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化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模拟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5届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化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模拟试题
考生请注意:
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分)
1.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实验——红磷燃烧实验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玻璃管只具有导气作用
B.红磷燃烧时产生大量白色烟雾
C.所称量药品可以直接放在天平的托盘上
D.在锥形瓶底部铺有一层细沙,其作用是防止锥形瓶底部局部受热炸裂
2.将一定量的铁粉加入到含有Cu(NO3)2和AgNO3的废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无气泡产生。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滤渣中一定含有Ag和Cu,滤液中一定含有Fe(NO3)2
B.滤渣中一定不含Fe,滤液中一定含有Fe(NO3)2和Cu(NO3)2
C.滤渣中一定含有Ag,滤液中可能含有Cu(NO3)2和AgNO3
D.滤渣中一定含有Ag和Cu,滤液中可能含有Cu(NO3)2和AgNO3
C、碳纳米管的结构示意图,下列正确的是()
3.如下图是金刚石、石墨、60
A.金刚石和石墨的质地较软,常用作润滑剂
B.这四种物质都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化学式都是C
CO
C.这四种物质完全燃烧后的产物都是2
D.金刚石和石墨的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因此化学性质和用途完全不同
4.加州花园大火引发了人们对燃烧与灭火的关注,下列对燃烧与灭火的分析正确的是()
A.雨棚燃烧,可以升高雨棚的着火点
B.书房失火,宜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
C.高压水枪灭火,是因为可以隔绝空气
D.熏制腊肉,树枝架空可延长燃烧时间
5.镓是一种奇妙的金属,放在手心马上熔化,犹如荷叶上的水珠流来流去。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镓的熔点较高
B.镓原子结构示意图中X的值为8
C.镓原子核内质子数为31
D.镓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9.72g
6.下列不属于常用危险化学品标志( )
A.B.
C.D.
7.下列实验操作或设计正确的是()
A.塞紧橡皮塞B.吸取液体
C.氧气验满D.摆放试管
8.当发现家里的煤气泄漏时,你会立即采取的办法是
A.打开排气扇B.关闭煤气阀门,打开门窗
C.立即打119报警D.向屋里各处洒水,使煤气被水吸收9.化学反应前后肯定没有变化的是
①原子数目②分子数目③元素种类④原子种类⑤物质种类⑥物质的总质量
A.①④⑤⑥B.①③④⑥C.①②⑥D.②③④
10.下列实验操作一定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A.A B.B C.C D.D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分)
11.已知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1)在阴影区域部分,处于不饱和状态的是__________(选填“A、B、C”)。
(2)P点表示的含义为__________。
(3)向试管中滴入2mL水后,若X中有固体析出,则X为______(选填“A、B、C”)。
三、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分)
12.几位同学根据下列各实验装置图,设计和讨论了以下问题:
(1)甲同学用高锰酸钾制氧气,选择A与E或A与_____组合,该装置的一处错误是____;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2)乙同学在实验室制取CO2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该反应的方程式为____验满方法是____。
(3)若丙同学选择D装置还可以收集和储备氧气,若要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应从(填a或b)____端通入。
(4)在实验中我们要遵守实验规则。
如使用A装置时应注意的事项有(任写两条)_____;_____。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
13.金属用途广泛,其结构和性质等是化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1)下图是铝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_____。
A 铝原子的质子数为13
B 在化合物中铝通常显+3价
C 铝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D 铝可作导线是由于它具有良好的导电性
(2)某化学小组用一定量AgNO3和Cu(NO3)2混合溶液进行了下图实验,并对溶液A和固体B的成分进行了分析和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溶液A中的溶质可能有哪些?
