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撰写规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档撰写规范
信息工程系
二○○八年一月
第1章 书写要求
第1章 书写要求
1.1 文字、标点符号和数字
中文采用国家正式公布实施的宋体简化汉字,英文应采用Times New Roman 字体,除特殊需要外,不得使用已废除的繁体字、异体字等不规范汉字。
标点符号的用法应该以GB/T 15834—1995《标点符号用法》为准。
数字用法应该以GB/T 15835—1995《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为准。
1.2 层次标题
(一)层次标题要简短明确,同一层次的标题应尽可能“排比”,即词(或词组)类型相同(或相近),意义相关,语气一致,层次以少为宜。
(二)各层次标题一律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不同层次的数字之间用小圆点“.”相隔,末位数字后面不加点号,如“1”,“2.1”,“3.1.2”等;各层次的序号均左顶格起排,后空1个字距接排标题。
例如:
1.3页眉和页码
(一)页眉从中文摘要开始,内容与该部分内容的名称或正文中相应各章的标题相同;论文页眉奇偶页相同。
(二)页码从第1章(引言)开始按阿拉伯数字(1,2,3……)连续编排,除封面和封底外的其它部分(中文摘要、Abstract 、目录等)用大写罗马数字
(Ⅰ,
第1章书写要求
Ⅱ,Ⅲ……)单独编排。
1.4 有关图、表、表达式
1.4.1 图
(一)图要精选,要具有自明性,切忌与表及文字表述重复。
(二)图要清楚,但坐标比例不要过分放大,同一图上不同曲线的点要分别用不同形状的标识符标出。
图中的术语、符号、单位等应与正文表述中所用一致。
图在文中的布局要合理,一般随文编排,先见文字后见图。
(三)图序与图名:图序一律采用阿拉伯数字分章编号,第3章第2个图的图序为“图3.2”;图名应简明。
图序和图名间空1个字距,居中排于图的下方。
例如:
图3.2 非线性构形状态转移过程示意图
1.4.2 表
第1章书写要求
(一)表中参数应标明量和单位的符号。
表一般随文排,先见相应文字后见表。
(二)表序与表题:表序一律采用阿拉伯数字分章编号,如第3章第1个表的表序表示为“表3.1”;表题应简明。
表序和表题间空1个字距,居中排于表的上方。
(三)所有表格应采用三线制,与文字齐宽,上下边线,线粗2磅,表内线,线粗1磅。
资料来源要标明“作者、资料来源名称、时间”用小五宋体,置表格左下方例如:
(四)表格较大,不能在一页打印、需要转页排时,只需在续表上方居中注明“续表”,续表的表头应重复排出。
1.4.3 公式
(一)公式应另起一行,左起空两个字编排,较长的公式尽可能在等号后换行,或者在“+”、“-”等符号后换行。
公式中分数线的横线,长短要分清,主要的横线应与等号取平。
(二)公式后应注明编号,公式号应置于小括号中,如(3.2)。
写在右边行末,中间不加虚线。
(三)公式下面的“式中:”空两个字起排,单独占一行。
公式中所要解释的符号按先左后右,先上后下顺序分行空两个字排,再用破折号与释文连接,
第1章书写要求
回行时与上一行释文对齐。
上下行的破折号对齐。
(四)公式中各物理量及量纲均按国际标准(SI)及国家规定的法定符号和法定计量单位标注,禁止使用已废弃的符号和计量单位。
例如:第3章第2个公式
1.5 注释
注释是对文中有关内容的解释、说明或补充,使用上角标(序号①、②…)标注,并采用脚注(页注)方式在本页进行说明。
在本页中的脚注(页注)可用小号字(一般小五号宋体)列在相应正文同一页最下部并与正文部分用细线(版面宽度的1/4长)隔开。
1.6 参考文献
(一)文献的作者不超过3位时,全部列出;超过3位时,只列前3位,后面加“等”字或相应的外文。
(二)参考文献采用实引方式,即在文中用上角标(序号[1]、[2]…)标注。
(三)同一文献被多次引用的,全文中始终标注第一次引用的序号。
文中同一处引用多个文献时,将各个文献的序号在方括号内全部列出,各序号间用“,”隔开;如为连续序号,可用“-”标注起讫序号。
示例:张三[1]指出…李四[2,3]认为…形成了多种数学模型[11-13](四)参考文献在文末以参考文献表的形式列示。
几种主要参考文献著录表的格式为:
第1章书写要求
1.7 量和单位
要严格执行GB 3100~3102—93(国家技术监督局1993-12-27发布,1994-07-01实施)有关量和单位的规定。
量的符号一般为单个拉丁字母或希腊字母,为区别不同情况,可在量符号上附加角标。
在表达量值时,在公式、图、表和文字叙述中,一律使用单位的国际符号,且无例外地用正体。
单位符号与数值间要留适当间隙。
第2章排版及印刷要求
第2章排版要求纸张要求及页面设置
第3章格式范例
第3章格式范例
(见下文)
摘要
I
迄今为止,20多年的市场化改革,使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然而,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同时,区域经济差距拉大,地区之间竞争加剧,各地从本地利益出发,结果导致国内统一市场难以真正形成,区域间经济合作难以有效开展。
因此,国家提出要统筹区域发展,“中部崛起”正是在这种指导思想下提出,并上升为国家战略的。
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现实看,区域之间的联合与合作已成为一种趋势。
打破各个区域独立发展的思维方式,确立区域协调、互动发展已是时代的要求。
为此,除政府应适时调整区域政策以外,还必须引入市场机制,倡导区际开放,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促进区域共同发展。
基于这种认识,本文试图从区域经济关系协调发展的角度出发,以中东部的经济合作为主线,提出了在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背景下实现中东部互动发展的理论、模式与对策。
……
