼴泛盛⾏ D.统治集团⽭盾重重
10.据史书记载,奄国(今⼭东曲⾩)曾随武庚叛周。

平叛后,
成王封周公长⼦伯禽于奄国称鲁,并辖“殷民六族”。

“殷民”

A、夏民后裔 B 、商代遗民 C、周朝百姓 D、少数民族
11.通过宗法制的实⾏,西周形成⼀个庞⼤的宗族⽹。

“⼤宗能率
⼩宗,⼩宗能率群弟”。

按宗法制的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
⼀定能成为⼤宗的是
①周王室—周王正妻所⽣之⼦②周王室—周王嫡长⼦、嫡长孙
③诸侯国—诸侯嫡长⼦、嫡长孙④卿⼤夫封地—卿⼤夫嫡长
⼦、嫡长孙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③
12.使周朝巩固了统治、扩⼤了疆域的制度是
A.禅让制
B.王位世袭制
C.分封制
D.宗法制
13.⼭东省常被⼈们简称为齐鲁⼤地,这起源于
A.⼤汶⼝⽂化
B.西周分封
C.甲⾻⽂记载
D.古代地名
14.周天⼦年⽼了,膝下有四个⼉⼥:⼤⼉⼦(妃嫔所⽣);⼆⼥⼉(王后所⽣);⽼三是王后所⽣的⼥⼉;⼩⼉⼦(王后之⼦)。

⼏个⼉⼥都想争王位。

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请问王位该传
给谁
A.⼤⼉⼦
B.⼆⼥⼉
C.⽼三
D.⼩⼉⼦
15.《史记》记载:楚庄王向周王“问⿍⼩⼤轻重”。

当时⿍是权
⼒的象征。

“楚王问⿍”反映了在诸侯国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
下,楚庄王
A关注青铜⿍的铸造 B希望借助周王室争霸
C 想代替周天⼦号令天下
D 有与周王平分天下的野⼼
16.浙江省绍兴市⼤禹仪式每年都举⾏,⼈们公祭⼤禹的主要原

A治⽔有功 B确⽴了初步的政治管理秩序
C 继承帝位成为最⾼政治领袖D建⽴夏朝
17.在古代⼈们的信仰中,“社”是⼟地神,“稷”是⾕神,但社
稷却被⽤作国家的代称。

这主要是因为
A⿁神等迷信思想的盛⾏ B中国古代以农业为⽴国之本
C⼈们要依靠⼟地和⾕物⽣存
D 国家的税收主要来⾃⼟地上出产的⾕物
18.近年来,福建和台湾两岸的中华⼉⼥定期的进⾏祭拜“妈祖”
的⼤型民间活动。

“妈祖”⽂化现象与宗法制有密切关系,在
宗法制中,⼤宗和⼩宗的关系是
A家族等级关系 B政治⾪属关系 C 家族⾎缘关系
D 既有家族⾎缘等级关系,⼜有政治⾪属关系
19.周代宗法制情形可从古代经典中约略窥见,如《仪礼·丧服·传》:“⼤宗者尊之统也,⼤宗者收族(按,指团结族⼈)者也,不可以绝”,“异居⽽同财,有馀则归之宗,不⾜则资之宗”;⼜如《礼记·曲礼》:“⽀⼦不祭,祭必告于宗⼦”。

材料主要表明周代早期
A.⾎缘凝聚⼒受到地缘成分的影响⽽崩解
B.宗法制的特⾊是⽗系与嫡长⼦继承制
C.政治、经济与社会⽣活受宗法⼒量⽀配
D.丧服制度和⾏为规范弱化了⾎缘认同
20.据说周公东征之后,“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从中得出的信息有
①分封的主要对象是王族和姻亲
②那时中国已开始进⼊封建社会
③分封制属地⽅⾏政制度
④分封的根本⽬的是巩固周朝的统治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D①③④
21.古代中国出现的第⼀个国家政权是
A.夏朝B.商朝 C.西周 D.春秋
22.在我国古代西周出现宗法制和分封制,这些机构就其实质⽽⾔是
A.地域决定政治B.维护奴⾪
主贵族统治
C.统治的⽅式不同D.经济模式决
定政治⼿段
23.“参天之⽊,必有其根;怀⼭之⽔,必有其源。

”近年,⼀些地⽅
为弘扬传统⽂化推动经济发展,根据本地历史⽂化举办寻根祭祖活
动。

这种习俗源⾃
A.禅让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
郡县制
24.⿍是中国⽂化的⼀部分。

