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背景下重庆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乡统筹背景下重庆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摘要:简述了都市现代农业的由来和内涵,对重庆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和发展条件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了重庆市现代农业的发展导向和对策的相关构想,以利于理清重庆市现代农业的发展思路和趋势。

关键词:城乡统筹;都市现代农业;现状;趋势;重庆市
中国城市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许多大城市都具备了现代化都市的特征和功能。

与此同步的是都市农业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上海、北京等大都市都对农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并制定了相应的发展规划和部署,不少学者对新时期的都市现代农业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而重庆市作为城乡统筹试验区,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了城乡的协调发展。

加快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已经成为重庆市目前及将来一段时期内重要的研究课题。

1 都市现代农业的概念和内涵
1.1 都市现代农业的由来
都市农业的发展思想可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城市学者霍华德提出的“花园城市”理论,其内容就是限制城市规模过大,持续保留城市四周农业用地,如菜园、果园、牧场、森林、疗养地等各种功能的绿地系统,让城市中心成为一个大花园,四周缀以放射性或环形的林荫道。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美国一些经济学家提出“都市农业区域”和“都市农业生产方式”等,直到1977年美国农业经济学者艾伦·尼斯明确提出“都市型农业”概念[1]。

进入80年代后期,随着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加块,日本、新加坡、法国、荷兰、韩国以及中国的经济学家相继开始了一些都市型农业的研究,并不断深化,先后提出了“城市农业”、“都市农业”、“都市圈农业”、“都市型农业”、“都市现代农业”等概念和发展理念。

1.2 都市现代农业的概念
目前,中国理论界比较认同的都市农业是指大城市或城市群空域范围内的农业,既包含城市中心区域零星、镶嵌、插花式分布的都市农业,也包含城市近郊的城郊农业,还包含城市远郊和边缘地区的农业[2],是依托城市、服务城市、适应城市建设发展战略的农业;是功能、结构、布局纳入大都市发展规划的农业;是与城市工业化、现代化同步发展、城乡融为一体的农业;是符合城市性质、特点和发展方向的农业。

1.3 都市现代农业的内涵
都市现代农业既是一个广义的地域性概念,也是一个时代性概念。

广义的地
域性概念是在城市周边和城市内部间隙地进行现代农业规划设计、开发利用、生产经营,它具有圈层性和放射状相互交织的网络空间结构,但同时在空间布局上没有明显的城乡边界,都市现代农业已成为城市经济发展中一个重要的功能区域;时代性概念反映了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人们对农业与城市关系的一种重新思考和定位。

体现了大都市与现代农业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城乡融合的一体化关系[2]。

1.4 都市现代农业的特征
都市现代农业是高度集约的现代农业。

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受不断稀缺的城市土地资源制约,将优先采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新材料和新能源等诸多高新技术成果,并通过有效地组装集成,从而逐步实现农业生产工厂化、设施化、自动化、可控化、信息化、标准化等现代农业特征,并促使第一、二、三产业不断融合,形成农业生产经营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智能化等特点,使传统农业改造为资金、技术、装备、经营等农业生产方式高度集约的现代农业。

都市现代农业是功能多元化的现代农业。

都市现代农业是工业化、城市化高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现代农业类型,它既是一种与城市经济、文化、生态紧密结合、融为一体的农业,也是以农业为基础,以城市为依托发展起来的具有高科技、市场化等现代产业特征的新型农业,是高层次、多形态的绿色产业,也是经济、社会、生态、文化、服务等多元功能融合的现代农业[3,4]。

2 重庆市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
重庆市经济是一个二元经济结构特征十分突出的经济形态,大城市和大农村并存,大工业和大农业并存,全市幅员面积8.24万km2,其中耕地面积2.24万km2,现有户籍人口3 19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 353万人。

是中国人口最多、面积最大,以农业人口为主体、有着连片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直辖市。

重庆市在统筹城乡发展的研究和实践中逐步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统筹城乡发展之路,狠抓土地、劳动力转移和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3个关键问题,以财政倾斜和“圈翼”帮扶机制带动城乡协调发展;以引入市场机制加强土地流转和进行土地利用改革,通过土地集约利用换取产业和资本支撑;以加强劳务经济发展,产业、资本支撑和保障覆盖促进农民进城,最终实现城市与农村的统筹协调发展[5]。

2.1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从图1可以看出,2010年重庆市粮食总产量达到1 156.1万t,实现口粮自给。

主要经济作物生产能力明显提高,蔬菜、水果总产量分别达到1 309.5万t 和238.5万t,比2005年分别增长47.1%和54.3%;畜牧业保持健康发展态势,2010年肉类总产量192.5万t,比2005年增长7.9%;渔业保持快速发展,2010年水产品总产量为28.2万t,比2005年增长12.4%。

