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再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年人再婚篇1:老年人再婚
老年人再婚
最近一次人口普查显示,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29亿,占总人口的10.46%。

我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现实生活中的丧偶老人比例也越来越高,有关报告显示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中,丧偶比例是30.6%,将近40
最近一次人口普查显示,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29亿,占总人口的10.46%。

我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现实生活中的丧偶老人比例也越来越高,有关报告显示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中,丧偶比例是30.6%,将近4000万人。

浙江省老年学会抽样调查显示,有82%的老人想再婚找个老伴携手夕阳,没有这个想法的老人只占18%.可见,老年人再婚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

目前,老年再婚主要有三种形式英英。

一、登记结婚,这是传统的婚姻关系,有利于家庭的稳定,有利于保护双方的合法权益。

但是,多数老年人不愿意办理登记手续。

一怕过不到一起还得办理离婚手续,太麻烦;二怕一方先走了,或者婚姻破裂时分割财产出矛盾;三怕给子女添麻烦。

据有关部门调查,登记再婚的老人只占全部再婚老人的一成还不到,且离婚率高达三分之一。

当然,也有美丽的黄昏恋。

黄宗英与冯亦代建立于纯爱基础上的黄昏恋,却以《纯爱》一书,留下了永远的佳话,他们1993年结婚,冯亦代1996年患了脑血栓,一度失语,记忆力也严重衰减。

她执意搬到病房,用毛笔把拼音字母抄在大纸上,让冯亦代每天从最基本的发音开始练。

买来写字板和粗笔,让冯亦代练习写字,从笔画开始,冯亦代坐在轮椅上,呆滞地看着大字,黄宗英扶着他的手,一笔一笔上下左右写着。

写累了,又像小孩一样开始咿呀学语。

两个月后,冯亦代挺过了那一场大病,恢复了说话和写字。

过了几个月,居然还写出了新的情书,写出了书评和散文。

朋友们都说这是奇迹。

但很少有人知道,这奇迹的身后,站着的是黄宗英。

二、搭伴婚姻(走婚)想要老有所“伴”并非易事,通往红地毯的道路阻力重重,因此许多害怕孤独、渴盼幸福的老人无奈之下选择了不婚而伴、不婚而居“摩梭人”那种“走婚”方式,他们一旦找到相互满意的人,如果没有单独的住房,或者双方都有子女需要照顾而脱离不开,每周一方到另一方家里住几个晚上,白天再回家照顾自己的孩子;或者白天孩子上班去了,两个老人再相聚,不影响孩子的日常生活。

星期天不用照顾孩子时,两老人再携手去逛公园。

若一方病了,另一方就去关怀照顾,不再需要其子女歇班在家侍后。

如今这种老年人不办理结婚证而同居的现象越来越多。

走婚给两个家都留有充足的时间,也给自己留有独立的空间。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单身老人选择“走婚”搭伴养老,而没有选择再婚?专家认为老年人
逃避再婚主要是因为四个方面的因素
一是为了规避再婚后赡养、财产分割等问题。

老人再婚后压力大,赡养、财产分割等问题多,尤其是男方,担心会女方分掉他的财产,损害了他的利益,还担心今后要负担女方的赡养问题。

于是,只好选择“走婚”。

二是避免给子女带来麻烦。

不少子女,对父亲或母亲再婚特别敏感,不结婚还好,一旦结婚,就不能接受了。

很多丧偶老人等到孩子们都成家了,才有找老伴再婚的想法。

有的子女说“我们做子女的不是不替老人着想,我们会把老人照顾好,不需再有个后爸后妈闯进我们已经习惯了的生活。

再说,后爸后妈哪有儿女亲呢?”不少老人因顾及子女的态度,只好不再考虑登记结婚。

三是社会大环境越来越宽容。

以前人们对老人同居的观念是不能接受的,现在老人自己、子女以及周围的人们,都觉得走婚同居、搭伴养老这种方式,虽然不合法,但在一定条件下不失为一个合理的选择。

社会眼光越来越宽容,给老人迈出“走婚”这一步创造了比以前相对宽松的舆论环境。

四是“走婚”留下了心理缓冲期,老人的选择空间大。

从“走婚”后的发展趋势来看,或者继续“走婚”下去,或者分手,或者结婚,无论走什么路,发展空间都很大。

“走婚”的过程,能给搭伴的老人有个心理缓冲期。

老人多年的性格习惯养成后一时难以改变,先一起生活适应一段时间,相互适应,这样的搭伴养老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单身老人的心理压力,又给了老人相对自由的空间。