《左传》曾载:“桀有昏德,⿍迁于商,载
祀六百。

商纣暴虐,⿍迁于周,德之修明,虽⼩,重也。

其奸回昏
乱,虽⼤,轻也。

”杜甫诗云:“⼊⿍资过熟,加餐愁⽆欲。

”从中可
知“⿍”在商周时代的作⽤是①权⼒的象征②隐喻政权③
⾷器④⽤于收藏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
④ D.①③④
25.宗法制由原始社会的⽗系家长制直接演变⽽来,它的核⼼内容

A.嫡长⼦继承制B.嫡长⼦与庶⼦享有同等
继承权
C.嫡长⼦分封庶⼦D.嫡长⼦不能继承⽗亲的宗
主地位
26.“《三礼》记载了周代礼器制度:天⼦九⿍、诸侯或卿七⿍、⼤夫五⿍、⼠三⿍”下列表述不符合这段材料含义的是A.周朝严格划分等级制度B.贵族⾝份不同则礼仪有别
C.周礼是维护等级制的⼯具D.⿍是贵族⽤来交往的礼物
27.宗法制在政治制度⽅⾯的体现是:
A、世袭制
B、分封制
C、君主专制
D、禅让制
28下列对“封邦建国,⼴建诸侯,以藩卫宗周”理解正确的是A.西周采取分封诸侯的办法建⽴了封建社会
B.分封诸侯削弱了西周中央对地⽅的控制
C.分封的对象局限在周王室的宗族姻亲范围
D.实⾏分封制是为了拱卫周王的统治
29.《左传》⽈:“桀有昏德,⿍迁于商,载祀六百。

商纣暴虐,⿍迁于周。

”下列成语中的“⿍”与材料中的“⿍”含义相同的是A.⼈声⿍沸 B.⿍⿍有名 C.三⾜⿍⽴ D.问⿍中原
30.夏启以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
①巩固部落联盟的需要②私有制发展的结果
③阶级对⽴的产物④统⼀国家的需要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1.分封制在周初和后期的结果截然不同,导致这种局⾯的根本原因是
A王室衰微 B诸侯争霸 C 楚王问⿍ D社会经济发展(⽣产⼒)32.我国古代“天下为家”的局⾯的形成,从根本上反映了
A家庭观念的变化 B社会组织的进步
C继承制度的转化 D定居⽣活的开始
33.西周实⾏的宗法制在秦汉以后仍有重⼤影响,其主要表现是
A嫡长⼦继承制 B 反复出现的分封制
C 三纲五常的伦理观 D传统宗族观念
34.在中国古代“家国⼀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
A.宗法制 B.郡县制 C.君主专制 D.中央集权35.据史料记载,上海青帮著名⼈物杜⽉笙发迹后请杨度为⾃⼰修家谱,最终杨度选择了杜甫为其先祖。

这⼀记载体现出家谱
A.具有区分家族成员⾎缘关系亲疏远近的功⽤
B.有传承先辈精神和⿎励后⼈的⽬的
C.是研究历史、地理、社会、民俗的重要信史
D.深受中国古代宗法观念的影响
36.《诗经》⽈:“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关于周⼈的“维新”,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①建⽴了完备的宗法制②实⾏了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③确⽴了尊卑分明的礼制④创⽴了王位世袭制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37.(2010年11⽉杭州市萧⼭区⾼三期中1题)“每逢佳节倍思亲”,追根溯源,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的情结源于宗法制,
下列对宗法制的理解,正确的是
A.最⼤的特点是长⼦继承制
B.⼤宗和⼩宗既是兄弟关系,⼜是政治⾪属关系
C.周天⼦是天下的⼤宗,所以鲁国内部再分封当然也以周天
⼦为⼤宗
D.西周推⾏宗法制的主要作⽤是缓和奴⾪社会的阶级⽭盾,
维护社会稳定
38.(2011年1⽉杭州市质检1题)《左传》记载“封建亲戚,
以蕃屏周。

”这句话反映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
①皇帝制②分封制③宗法制④郡县制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39.(2010年12⽉浙江省新⾼考联盟⾼三联考1题)王国维在
《殷周制度论》中说:“周⼈制度之⼤异于商者……由是⽽有
封建⼦弟之制,君天⼦⾂诸侯之制。

