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反刍思维、公正世界信念和宽恕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生反刍思维、公正世界信念与宽恕的关系
摘要
反刍思维是个体经历负性事件后反复思考事件发生过程、原因和结果的消极状态,对个体的情绪和行为都有负面的影响;公正世界信念是指个体相信世界会公正的对待他人和自己,这种积极信念对个体的行为具有指导性作用;宽恕是个体在面对被侵犯事件和伤害他人事件时选择宽恕他人和宽恕自己的一种亲社会行为;宽恕作为一种重要的道德品质,宽恕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减少个体的负性情绪,促进人际交往的和谐,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反刍思维和公正世界信念都是影响宽恕行为的重要因素。
本研究旨在考察初中生反刍思维、公正世界信念和宽恕三者之间的关系,探索在反刍思维负面影响宽恕的过程中,公正世界信念是否起到调节作用。
整个研究采用反刍思维量表、初中生公正世界信念问卷、Hearland 宽恕量表对安徽省芜湖市和安徽省安庆市883名初中生进行集体施测,运用SPSS 18.0和AMOS 21.0对论文数据进行分析。
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1)初中生反刍思维及各维度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初中生反省深思在不同父母文化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初中生公正世界信念在性别、年级和不同父母文化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
(2)初中生宽恕他人在年级、不同父母文化水平、与冒犯者不同关系、不同伤害类型、冒犯者有无道歉上有显著差异;宽恕自己在性别、年级、是否为独生子女、伤害事件距今时间、冒犯者有无道歉上有显著差异。
(3)初中生反刍思维与宽恕存在负相关,且负向预测宽恕;初中生公正世界信念与宽恕存在正相关,且正向预测宽恕。
(4)初中生公正世界信念在反刍思维和宽恕自己维度上具有调节效应。
关键词:初中生反刍思维公正世界信念宽恕
On the relationship among rumination, the belief of the just world and forgiveness i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bstract
rumination is individual experience of negative events after repeating thinking process, cause and effect events in the negative state, have a negative impact on the individual's emotion and behavior; The belief in a just world is that individuals believe that the world will be fair to others and themselves,and it has a guiding effect on individual behavior; forgiveness is the individual violations and harm in the face of choice forgive others and a prosocial behavior of their forgiveness; as a moral quality, help to reduce the individual negative emotional forgiveness level, promote interpersonal harmony, improve the level of mental health; rumination and justice beliefs are important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behavior of forgivenes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rumination, justice, world belief and forgiveness among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hree aspects,and to explore whether the belief in a just worl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rumination. In this study, 883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Wuhu city of Anhui province and Anqing city of Anhui province were investigated by using rumination scale the theory of just world belief questionnaire and Hearland Forgiveness Scale, using SPSS 18 and AMOS 21 to analyze the data.Th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rumination and dimension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h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grade of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reflection h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different cultural level of parents. the just world belief of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gender, grade and different education level of parents;
(2)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forgiveness in grade, different educational level of parents, and offenders in different relations and different
types of injuries, the offender has no apology h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forgive yourself in gender, grade, whether it is the only child, injury time, the offender h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the apology.
(3) There is a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rumination and forgiveness i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negatively predicts forgiveness. There i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justice world beliefs and forgiveness, and they are positively predictive of forgiveness.
(4)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belief in a just world has moderating effect on rumination and forgiveness.