同时,由于社会经历较丰富,老人自我保护意识比较强,害怕上当受骗,“走婚”提供了一个相互了解的阶段。

许多老人坦言“不领结婚证好,眼一闭,各走各的,没麻烦。

合得来一起过;合不来,就分手。

不少老人选择“走婚”从侧面反映了一些陈旧的社会观念仍在束缚着老年人和他们的子女。

根据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子女或其他亲属不得以隐匿、扣押财产等方式干涉老年人再婚和与配偶生活的权益。

不论是子女还是社会,对独身老人都应体现人文关怀,支持老人再婚。

三、契约婚姻为了避免老人再婚带来的麻烦,可以在再婚前签订一个协议,将老人的财产、与子女的关系、双方的养老、生病如何护理等问题一一写明,叫“协议再婚”,中国老年网上一位名叫“争春人”的老人说的好,法律是保护权益的,法律保护不了爱情。

我们的再婚,双方都没有什么“权益”需要保护,只要你情我愿,就不需要任何人和任何机构的“保护”。

我们的再婚“协议”虽然很简单,但它就是我们再婚的“证书”。

中心内容其实就一句话一方女儿不承担赡养另一方老人的赡养义务,当然也不能继承另一方老人的遗产。

换句话说,我们双方女儿,都不会因我们的再婚而失去什么,反而会减轻他们的负担。

他们在拟定这个协议之前,事先征求了儿女的意见,然后请双方儿女和介绍人吃了顿饭,在饭桌上签的字。

女儿确认协议内容,介绍人作为证人,都签了字。

他们于2003年9月19日,在一家叫“满福楼”的饭店设一桌婚宴,取意其吉利的名字,希望他们的再婚圆满、幸福。

相伴夕阳红,是人生最美丽的一道风景线,老人最看重是否两情相依。

只要两人愿意相依为伴,登记结婚也好,搭伴同居也行,写上几条协议,虽然不具有法律效力,但可供双方共同遵守。

我觉得契约婚姻简便可行。

契约的内容可包括如下几款
1、生活费,是由一方独自承担还是实行AA制。

2、住房由谁来提供,取暖费谁来承担。

3、疾病,得了重大疾病医药费怎么办,生活不能自理是由老伴护理还是由各自子女护理。

4、一方先故,另一方由谁来赡养,如一方无子女怎么办。

5、怎样处理双方的亲属关系,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生老病死礼金由谁拿。

6、外出旅游、探亲访友谁承担费用。

当然,这些不一定都写在纸上,但是每遇到一件事都要达成共识。

老年再婚没有共同子女,没有共同财产,是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新家庭,要想维持这个家庭的稳定只有协议是不够的,重要的是两个人都要有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风格,有一颗宽容大度的心。

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四忌;一忌出言不逊,常言道“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千万不要出口伤人,否则,一丁点矛盾被激化,将会导致不可收拾的局面。

二忌不理家务,家务是夫妻双方的事情。

无论是丈夫当“甩手掌柜”,还是妻子做休闲皇后”,久而久之,难免产生隔阂或矛盾。

三忌怠慢待对方子女亲友,要把对方的子女亲友当成自己的子女亲友一样看待,要当亲爹亲妈,不能做后爹后娘。

四忌无端猜疑,夫妻间最可贵的是信任,最有害的是猜疑。

家庭的悲剧往往是由猜疑拉开序幕的。

老年再婚家庭无论以何种形式存在都是不稳定的,需要双方精心呵护,培养感情,链接亲情,共同添砖加瓦,用爱心来营造夕阳下的爱巢。

点击进入
“个人图书馆”操作方法介绍(补充版1)“个人图书馆”操作方法介绍(补充版2)“顶图”的放置方法(原创)如何把个人图书馆的快捷方式放置到桌面上个人图书馆操作方法介绍文件夹设置献给您的礼物
文章来源于网络“春天没来”整理
2 0 1 2 年
3 月 2 7 日于北京
老年人再婚篇2:如何对待老年人再婚
如何对待老年人再婚
内容摘要如何对待老年人再婚?爱情与婚姻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花前月下、两情相悦并不只是年轻人的专利,进入人生夕阳的老年人同样需要情感的慰藉、爱情的滋润。

