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课标版七年级上册人教课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在山的那边》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枯干的心灵”为什么“漫湿了”? 海的喧腾,雪白的海潮夜夜奔来。 8、找出诗中四个疑问句子。 山那边是什么呢?(生疑) 哦,山那边是海吗?(渴望) 妈妈,那个海呢?(带有失望) 在山的那边,是海吗?(复杂)
9、“是的!人们啊,请相信—— ”……“终会……” 指信念。 10、为什么会“一瞬间照亮你的眼 睛”? 光辉灿烂,能带来惊喜,能使人兴 奋。 11、实现理想是一帆风顺吗? 长期性、艰巨性.

1、为什么“常伏在窗口痴想“? 童年、少年时代的好奇心。所处的山 区环境,东望西看总是面对山,因而 生疑。 2、为何是“隐秘的想望”? 这个想望未公开,是处于保密状态的。 3、“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的“终 于”用得好不好? 好,这更加表明想望已久,从而浓烈。 不好.
4、怎么说“却几乎是哭着回来了”?他哭了吗? 他没有哭?他哭了? 作者可能哭了,也可能没有哭。我们可以肯 定他当时很悲伤。可以联系后面的“铁青着 脸”和“幻想”之落空。 5、“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指什么? 妈妈的话——“海”,自己的痴想。对于“海” 的渴望——信念、理想。 在心里“扎下了深根”,形容得很好。 6、山顶为什么“诱惑”? 有可能看到的不是“山”,而是“海”。只 有山顶才有看见“海”的机会。
你的理想是什么?
教师:传到授业解惑,桃李满园的幸福。 医生:救死扶伤。 护士:白衣天使。 基层干部:人民的公仆。 警察、CEO、科学家、法官 助人为乐 参军保卫国家 慈善家等等 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或者说你的感悟

关于现当代诗歌
这首诗可以背诵那些感动你的句子。 现当代诗歌也一定程度上继承了中国古诗的一些 精到之处,如押韵。名篇比如说徐志摩的《再别 康桥》《沙扬娜拉》,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 花开》,余光中《乡愁》《白玉苦瓜》,郑愁予 《错误》,舒婷等等。 如今的诗歌确实没有中国古诗那么简洁、押韵, 但是现当代诗歌中很多都有不一样的意境。我们 也应该了解现当代诗歌的成长以及解读某些名篇。
代表作品有:《在山的那边》《瓦雷金诺 叙事曲》《帕斯捷尔纳克》《回答》《乌鸦》《游动悬崖》 《纪念》等。 诗集有: 《纪念》(长江文艺出版社,1985) 《游动悬崖》(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 《楼梯》(英文版,伦敦威尔斯维普出版社,1993) 《王家新的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未完成的诗》 (作家出版社,2008)

感谢聆听!

再次朗读诗歌



齐读课文 带着感情去朗读。思考“山”和“海” 是单纯指“山”和“海”吗? 山和海事两个对立的意象,由此来说明 诗歌的主旨。 因为周围都是山,以海则是山之外,很 具有意象性。另外妈妈的话是有小到大, 给了我一生的坚定。
痴想chi xiang隐秘 yin mi凝成ning cheng 诱惑you 喧腾xuan一瞬间shun
在山的那边
江西省南康市圩下中学 袁长海
学习目标:
逐步学会带着感情朗读这种现当代诗歌; 通过对“山”与“海”的理解,培养感受、 理解、欣赏和评价的综合能力; 联系自身处境,切身体会理想的重要性, 从而树立信念,勤奋学习。

看看圩下群山
我是8月31号才到咱们麻双乡圩下村的, 我来到这里感触颇多。大家往窗外看,你 们看到了什么? 看到是单调的景物吗?还是很吸引你 的景物?一座山挨着一座山,在山的那边 会是什么呢?你们想过吗?或许是山,或 许不是。那山那边的那边呢?
读一读课后的附录 “耽于幻想”“影响到我的一 生”。 你现在如何?以后呢?
作业


写一写“我终于见到了大海”; 完成《芝麻开花•语文作业本》 和《一课一练》的本课练习; 预习《走一步,再走一步》。
未来是美好的,圩下中学的孩子们加油!
演示结束!
THANK YOU FOR WATCHING!
带着感情朗读。注意诗句的停顿,记 住用标准的普通话朗读。
自读诗歌
作者介绍 王家新,诗人,诗歌评论家,文学教授。曾用笔名北新、 磅家。1957年出生于湖北均县(现丹江口市)。1972 年入湖北丹江口市肖川中学。1974年高中毕业后下乡到 肖川农化厂劳动。1978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在读大 学的时候开始发表诗作。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 专任教。1983年参加诗刊组织的青春诗会。1984年写 出组诗《中国画》《长江组诗》等,广受关注。1985年 借调北京《诗刊》从事编辑工作,出版诗集《告别》 《纪念》。1986年始诗风有所转变,更为凝重,告别青 春写作。这时期的代表作有《触摸》《风景》《预感》 等,诗论《人与世界的相遇》。1992年赴英作访问学者, 1994年回国,后调入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担任副教授。 2006年被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聘任为教授,开设了中西 现代诗歌比较研究课程及创造性的写作课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