Key words: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rumination;Belief in a just world; forgiveness
目录
1问题提出 (1)
1.1概念界定 (1)
1.1.1初中生 (1)
1.1.2反刍思维 (1)
1.1.3公正世界信念 (3)
1.1.4宽恕 (5)
1.2相关研究 (6)
1.2.1反刍思维与宽恕的关系研究 (6)
1.2.2公正世界信念与宽恕的关系研究 (7)
1.2.3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7)
1.3 本研究的意义 (8)
1.3.1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 (8)
1.3.2本研究的实践意义 (8)
2研究方法 (9)
2.1研究目的 (9)
2.2研究假设 (9)
2.3研究被试 (9)
2.4研究工具 (10)
2.4.1反刍思维量表 (10)
2.4.2初中生公正世界信念问卷 (11)
2.4.3宽恕量表 (12)
2.5研究程序 (13)
2.6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13)
3研究结果 (14)
3.1初中生反刍思维、公正世界信念与宽恕的现状分析 (14)
3.1.1初中生反刍思维的现状分析 (14)
3.1.2初中生公正世界信念的现状分析 (14)
3.1.3初中生宽恕的现状分析 (15)
3.2初中生反刍思维、公正世界信念和宽恕的个别差异分析 (15)
3.2.1初中生反刍思维的个别差异分析 (15)
3.2.2初中生公正世界信念的个别差异分析 (18)
3.2.3初中生宽恕的个别差异分析 (21)
3.3初中生反刍思维、公正世界信念与宽恕的关系分析 (26)
3.3.1初中生反刍思维与宽恕的关系分析 (26)
3.3.2初中生公正世界信念与宽恕的关系分析 (26)
3.4初中生反刍思维、公正世界信念对宽恕的回归分析 (27)
3.4.1初中生反刍思维、公正世界信念对宽恕他人的回归分析 (27)
3.4.2初中生反刍思维、公正世界信念对宽恕自己的回归分析 (27)
3.5初中生公正世界信念的调节效应检验 (28)
4讨论 (29)
4.1关于初中生反刍思维、公正世界信念与宽恕的现状 (30)
4.1.1关于初中生反刍思维的现状 (30)
4.1.2关于初中生公正世界信念的现状 (30)
4.1.3关于初中生宽恕的现状 (32)
4.2关于初中生反刍思维、公正世界信念与宽恕的个别差异 (32)
4.2.1关于初中生反刍思维的个别差异 (32)
4.2.2关于初中生公正世界信念的个别差异 (34)
4.2.3关于初中生宽恕的个别差异 (36)
4.3关于初中生反刍思维、公正世界信念与宽恕的关系 (38)
4.3.1关于初中生反刍思维与宽恕的关系 (38)
4.3.2关于初中生公正世界信念与宽恕的关系 (38)
4.4关于初中生反刍思维、公正世界信念对宽恕的回归分析 (39)
4.4.1关于初中生反刍思维、公正世界信念对宽恕他人的回归分析 (39)
4.4.2关于初中生反刍思维、公正世界信念对宽恕自己的回归分析 (39)
4.5关于初中生公正世界信念的调节效应检验 (39)
5结论 (41)
参考文献 (42)
致谢 (46)
附:本人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47)
1问题提出
1.1概念界定
1.1.1初中生
初中生指正在初级中学学习的学生,也泛指青春期早期的阶段(马静涛,2011)。
初中是青少年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在此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还不够成熟,情绪不稳定,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总之处在一个心性不稳定的时期。
也正由于很多因素不稳定这一特点,表明初中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这一阶段的行为特点、身心健康对以后的性格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
所以本研究选择初中生这一群体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他们的宽恕水平,以及公正世界信念和反刍思维对宽恕的影响机制,并提出一些有利于提高初中生宽恕水平的可行性建议和策略。