近几年来,老年人再婚在我国已逐渐增多,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如何看待老年人再婚,积极探索阻碍老年人再婚实际问题的解决办法,已成为全社会共同面临的课题。

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随之而来的老年问题越来越多,其中老年人再婚逐步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

如何对待老年人再婚?爱情与婚姻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花前月下、两情相悦并不只是年轻人的专利,进入人生夕阳的老年人同样需要情感的慰藉、爱情的滋润。

近几年来,老年人再婚在我国已逐渐增多,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如何看待老年人再婚,积极探索阻碍老年人再婚实际问题的解决办法,已成为全社会共同面临的课题。

老年人再婚是提高生存意义的“特效药”
少年夫妻老来伴,伴侣和婚姻对老年人有着更加非同寻常的意义。

老年人独身生活并非冷了铺个电热毯、闷了养个宠物那么简单,通常会给他们的心理、精神、生活造成一定的压力和负担。

有研究表明,不同婚姻状况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有较大影响,有配偶的老年人在户居、供养和照料上都表现出更强的独立性,因为配偶之间的互助可以减轻对子女的依赖。

老年人再婚即可在生活上相互照顾、相互鼓励,使精神得到慰籍,也能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堪称提高生存意义的“特效药”。

老年人再婚离异不是个案
相对结发夫妻来说,再婚的老年夫妻由于没有深厚的感情根基,各方面可塑性降低,更容易发生摩擦与纠纷,比如子女态度、财产继承权、赡养、护理义务、双方了解程度、性格、情趣、生活习惯差异、对各自子女的偏爱等等,都会导致一些老人再婚家庭不和,甚至要用离婚这一极端的方式结束婚姻,据网络数据显示,老年人再婚的离婚率高达三分之一以上。

为此,也出现了“走婚”、契约婚姻等多种形式的老年婚姻,甚至出现了陪床保姆。

其实,老年再婚家庭无论以何种形式存在都是不稳定的,都需要双方精心呵护,培养感情,链接亲情,用宽容大度的心包容对方,共同添砖加瓦,用爱心来营造夕阳下的爱巢,建造和谐幸福的再婚家庭。

再婚渐成养老新模式
中国家庭人口已呈现“倒三角形”结构,家庭规模不断趋于小型化,使得年轻人和父母更趋向于各自独立居住,而伴侣就成了老年人生活中最主要的交往对象,使得无偶老人更显孤寂,再婚就成了单身老人面临的选择。

有专家认为,老年人再婚的根本意义不在于“婚”,在于“养老”,老人再婚是一种特殊的、阶段性的户主养老模式。

在我国目前养老制度尚不完
善的条件下,也是一种新养老模式的尝试。

如果从年轻人婚姻的角度看待老年人再婚,往往理解不了老人再婚的本质。

老年人已经不可能产生像年轻人那样火热的爱情,老人的爱体现在生活中,互相照料、互相慰藉、互相供给,是回归的伴侣,所以说老年人再婚更像是纯粹的养老婚姻、生活婚姻。

老年人对再婚应持慎重态度
现在老年人再婚认同率高、成功率低是不争的事实,再婚家庭不和谐也屡见不鲜。

因此,对于阻碍老年人再婚、影响再婚家庭和谐的因素一定要慎重对待。

首先,要消除子女对再婚老年人赡养、遗产继承等问题的担忧以及由此引发的反对态度,从根本上保障再婚老年人的利益;其次,再婚老人决不能草率从事,采取短、平、快的态度。

这样草率结婚,一旦婚后无法如愿,或大相径庭,就只能离婚了结,幸福的家庭是以选择理想的伴侣为前提的,与其婚后咀嚼不幸的苦果,不如择偶时慎重,这样晚年才幸福;再次,做到“婚后矛盾,婚前处理”,对影响再婚家庭不和谐的音符提前约定,消除不稳定因素。

相伴夕阳红,也是人生的一道美丽风景线,老年人有权利抓住这不多的时机,勇敢而明智地选择自己的幸福生活。

vb22nm nm2345 ma22mn
老年人再婚篇3:老年人再婚的利与弊
老年人再婚的利与弊
老人文章排行榜
2008-07-0139健康网社区
#bsPanelHolder {height: 0px;overflow: hidden;}a.bshareDiv div.buzzButton,.bshare-custom .bshareDiv{width:48px;overflow:hidden;}
核心提示有很多人对老年人再婚持不同意见。

