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导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单元导学案
故乡
【学习目标】
1、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2、理解对比及多种描写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感悟闰土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
4、景物描写的作用。
5、小说主题的理解。
【学习重点】
1、理解对比及多种描写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2、感悟闰土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
3、小说主题的理解。
【学习难点】
1、理解对比及多种描写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2、小说主题的理解。
【自主预习案】
1、作者:
鲁迅家家家,著有散文集。
2、学音:
3、阴晦脚踝潮汛鄙夷
五行缺土寒噤嗤笑瑟索
惘然恣睢
3、释义
萧索家景
如许恣睢
鄙夷隔膜
【课内探究案】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自古以来,“思故乡,赞故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同学们能不能随口就涌出几个写“故乡”的诗词名句来?
(学生发言)
故乡,让离家的游子多了一个永远也做不完的梦;故乡,在游子的记忆里沉淀出了无限的美丽与思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文学世界,感受《故乡》的魅力。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互动1:你认为全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为什么?
互动2:小说行文的线索,主要人物及故事情节名是什么?
明确:线索
主要人物
故事情节
互动3:故事情节一(1-5段)“我”渐近故乡看到什么景象?心情如何?为什么要写?
互动4:“我”记忆中的故乡怎样?作者描写了怎样一幅图画?这幅图画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二)细读课文,感悟形象
互动1:闰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写闰土时采用什么表现手法?刻画闰土时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明确:、
从描写可看出,少年闰土是一位少年。
从描写看出中年闰土是一位
互动2:闰土为什么会由“小英雄”变成“木偶人”呢?闰土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互动3:写杨二嫂也采用了手法,也采用、、、等描写方法。
以前杨二嫂,现在杨二嫂,写杨二嫂是为闰土作,同时说明。
(三)评读课文,理解主题
互动1:这篇小说实际上写了两个故乡:一是记忆中的故乡,一是现实目睹的故乡。
记忆中的故乡,色彩鲜明,是一幅“神奇的图画”,现实的故乡又是一幅怎样的图景?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最后一段又再现了记忆中的故乡的美丽画面,这又说明了什么?
互动2: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分析其中的作用?
互动3:你是如何理解小说的主题的?
三、延展拓伸:如何把人物写细
小说中人物起着表现中心的作用,那本文是如何把人物写细的。
赏析1: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赏析2: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圆规。
赏析3:过来的便是闰土……他身材增加了一倍……
互动1:这三个片段好不好?好在哪里?(学生讨论)
互动2:怎样把人物写细?(老师总结)
方法一:抓住比较典型的细节动作,把充分体现人物个性的细节突出来,把人物的动作写细。
方法二:运用想象,恰当地不断添加动作、表情、神态、语言、心理等把人物写细、写动、写活,从而鲜明地突出人物个性,更好表现中心。
【拓展检测案】
一、课内语段阅读。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啊!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了嘴唇,却没有作声。
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我也说不出话。
母亲和宏儿下楼来了,他们大约也听到了声音。
“老太太。
信是早收到了。
我实在喜欢的了不得,知道老爷回来……”闰土说。
我问问他的景况。
他只是摇头。
“非常难。
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
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摔……”
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刘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
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
1.选出对文段中词语解释不恰当的一项( )
A.寒噤:因惊讶而感到心寒。
B.厚障壁:深深的隔阂。
C.巴迟疑:有一点点怀疑。
D.折了本:亏损,赔了本钱。
2.“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应如何理解这句话?
