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单元检测九文化与生活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检测(九)
一、选择题
1.《我和我的祖国》是由陈凯歌等七位导演为祖国70周年华诞倾力打造的献礼片,影片以普通人为经,以故事为纬,把小人物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之中;用普通人的史诗,唤醒全球华人深埋心中的共同记忆,引发全行业及全社会关注,激发了国人自豪感和自信心,刷新了国庆档献礼片的票房纪录。

这表明( )
①人们在实践中创造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与享用文化②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③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④主旋律文化满足了人们不同的文化需求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2.文学是时代最直接的反映。

在盛唐时代的诗词中,我们能感受到“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情、“海上明月共潮生”的华美;而从杜甫的“三吏”“三别”中,我们可以发现大唐盛极而衰的真实的历史。

由此可知( )
①一定的文化是一定时代经济、政治的反映②古代诗词总会真实地反映时代发展的脉搏③文化能反映社会生活的变迁④诗词文化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方式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3.文化是品牌要塑造的重要元素。

换一个角度看,文化其实是赋予产品的附加价值。

消费者购买到一样产品,所得的不仅是这个产品带来的实际功能,还有产品品牌的文化附加值。

赋予产品品牌以文化附加值( )
①可以提高消费者对产品的价值认同②说明文化越来越成为价值创造的动力③表明经济离开文化就无法存在与发展④体现了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特点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4.2020年1月21日,国家主席和意大利总统马塔雷拉分别致贺信祝贺2020“中国意大利文化和旅游年”在意大利罗马开幕。

开展“中国意大利文化和旅游年”活动( )
①是现代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②促进了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③将会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④表明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已成为各国共识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③④
5.为了实现抗风能力16级、抗震能力8级、使用寿命120年,港珠澳大桥设计施工团队为之创新研发了31项工法、31套海洋装备、13项软件、454项专利。

这些重大科技成果将极大地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竞争力。

这表明( )
①我国已成为科技领域全面领先世界的国家②科技已成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③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④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6.寿山石作品《草莓箭毒蛙》,以大块冷寂的灰黑色衬托惊艳的红色,以苍劲的枯木和两只对望的箭毒蛙来表现生命的X力,在给人带来强烈视觉冲击和心灵的震撼。

这表明( )
①文化是根据人的需要而产生②精神产品凝结在物质载体之中③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④人可以创造文化也可以享受文化
C.①③D.③④
7.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由于宣传工作做到了“科学精准、及时到位、有力有效”,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发生了很大改变,如人们基本做到勤洗手、采取咳嗽礼仪(保持距离;咳嗽和打喷嚏时,用一次性纸巾或衣袖遮盖口鼻,并洗手);一些比较固执的老年人在年轻人的影响下,出门也记得戴口罩。

这反映了( )
①文化是人创造的,又影响着每一个人②优秀的文化能够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③人的“三观”一经形成就具有明确的方向性④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8.西方人很难理解中国人“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的归根执念,对杨振宁在94岁高龄时放弃美国国籍转为中国公民的做法很不认同。

这说明( )
①文明的冲突是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的斗争②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是强制的和难以抹去的④文化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9.“隐性传播”是相对于“显性传播”而言的,是指在特定信息的传播过程中传播主体通过间接的、内隐的方式输出信息,使受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暗示和感染,并逐步接受和认同信息内容的过程。

下列古语中与“隐性传播”表达思想相近的有( )
①近朱者赤,近墨者黑②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③某某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C.②③D.③④
10.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一些地方让孩子们诵读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改编的传统家训家规,在这个过程中,文明的种子潜入了孩子们的骨髓,融入了孩子们的血液。

这表明( )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②人们接受文化的影响是消极被动的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④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11.世代中国人通过经典阅读汲取了多方面的营养,传承了中华文化,创造了新的生活经验。

阅读经典可以给人以智慧的启迪,可以提高一个人的修养,从而为走向成功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说明( )
①阅读经典是提高个人素养的可靠保证②优秀文化对人的全面发展有重要作用③阅读经典决定着人的精神世界的发展④人的文化素养是通过后天学习形成的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12.短诗《未选择的路》大意是:黄昏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我选择了其中一条,留下另一条待改日再走。

可是我知道每一条路都绵延无尽头,一旦选定,就不能返回,从此决定了一生的道路。

短诗对人生思考意味深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 A.是人们在探索人生道路的过程中形成的
B.对人的终身发展会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C.有确定的方向性,一经形成便无法回头
D.具有相对稳定性,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五年来,我国人民砥砺奋进,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要步伐。

曾经,我们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甚至将环保视为经济发展的“累赘”。

如今,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为普遍共识。

价值理念的“绿色革命”是影响最为深远的变化,也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根本动力。

近五年来,我国新造人工林增长了21.3%,人工林总面积居全球之首;治理沙化土地1.26亿亩,实现了由“沙进绿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从文化与生活角度,说明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对美丽中国建设的作用。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小学,是立德树人的最初场所,也是传承红色基因的基本单位。