老年人再婚有没有幸福、会不会幸福?笔者就这个问题随机访问了77名再婚时间平均为1。

5年的老人(男性67名,女性10名)和17名(男性7名,女性10名)单身时间平均为7。

25年的老人,被访者中男性的平均年龄67岁,女性的平均年龄61岁。

下面根据访问的结果,谈谈老年人再婚的利与弊。

老年人再婚的益处通过与老人们的交谈,笔者发现许多丧偶老人的内心是很害怕孤独的,他们希望有一个“伴”陪伴着自己走完人生的路,他们渴盼安稳、幸福的晚年生活,并希望得到孩子们的支持与祝福。

受调查者中,已经再婚的老人大多表现得精神焕发。

患病率较低;而因子女干涉未能再婚的老人则很孤独,精神压抑、萎靡不振,容易患病。

实际上,再婚老人对性生活的要求只占一小部分,他们要再婚的真正原因是想找个“伴”,互相照顾,这样有利于健康,可延缓衰老,减少痴呆。

这些都是子女所无法替代的。

俗话说“少是夫妻老来伴”,现在有多少子女成人后能和父母住在一起、长年累月陪伴在父母身边呢?老年人再婚不仅是为了给自己找幸福,也是为了给子女减轻负担。

老人再婚面临的问题首先,重新组合的婚姻必须面对房子、财产、子女、生活习惯、文化素养等多方面的相互磨合问题。

男女方的思维差异极大男方怕财产损失,怕承担责任;女方则想轻松潇洒,不当保姆,还要考虑如何照顾原先的子女;双方各自的子女也会考虑如何继承财产、如何赡养老人等问题。

其次,老年人再婚时理性大于激情,再婚老人为情爱付出自己的一切的意志已不像年轻时那么坚定,重组的夫妻关系十分脆弱。

双方都希望对方能适应自己、照顾自己而又不占有自己的财产。

例如有些收入较高的男士提出了再婚的妻子将来不能继承自己的遗产、生活上要AA制的要求,再婚的女士想进入知冷知热的贤慧妻子角色也比较难。

于是,非婚同居成了老年人解决晚年情感生活的选择方式之一。

和则聚,不和则分,重组的事实婚姻成了双方释放情感的“临时驿站”。

目前,老年人非婚同居的现象比较严重,虽然社会对此现象表现出宽容的态度,但在传统观念较重的非婚同居老人中,男性尚显得稍轻松些,女性则对自己以不被法律保护的角色进入新的“家庭”怀有较多的顾虑,尤其是双方年龄差距较大者。

在这样的事实婚姻中,有独立经济能力的女士可以不考虑对方的财产和经济收入,却必须考虑其健康状况。

如果这样的婚姻生活没走多远,男士便先行而去,没有了年龄资本的女士将如何面对今后的生活?就算身边有孝顺的子女,她们也往往不能坦然处之,羞于还家,最终成了为获得夕阳爱情牺牲自我、居无定所的孤老太太。

同样,年老的男士如果与有独立收入的女士相处,不自觉中会有点自卑,怕驾驭不了对方,心理上有畏惧感。

并且,由于生理特点的差异,男士择偶时总是愿意选择社会地位、收入、年龄等比自己低的女士,使有些利用婚姻做跳板的居心不良者,借此骗了老年男士的钱财,最终使得老年男士“人财两空”。

“转弊为利”的几点启示①婚前要加强了解相互了解对方脾气、性格、爱好、文化素养、经济状况以及家庭成员(尤其是子女)对老年人再婚的态度,做到心中有数。

②明确权利和义务要将双方未成年子女的抚养责任和双方子女对两位再婚老人应尽的赡养义务明确下来。

③要实行财产公证应在婚前进行财产公证,以免婚后发生财产纠纷。

④要履行法律结婚手续只有履行了结婚登记手续,才是合法的夫妻,才能受到法律保护。

男女双方如果不能在一定的感情基础上对以上各项达成共识和理解,匆忙行事、勉强结合,日后一旦水火不容,会给自己增添许多烦恼,使自己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

此外,再婚后要注意互敬互爱,求大同、存小异,避免把现配偶与原配偶做过多的比较。

这些都有益于再婚后共筑“爱巢”、使再婚如同初婚一样幸福美满。

(实习编辑张一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