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旅游之庐山—井冈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色旅游之庐山—井冈山之行
工程公司张彦
庐山之行
庐山,中华文明的发扬地之一,自然美景与文化相交汇,无论是古代还
是现代,都深受人们喜爱。
1959年中国共产党八届八中全会,1961年中央工
作会议和1970年九届二中全会均在此召开。
庐山,成为了政治、文化、自然
景观的综合体。
美丽的庐山,是世界级名山。
她地处江西省北部,风景区总面积302平
方公里,山体面积282平方公里,东偎鄱阳湖,南靠南昌滕王阁,西邻京九
大通脉,北枕滔滔长江。
大江、大湖、大山浑然一体,雄奇险秀,刚柔并济,形成了世所罕见的壮丽景观。
历史造就此山,文化孕育此山,名人喜爱此山,世人赞美此山。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数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蕴育了庐
山无比丰厚的内涵,使她不仅风光秀丽,更集教育名山、文化名山、宗教名山、政治名山于一身。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些文化名人都曾隐居
此山并作诗歌颂她。
旅行车围绕庐山盘旋,走着毛主席曾经上庐山的路线,绕过400道弯来
到了我们的第一个景点含鄱口。
含鄱岭和对面的汉阳峰之间形成一个巨大壑口,大有一口汲尽山麓的鄱阳湖水之势,在含鄱口可以清晰的看到鄱阳湖——中国最大的淡水湖。
在庐山,我最喜欢的就是美庐别墅了。
“美庐”二字,承载了多少风雨
历史;“美庐”二字,显现出某些人的阿谀奉承和毛主席的宽阔胸怀。
美庐别墅,始建于1903年,由英国兰诺兹勋爵建造,1922年转让给巴
莉女土。
巴莉女士与宋美龄私人感情颇深,1933年夏,巴莉女士将此幢别墅
让给蒋介石夫妇居住,1934年巴莉女士将这幢别墅作为礼物,赠送给宋美龄。
从此,宋美龄成为了这栋别墅唯一的主人。
它前临长冲河,背依大月山,座
落的位置,形如安乐椅。
蒋介石很喜欢这里的环境,视为风水宝地。
在他
的眼中,“背山面水”正符合中国风水学说所推崇的格局。
蒋介石夫妇很
喜欢这里的恬静、秀美,而宋美龄名字中也有一个“美”字,于是将这幢
别墅命名为“美庐”。
从此,神秘的面纱便形影不离,将这幢别墅整整笼
罩了半个世纪。
在庭园中有一天然裸露石丘,上面铁镌刻着“美庐”二字,左下刻有“中正题”,这是蒋介石于1948年8月亲笔题写。
可以说,这块
摩崖石刻,既是这幢别墅庭园的“点睛”之笔,也是蒋介石夫妇对“美庐”的钟爱的历史印迹。
南昌之行
在南昌,我们游览了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及滕王阁。
八一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带有全局意义的一次武装暴动。
它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宣告了中国共产党把中国
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定立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地创造革命军队和领导
革命战争的开始。
滕王阁因初唐文学家王勃的《滕王阁序》而名满天下。
与岳阳楼、黄
鹤楼并誉为“江南三大名楼”。
一代文学家韩愈撰文赞道:“江西多临观
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丽绝特之称。
”故有“江西第一楼”之誉。
又与蓬莱阁并称为中国四大名楼。
1300多年来,滕王阁历经兴废28次,最后在1926年被北洋军阀邓如琢部纵火烧毁。
可谓惯看春花秋月,饱经雨雪
风霜。
次数之多在中国建筑史上绝无仅有。
因此较其他“抱守残缺”的亭
台楼阁不同,滕王阁独树一帜的体现了代代中国人对美的不懈追求和不断
推敲的精神。
井冈山之行
井冈山,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革命山—旅游山—文化山。
千年的历史变迁,不变的青山秀水,积淀下来的是浓郁的地方文化。
从1927年红色的铁流融汇在井冈山之后,井冈山的生命得到了焕发,“星
星之火”不仅燃遍了神州,同时,凝聚成了不朽的井冈山革命精神。
传奇
的石刻碑帖,淳朴的民间风俗,优美的民间传说,丰富的文学作品……构
成了井冈山的深厚人文背景。
井冈山的“红色文化”的形成得益于它的光
荣历史。
秋收起义失败之后,毛泽东分析了当时的情势,决定放弃攻打湖
南中心城市长沙原定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放弃了“城市
包围农村”的道路,改走“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
于是经过三湾改编等
一系列措施,建立起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除了位于农村,农产品丰富,解决了部队的粮草问题,群众基础好,更重要是它位于湘赣边界,在当时是“两不管”(即湖南省、江西省都不
管辖)地带,敌人统治力量薄弱,而且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便于保存和
发展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革命根据的建立,把革命的退却和革命的进攻巧
妙结合起来,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开创了符合中国国情
的胜利道路。
各地共产党人也领导了武装起义,纷纷建立革命根据地,形
成了燎原之势。
虽然革命的时代已经远走,但是我们依旧要传承和发扬革
命时期艰苦奋斗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