(作出猜想)①只有Zn(NO3)2②Zn(NO3)2、AgNO3③Zn(NO3)2、Cu(NO3)2④Zn(NO3)2、AgNO3、Cu(NO3)2
(交流讨论)不合理的猜想是_____(填标号),其理由是_____。
(实验探究)若猜想①成立,通过以下实验可确定固体B的成分,请将下表填写完整。
实验步骤现象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取少量固体B,滴加_____有气泡产生_____
(3)下图是工业炼铁示意图。
其中,焦炭的作用是燃烧提供能量和_____;有铁生成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4)某工厂利用废铁屑与废硫酸起反应来制取硫酸亚铁。
现有废硫酸49t(H2SO4的质量分数为10%),与足量废铁屑起反应,可生产硫酸亚铁的质量是_____
14.人类的生产、生活离不开水和溶液。
(1)自来水厂净水过程中使用了活性炭,这是因为活性炭具有_________作用。
(2)现有软水和硬水样品各一瓶,请设计实验对它们进行区分,并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及结论
____ ____
(3)下表是氯化钠、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温度/℃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氯化钠35.7 35.8 36.0 36.3 36.6 37.0 37.3 37.8 38.4
溶解度/g
硝酸钾13.3 20.9 31.6 45.8 63.9 85.5 110 138 169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填字母)。
a.氯化钠的溶解度大于硝酸钾的溶解度
b.20℃时,将30g氯化钠加入50 g水中,充分搅拌,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7.5%
c.分别将80℃时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和氯化钠的饱和溶液降温至30℃,析出硝酸钾晶体的质量比析出氯化钠晶体的质量大
d.从含有少量氯化钠的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中得到较多的硝酸钾晶体,通常可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
(4)下图是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流程。
①实验步骤依次为:_________、称量、量取、溶解。
用量筒量取所需的水时,若采用仰视的方法读数,配制的氯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会_________(填“偏大”或“偏小”)。
②将20g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与30g质量分数为4%的氯化钠溶液充分混合,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
(5)在0℃时,氮气的溶解度为0.024。
这句话的含义是_________。
五、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3分)
15.维生素C(化学式:C6H8O6)对人体皮肤和牙龈健康有重要作用,缺乏维生素C,会引起坏血病,中学生每天需要补充60mg维生素C,请阅读信息后回答(不要求写出计算过程):
(1)维生素C中碳、氢、氧三种元素质量比是______;
(2)维生素C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是______。
16.请根据图标签的信息回答
(1)H2SO4中氢元素、硫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写最简整数比)
(2)现要配制100g4.9%的稀硫酸,需要这种浓硫酸mL(计算结果精确到0.1);配制过程中需要加水。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分)
1、D
【详解】A. 玻璃管具有导气和引燃红磷的作用,故错误;
B. 红磷燃烧时产生大量白烟,故错误;
C.被称量药品不能直接放在天平托盘,干燥的药品可放在纸片上称量,易潮解的药品应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故错误;
D. 在锥形瓶底部铺有一层细沙,其作用是防止锥形瓶底部局部受热不均而炸裂,故正确;
故选:D。
2、C
【详解】向含有Cu(NO3)2和AgNO3的废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由于金属的活泼性是铁>铜>银。
则铁粉首先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银,硝酸银全部参加反应后硝酸铜与铁反应。
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没有气泡产生,则滤渣中一定没有Fe,一定有Ag,可能有Cu.滤液中一定有Fe(NO3)2,可能含有AgNO3、Cu(NO3)2,故选C。
3、C
【解析】A、金刚石质地坚硬;故选项错误。
B、C60这种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C、这四种物质中都只含有碳元素,完全燃烧后的产物都是二氧化碳;故选项正确。
D、金刚石和石墨的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但化学性质相同;故选项错误。
故选C。
4、B
【详解】A. 雨棚燃烧,可以升高环境温度,并不是升高着火点,错误;
B. 书房失火,宜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可以避免用水灭火造成书籍被水泡湿损坏后果,正确;
C. 高压水枪灭火,是因为可以降低环境温度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错误;
D. 熏制腊肉,树枝架空是增大可燃物与空气接触面积,错误。
故选:B。
5、C
【解析】A、镓放在手心马上熔化,犹如荷叶上的水珠流来流去,说明镓的熔点较低,故选项说法错误;