主要农产品品种丰富,供给稳定。

2.2 农村经济总量
2010年重庆市农村经济总量达到2 100亿元,比2005年增长90.9%;农林牧渔总产值达1 020.2亿元,比2005年增长54.1%;农村工商企业增加值达545亿元,比2005年增长2倍,对全市GDP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0%;农业增加值达685.4亿元,比2005年增长49.1%。

实现了由农业内部向农村第三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性转变,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农村经济结构明显优化。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林牧渔业比重由63.9%∶2.7%∶30.9%∶2.5%调整到54.1%∶3.4%∶40.1%∶2.4%(图2)。

蔬菜、畜牧业、农村工商企业保持较快增长,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农业生产区域布局得到优化,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基本形成。

2.3 农业现代化实现程度
经测算,2010年重庆市现代农业综合实现程度达到37.2%,正朝着实现农业现代化目标迈进。

按照重庆市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在反映农业产业现代化的多项具体指标中,2010年重庆市农村土地规模经营集中度达到36.1%,农业水利化达到25.5%,农业化学化达到98.4%,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只有4.0%,农业劳动生产率达到20.9%,农业土地生产率达到86.8%,农业开放程度达到35.6%,农业结构优化程度达到14.5%。

3 重庆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条件分析
3.1 优势比较分析
3.1.1 政策优势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这是党中央对新阶段农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然选择。

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对重庆市新阶段的发展做出了“314”总体部署,强调指出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2007年6月,重庆市被国家批准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担负着中央赋予的建设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大使命。

加快发展符合重庆市实际的现代农业,努力为西部地区现代农业建设探索切实可行的路子,是重庆市农村工作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2009年1月,国务院研究制定了《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确定了加快建设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的战略定位,明确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一批事关重庆市跨越式发展和全市人民切身利益的重大项目得以提速。

2011年5月国家发改委发布《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全市31个区县纳入实施范围,这些都为重庆市发展现代农业创造了新的机遇,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3.1.2 农村交通条件良好“十一五”期间,重庆市农村公路建设累计投资超过400亿元,新改建5.0万km,每年建设里程超过1.0万km,分别是“十五”期间的15倍和3倍。

重庆市实现了528个乡镇通畅、3 321个行政村通达。

与2005年底比较,2005年底重庆市农村公路共计9.0万km,其中4级以上等级公路3.3万km,有铺装路面的1.2万km,分别占总里程的36.7%和13.3%。

到2010年底,
重庆市农村公路总里程超过10.0万km,4级以上等级公路6.5万km,有铺装路面的3.0万km,分别占总里程的65.0%和30.0%。

与全国横向比较,2005年重庆市行政村通达率为56.8%、乡镇通畅率为48.4%,较全国平均水平低20.1%和32.0%。

到2010年底,重庆市与全国一样,行政村通达率和乡镇通畅率均达到100%。

3.1.3 农业资源丰富重庆市属东亚内陆季风区,地形地貌结构复杂。

尤其是三峡库区具有显著的立体型气候特征和生物多样性等特点。

全市所辖40个区县(自治县)中39个区县涉农。

有土地总面积822.7万hm2,农用地面积69
4.0万hm2,其中农用耕地224.2万hm2,园地24.4万hm2,林地329.2万hm2,牧草地23.7万hm2。

水资源总量约650亿m3,流域面积在30~50 km2以上的河流436条。

动植物品种多达4 600多种,其中属于国家1~3级保护的珍稀动植物近150种。

此外还有近2 000种药用植物资源。

特色产业优势比较突出。

目前,重庆市共有乡村旅游景区(点)2 500多个,年接待游客总人数达2 000万人次,全市的农家乐数量已多达3 650个,年接待游客量达到1 000万人次,占重庆市乡村旅游收入的8
5.0%。

3.1.4 市场需求广泛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的增长,市民的旅游预算将增加,加上法定的长假和双休日以及积极休闲观念的形成与强化,重庆市民的休闲度假旅游需求正在积累和高涨,这将为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广阔的前景。

从发达国家的情况看,都市现代农业已经成为国内度假中稳定性较强的主要旅游方式之一。

3.2 制约条件分析
3.2.1 农业生产面临着资源环境约束城市工业的发展与房地产行业的迅猛崛起使得城市郊区耕地向非农业用途快速转化,农业生产发展依赖的耕地资源日趋减少。

同时,城市人口的增加使得农产品需求不断增长,二者共同作用,导致农产品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此外,现有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结构导致土地流转成本高,土地流转困难,加之土地资源禀赋的有限性,资源和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制约越来越突出。

3.2.2 农业的“三化”程度相对偏低尽管近年来重庆市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增加较快,但是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规模化、组织化、产业化程度依然偏低。

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依然以分散的、小规模的农户为主,农产品的质量、加工水平、技术装备及创新能力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