答:
3.闰土对“我”恭敬的态度和对“我”的“老爷”的称呼,说明闰土
4.文中所指“可悲的厚障壁”指的是,这里用的是的修辞方法,作用是
5.文中加点词语“分明”修饰的词语是,意思是,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
6.“我”见到闰土有许多的话想说,但“吐不出口外去”,这是因为:
答:
二、课外语段阅读。
乡情
①凡少小离家的人,都有一份永远也化不开的浓浓的乡情。
故乡的那棵挂着一丛丛嫩绿榆钱儿的大榆树,那片成群鹅鸭浮游欢叫的清水塘,那个与小伙伴儿捉迷藏的打谷场,那条夏日里去游泳、摸鱼的弯弯曲曲的小河,都构成了人们一个个最美丽的梦境。
②古诗云:(甲)许多动物都有一种对自己出生地的深深依恋,差不多已经构成了一种本能。
人作为具有思想感情的高等动物,赋予这种本能以更多的社会性,将其提升为对故乡这块热土的深切执着的爱。
一个人喝着家乡的水,吃着家乡的五谷杂粮,在乡亲们的眼皮底下一点点长大;在家乡的小学校里认第一个字,读第一本书;从家乡的田林山水开始,逐渐认识和走进这个神秘而广袤的世界。
于是,对故乡的爱,就在这一过程中很自然地滋生于每个人的心灵深处,有着任何其他情感所难以比拟的深厚根基。
③乡情总是离不开童年的回忆。
童年时的所见所闻和遇到的刺激,在一个人大脑皮层中形成最初的沟回,打下最深的烙印。
天地间走来一个小小的我,没有功利的权衡,不
需要礼仪的拘谨,高兴就笑、就跳,不高兴就哭、就闹,何等自然纯真,洒脱无羁,世界万物都散发出天真烂漫的气息,使童年的岁月宛如一首无尽延伸的诗。
人过中年,再也找不回儿时对陌生世界的那种新奇感,找不回那种全神贯注和真诚纯洁的目光。
因此,人们怀念故乡,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对自己纯真无邪的童年的怀恋,是企图追回生命中失落的那一段无比珍贵的时光。
④(乙)对于流寓他乡的游子,一句乡音就足以令他热泪盈眶,心起波澜。
对故乡的爱,是(丙),是对生命春天的珍惜,是一个人最真诚炽热的感情。
其实,什么叫祖国,就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的放大,就是自己生命系列的源头。
海外华侨以及外籍华人,都是“中国老乡”,他们对祖国的刻骨铭心、永无停歇的挚爱,就是乡情的凝聚与升华。
⑤尽管远在异国天涯,游子们都有一种回故乡探访的永恒冲动,向往着(丁)的难得体验。
但是,如果经过苦心筹划,有一天你真的回到阔别已久魂牵梦绕的故乡,在夙愿得偿、感叹唏嘘之余,也一定会有一种很强烈的陌生感和失落感:再也找不到那熟悉的小路、熟悉的杨树林,小河也不再那样宽阔、那样富有生气。
其实是一切中年之后回乡的人都会产生的一种典型心境。
这不仅仅是因为白云苍狗、世事沧桑,还由于当年的小孩已长成大人,衡量外部世界的尺度不同、心境也变了。
因此,故乡只能停留在回忆中,驻守在梦境里,在现实生活中将永难寻觅。
⑥乡情是一杯酽酽的茶、醇醇的酒。
如果经常地品一品,就会在眼前时时闪现家乡父老殷切的目光,就会保持更多的质朴与真诚,就会保留一份永恒的平民情结和赤子之心。
1、文中甲、乙、丙、丁四处括号里应引用的句子各是
甲乙丙丁
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
”②“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③“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
”④“绿叶对根的情意。
”
2、在第②段的横线处再续上两句话,使之与前面的句式相似、内容相吻合。
3、从对自己出生地的依恋方面来说,人和动物有什么区别?(不能抄原文)
4、人为什么会怀念故乡?根据文意,谈谈你的认识。
5、第④段划线的句子中的“斯”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如果换个表述法,你怎么说?
6、第⑤段中说:“故乡只能停留在回忆中,……,在现实生活中将永难寻觅。
”为什么?