B、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31=2+8+18+x,x=3,故选项说法错误;
C、由镓原子结构示意图为可以看出:圆圈内的数字是31,该元素原子核内有31个质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9.72,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6、C
【详解】A.表示物质为爆炸品,属于常用危险化学品标志,不符合题意;
B.表示物质为易燃液体,属于常用危险化学品标志,不符合题意;
C.表示物质为可回收物品,不属于常用危险化学品标志,符合题意;
D.表示物质有腐蚀性,属于常用危险化学品标志,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D
【解析】A、根据把橡皮塞塞进试管口的方法进行分析;
B、根据液体药品的取用方法进行分析;
C、根据氧气的验满方法进行分析;
D、根据摆放试管的方法进行分析。
【详解】A、把橡皮塞慢慢转动着塞进试管口,切不可把试管放在桌上在使劲塞进塞子,以免压破试管,故操作错误;
B、吸取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故操作错误;
C、氧气验满时,带火星的木条应放在集气瓶口,不能应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到集气瓶内,故操作错误;
D、试管洗干净后要倒放在试管架上,故操作正确。
故选:D。
【点睛】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掌握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8、B
【详解】A、可燃性的气体与氧气或空气混合后遇明火易发生爆炸,打开排气扇会产生电火花,引燃混合气体,有发生爆炸的危险,错误;B、煤气泄漏,关闭煤气阀门,打开门窗,会使室内空气对流,可以降低气体的温度、减小可燃性气体的浓度,使混合气体达不到着火点和爆炸极限,正确;C、当发现家里煤气泄露时,首先要采取自救措施,当自己无法自救时再打119报警,且拨打电话有可能产生明火引发爆炸,错误;D、煤气的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一氧化碳难溶于水,向屋里各处洒水,难以使煤气被水吸收,不能防止煤气中毒,错误。
故选B。
9、B
【详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数目没有增减,故化学反应前后肯定没有变化的是:①原子数目、③元素种类、④原子种类、⑥物质的总质量。
故选B。
【点睛】
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原子重新组合而生成其他物质的过程,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
没有改变,数目没有增减。
10、A
【解析】A、CO2能与足量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一氧化碳不能与石灰水反应,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实验操作一定能达到实验目的;
B、检验CO2是否集满,应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说明已集满,故选项实验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C、检验二氧化碳,应使用澄清的石灰水,故选项实验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D、向盛满CO2的塑料瓶中倒水,拧紧瓶盖并振荡,塑料瓶变瘪了,可能是因为二氧化碳溶于水造成的,不能证明CO2能与水反应,故选项实验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A。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分)
11、B 在t1℃时,B和C的溶解度相等 C
【详解】(1)在阴影区域部分,处于不饱和状态的是B,因为阴影区域是B溶解度曲线以下部分;故答案为:B;(2)P点表示的含义为:在t1℃时,B和C的溶解度相等;故答案为:在t1℃时,B和C的溶解度相等;
(3)向试管中滴入2mL水后,若X中有固体析出,则X为C,因为氧化钙和水反应温度升高,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故答案为:C。
三、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分)
12、G 试管口没有放棉花2KMnO4Δ
K2MnO4+MnO2+O2↑ B CaCO3+2HCl=CaCl2+H2O+CO2↑将
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则说明已收满 b 试管外壁干燥先预热,再对准药品加热、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
【详解】(1)氧气密度大于空气且不易溶于水,甲同学用高锰酸钾制氧气,选择A与E或A与G组合,该装置的一处错误是试管口没有放棉花;高锰酸钾加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KMnO4Δ
K2MnO4+MnO2+O2↑。
故填:G;试管口没有放棉花;2KMnO4Δ
K2MnO4+MnO2+O2↑;
(2)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CO2,该反应是固液常温型,选用的发生装置是B;该反应的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验满方法二氧化碳的方法是: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则说明已收满。
故填:B;CaCO3+2HCl=CaCl2+H2O+CO2↑;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则说明已收满。
(3)若丙同学选择D 装置还可以收集和储备氧气,氧气密度小于水,若要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应从b 端通入。
故填:b ;
(4)在实验中我们要遵守实验规则。