1.1.2反刍思维
(1)反刍思维的含义
反刍原本指动物把吞咽下的食物再度返回口腔反复咀嚼,不断消化和吸收的现象(郭素然& 伍新春,2011),同样,在心理学领域也存在类似的现象,日常生活中人们对负性事件和负性情绪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也会反复思考,Nolen-Hoeksema 将这一现象称作反刍思维。
反刍思维在国内也被翻译成“冗思”或“沉思”,最初对反刍思维进行研究的主要是在国外,随着国内心理学研究领域越来越广泛,反刍思维开始受到大量研究者们的关注,逐渐成为认知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关于反刍思维的概念,有多种界定方向,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定论。
一些研究者认为反刍思维是是一种稳定的反应风格,另一些研究者则认为反刍思维是一种思维状态,是个体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原因、细节、结果的反复思考。
Nolen-Hoeksema(1991)最早提出反刍思维现象,认为反当思维意指个体反复地关注抑郁症状,抑郁症状产生的原因以及后果,是一种消极的抑郁反应风格,个体在反刍过程中不会采取措施去积极地缓解情绪,解决问题。
并提出了反应风格理论,该理论包括反刍反应风格和转移反应风格。
反刍反应是个体面对负性事件时的一种消极应对方式,不利于身心健康。
转移反应指个体在面对抑郁情绪时,主动参与一些让人身心愉悦的活动,让自己的注意力从抑郁状态中转移出来,这种面对问题时的积极应对方式,有助于个体摆脱抑郁情绪,增强心理健康水平。
研究表明,
在负性情绪中,男生倾向于采用转移反应使自己从抑郁状态中解脱出来,而女生倾向于反刍反应,使自身的消极情绪持续更长时间。
(来水木&韩秀&杨宏飞,2009)。
Martin等人(1996)认为反刍思维是一种对消极事件重复思考的负性状态,是个体对现状与目标状态之间差异的感知,当个体对现状满意度较低时,就会挫伤自身的信心与动力,同时觉得自身难以达到目标状态,这种情绪很容易让个体陷入烦恼之中。
一旦个体达到理想目标或放弃理想目标,这种反刍思维也就消失了。
Conway(2000)认为反刍思维是一种容易对负性事件反复思考的不良思维方式。
反刍的个体往往容易隔离自己而独自陷入悲伤的情境中不能自拔,抑制了自身解决问题的动机,总的来说,就是一种消极的,不利于心理健康的思维风格。
Matthews 等人(2000)认为个体的反刍思维来源于其对反刍自身的元认知。
以往研究发现反刍思维源自一种元认知,而这种元认知有积极地也有消极的,在病人群体中尤为明显(韩秀,2010)。
积极元认知认为反刍思维可以帮助个体更加清晰地分析问题,对负性事件有积极地认识,帮助个体预防下次再出现同样的问题,具有社会适应意义。
而消极元认知则认为反刍思维是一种对个体具有伤害性的思维方式,个体一旦沉溺于反刍思维中,就会抑制其行为动机,导致抑郁情绪,同时又进一步加强了消极元认知,导致了一种恶性循环的过程。
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反刍思维是指对负性事件、消极情绪产生的原因和经过以及可能结果的反复思考,而不采取应对方法的消极思维方式。
(2)反刍思维的测量
针对反刍思维的不同理论基础和产生机制,研究者们运用了不同的方法研究反刍思维,如标准化的量表测量、实验法以及半结构化访谈法等。
Nolen-Hoeksema(1991)根据反刍思维的理论和产生机制编制了反刍思维量表(Rumination Response Scale, RRS),包括22个对悲伤或抑郁情绪描述反应的条目。
RRS量表包含三个因子:(1)症状反刍(Symptom Ruminate):“我常常思考我为什么这么孤独”;(2)强迫冥想(Brooding):“我常常想我为什么如此的不顺心”;(3)反省思考(Reflective Pondering):“我常常写下正在想的事情并加以分析”。
受测者要求回答每道题在他们身上发生的频率,结果按照4点计分方法,从1(从不)到4(总是)。
总分分布在22到88分,得分越高,反刍倾向越严重。
我国学者韩秀和杨宏飞(2009)等修订RRS量表并试测于中国大学生,结果表明该量表在中国学生群体中同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1.1.3公正世界信念