”此“制”是指
A.世袭制B.分封制 C.宗法制 D.郡县制
40.《礼》⽈:“宗⼈将有事,族⼈皆侍。

古者所以必有宗,何也?所以长和睦也。

⼤宗能率⼩宗;⼩宗能率群弟,通其有⽆,所
以纪理族⼈者也。

”材料表明
A.郡县制有利于统⼀多民族国家的长治久安
B.周王是天下唯⼀⼤宗与政治上的最⾼领袖
C.宗法制的确⽴割断了“国”与“家”之间的关系
D.⼤宗与⼩宗既是家族等级关系⼜是政治⾪属关系
41.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

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
(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鲁晋两国不可通婚。

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
①晋国是姬姓封国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
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
42.分封制和宗法制对西周统治的有利作⽤

①防⽌贵族之间因为权⼒的继承⽽发⽣纷争②保证贵族在
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③不利于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
定与团结④强化中央控制能⼒,促进地⽅联系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
④ D.①③④
44.下列关于宗法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宗法制是把⾎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种制度
B.⼤宗与⼩宗之间既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属关系
C.各级贵族均享受世袭权⼒
D.长⼦都称为⼤宗
45.成语“是可忍,孰不可忍”出⾃《论语》。

当时宫廷的舞乐队,按
制度是天⼦⼋佾(⼋⼈为⼀⾏,叫⼀佾;⼋佾是⼋⼋六⼗四⼈),诸侯六佾,卿、⼤夫四佾,季⽒只能⽤四佾,却⽤了⼋佾。

孔⼦谓季⽒:“⼋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

A.诸侯势⼒强⼤ B.周王室势⼒衰微
C.分封制趋于崩溃 D.诸侯与周天⼦具有同等的政治地位
46.殷商后期,兄终弟及制为⽗⼦相承制代替…帝⼄的长⼦启,因为母亲⾝微,⾮正妻,因此启虽为长⼦却不能承袭帝位。

帝⼄的⼩⼉⼦⾟(即纣王),因其母是正妻,嫡出,故继承了殷商的帝位。

这说明
A殷商末期嫡长⼦继承制已经确⽴ B 商朝嫡长⼦继承制尚未确⽴
C商朝⼤⼒推⾏嫡长⼦继承制 D商朝政治上实⾏内外服制度
47.西周初年,周天⼦分封鲁国时举⾏了⼀套隆重的策命典礼并由司空(官职)“授⼟”,司徒(官职)授民。

对这⼀史时最恰当的解释是
A周天⼦⽤最⾼礼节接待鲁国国君 B鲁国国君的权⼒来源于周天⼦
C鲁国国君的地位与周天⼦相似 D周天⼦重视礼制的建设
48.宗法制是西周早期政治制度的重要内容。

请判断在西周的封国---燕国的宗法体系中,处于⼤宗地位的是
A周王 B燕国国君 C卿⼤夫 D ⼠
49.在《红楼梦》第九⼗回中,贾母说:‘⾃然先给宝⽟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家。

再没有先是外⼈,后是⾃⼰的…。

这反映出贾母
A具有男尊⼥卑的思想 B固守传统的家族等级观念
C具有浓厚的家庭等级观念 D 遵循长幼幼有序的婚姻礼俗
50.先王之法,⽴天⼦之法,⽴天⼦不使诸侯疑焉,⽴诸侯不使⼤夫
疑焉,⽴嫡⼦不使庶孽疑焉。

疑⽣争,争⽣乱。

是故诸侯失位则天
下⼤乱,⼤夫⽆等则朝廷乱。

这表明西周嫡长⼦继承制的⽬的是
A确⽴嫡长⼦的最⾼地位 B 防⽌内部纷争,强化君主专制
C 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和分配,稳定统治秩序
D 保证贵族⾎统的纯正
51.幽王得褒姒,爱之,欲废申后,并去太⼦宜⽈,以褒姒为后,以
伯服为太⼦。

周太史伯阳读史记(当时各国记载的历史)⽈:“周亡
矣。

”周太史伯阳认为“周亡矣”的主要理由是幽王破坏了
A.王位世袭制 B.皇帝制度C.分封制D.宗法制52.(2010年12⽉温州五校⾼三联考1题)周初,周公封⼉⼦伯禽于鲁,要他“⼤启尔宇,为周室辅。

