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师教育的发展史——导学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教师教育发展历程
(张云教师教育专业)
人们对“师范教育”的理解常常偏重于教师的职前培养,其实不然,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中就将师范教育定义为“培养师资的专业教育”,包括职前培养、初任考核试用和在职培训,另外西方语境中并没有“normal education”组合,与师范教育所对应的词汇就是“teachers education”。

因此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教育”一词的内涵可以用“师范教育”来表征,教师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师范教育的发展。

一、清末师范教育的初创
中国虽在三千年以前就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教育体系,但却没有一个专门培养教师的机构,通常是由一些官吏或者知识分子来承担教师培养工作。

因此,中国教育师范的历史是从中国近代开始的。

1、产生的社会背景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着英美法日等外国列强的侵略,中国不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逐渐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在这种“内忧外患”形势下,统治阶级内部发起了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洋务运动,他们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以此挽救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然而事与愿违。

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宣告着洋务运动的失败,一个个屈辱条约的签订,中国面临这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

为了救亡图存,随着“开民智”目标的提出和资产阶级维新教育的兴起,中国近代教育逐渐从重点办专门教育转向大力发展普通教育,因此产生了建立师范教育以培养大批合格师资的历史需求。

2、从《论师范》到南洋公学
作为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之一的梁启超,1896年在《论师范》中最早较为系统地对中国兴办师范教育的重要意义、基础课程和实施方略进行论述和分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师范教育思想,开启了我国师范教育理论的先河,促进了我国师范教育的产生。

中国的有识之士在对建立中国师范教育进行倡导和构想的同时,也开始了建立中国师范学校的实践。

1897年盛宣怀在上海创办了南洋公学,内设师范院以培养各级教师,它具有较为明确的宗旨和培养目标。

中国第一所师范学校南洋公学的创立,表明中国师范教育从思想向实践的转变,也拉开了中国师范教育的序幕。

3、清末“新政”的《奏定学堂章程》
1901年,已经遥遥欲坠的清朝统治者,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摆脱危机,被迫实行“新政”进行变法。

实施新政的过程中统治者对师范教育尤为重视,并参照日本学制,先后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和《奏定学堂章程》。

其中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将师范教育与普通教育分立,其中师范学校优级和初级两种,另设“实习教员讲习所”,构成一个完整的师范教育体系。

因此,《奏定学堂章程》的颁布大大的促进中国近代师范教育的发展,标志着中国师范教育制度的初步确立,在此基础上全国各地的师范学堂蓬勃发展。

二、民国时期教师教育的发展
辛亥革命胜利后,中国进行着师范教育体制民族化的探索,由于受到美国教育思想的影响,1922年效仿美国制定的新学制,对中国整个师范教育体制进行了重大变革。

1927年后国民党和共产党两个政权先后在各自的地区实行不同的师范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
师范教育的发展,是中国师范教育发展的有益探索。

1、1912年《师范教育令》
中华民国成立,南京临时政府自1912年先后颁布了《师范教育令》、《师范学校规程》以及《高等师范学校章程》等,改师范学堂为师范学校,并对师范学校和高等师范学校的设置原则、入学条件、修业年限、课程设置、学生待遇、学校附属机构等提出具体要求。

2、1922年新学制改革
随着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开展,西方教育思想传中国,教育界掀起了“新教育”运动,要求改革学制。

1922年颁布《学校系统改革案》即“壬戌学制”,又称新学制,采用“六三三学制”,它的实行标志着我国现代教育制度的确立。

在师范教育方面,新学制的一项重大改革就是取消了师范学校的独立建制,将独立的中等师范学校归并于中学,高等师范学校或升格为大学,或并入大学,还大大延长了师范的修业年限。

“新学制”对师范教育体制的重新设定,给师范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不利于中小学教师的培养。

经过不断的争论和反思,1938年,国民政府颁布的《师范学校规程》恢复设立单独的师范学院。

4、革命根据地的师范教育
1928年,与国民党政府统治区的师范教育并存,中国共产党实行适应工农大众教育需要的师范教育,并颁布了《高级师范学校简章》、《初级师范学校简章》和《短期师范学校简章》,分别规定了各自的任务和修业年限等,共产党领导下的师范教育促进了革命根据地文化教育建设,解决了根据地师资大量不足的问题。

三、建国后教师教育的调整与改革
建国初,我国的师范教育经历了整顿和更新的过程,逐渐建立了独立设置师范体系的基本格局,但是文化大革命将整个师范教育推入谷底。

进入改革开放后,师范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我国的师范教育迅速恢复,并进入改革的全面探索时期,师范教育也逐渐向越来越开放的教师教育转型。

1、独立设师范教育基本格局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在学习苏联教育的同时积极尝试独立设置的师范教育体系。

1952年教育部先后颁布了《师范学校暂行规程》和《关于高等师范学校的规定》等文件,并进行了全国范围内的院系调整,形成了文理综合院校、工科院校、师范院校以及各种单科性的学院,明确了各类师范院校的主要任务。

从此,新中国学校教育体系的独立的“三级师范教育体系”就逐步形成,这一体系规定:职前教育是三级师范制,即中等师范培养小学教师和幼儿园教师;师范专科学校培养初中教师;师范学院和师范大学培养高中教师与此同时,对于在职教师的培训,则由教育学院、进修学院或进修学校进行在职教师的培训。

2、十年动乱,师范教育严重受挫
十年动乱,全国教育事业受到严重摧残,师范教育也遭到严重破坏。

3、改革开放后恢复并完善中国特色的师范教育体系
1980年,第四届全国师范教育工作会议后,我国的师范教育成为整个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一部分,并颁布一系列政策措施来加强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标志着我国师范教育跨入一个去全面发展和改革的新阶段。

1985年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确立了现行的新学制,并直接对师资的培养提出新的要求,尤其是义务教育的实行,它标志着中国特色的师范教育体制逐渐形成。

1996年全国师范教育工作会议确立了师范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及“跨世纪园丁工程”的制订与实施,进一步从发展方向、目标任务上明
确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我国师范教育承担的历史使命。

标志着中国特色的独立设置的师范教育体系走向成熟。

4、新世纪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转型
1999年初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师范院校布局结构调整的几点意见》明确我国由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过渡,中等师范学校逐渐被取消。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完善教师教育体系,深化认识制度改革,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这是我国首次在正式文件中出现“教师教育”概念,从此,“教师教育”概念正式取代“师范教育”。

2002年3月,《教育部关于“十五”期间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意见》提出:2005年,要初步形成以现有师范院校为主体,其它高校共同参与,培养和培训衔接的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

标志着我国教师教育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体现了教师教育未来发展的专业化、多元化和一体化。

参考文献:
[1] 崔运武主编.中国师范教育史[M]. 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6
[2] 王维新陈金林戴建国.中国百年师范教育图志[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3] 刘婕、谢维和.栅栏内外——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百年省思[M].北京:北京师范
大学出版社,2002.
[4] 陈桂生; 中国师范教育:1981-1996[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6(03).
[5] 邱超.中国教师教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顾明远教授访谈[J].教师教育研
究,2014(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