(1)公正世界信念的含义
公正世界信念(belief in a just world BJW),由美国心理学Lerner(1980)首次提出,他认为:“个体有这样一种需要:相信他们生活在一个公正的世界里,人们得其所应得,所得即应得。
这种相信世界是公正的信念,可以增加个体的安全感,相信这个社会是稳定、安全、有序的,一切都遵循社会规范行事,具有重要的个体适应功能。
公正世界信念使他们相信他们所做的每件事和每次经历的挫折都会得到应有的回报,如果这种信念被遭到质疑和瓦解,他们就会陷入忧虑烦恼之中(毛金凤,2010)。
目前不同学派对公正世界信念概念进行了不同的界定,主要分为两种视角:
Lerner(1987)曾指出公正世界信念并非是与生俱来的认知,而是在后天不断的磨练中产生的,而这种信念之根源主要是来自儿童维护其个人契约的需要。
儿童学会延迟满足,在心理发展过程中,为了一个更长远,更有价值的需要,放弃及时性的冲动,等待一个更好的结果。
这里的个人契约成为人们行事的一种指导方向,这种个人的内部契约主要指向的是未来,需要相信自己处在一个公正的世界里,在这种大环境下,认真行事在未来某一时候才能得到期望的结果,这种结果就是“应得”的。
同时这种个人契约代表着这个社会及每个个体应履行公正行事的准则(姬旺华,2013)。
正如Dalbelt(2001)所说,公正是个体努力的回报,不是上天所赐予的,如果个体出现不公正的行为,就会受到相应的批评和责备,这种公正世界信念的支撑,可以使个体公正地行事。
杜建政等人(2007)认为公正世界信念是个体对世界的一种信任,即相信这个世界会公正地对待他人和自己,这种信念是个体公正行事的基本动机。
同时个体对公正的信任将会产生以下三种结果:a.公正世界信念越强的个体越倾向于将更多地精力放在未来,因为他们相信对未来的付出会有公正的回报。
已有研究表明,持强公正世界信念的个体更倾向于采用社会许可的方法去追求长远目标(Hafer,2000);青年罪犯的公正世界信念越高,对取得自身的长远目标越有信心,而且有利于他们以后情绪情感和行为的改变(Dalbelt,2005);在挫折情境下,公正世界信念越高的个体越会将自身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放在长远目标上,这种方式有利于增强他们在挫折情境中的信心(周春燕,2003)。
b.高公正世界信念的个体在面对他人的要求时,都会感受到更少的威胁和心理压力,因为他们相信只要自己去认真对待,都会受到公正的对待,在这一点上,高公正世界信念有利于避免个体轻易陷入焦虑情境中,从而维护了个体的心理健康(Tomaka & Blascovich,1994)。
c.高公正世界信念者会
对自己有更强的信心,这种公正的概念会增强他们的动机,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Dalbert等人(2002)认为这种相信世界是公正的信念并不具有极强的稳定性,当个体在面对不公正事件时,公正世界信念容易被动摇。
一篇在关于公正世界信念的分析报告中显示,当个体面对一些会动摇他们心中公正世界信念的负性事件时,他们就会产生恐惧、不安的心理。
“9.11”事件发生后的数日,众多美国人表示对这个世界存在很强的不确定感和安全感(毛金风& 李冠元,2009)。
当个体的公正世界信念开始动摇时,为了不让自己陷于忧虑苦恼之中,个体就会倾向于保护自己的这种信念。
人们通过重新思考事情发生的经过来提出另一种觉得更能接受的解释或者直接忽视这种不公正,这样就为自己提供了一个更有意义的认知框架,重建了自己对于公正的认知。
已有研究显示,同化不公正到公正世界信念之中,促进了个体的社会适应过程,减少了对不公正事件的抱怨与愤怒,有利于加强心理健康,体验到更多地的积极情感(Correia&V ala,2003;Dalbert,1997;Dalbert&Dzuka,2004)。
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公正世界信念是指个体相信世界对他人和自己都是公正的,在这个公正的世界里,人们得其所应得,所得即应得,相信努力付出就可以得到应有的回报。
这种积极地信念作为一种重要的心理资源,有利于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
(2)公正世界信念的测量
研究者根据公正世界信念不同的结构编制了不同的量表。
①公正与不公正
Rubin和Peplau在1973年编制了第一个测量工具——公正世界量表(Just word Scale,JWS)。
该量表受到一致好评,应用广泛。
②个人公正世界信念量表和一般公正世界信念量表