传承红色基因,要找到青少年与长征的共鸣点。

既要穿红军军装、喊红色口号,感受与触摸历史,也要解读文物遗迹背后的鲜活故事、将心比心剖析英雄成长历程,在素质拓展中体会长征的艰辛历程、在实地探访中了解历史。

研究者将“概念历史”转化为“形象历史”;宣传者让长征有画面、让精神有故事;教育者在讲述方式上出新出彩;社会各方携手为青少年营造浓浓的“红色氛围”。

从某某的娄山关红军小学,到井冈山映山红红军小学,再到某某的陈树湘红军小学,全国各地的300余所红军小学,照亮了孩子们成长成才的道路。

2018年,总书记寄语某某照金北梁红军小学的学生,希望孩子们用实际行动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承下去。

(1)有人说:“在红色氛围中成长的孩子,必然具有红色基因。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此观点加以评析。

(2)某校准备开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传承红色基因”主题教育活动,请你策划三个活动项目。

单元检测(九)
1.解析:影片《我和我的祖国》把小人物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之中,用普通人的史诗,唤醒全球华人深埋心中的共同记忆,引发全行业及全社会关注,激发了国人自豪感和自信心,这表明了人们在实践中创造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与享用文化,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①③正确。

优秀的文化才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②错误。

主旋律文化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的不同文化需求,排除④。

故本题选B。

答案:B
2.解析:盛唐时代与盛极而衰时的诗词给我们的不同感受,说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时代经济、政治的反映,文化能反映社会生活的变迁,①③符合题意。

“总会真实地反映时代发展的脉搏”观点错误,②不选。

④与题意无关。

答案:B
3.解析:本题考查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赋予产品品牌以文化附加值体现了文化与经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样可以提高产品的文化含量,提高消费者对产品的价值认同,①④说法正确。

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动力,②说法错误。

经济决定文化,经济可以离开文化存在与发展,③说法错误。

答案:D
4.解析:开展“中国意大利文化和旅游年”活动是文化传播的途径、不是手段,排除①。

旅游业是一种文化产业,开展“中国意大利文化和旅游年”活动既是文化的传播,也是服务业的发展,体现了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故选②。

在意大利举办“中国意大利文化和旅游年”,是对中国文化的传播,会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故选③。

不同国家的政府有阶级性,其政策是国家利益的表现,不可能都认同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排除④。

故本题选B。

答案:B
5.解析:①不符合客观现实。

②错误,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答案:D
6.解析: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而不是根据人的需要产生的,①说法错误。

材料中强调寿山石作品《草莓箭毒蛙》给人带来强烈视觉冲击和心灵的震撼,表明精神产品凝结在物质载体之中,同时体现了人可以创造文化也可以享受文化,②④符合题意。

材料中侧重强调的是精神产品与物质载体的关系,没有涉及精神活动与物质活动的关系,③不合题意。

故本题选B。

答案:B
7.解析:受疫情影响,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发生了很大改变,人们基本做到勤洗手、采取咳嗽礼仪,甚至一些老年人在年轻人的影响下,出门也记得戴口罩。

这反映了文化是人创造的,又影响着每一个人,这种影响一般是无形的、非强制的,①④正确。

该选项强调优秀文化作品对人的激励作用,侧重于文化对人的影响的力度,与题意不符,排除②。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但题目中没有体现该知识点,排除③。

故本题选B。

答案:B
8.解析:“杨振宁在94岁高龄时放弃美国国籍转为中国公民”,体现了中华文化对其深远持久的影响,②符合题意。

西方人很难理解杨振宁的做法,是因为文化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④符合题意。

答案:D
9.解析:“隐性传播”表明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都可表示文化具有使受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暗示和感染,并逐步接受和认同的过程,①②符合题意。

“某某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强调做人应有高风亮节,光明磊落,清廉自守,表里如一,未体现文化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③排除。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人的死得要有意义,要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未体现文化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④排除。

故本题选A。

答案:A
10.解析: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②“消极被动”说法明显错误;材料未涉及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排除④;①③入选。

答案:B
11.解析:“阅读经典可以给人以智慧的启迪,可以提高一个人的修养,从而为走向成功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强调了文化对人的影响,②④正确。

①③夸大了经典作品对人的影响。

答案:C
12.解析:材料不是阐释三观的形成,而是阐释三观对人生的影响,A排除。

每一条路都绵延无尽头,一旦选定,就不能返回,从此决定了一生的道路,这说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终身发展会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B符合题意。

“有确定的方向性”说法正确,但“一经形成便无法回头”说法过于绝对化,C排除。

短诗强调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影响,而未体现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D排除。

故本题选B。

答案:B
13.答案:①文化对政治、经济有重大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

绿色发展理念是一种先进文化,树立绿色发展理念,能够推动美丽中国建设。

②文化建设可以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确定了正确的发展方向,能够调动人们保护环境的积极性,从而推动美丽中国建设。

③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会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不断进步,从而推动美丽中国建设。

④文化对人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

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人们的价值理念发生“绿色革命”,使绿色发展理念在潜移默化中对人们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从而推动美丽中国建设。

(凡是结合文化作用回答,分析正确即可)
14.答案:(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

浓浓的“红色氛围”,能使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红色基因”的熏陶,种下红色的种子;但文化对人的影响不都是被人们消极被动、无目的地接受的。

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

(2)邀请老党员讲述革命斗争历史和革命先烈事迹;组织师生参观当地革命烈士纪念馆,缅怀先烈;举办“传承红色基因·童心向党”歌咏比赛等。

(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