”唐睿宗时,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

节度使贺拔延嗣不同于诸侯伯禽的地⽅是A.与天⼦没有宗法关系B.其辖区可能发展为割据势⼒
C.拥有辖区内的全权 D.其职位设置的⽬的是为了拱卫中央53.(江苏⾦坛市2011届⾼三第⼀次调研1题)“⽴嫡以长不以贤,⽴⼦以贵不以长”,西周确⽴的这种制度能在其后约3000年间被尊为正统定制,其主要原因是
A.保证了周天⼦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B.保证了王权的稳定和统治集团的稳定团结
C.有利于统治阶级选拔优秀⼈才
D.有利于王位在⼀家⼀姓中传承
54.(2011年3⽉泉州市质检13题)⽂字的发明是⼈类跨⼊⽂明社会的标志之⼀。

下列选取的⼀组甲⾻⽂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的
A.宗法制B.分封制 C.郡县制 D.内外朝制55.⾹港中学历史教材《新理论中国历史·中四上》中“周代封建”
提到:“在封建制度下,周天⼦具有‘⼀尊’的统治地位,诸侯必须服从天⼦的命令”,书中的“封建制度”在⼤陆历史教材的提法是A.分封制 B.封建社会 C.君主专制 D.中央集权制度
56.关于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 B 宗法制以嫡长⼦继承制为核⼼
C 通过分封制,建⽴起森严的等级序列
D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维系了奴⾪主正常统治,保证了社会性质的平稳转型
57.(2011年1⽉绍兴市⾼三期末质检1 题)“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有五⼈,姬姓之国者四⼗⼈。

”这说明周朝政治的的本质特点之⼀是
A.神权政治 B.分权政治C.族权政治 D.官僚政治58.汉⾼祖刘邦想废太⼦(吕后所⽣长⼦,即汉惠帝刘盈)⽽⽴戚姬之⼦如意为新太⼦。

御史⼤夫周昌说:“⾂⼝不能⾔,然⾂期期知其不可。

陛下欲废太⼦,⾂期期不奉诏”。

周昌极⼒反对汉⾼祖废太⼦的原因是
A.确⽴皇帝⾄⾼⽆上的威权 B.坚守御史⼤夫谏议之责
C.维护传统宗法继承制度 D.根除影响汉政权稳定的隐患59、有关夏商政治说法正确的是
①启继承禹的最⾼政治领袖的地位,“家天下”制度由此开始;
②夏王朝为商汤所灭;③数量可观的甲⾻⽂资料反映了商朝社
会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化⽣活;④商代贵族以⾎缘关系为纽带实⾏宗法制;⑤商王朝的⼀切政治事务都通过占⼘进⾏决策。

A、①②④
B、②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
④⑤
60.(2010年11⽉北京海淀区⾼三期中2题)阅读下列《西周初年主要诸侯国分布表》。

从中得出的正确信息有
①分封制的核⼼是嫡长⼦继承制②同姓诸侯主要分布在黄
河流域③分封制扩⼤了西周的统治疆域④分封制加强
了西周王室的权威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 ②③④
61.(2010年11⽉北京朝阳区⾼三期中2题)西周时期出现了我国第⼀次城市建设⾼潮,并确⽴了天⼦都城⼗⼆⾥(边长4.3公⾥)、公国都城九⾥(边长3.2公⾥)、侯伯国都城七⾥(边长2.5公⾥)、⼦男都城五⾥(边长1.7公⾥)的都城建制。

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A.都城规模的差异体现出各国经济实⼒的不平衡
B.周王室建⽴了从中央到地⽅的⼀整套集权机制
C.城市建制的确⽴反映出了西周等级分封的特征
D.确定了以宫殿、庙坛为中⼼的传统建城制度
62.据《左传》载:“国之⼤事,在祀在戎”。

下⾯⼏幅青铜器⽫图⽚反映,商周青铜器主要被⽤作
63.周王将商代贵族也分封为诸侯,主要⽬的是
A.保护贵族的世袭⾎统,打破旧有⽅国的界限
B.调合统治阶级内部⽭盾 C.加强对奴⾪和平民的控制
D.巩固刚建⽴的西周政权
64.(2010年11⽉北京西城区⾼三期中2题)《禹⿍》记载:噩
侯反叛伐周,厉王命禹出征,⽣获其君。