答案:自主预习案
1、作者:鲁迅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有散文集《朝花夕拾》。
2、学音:阴晦 mai 脚踝 huai 潮汛 xun 鄙夷bi
五行xing缺土寒噤jin 嗤笑 chi 瑟索se
惘然 wang 恣睢 zi
3、释义
课内语段阅读
1、呐喊
2、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①chán ②suī
3、彼此思想感情不相通思想感情相通
4、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路
5、排比为养家糊口而痛苦挣扎,受尽肉体和精神的折磨。
6、旧社会的人未经生活过的没有隔膜的幸福生活。
课内语段阅读
1、甲(2)、乙(3)、丙(4)、丁(1)
2、答:读第一本书;从家乡的田林山水开始
3、答:动物的依恋是一种本能,人则赋予了这种本能以更深刻的思想感情,人对出生的依恋具有社会性。
4、答:是一种心灵的需要,是对亲情、友情的渴求,是对自己天真无邪的童年的怀念,是企图追回生命中失落的那段珍贵时光。
(言之成理即可,可作个性化回答)
5、答:这里、此处。
故乡是自己生命系列的源头,把这个源头放大,就是祖国。
6、答:(1)因为故乡在变化,在发展,现实生活中的故乡已不再是记忆中的故乡了。
(2)当初感受故乡的人已经有小孩长大成人,衡量外部世界的尺度不同,心境也变了
我的叔叔于勒
学习目标
1.通读课文,了解故事梗概,能够复述主要故事情节。
2.按小说的情节结构划分层次。
3.理解作者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4.理解小说表现的主题思想。
第一课时
一、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拮()据栈()桥煞()白撬()开
诧()异牡蛎() 别墅() 褴褛() 阔绰() 糟蹋()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拮据:
端详:
十拿九稳:
褴褛:
与日俱增:
张皇:
狼狈:
阔绰:
迟疑不决:
莫名其妙:
3.作者简介
莫泊桑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创作,轰动了法国文坛。
短短的一生当中,写了6部长篇小说,300多个短篇,其中许多作品流传甚远,尤其是短篇小说,使他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一生》《漂亮朋友》等;中短篇小说有《菲菲小姐》《项链》等。
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地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的人们精神的堕落。
相关知识链接: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俄国的契诃夫,代表作为《变色龙》;法国的莫泊桑,代表作为《羊脂球》;美国的欧亨利,代表作为《警察与赞美诗》。
二、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了解人物关系。
(1)“我”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故事涉及到哪些人?他们之间原本是什么关系?
2.朗读课文,了解基本情节。
(1)故事中的人物各做了哪些事?
(2)怎样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
3.复述课文,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把小说的情节分为四部分,并分别为每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二)深层探究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老师巡视各组,参与学生讨论。
)
1.理解小说中环境的描写及其作用
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2.语言品析
(1)“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这几句话是否罗嗦?应怎样理解?
(2)父亲的话中“竟”和“惊喜”表达了什么意思?
四拓展延伸
对于金钱,名人这样说:
1.凡事若在金钱利益上着眼,就难免在人情道义上有几分刻薄。
——罗兰
2.世上的喜剧不需要金钱就能产生,世上的悲剧大半和金钱脱不了关系。
——三毛3.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4.有钱能使鬼推磨。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谈谈自己对金钱的认识。
第二课时
一、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
(一)人物赏析
请同学们结合下面的问题,思考人物的个性特征。
1.于勒是怎样的一个人?
2.菲利普夫妇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回来?
3.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夫妇一家人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什么原因?
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
4.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称呼的词语有哪些变化(在课文中标注出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5.从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可以看出他们怎样的性格特征?
6.课文标题是《我的叔叔于勒》,这是一个偏正短语,它的中心词是“叔叔于勒”,那么小说的主人公是于勒,对吗?
7.什么人物在文中的位置和作用最重要呢?是“我”么?那么,文章的主人公是谁呢?
(二)写法探究
1.这篇小说从一个孩子的眼光用第一人称写有什么好处?
【教师点拨】莫泊桑写人物,不在外貌的描绘上下功夫,而是深入到人物的内心。
这内心世界的揭发,又绝不靠作者的申说,而是用人物的言语、动作、神情等,让他们自己去自然地表露。
2.本文刻画人物性格的主要方法有哪些?试举例加以说明。
3.试举例谈谈,本文情节曲折,构思巧妙,有些情节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三)主题研讨
这篇小说揭示了怎样的主题思想?