根据公正世界信念指向的不同,Dalbelt(1999)编制了个人公正世界信念量表和一般公正世界信念量表。
个人公正世界信念指相信世界对自己是公正的,一般公正世界信念指相信世界对他人是公正的,分别由7 个题目和 6 个题目组成,采用Likert6点积分,信效度良好,并且得到广泛的运用。
③内在公正信念量表和终极公正信念量表
Maes(2002)从时间维度出发,将公正世界信念分为内在公正和终极公正。
编制了相应的量表,内在公正是指相信那些已经发生的事是公正的,终极公正是指相信那些已经发生的不公正事件在未来都能得到补偿。
量表内部一致性良好。
④公正世界信念量表的本土化
我国学者杜建政等人(2007)根据我国文化编制了适合我国大学生使用的量表,
该量表包括终极公正、内在公正、内在不公正三个维度。
该量表的a系数为0.808。
该量表在研究大学生群体公正世界信念中得到广泛应用。
1.1.4宽恕
(1)宽恕的含义
宽恕是中国传统伦理学的重要范畴,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中国自古以来都非常重视道德教育,而宽恕作为一种重要的道德品质,在很早以前我国古代学者就对宽恕的含义进行了研究。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所推崇的儒家学派就提出了“忠恕之道”的思想,把“忠”与“恕”相联系。
他说:“吾道一以贯之”。
在孔子看来,忠是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诚心实意地对待别人;恕是推己及人,以自己内心去推想别人的内心,能以一种平等的心态去站在对方的立场思考问题,体现了真正从内心上的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更是自我与他人间的一种善意的共存。
而在心理学领域,对于宽恕的概念并未达成统一界定,不同的学派对于宽恕进行了不同的理解。
North(1987)最早将宽恕定义为受害者在经历一系列由侵犯者引起的消极情绪后,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减轻和消除对侵犯者的憎恨,从而以一种友善和仁爱的态度面对侵犯者,即消极情感的消失和积极情感的呈现。
North对宽恕概念的界定主要倾向于宽恕过程中的情绪变化,Enright等人(1991)扩展了宽恕的概念,认为宽恕是个体在遭遇侵犯事件后,放弃愤怒、报复的动机而转向一种善待的动机,从而引起情绪情感的变化,进而做出宽恕对方的行为,这种界定方式充分考虑了认知、情感和行为三者因素对宽恕的综合影响。
Hargrave(1997)将宽恕定义为:受害者在经历侵犯事件之后,调节自身的愤怒和不满情绪,主动与侵犯者对事件进行讨论,以一种具有信任意义的方式使二者达成了共识,重新建立关系。
Pargament(2001)从宽恕的不同角度出发,将宽恕界定为宽恕他人和宽恕自己,宽恕他人是指受害者放弃对侵犯者的憎恨,经历一系列的情绪转变后,以仁爱的态度对待侵犯者的心理过程;宽恕自己指个体在做出伤害他人的事件后,认识到自身的错误,并接纳和原谅自己。
本文采用Pargament的观点,认为宽恕分为宽恕他人和宽恕自己,个体从消极状态转变为积极状态的心理过程。
(2)宽恕的测量
目前,关于宽恕的测量主要有三种方法:问卷法、叙事法和实验法。
①问卷法
学者们根据宽恕内容指向的不同编制了不同类型的问卷,主要分为以下三种:
第一,从内容角度,有对具体侵犯行为的测量、宽恕自己和宽恕他人的测量(罗春明黄希庭,2004),该类型的问卷由于范围比较清晰和周全,使用群体较为广泛,所以使用率较高;第二,从方向的角度看,主要分为受害者主动宽恕冒犯者和冒犯者请求得到受害者的宽恕两种类型,该问卷仅局限于受害者与侵犯者之间的宽恕行为,却忽略了受害者对于自身行为的宽恕,所以没有得到实用性不强;第三,从评定方法的角度看,可分为自陈报告、旁观者报告、同伴报告等。
这种类型的问卷带有明显的主观性,所以不太适合具体的操作运用。
问卷法总体相对较为便捷,实用性较强,针对不同的研究群体可以使用不同类型的问卷。
②叙事法
叙事法就是让被试者说出一件与自己有关的侵犯事件,并将自己觉得有重要意义的部分详细的描述出来,然后由研究员对被试者说出的内容进行分析,此方法强调被试者通过主观判断如何描述事件的重要意义部分,有助于研究者判断被试者是否对此次伤害事件给予宽恕,以及拓宽研究者对宽恕的进一步理解。
因此,叙事法认为事件的真实性不如被试者的口头报告重要,同时需要研究员非常准备的分析,才能保证叙事法的严谨性。
③实验法
宽恕的实验研究主要包括宽恕的认知函数研究和宽恕的干预研究(罗春明& 黄希庭,2004)。