关键词:统筹区域发展;中部崛起;互动发展
II
1.1.1 ...... 第二章 中部崛起与中东部互动发展的战略意义 . (14)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致 谢 ....................................................................................................................... 62 参考文献 ................................................................................................................... 63 附录 A ...................................................................................................................... 64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5)
1
1.1 概述
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国力的增强,面对地区发展差距,特别是东西部差距的不断扩大,我国政府正式把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提到了重要的战略高度。
2004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要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加快中部地区发展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方面,国家支持中部地区发挥区位优势和经济优势”,“东部地区加快发展,有利于增强国家财力、物力和科技实力,更好地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东、中、西部地区要加强多种形式的合作,在协调发展中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①。
这是国家第一次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并指出加快中部地区发展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方面。
…… ……
中部崛起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和前途的重大战略问题,具有深远影响。
中部经济板块是支撑我国总体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的战略支点;加快中部地区发展是解决内需不足、结构调整和“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中部崛起战略是对东部大发展、西部大开发和东北大振兴战略的重要补充和支撑。
①
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摘要)》,《科技日报》,2004年3月6日,第3版。
第1章 引言
2
1.2
1.2.1 反梯度推移理论
反梯度推移理论是我国学者针对梯度推移理论并根据我国区域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的理论。
梯度推移理论认为,一个区域的经济部门特别是主要产业部门所处于的生命循环阶段决定了区域发展的梯度,处在创新阶段的产业一般出现在高梯度发达地区,而产业发展到衰老阶段后,一般会有向低梯度落后地区转移的趋势。
……
第3章中东部互动发展与经济合作的基础和条件分析
第3章中东部互动发展与经济合作的基础和条件分析……
3.2 中部经济发展的现状
……
3.3.1地区总体经济发展状况
……
表3.1 中部五省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速度比较
……
3
第3章 中东部互动发展与经济合作的基础和条件分析
4
图3.2 非线性构形状态转移过程示意图
……
2
S R 2
s R
1/1LRI ⎪⎪⎭
⎫ ⎝⎛δδ⎪⎪⎭
⎫ ⎝⎛μ
μ+=
其中,μR ,μS
中部地区要素量
东部地区要素量
第7章结论与展望
第7章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本文的研究工作初步探讨了中部经济增长的未来空间演化问题,给出了具有一定普遍意义的分析方法。
中部五省位于中国中部,“得中原者得天下”,东部要率先现代化,东北部要重新昂头,西部要加快大开发,都要求中部的坚实支撑。
中部凹陷东西必然失衡,中部梗阻东西必然割裂。
只有中部坚挺通畅,东西才能良性互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未来空间就在于此。
……
7.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本文的研究虽然取得了初步的成功,但依然任重道远,尚有许多有待进一步深入进行的研究工作,这里择其要者简要讨论如下:
……
5
参考文献
[1] 周绍森,王志国,胡德龙.中部塌陷与中部崛起.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34(6):14~18
[2] Wilfred J,Pandey V N,Nair C K K,et al.Risk sharing and industrial specialization:regional and international evidence. The Economic Journal,1998,Vol.108(11) :1149~1161
……
6
附录
7
附录A ×××××
……。