(四)认识亲情
自由发挥说说自己心目中的亲情或者是对生活中某种关于亲情的现象的看法。
三、拓展延伸
假设破了产又重新穷困潦倒的于勒找到菲利普一家的门上,将是怎样一种情景,口头叙述,适当描绘。
我的叔叔于勒
学习目标
1.通读课文,了解故事梗概,能够复述主要故事情节。
2.按小说的情节结构划分层次。
3.理解作者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4.理解小说表现的主题思想。
第一课时
一、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拮(jié)据栈(zhàn)桥煞(shà)白撬(qiào)开
诧(chà)异牡蛎(mǔ lì) 别墅(shù) 褴褛(lán lǚ) 阔绰(chuò) 糟蹋(zāo tà)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拮据:手头紧,经济境况不好。
端详:仔细地看。
十拿九稳:比喻很有把握。
褴褛:(衣服)破烂。
与日俱增: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
张皇:惊慌;慌张。
狼狈:形容受窘的样子。
阔绰:排场大,生活奢侈。
迟疑不决:拿不定主意。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
说明事情很古怪,使人不明白。
3.作者简介
莫泊桑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创作,轰动了法国文坛。
短短的一生当中,写了6部长篇小说,300多个短篇,其中许多作品流传甚远,尤其是短篇小说,使他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一生》《漂亮朋友》等;中短篇小说有《菲菲小姐》《项链》等。
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地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的人们精神的堕落。
相关知识链接: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俄国的契诃夫,代表作为《变色龙》;法国的莫泊桑,代表作为《羊脂球》;美国的欧亨利,代表作为《警察与赞美诗》。
二、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了解人物关系。
(1)“我”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我”是故事的叙述者,也是作品中的人物若瑟夫,其他人物的态度和行动都是从我眼里看到的,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和评述也是从“我”的角度道出的。
(2)故事涉及到哪些人?他们之间原本是什么关系?
故事涉及到“我”的父母亲菲利普夫妇,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于勒,“我”的两个姐姐,“我”未来的二姐夫,船长等人物。
2.朗读课文,了解基本情节。
(1)故事中的人物各做了哪些事?
菲利普夫妇: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于勒:年轻时浪荡,中年时做生意很得意,老年时破产失意;“我”付给于勒牡蛎钱并送他10个铜子的小费。
(2)怎样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写菲利普一家拮据的生活和他们盼望于勒归来的心情。
这是故事的开端。
第二部分(第5~19自然段):插叙于勒到美洲去的原因和到美洲后的简况,交代一家人到哲尔赛岛游玩的缘由。
这是故事的发展。
第三部分(第20~47自然段):写在海轮上巧遇于勒的经过。
这是故事的高潮。
第四部分(第48、49自然段):交代归来时改乘其他渡轮以避开于勒。
这是故事的结局。
3.复述课文,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把小说的情节分为四部分,并分别为每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开端:(1段—4段)盼于勒
发展:(5段—19段)赞于勒
高潮:(20段—47段)遇(惧)于勒
结局:(48段—49段)躲于勒
小说这样巧妙地安排情节,有力地突出了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反复无常的态度完全着眼于金钱。
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主题思想,给人以强烈的感受。
(二)深层探究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老师巡视各组,参与学生讨论。
)
1.理解小说中环境的描写及其作用
自然环境:去哲尔塞岛旅游时的景物描写,衬托了一种欢快心情;狼狈地灰溜溜地离开哲尔塞岛时的景物描写,衬托了一种灰暗的心情。
社会环境:罪恶的资本主义社会。
2.语言品析
(1)“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这几句话是否罗嗦?应怎样理解?
不罗嗦,这三个称呼用在一起强调了于勒叔叔与“我”家的骨肉关系,写出了若瑟夫的善良、纯真,既表现出若瑟夫对于勒叔叔深切的同情,对父母六亲不认的困惑、苦闷和不满,又反衬了菲利普夫妇的自私、冷酷,饱含讽刺,意味深长。
(2)父亲的话中“竟”和“惊喜”表达了什么意思?
“竟”突出了他祈求能有出乎意料的发现。
两个词都表现了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望眼欲穿、焦急万分,恨不得立刻相见的心情。
四拓展延伸
对于金钱,名人这样说:
1.凡事若在金钱利益上着眼,就难免在人情道义上有几分刻薄。
——罗兰
2.世上的喜剧不需要金钱就能产生,世上的悲剧大半和金钱脱不了关系。
——三毛3.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4.有钱能使鬼推磨。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谈谈自己对金钱的认识。
第二课时
一、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
(一)人物赏析
请同学们结合下面的问题,思考人物的个性特征。
1.于勒是怎样的一个人?
于勒年轻时,是个浪荡子。
他把自己所得的遗产花光了,又花了哥哥菲利普的一些钱,因而被视为“恐怖”全家的。
终于,他被送到美洲。
后来,据说他在那里做了生意赚了钱,并给菲利普夫妇去信说,打算发了财回法国来跟哥哥同住。
于是,又被哥哥一家看作全家的“希望和福音”,但于勒在美洲阔了一阵,重又潦倒,沦落成为一个穷光蛋,被法国船长带回来,在船上摆摊靠卖牡蛎过日子,他又重新被哥哥一家弃之门外。
2.菲利普夫妇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回来?