此外,龙头企业的带动和辐射能力不强,加之长期困扰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融资难等问题依然存在,农业龙头企业在争取各类政策扶持、获得银行贷款等方面的弱势依然明显。

3.2.3 农业应对风险的能力依然较弱农业经营风险大,农业经营主体应对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不强等制约了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

农业灾害性气候频繁发生,政府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不够;农产品及农业投入品价格剧烈波动,加之重庆市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组织化程度不高,直接导致农业生产者处于不利的市场谈判地位,而这决定了其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差;农业经营主体
所处的金融环境并不宽松,农业政策性信贷、农业政策性保险等不能为农业发展提供有效支撑。

3.2.4 农业劳动者观念落后都市农业是以资本、信息、技术为主要生产要素的产业,其信息化、知识化、智能化等特点对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重庆市现代都市农业既面临高素质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而有效供给大量减少的问题,又面临农户兼业化、留守劳动力女性化和老龄化等短期难以克服的问题。

此外,农民受小农经济思想束缚,一家一户分散性种植,土地流转难度大,规模经济难以形成,严重阻碍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和现代农业的实施进程。

4 发展趋势
4.1 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促进城乡一体化
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有利于城乡经济一体化繁荣、城乡设施一体建设、城乡社会一体管理,促进城乡同享舒适、便捷的基础设施。

让农业产业化、农民职业化、农村社区化;发展休闲农业以“生态+现代”为目标,打造“环境生态、功能现代”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形态,构建“城中有乡,乡中有城”的城乡一体化建设美景,实现农民和市民生活一体化,努力缩小三大差距,促进共同富裕。

4.2 发展低碳农业,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积极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的综合治理,逐步开展农药和化肥减量工作,推广应用控制性减量技术措施,大力推广绿肥、配方施肥、生物有机肥、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业,适时对化肥、农药的使用实行定位动态监测。

大力开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重点推广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相关产业链接技术和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技术,加快发展循环农业和清洁农业。

加强秸秆利用、菌糠利用的食用菌生产和畜禽养殖排泄物的无害化处理,鼓励发展创办有机肥生产企业;在养殖业方面实施规模养殖场环境准入制度和生态化改造的同时,全力以赴做好畜禽养殖排泄物治理工作。

在种植业方面大力实施肥药减量控害工程。

4.3 发展精品农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以农业精品园为抓手,大力发展精品农业,开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优质农产品。

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成一批专用、优质、稳定的农产品加工原料生产基地,为农产品加工业向精深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

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培育一批经济实力强、信息来源广、辐射半径大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其在技术信息服务、行业管理、加强企业和农户的联合、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4.4 发展设施农业,提升农业装备水平
推动农业专业化、集约化经营,大力发展连栋钢架大棚,促进蔬菜、水果和花卉的生产;减少农产品冷藏保鲜基地,促进农产品加工储运;发展节水灌溉设
施,推广喷灌、滴灌项目,促进坡地水果、茶叶等经济作物的稳产高产。

进一步引进与推广粮油生产全程机械化所需的育秧设备和插秧机、联合收割机等,促进全区粮油生产的全程机械化;不断引进和研发蔬菜、水果、茶叶、花卉苗木等产业的配套机械,特别是加强减轻劳动强度和大幅度减少用工的机械的引进与开发应用,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4.5 发展标准化农业,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按照农产品质量标准、检测技术标准、农业生态环境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指导农业企业进一步制定完善企业标准体系。

加快安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因地制宜做好基地规划,根据各乡镇的自然条件、产业优势和生产技术水平,加快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和产品认证。

积极推进农产品名牌建设。

积极引导农业经营主体,树立品牌意识,把农业标准化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与品牌建设以及开发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紧密结合,推行农产品生产、加工全程标准化,积极支持重庆市农业企业申请GMP、ISO9000、ISP14000、HACCP等管理体系认证,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瞄准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重点扶持一批模范执行农业标准化的农业企业,培育一批按标准组织生产、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农业品牌产品。

5 讨论
研究重庆市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明确有关发展态势和发展措施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很高的科学实践价值。

重庆市重点应在菜篮子品质、生态社会功能、文化功能等领域进一步开发,注重新型农民培养,运用创意农业促进农业创新,利用品牌农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参考文献:
[1] 王凌香,孙金福.世界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及我国后现代农业发展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11(7):369-372.
[2] 曹林奎,方志权,虞冠军.创建都市农业(新世纪农业丛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3] 文化,王爱玲,陈俊红.聚焦都市农业:农业在首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4] 李娜,徐梦洁,王丽娟.都市农业比较研究及中国都市农业的发展[J].世界农业,2006(5):112-114.
[5] 葛信勇,段渝川.城乡统筹背景下重庆山区现代农业的发展路径[J].生态经济,2011(11):137-14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