认知函数研究主要是探讨宽恕的内部作用机制,通过这种作用机制来分析个体选择宽恕侵犯者时内部信息是怎样整合加工的。
宽恕的干预研究主要是分析干预作用的成效以及对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主要方法是寻找两组宽恕水平很低的被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进行干预后,再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看心理健康水平是否有显著差异。
该方法用来研究宽恕行为较为客观,能够进行前后的比较。
总之,三种测量方法的研究侧重点和研究过程存在差异,但都能较好的对宽恕水平进行深入理解和发现。
本研究使用的是问卷调查法,从内容角度来测量宽恕,所采用的量表是王金霞修订的Hearland 编制的宽恕心理量表,分为宽恕他人和宽恕自己,采用七级计分,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1.2相关研究
1.2.1反刍思维与宽恕的关系研究
反刍思维容易加重个体对不良情绪的感知,对身心健康有不利的影响,国外学者在关于青少年宽恕心理影响因素的研究中曾提出,反刍倾向是宽恕的重要影响因
素,受害者过度思考冒犯事件的过程以及给自身带来的不良影响,会延长对冒犯者愤怒情绪的时间,对对方产生一种犹豫的态度,从而减少了宽恕的可能性(Kachadourian & Fincham & Davila,2005);McCullough(2001)的研究表明反刍思维持续了自身的愤怒情绪,可能会产生攻击和报复倾向;随后这一结论被国内胡三嫚等人(2005)所证实;Coilins(1997)等认为反刍思维对人际关系具有非常大的负面影响,在反刍过程中会加深受害者对侵犯者的愤怒情绪,从而使个体在很长时间内难以作出宽恕对方的行为;一项纵向研究结果表明,如果受害者过度反刍负性事件的消极后果,加重自身的负性情绪,则有可能在侵犯事件发生之后的八个星期之内,受害者都不会选择宽恕侵犯者,这表明减轻受害者的反刍倾向可以预测他们在侵犯时间发生之后过多长事件才会原谅侵犯者(Brown,2004)。
综上所述,当个体出现强烈的反刍倾向,即反复的思考侵犯事件时,会降低宽恕冒犯者的可能性,不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
1.2.2公正世界信念与宽恕的关系研究
宽恕具有很强的亲社会行为性质,在以往的研究中,大多将其与身心健康,主观幸福感等积极状态相联系,主要探讨的是宽恕水平对其正面的影响。
研究发现,宽恕水平高的人待人友善热情,具有更好的人际关系,同时宽恕可以减少负面情绪,看问题较为积极乐观,降低了攻击行为,有助于增强个体的身心健康水平。
当然,除了研究宽恕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外,也有一些学者开始研究宽恕自身的影响因素,比如人格、共情、侵犯事件等,同时发现公正世界信念对宽恕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公正世界信念是对世界看法的一种积极认知,相信这个世界是公正和谐的,以一种乐观、平等的态度看待身边的人和事,这种公正的信念会使个体以与这种积极认知相一致的方式去行事。
已有研究证明,宽恕与公正之间存在相互协调的关系。
Karremans 和V an Lange (2005)最早用实验的方法在大学生群体中对公正和宽恕的关系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在公正启动后人们更倾向于做出宽恕行为。
我国学者在关于公正与宽恕的关系中也进行过实证研究,发现公正的激活有助于促进宽恕水平的提高(李敏,2010),这是因为人们会以一种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侵犯事件,从而更容易宽恕,同时追求更长远意义上的公正。
有研究指出公正世界信念也具有亲社会行为的性质,与宽恕二者是相互促进的,同时二者都具有适应意义。
1.2.3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国内外关于宽恕的研究得出了多种不同的结论,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但也存在一些需要继续完善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