菲利普是个小公务员,一家人生活十分拮据,不仅“样样都要节省”,甚至连女儿都嫁不出去。
但是,他们知道以前被视为“全家的恐怖”的于勒在美洲发了财,并准备回到故乡,和哥哥一家“一起快活的过日子”。
于是菲利普一家朝思暮想,眼巴巴地盼望于勒归来,并
“我”对“这桩十拿九稳的事”“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
的二姐也因这一“福音”订了婚。
3.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夫妇一家人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什么原因?
直接原因:于勒又沦落为穷人,而菲利普夫妇只认识钱。
根本原因:金钱至上的社会观念。
4.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称呼的词语有哪些变化(在课文中标注出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原因:外在原因是于勒的贫富变化,内在原因是人的自私贪婪、虚荣势利、冷酷无情的思想性格。
5.从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可以看出他们怎样的性格特征?
自私、贪婪、庸俗、虚荣、势利、冷酷
6.课文标题是《我的叔叔于勒》,这是一个偏正短语,它的中心词是“叔叔于勒”,那么小说的主人公是于勒,对吗?
不是。
尽管于勒叔叔这个人物却贯穿了课文的始终,但他不是主人公。
因为判定作品中的某一人物是不是主人公,关键看这一人物形象是否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
小说的故事情节虽然都是紧紧地围绕于勒的命运展开的,但是,于勒只是小说中的线索性人物,作者设置他是为了组织材料,结构故事,推动情节发展的,并不是靠他来
揭示主题。
7.什么人物在文中的位置和作用最重要呢?是“我”么?那么,文章的主人公是谁呢?
“我”仅仅充当了作者的代言人,虽然“我”从头到尾出现,整个故事是由“我”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思而构成的,但那只是为了使作品有一个更客观的叙述角度。
作者把笔墨凝聚在“我”的一家去哲尔塞岛旅游在海轮上巧遇于勒这一事上,集中表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骤然变化,从而刻画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揭示全文主题思想,因此,本文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
(二)写法探究
1.这篇小说从一个孩子的眼光用第一人称写有什么好处?
(1)从“我”的角度来观察,叙述“我”的所见、所闻、所想、所做,这就使故事显得更真实、亲切,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2)通过一个未被“金钱”玷污过的小孩的眼光,便于揭露丑恶的现实。
(3)用第一人称来写,给讲故事的方式提供更多的自由。
【教师点拨】莫泊桑写人物,不在外貌的描绘上下功夫,而是深入到人物的内心。
这内心世界的揭发,又绝不靠作者的申说,而是用人物的言语、动作、神情等,让他们自己去自然地表露。
2.本文刻画人物性格的主要方法有哪些?试举例加以说明。
作者主要通过对人物的表情、动作、言谈的描写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人物性格。
以菲利普为例,如作品写他发现卖牡蛎的老水手很像于勒时,他“突然好像不安起来”,“脸色十分苍白,两眼也跟寻常不一样”,这是遭到突如其来的打击时心中充满了恐惧的感情。
当他从船长处证实老水手确是于勒时,他“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可见这打击是何等沉重。
当他回到妻子身旁时,“神色张皇”,说话“结结巴巴”,最后低声嘟囔着:“出大乱子了!”这表现出他内心的极度恐慌,仿佛大难即将临头,慌乱到了极点。
3.试举例谈谈,本文情节曲折,构思巧妙,有些情节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①于勒在南美发了财,过了十多年,富翁于勒竟一下子变成了穷水手。
确实出人意料,可又在情理中,因为资本主义社会是尔虞我诈的社会,这个能被哥哥“打发”反而“赚了点钱”的于勒,在资本主义的激烈竞争中是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的。
②菲利普一家与于勒在一条船上相遇,也是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由于于勒穷困潦倒,年老而流落异乡,被船长带回却又无脸回家,只好栖身船上;二姐婚礼后全家到穷人最理想的哲尔赛岛去旅游,这就必须乘船。
在船上,作者又设计了“吃牡蛎”的情节,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