如使用A 装置时应注意的事项有:先预热,再对准药品加热、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
故填:先预热,再对准药品加热、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
13、C ② Zn 应先与AgNO 3反应,后与Cu (NO 3)2反应,当有AgNO 3剩余时,溶质中一定含有Cu(NO 3)2; 稀盐酸 Zn+2HCl=ZnCl 2+H 2↑ 制取CO Fe 2O 3+3CO
高温
2Fe+3CO 2 7.6t
【详解】(1)A 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内数字就是质子数,所以铝原子质子数是13,故A 正确; B 由于铝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3易失去3个电子,显+3价,故B 正确; C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 ,故C 错误; D 铝做导线就是因为铝具有导电性,故D 正确。
故选C ; (2)交流讨论:
Zn 应先与AgNO 3反应,后与Cu (NO 3)2反应,当有AgNO 3剩余时,溶质中一定含有Cu(NO 3)2所以猜想②错误; 实验探究:
如果猜想①成立说明锌将硝酸银、硝酸铜都反应完了,如果能鉴别出剩余固体中含有锌,就能说明锌过量,铜和银都被它置换出来,由于锌能与酸反应产生氢气,所以向固体中加入盐酸,如果有气体产生,说明锌有剩余;因此:
(3)焦炭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放出热量,二氧化碳与碳在高温条件下生成一氧化碳。
在炼铁炉中焦炭的作用是通过燃烧提供能量和制取CO ,有铁生成的反应是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
为:Fe 2O 3+3CO
高温
2Fe+3CO 2; (4)废硫酸中溶质的质量为:49t ×10%=4.9t ,设生成硫酸亚铁的质量为x
2442Fe +H SO =98152
4Fe .9t
x
SO +H
98 4.9t
152x
= x=7.6t 。
答:可生产硫酸亚铁的质量是7.6t 。
【点睛】
在金属与盐溶液的混合物发生置换反应时,首先和活动性最弱的金属的盐反应,待该完全反应后再和余下盐溶液中金属活动性最弱的盐继续反应,最后置换出的金属则是相对较强的金属。
14、吸附 取等量的水样于两支试管中,分别向其中滴加等量的肥皂水,振荡 产生较多泡沫的是软水,产生较少泡沫且有浮渣的是硬水 D 计算 偏小 4.8% 氮气的压强为101kPa 和温度为0℃时,1体积水里最多能溶解0.024体积的氮气
【详解】(1)自来水厂净水过程中使用了活性炭,这是因为活性炭具有吸附作用,可以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 (2)常用肥皂水来鉴别硬水和软水,肥皂水在硬水中易起浮渣,在软水中泡沫较多,故实验步骤:取等量的水样于两支试管中,分别向其中滴加等量的肥皂水,振荡;实验现象及结论:产生较多泡沫的是软水,产生较少泡沫且有浮渣的是硬水;
(3)A 、溶解度比较,应指明温度,否则无法比较,不符合题意;
B 、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 ,该温度下,100g 水中最多溶解36g 氯化钠,故将30g 氯化钠加入50g 水中,充分搅拌,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6g 100%26.5%36g+100g
⨯≈,不符合题意; C 、由表可知,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小,分别将80℃时等质量的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和氯化钠的饱和溶液降温至30℃,析出硝酸钾晶体的质量比析出氯化钠晶体的质量大,饱和溶液的质量未知的情况下,无法比较,不符合题意;
D 、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小,从含有少量氯化钠的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中得到较多的硝酸钾晶体,通常可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符合题意。
故选D 。
(4)①实验步骤依次为:计算、称量、量取、溶解;
用量筒量取所需的水时,若采用仰视的方法读数,读取数值小于实际数值,使量取水的质量偏大,溶液质量偏大,配制的氯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会偏小;
②将20g 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与30g 质量分数为4%的氯化钠溶液充分混合,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g 6%+30g 4%100%=4.8%20g+30g
⨯⨯⨯; (5)在0℃时,氮气的溶解度为0.024。
这句话的含义是:氮气的压强为101kPa 和温度为0℃时,1体积水里最多能溶解0.024体积的氮气。
五、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3分)
15、(1)9:1:12 (或72:8:96 );(2)176
【详解】(1)维生素C 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6):(1×8):(16×
6)=9:1:12。
(2)维生素C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
6+1×8+16×6=176。
16、 (1)1:16:32 (2)2.7;95g
【详解】(1)H 2SO 4中氢元素、硫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32:(16×4)=1:16:32;
(2)100g 4.9%的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为:100g ×4.9%=4.9g ,需要这种浓硫酸的质量为:4.9g =5g 98%
,需要这种浓硫酸的体积为:3
5g 2.7mL 1.84g/cm ; 需要加水的质量为:100g-5g=95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