这反映了
A.分封制趋向衰落,尚能维护王权B.宗法制度开始⽡解
C.封国实⼒削弱,周王权⼒加强 D.周王铸⿍显⽰权威
65.在分封制下,诸侯在其领地所具有的权利是
①镇守疆⼟②设置官员③建⽴武装④征派赋役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66.⾄唐为⽌,法律规定嫡长⼦拥有财产继承权。

⾄宋代,庶⼦也可参与财产分配。

到了明清时期,⾮婚⽣⼦也拥有程度不⼀的财产继承权。

从家庭内部权⼒关系来说,上述变化反映出的趋势是:
A、嫡妻的地位⽇渐下降
B、家庭成员关系已经平等
C、家⽗长权⼒益趋巩固
D、传统家庭观念逐渐解体
67.(2011年10⽉潮汕两市期中联考12题)有⼈将“分封制”称为“封建制”,是指古代帝王列⼟封疆、封邦建国的制度,被封诸侯拥有
⾃⼰的领地。

按照上述定义,下列现象不属于分封制的是()
A.周天⼦封功⾂姜尚于齐地B.汉⾼祖封侄⼦刘濞为吴王
C.明太祖封四⼦朱棣于燕地 D.康熙封四⼦胤稹为雍亲王68.(2011年12⽉保定调研24题)家谱,是记载⼀个以⾎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

以⽗系家族
世系、⼈物为中⼼。

古⼈重视修订家谱的原因不包括
A.为了彰显家族的声誉 B.为了凝聚亲族
C.为了给历史研究者提供历史史料D.为了教化⼦孙69.(2012年2⽉江苏百校联考1题)斯塔夫⾥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的姓总是位于个⼈的名字之前,⽽不像西⽅那样,位
于个⼈的名字之后。

”从上述中国⼈重视姓⽒这⼀现象中可以看出A.男尊⼥卑思想严重B.家族宗法观念浓厚
C.个⼈名利⾊彩鲜明 D.聚族⽽居根深蒂固
70.(2012年1⽉济宁质检1题)从甲⾻⽂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商王求
丰年和降⾬的⼘辞,但奇怪的是他们不是直接向他们⼼⽬中的最⾼神
——“帝”请求,⽽是托祖先转达。

据此我们可以断定商代
A.祖先的地位⾼于神 B.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
C.王权具有神秘⾊彩D.国家⼤事完全通过占⼘来决定
71.历史信息浩如烟海,多种多样。

有效获取和正确解读历史信息,是
研习历史的重要前提。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其制度始矣。

周之制度之⼤异
于商者,⼀⽈⽴⼦⽴嫡之制,由是⽽⽣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有
封建⼦弟之制、君天⼦⾂诸侯之制。

……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
合天⼦、诸侯、卿⼤夫、⼠、庶民,以成⼀道德之团体。

周公制作之
本意实在于此。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⑴据材料⼀,“封建⼦弟之制”指什么?该制度有哪些特征?(3分)
材料⼆周有天下,裂⼟四⽽⽠分之,设五等,邦群后……然
⽽降于夷王(周第九代君主),害礼伤尊,下堂⽽迎觐者……秘宇幽厉,
王室东徙,⽽⾃列为诸侯矣。

厥后,问⿍之轻重者有之,射王中肩者
有之……天下乖,⽆君君之⼼……周之败端,其在乎此矣。

材料三宗法制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系家长制时代。

经过夏、商的衍化,到西周时最后形成严密的制度即宗法制度------从整个中国历史的⾓度看,西周作为短暂⼀瞬消失了,但创始于斯的宗法组织和宗法结构并没随之在政治制度上⼀起消失。

⾃秦以后的中国社会,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使中国封建政治中的等级制源于原始的⾎缘宗亲关系,它表现为绝对的君⾂⾪属原则和极端的皇权主义------中国封建政治还有⼀个宗法特征是亲贵合⼀和裙带作风,最终导致中国封建政治统治中反智主义倾向。

即反对理性,经验守旧,这是封建宗法⼜⼀特⾊。

——《中国历史纵与横》
⑵材料⼆中“周之败端,其在乎此矣”指什么?(2分)
⑶据材料三概括宗法制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影响(4分)
(1)指分封制(1分);特征:与宗法制互为表⾥(⾎缘与国家政治制度相结合);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2分)(2)指分封制造成的诸侯割据、分裂和混乱严重地危害了国家统⼀。

(2分)(3)中国封建政治呈现出宗法⾊彩;表现为等级制、绝对的君⾂⾪属原则、极端皇权主义;亲贵合⼀、裙带作风。

(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